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部位以90kVp,40mAs,FFD=200cm,可获得密度适当的照片。现管电压不变,照射量改为10mAs.那么摄影距离应为下列中的哪一数值:C(2011年MR技师) A、50cm B、75cm C、100cm D、125cm E、150cm
解析:感光效应公式(简化版):E=k(·Vn·I·t)/r2。
根据公式可知:感光效应与管电流量(照射量)成正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根据题意,照射量现变成原来的1/4,摄影距离应变成原来的1/2,即200cm×1/2=100cm。
颅脑CT图像的窗宽、窗位分别是70和30,图像显示的CT值范围是:B(2013年CT技师)
A、30~70Hu B、-5~65Hu C、15~100Hu D、-30~100Hu E、60~140Hu
解析:公式:CT值范围=窗位-窗宽/2~窗位+窗宽/2
代入数值:30-70/2~30+70/2,即:-5~65Hu。
窗宽为200HU,窗位为50HU的窗口,其包含的CT值范围是:C(2014年CT/MR技师) A、0~200HU B、50~250HU C、-50~150HU D、-100~100HU E、50~200HU
解析:公式:CT值范围=窗位-窗宽/2~窗位+窗宽/2
代入数值:50-200/2~50+200/2,即:-50~150HU。
下列叙述中,空间分辨率最好的选项是:A(2014年CT技师) A、30LP/cm B、20LP/cm C、10LP/cm
D、最小圆孔直径0.2mm E、最小圆孔直径0.3mm
解析:首先我们要知道线对数越多空间分辨率越好,对A、B、C三个选项进行比较,很明显,A选项是三个选项里最好的;其次,我们要知道最小圆孔直径越小空间分辨率越好,所以D选项比E选项要好,最后我们需要把A选项和D选项进行比较,但是我们需要先转换:
我们把D选项转换成LP/cm:空间分辨率对应像素,最小圆孔直径对应一个像素宽度也就是一个线径,1个线对等于2个线径,根据D选项的数据,即:一个线对是0.2mm×2=0.4mm,那么1mm里就有1mm÷0.4=2.5个线对;根据10mm=1cm,即1cm共有2.5×10个线对,即25LP/cm。
A=30LP/cm>D=25LP/cm,故选择A。
CT机的空间分辨率为10LP/cm,它能测量小物体的直径是:B(2014年MR技师) A、1.0mm B、0.5mm C、0.1mm D、0.05mm E、0.01mm
解析:10LP/cm=1LP/mm,1个线对等于2个线径,即一个mm被分成了2份,所以能测量最小物体直径就是一个线径,也就是1份:1mm÷2=0.5mm。
或用公式:线径(mm)=5÷LP/cm。能测量最小物体的直径,即线径(mm)=5÷10=0.5mm。
PS:使用公式的前提是线径单位是mm,空间分辨率单位为LP/cm。
如果X射线系统的极限分辨率为2线对/mm,那可分辨物体的最小直径是:B(2015年DSA技师) A、0.1mm B、0.25mm C、0.5mm D、1mm E、2mm
解析:1个线对等于2个线径,根据题干可知,2线对就是4个线径,也就是1mm被分成了4份,题目问的可分辨物体最小直径也就是问1个线径是多少,即1mm÷4=0.25mm。 或用公式:线径(mm)=5÷LP/cm。但是题干给的是2LP/mm,换算后是20LP/cm,带入公式,即:线径(mm)=5÷20=0.25mm。
某台CT的空间分辨力为0.25mm,如用LP/cm表示,应为:C(2014年CT技师) A、10LP/cm B、15LP/cm C、20LP/cm D、24LP/cm E、30LP/cm
解析:空间分辨力对应像素,空间分辨力为0.25mm,即一个像素宽度是0.25mm,也就是一个线径是0.25mm。1个线对等于2个线
径,即0.25mm×2=0.5mm。1mm÷0.5mm=2,也就是一个mm里有2个线对;根据10mm=1cm,1cm中共有2×10=20个线对,即20LP/cm。
光盘容量700兆,可存储CT图像(0.5兆/幅)的幅数是:C(2014年CT技师)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E、1750
解析:700÷0.5=1400
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2时,床速与射线束宽度正确的比值是:B(2014年MR技师) A、10/10mm B、10/5mm C、10/2mm D、20/15mm E、5/1mm
解析:螺距的另一个公式:螺距(P)=床速/射线束宽度
已知螺距(P)等于2,即床速/射线束宽度=2,上述选项只有B选项数值等于2,故B选项正确。
单层螺旋CT扫描螺距等于0.5时,扫描层数据获取采用的扫描架旋转周数应为:D(2013年MR技师) A、0.5周 B、1周 C、1.5周 D、2周 E、2.5周
解析:螺旋CT扫描螺距等于零时与非螺旋CT相同,通过患者的曝光层面在各投影角也相同。螺距等于0.5时,扫描层厚数据的获取,一般采用扫描架旋转两周的扫描;在螺距等于1.0时,层厚的数据采用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扫描;在螺距等于2.0时,层厚的数据只有扫描架旋转半周的扫描。
螺距不为零时,扫描周数等于螺距的倒数。
四层螺旋CT扫描采用4×2.5mm探测器,准直宽度10mm,则扫描一周的层厚是:E(2014年CT技师) A、40mm B、20mm C、10mm D、5mm E、2.5mm
