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 下载本文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

高自尊稳定性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医院做决定,低自尊稳定性的人更可能为了讨好别人而行事。 自我价值组合:研究者把人们用来评价自己的多个领域成为自我价值组合。P209 自尊和文化:

不同的文化中,形成的自尊概念不同。

自我概念不同也意味着对自我满足和感觉良好概念不同。 文化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标准。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

华生所赞同的观点:

研究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并把它作为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 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就足以用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

最夸张的论调: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心理学者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为他们想让他成为的任意一种人。

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

斯金纳对华生所倡导的非常极端的观点,只是稍稍有所背离。他承认思维和内在过程的存在

斯金纳认为,行为不会因为(你感到)焦虑而改变,相反,不去参加聚会的决定和焦虑都是对情境的条件性反应。

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从有机体(人类或低等动物)自发的行为开始的。 操作条件反射关注的是某种类型的后果对行为出现频率的作用效果。 有些后果会使先前某行为出现频率增加,这些后果叫做强化。 有些后果会使先前某行为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做惩罚。 操作条件反射程序: 程序 目的 应用 正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之后给以强化 负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 消退 减少行为 无刺激,对行为不加奖励 惩罚 减少行为 行为之后给以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

9

(1)塑造

塑造技术是去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想接近的行为。

塑造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与某一希望行为相接近的一系列行为来获得某反应。 (2)泛化和分化

泛化:对与先前条件反射中的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发生反应的倾向。被训练去啄大的红圈的鸽子也会去啄橘黄色的小圈,尽管后一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并不高。这一过程被称作刺激的泛化。

分化:只对能导致强化的刺激发生反应,而不对那些相似的但无奖励的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习得性的倾向。如果鸽子去啄橘黄色的小圈是没有得到奖励,它很快就学会区分有奖励和无奖励的刺激。

三、社会学习理论

朱利安·B·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1)行为潜能(2)期望(3)强化值

洛特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远比低等动物复杂的多。要向预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就必须考虑知觉、期望、价值观这样的变量。洛特尤其使用行为潜能、预期和强化值来解释人类的个性。

社会学习理论引进了“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概念。也就是说,不仅环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也将决定我们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行为潜能 :就是在某一种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行为潜能=期望+强化值

在做某一件事之前对该事件结果进行的估计叫做期望。人的期望是基于上一次在相似情境中的感觉如何得出的。新情境中我们靠的是泛化的期望。

泛化的期望:人们内心关于自己的行动一般来说会导致怎样的强化和惩罚的想法。 强化值:比起其他强化来,我们更喜欢某种强化的程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

行为决定的因素: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

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的理论与传统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班杜拉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内在)方面。

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尽管人们经常为了得到外部奖励而努力,我们也会为了获得内部奖励而向我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 观察学习

概念: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1、对心理障碍的解释。由于某些错误行为被强化的学习经验造成的。

2、行为矫正

(1)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

10

减少或取代给患者造成问题的刺激——反应联系。 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 (2)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

行为矫正治疗师首先必须明确目标行为,并给它下一个操作定义。代币法。生物反馈法。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根据班杜拉理论,人们只有下决心要改变并付出必要的努力时,他们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果期望:指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某种结果。 效能期望:指人们认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某种结果。 效能期望比结果期望能更好的预测行为。

效能期望源:亲身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1、直接观察

查明行为发生频率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观察这个人。 模拟行为观察

也就是说,治疗师要创设一个与问题行为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 角色扮演 2、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患者自我观察。好处:观察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有治疗作用。 3、他人观察

患者不愿意或者提供不了关于自身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别人观察他们。 七、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1、贡献

1.有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2.创建了一些实用的心理治疗程序3.扩大了行为主义解释的现象范围 2、批判

1.对人格的描述范围太窄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没有充分关注遗传的作用 3.人比行为研究实验室里的动物复杂得多

4.当行为主义治疗师只是减少了一些可观察行为时,这一疗法往往歪曲了真正的问题 相关研究:

性别类型和人际关系

男性化风格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而女性化则寻求主动的情感表达和交往带来的温暖。

