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图文 下载本文

埃吕尔——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已逐渐具有了的系统特征,使我们能够把技术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技术系统由次级系统组成,如通信系统、航空系统、电力生产和分配系统、市政系统和军事防御系统等等。次级系统不需长期的计划就能产生,它们由更低一级的技术组成,并一步步地组织起来,相互适应、修正。各等级的技术通过信息使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信息构架了技术系统,为系统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 罗波尔——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他认为, 技术包含了人工产品或实物系统、产生客观物质系统的人的活动和设施的总和以及使用这一客观物质系统的人的行为的总和三个方面的要素。这样,技术活动就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由此,罗波尔成功地将生产和实践融入他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一理论为进一步认清技术的结构以及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关系打开了新的视角,但罗波尔虽然指出了技术的社会系统特性,但在分析和论证技术活动的伦理责任时,却单纯地着眼于技术产品和技术活动,忽略了文化在技术建构中确定目的的作用,而且也忽略了文化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

——提出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替,第一技术体系形成和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其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的需要刺激产生的火箭技术、雷达技术、核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分

析评价。

●星野芳郎

3.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