解析:四层螺旋CT扫描一周获得4层图像,准直宽度是10mm,那1层的层厚就是10mm÷4=2.5mm。
单层螺旋CT,当扫描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距离为2cm,扫描层厚为1cm,螺距是:C(2016年CT技师) A、1/2 B、1/2cm C、2 D、2cm E、1
解析:公式:螺距(P)=TF/W。(TF:扫描机架旋转一周床移动距离,即床速;W:层厚或射线束准直的宽度。) 即螺距(P)=2/1=2
PS:螺距是无量纲,没有单位。
螺旋CT扫描时,螺距0.5,层厚5mm,床速为:A(2015年MR技师) A、2.5mm/s B、4mm/s C、5mm/s D、10mm/s E、20mm/s
解析:公式:螺距(P)=TF/W。(TF:扫描机架旋转一周床移动距离,即床速;W:层厚或射线束准直的宽度。)
即:床速(TF)=P×W=0.5×5=2.5mm/s。
16cm扫描野,矩阵320*320时,像素的大小是:B(2015年CT技师) A、0.25mm B、0.5mm C、0.75mm D、1.0mm E、1.25mm
解析:像素尺寸=扫描野/矩阵尺寸。 带入数值,注意单位换算,即:160mm/320=0.5mm。
放大摄影X线管焦点为0.05,则允许的最大放大率为:D(2016年钼靶技师) A、2倍 B、3倍 C、4倍 D、5倍 E、6倍
解析:公式:M=1+0.2/F。M为焦点的允许放大率;F为焦点的尺寸。
带入数值,即:M=1+0.2/0.05=5。
真题呈现
1、干式激光相机所采用的胶片片基中PET的厚度约为 A、515μm B、175μm C、50μm D、5μm E、15μm
4、与湿式相机的结构相比,医用干式激光相机增加的结构是 A、信息传递及存储系统 B、控制系统 C、打印系统 D、胶片传输系统 E、显像热鼓
6、关于激光胶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使用时应注意额外的热源,包括太阳光、室内光、辐射源等,避免胶片增加灰雾度 B、胶片在仓库存放时要注意有效期,在通风阴凉干燥室内片盒应立式储存,注意胶片不能折弯,否则会卡片
C、激光胶片记录信息后,图像即使接触酸、碱、溶剂、可塑剂或长时间烈日暴晒不会变质D、温度以20℃为宜,最低不能低于5℃ E、相对湿度为30%-50%
9、干式激光胶片在片基的底面涂有一层深色的吸光物质,以吸收产生光渗现象的光线防止反射光对乳剂再曝光,提高影像清晰度,这层是
A、乳剂层 B、防反射层 C、片基层 D、结合层 E、保护层
12、关于激光打印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光束通过摆动式反光镜反射 B、激光束强度可随时人为调节
C、激光束强度按计算机及矩阵指令进行改变D、激光胶片通过引导轴传送 E、激光胶片传送到打印滚筒上
13、自助打印机建立了一个虚拟服务器,用来接收经过排版调窗等后处理操作的待打印胶片的过程是 A、结果打印 B、电子胶片上传
C、电子胶片信息与病人检查匹配 D、接受电子胶片打印信息 E、电子胶片取回
27、在自动取片机上读取病人电子就诊卡,打印服务器将对应条码的检查结果取回至本地磁盘的操作是
A、电子胶片信息与病人检查匹配 B、电子胶片上传 C、结果打印 D、电子胶片取回
E、接受电子胶片打印信息
39、发送指令至胶片打印机和报告进行实物打印的过程是
A、电子胶片信息与病人检查匹配 B、接受电子胶片打印信息 C、电子胶片取回 D、结果打印 E、电子胶片上传
77、自助打印机在接“电子胶片”的存储格式为 A、DICOM B、BMP C、GIF D、JPEG E、PNG
56、自助打印机中的胶片打印机的打印方式一般为 A、喷墨打印 B、干式打印 C、湿式激光打印 D、直接热敏成像打印 E、染色升华热敏成像技术
15、打印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喷墨打印技术是
A、气泡喷墨技术 B、连续喷墨技术 C、固体喷墨技术 D、压电喷墨技术 E、电热式喷墨技术
23、影响激光相机打印质量的是 A、连续打印 B、网络连接
C、自动调节打印参数 D、多机输入 E、激光功率
本题答案暂定C,未从教材中找到准确答案,有心的群友可以好好找一下
24、按照激光光源分类的医用相机是 A、干式激光相机 B、医用干式相机
C、氦-氖激光相机 D、湿式激光相机 E、热敏相机
45、医用相机氦氖激光的波长为 A、550nm B、633nm C、420nm D、820nm E、320nm
28、热敏成像中,当银离子几乎分解不出,密度为胶片的本底灰雾时,温度为 A、150℃ B、200℃ C、190℃ D、130℃ E、170℃
29、激光相机光源的产生是由 A、聚集透镜 B、激光发生器 C、发散透镜 D、多角光镜 E、调节器
37、激光打印机的光源是 A、电子束 B、紫外线 C、激光束 D、X线 E、可见光
30、被称作微孔型相纸或者间隙型相纸的彩色喷墨照片打印相纸是 A、彩喷胶片
B、RC相纸 C、铸涂型相纸 D、不防水照片纸 E、膨润型相纸
80、不属于彩喷照片相纸的打印介质是 A、膨润型相纸 B、RC相纸 C、铸涂型相纸 D、不防水照片纸 E、彩喷胶片
31、关于直接热敏成像打印机工作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干式热敏胶片根据所含显像材料不同分为有机银盐胶片和纯有机物显色剂胶片 B、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密度就越小,照片越亮