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性化或双性化的,那么这个人将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

1、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归因: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 (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 (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 (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2、人类的习得性无助

人们在最初的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解脱出来。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成就动机2.低自我概念3.低自我效能感4.消极的定势 3、习得性无助的应用。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心理障碍

习得性无助和心理障碍。研究者注意到有无助感的被试和抑郁的人非常相似。临床心理医生,抑郁病人对于支配自己遇到的事情表现出无助的样子。

控制点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朱利安·洛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

1、控制点和幸福感

11

心理障碍。一般来讲,有心理障碍的人一般都倾向于外控。 成就 心理治疗

由于外控和心理障碍有关,所以研究发现,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变得更内控了。 最有效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和患者的控制点相匹配的。 控制点和健康

研究表明外控者确信他们对于改善身体状况或者避免疾病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是否生病是不可控的,当他们生病时,则会依靠医生恢复健康。而内控者有更好的健康习惯。

根据洛特的理论,那些认为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人以及认为自己能控制身体健康的人就会注意饮食、经常锻炼、定期做身体检查。

第十五章 认知理论

一、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论

凯利把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人建构。

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组织建构方式 1、个人建构系统

人与人在面对事件是会有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用的建构不同;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组织建构的方式不同。 建构的人格理论有以下两点要义: a.人格决定于个人认知

凯利的人格理论则是特别强调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是决定于他对周围环境(包括任、事、物等)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 b.个人构念理论

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念自然叶因人而异,因此个人构念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

2、心理问题 P262

凯利认为焦虑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新的建构会不断地产生并取代那些旧的、不完整的。 二、人格的认知因素

图示: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图式的重要作用。1、帮助我们知觉到周围环境特征。 2、为我们提供一种组织、掌握信息的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三、自我的认知表征

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表征,我们用它来组织和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

2、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是对我们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表象。

它们包括我们渴望成为的角色或从事的职业,可能的自我还包括人们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 在某种意义上,可能的自我表达了人们的梦想和抱负,也表达了人们的恐惧和焦虑。 可能的自我的两项重要功能:

1.它激励将来的行为。 2.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3、自我不一致

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还探索了不同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我不一致的理论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自我表征。

12

三种认知自我表征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实际的自我”。实际的自我包含所有关于自己是何种人的信息。 第二,我们还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即你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象。 第三,还有“应该的自我”,这是你认为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他完成不同方面(家长、宗教)施加的任务和责任。

四、应用:认知心理治疗

1、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可以分为两步,首先,要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查明推理上的错误;第二步,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 2、自我指导训练

对于认知疗法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功课失败并不意味着他们毫无价值了。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介绍

一、理性情绪疗法是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倡导的。 1、该治疗是以改变病人的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 2、合理的信念:

(1)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 (2)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

(3)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 3、不合理信念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应该”、“必须”。 (2)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证明自己进行整体的评价。

(3)槽糕至极论。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非常可怕,槽糕至极,灾难性的。 五、评价:行为项目网技术

个人建构是凯利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治疗方法的关注焦点。 核心程序包括两步:

受测者创造一列条目,这些条目可以是个体在生活中遇见的任何事,通常包括受测者熟悉的某些人;通过比较该单子上的不同条目,推导出受测者的个人建构。 普遍运用的行为项目网技术是角色建构技能测验。 六、认知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贡献 1.它的许多想法是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中发展和演化来的。 2.适合当前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精神。 3.认知学派对心理治疗的影响近期也越来越普遍。 批判 1.从实验角度来衡量,它的概念太抽象。

2.认知学派也缺少一个概括的模型把所有的研究工作组织起来。。 3.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解释行为。 相关研究: 三、认知与抑郁 1、抑郁图式

抑郁图式是一种包含了对各种抑郁事件和想法的记忆及其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 抑郁症病人对与抑郁关联的词记得更好,非抑郁的人对其他词的记忆更好。 2、消极的认知风格

消极的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把他们的问题归因为持久、普遍的原因。

认知理论假设:抑郁的想法是抑郁感的重要产生原因。抑郁者被认为是通过抑郁图式来加工信息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