C、电信号的强弱变化使热电阻元件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胶片热敏层根据受热温度的高低,产生相应的像素灰度
D、热敏头由排成一列的微小的热电阻元件组成,热电阻元件能将电信号转变成热能 E、直热式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激光扫描的成像技术,将图像数据转换成电脉冲后传送到热敏头,再显现在热敏胶片上
36、热敏干式胶片中的热敏记录层,与直接热敏打印头的温度变化关系是 A、温度越低,还原的银越多 B、温度越高,还原的银越少 C、温度的变化与还原银的多少无关 D、温度越低,银的还原越快
E、如热温度设定在120℃左右,以保证影像的显像质量
41、乳腺摄影专用正色胶片的特点不包括 A、对绿色敏感 B、高对比度 C、高本底灰雾 D、高分辨率 E、单层乳剂
43、视频多幅相机的曝光显像主要是通过 A、喷墨 B、激光 C、热敏 D、CRT E、X线
46、不属于干式成像技术的是 A、激光热成像技术
B、激光打印后经自显机冲洗成像技术 C、彩色热敏膜式成像技术 D、直接热敏成像技术
E、直热式热升华黑白成像技术
47、与湿式激光打印机相比,干式打印机最大的特点是 A、成本低廉 B、打印速度快 C、无废液排放 D、图像质量稳定 E、操作简单
49、对温度敏感的胶片打印技术是 A、湿式激光打印 B、红外激光打印 C、干式激光打印 D、氦-氖激光打印 E、热敏胶片打印 这个是大路边的
50、激光相机的控制系统不包括 A、打印接口 B、控制板 C、各种按钮 D、显示器 E、键盘
58、激光打印机的优点不包括 A、可以调整打印参数 B、可以多端输入
C、直接把数字化摄影记录在胶片上 D、自动质控,操作复杂 E、可以得到高质量图像 一眼就看出错误吧
64、购置医用激光相机应支持的网络连接协议为
A、DICOM2.0 B、DICOM4.0 C、DICOM5.0 D、DICOM3.0 E、DICOM1.0
66、关于相机校准程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机完全预热
B、相邻灰阶的密度值必须大于或等于前一级密度值
C、使用实验影像为准
D、正确输入全部灰阶的测量密度值 E、按照逐渐增高的顺序输入测量密度值74、干式激光打印机一般采用的是 A、氦氖激光器 B、紫外激光器 C、红外激光器 D、氦激光器
E、氖激光器
一杯干红
79、直热式热敏相机的核心部件是 A、瓷质底层 B、电极 C、热敏打印头 D、铝基板
E、光滑球体
第三章 X线物理与防护
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做阴极射线管放电实验时发现X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把X线命名为伦琴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2、产生X线的基本条件:(1)电子源;(2)高速电子流:①X线管阴极和阳极间加高压,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最短波长越短;②为防止电子与空气分子冲击而减速和灯丝的氧化损坏,必须保持高真空度;(3)阳极靶面: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金属制成;阳极有两个作用:接受高速电子的撞击,完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3、高速电子和靶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会产生碰撞损失和辐射损失,最终高速电子的动能变为辐射能、电离能和热能(上岗证考试考过,职称考试也会考)。三种能量的比例随入射电子能量的变化和靶物质性质的差别而不同。
4、连续X线(轫致辐射):高速电子流与靶物质的原子核作用。一束波长不等,连续的混合射线。连续X线光子的能量取决于:(1)电子接近核的情况;(2)电子的能量;(3)核电荷。重点
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λmin):λmin=1.24/U(kV)nm。其最短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最短波长越短。X线最短波长,对应最大光子能量。重点 尤其是公式 一定要看好单位 还要记住是连续X线 5、特征X线(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作用电子被击脱,外壳层电子跃迁填充空位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X线)的形式放出,即为特征X线。不同的靶物质其质子结构不同,发出的X线的波长也不尽相同,这种由靶物质所决定的X线称为标识放射,与X线管电流无关。管电压必须满足eU≥W,W是结合能,当eU=W时,U=W/e称为最低激发电压。各线系的最低激发电压大小按其相应的壳层内电子结合能大小顺序排列,即UK>UL>UM>UN。壳层越接近原子核,最低激发电压越大。若管电压低于某激发电压,则此系特征X线将不会发生。 6、X线产生的效率:在X线管中产生的X线能与加速电子所消耗电能的比值。 η=KZU。 一般不足1%。公式一定要记住 7、影响连续X线产生的因素:(1)靶物质:连续X线强度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2)管电流:管电流的大小并不影响X线的质,但在管电压一定时,管电流越大,说明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越多,X线强度越大,X线强度I与管电流i(mA)成正比。(3)管电压:连续X线强度与管电压(kV)的n次方成正比(在诊断范围内,n近似为2)。当管电流、靶材料(原子序数Z)固定时,随管电压的升高,连续X线谱最短波长和最大强度所对应的波长均向短波方向移动。(4)高压波形:1)单相半波/全波、三相6脉冲/12脉冲。X线辐射强度由脉动电压产生的要比峰值相当的恒定电压产生的X线强度低;X线的平均波长由脉动电压产生的也比峰值等高的恒
定电压产生的波长长。2)峰值电压相同:三相比单相产生的X线硬度成分多,且管电流相同,其X线的辐射强度(或输出量率)也大。 8、影响特征X线产生的因素:特征X线的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管电压大于激发电压时才发生K系放射,并随管电压的继续升高K系强度迅速增大。
9、在X线的两种成分中,特征X线只占很少一部分,并不重要。对钨靶X线管来说,低于K系激发电压将不会产生K系放射;管电压在80~150kV时,特征X线只占10%~28%;高于150kV特征X线相对减少;高于300kV时,两种成分相比特征X线可忽略。可见,医用X线主要使用的是连续放射,但在物质结构的光谱分析中使用的是特征辐射。 10、阳极倾角指垂直于X线管长轴的平面与靶面的夹角。
11、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又叫足跟效应。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口诀:阴盛阳衰 在通过X线管短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测定,在90°处最大,分布基本对称。 12、X线具有波粒二象性。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并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它是一种横波,其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与光速相同;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则突出表现粒子特性。X线光子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重点
13、X线是一种电磁波:1)物理特性:(1)不可见:在真空中是直线传播的不可见电磁波;(2)非带电:X线不带电,不受磁场、电场影响;(3)穿透性:由于X线波长短,具有较高的能量,物质对其吸收较弱,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4)荧光作用;(5)电离作
用:X线的电离作用主要是它的次级电子的电离作用;(6)热作用:X线被物质吸收,最终绝大部分都将变为热能,使物体产生温升。测定X线吸收剂量的量热法就是依据此原理研究出来的。
2)化学特性:(1)感光作用:它可使胶片乳剂感光,使很多物质发生光化反应。(2)着色作用:某些物质,如铅玻璃、水晶等经X线长期大剂量照射后,其结晶体脱水渐渐改变颜色,称为着色作用或脱水作用。
3)生物效应特性: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14、光电效应:X线光子与构成原子的内壳层轨道电子碰撞时,将其全部能量都传递给原子的壳层电子,原子中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而X线光子则被物质的原子吸收,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正离子,处于激发态不稳定,外层电子填充空位,放出特征X线。特征X线离开原子前,又击出外层轨道电子,使之成为俄歇电子,这种现象称为俄歇效应。
光电效应的产物有光电子、正离子、特征放射和俄歇电子。
15、入射光子的能量与轨道电子结合能必须“接近相等”(稍大于)才容易产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发生概率大约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和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它说明摄影中的三个实际问题:(1)不同密度的物质能产生明显的对比影像;(2)密度的变化可明显地影响到摄影条件;(3)要根据不同密度的物质选择适当的射线能量。口诀:光原四正,光能三反
16、光电效应不产生有效的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光电效应可增加X线的对比度。在光电效应中,因为光子的能量全部被吸收,
使病人接受的剂量比任何其他效应都多,为减少对病人的照射,在适当的情况下,要采用高能量的射线。
17、当一个光子击脱原子外层轨道上的电子或自由电子时,入射光子损失部分能量,并改变原来传播方向,变成散射光子(散射线),电子从光子处获得部分能量脱离原子核束缚,按一定方向射出,成为反冲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光子入射和散射方向的夹角称为散射角,即偏转角度。反冲电子的运动方向和入射光子的传播方向的夹角称为反冲角。一个光子被偏转以后能保留多大能量,由它的原始能量和偏转角度来决定,偏转的角度越大,能量损失就越大,光子波长就越大。 X线摄影中所遇到的散射线几乎都是来自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发生概率与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与入射光子的能量成反比,即与入射光子的波长成正比。
18、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光子,在与靶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光子突然消失,同时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这个作用过程称为电子对效应。
一个电子对的静止质量能是1.02MeV。入射光子的能量就必须等于或大于1.02MeV。光子能量超过该能量值的部分就变成了正、负电子的动能。
电子对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与单位体积内的原子个数成正比,近似地与光子能量的对数(lnhv)成正比。 19、相干散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干涉的散射过程:包括瑞利散射(主要)、核的弹性散射和德布罗克散射。
相干散射是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唯一不产生电离的过程。重点
相干散射的发生概率与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
并随光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地减少。在整个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都有相干散射发生,其发生概率不足全部相互作用的5%,对辐射屏蔽的影响不大。
20、光核反应:光子与原子核作用而发生的核反应。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光电效应、康普顿相应、电子对效应三个主要过程和相干散射、光核反应两个次要过程。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只能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相干散射,电子对效应、光核反应不可能发生。光核反应在医用电子加速器等高能射线的放疗中发生率也很低。
21、在20~100keV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只有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重要的,相干散射所占比例很小,并不重要。随光子能量hv增大,光电效应概率下降。
22、90kV时,电子的能量为1.44X10^14J,λmin=0.0138nm。
最大强度对应的波长值称为最强波长(λmax),λmax=1.5λmin。
连续X线的平均能量,一般为最大能量的1/3~1/2,λmean=2.5λmin。
23、X线强度是垂直于X线束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乘积的总和,即X线束中的光子数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
设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断面积上的X线光子数目为N,若每个光子的能量为hv,则单色X线强度:I=Nhv。
可见,单色X线强度I与光子数目N成正比。 在实际应用中,常以量与质的乘积表示X线强度,连续X线波谱中每条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连续X线的总强度。掌握
24、X线质又称X线的硬度,它是由X线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X线的波长越短(频
率越高),X线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X线的穿透力就越强,即X线质硬;反之,X线的波长变长,穿透力变弱,X线的硬度就小。 X线质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半值层(HVL),所谓半值层是指使入射X线强度衰减到初始值的1/2时,所需的标准吸收物质的厚度,诊断用X线的半值层一般用毫米铝(mmAl)表示。它反映了X线束的穿透能力,表征X线质的软硬程度。
对同样质的X线来说,不同物质的半值层是不一样的。但就同一物质来说,半值层值大的X线质硬,半值层值小的X线质软。诊断用X线,若用半值层来表示,在1.5~4mmAl之间。 25、在医用X线摄影时,一般使用25~150kV管电压产生的X线。应用于X线摄影中的X线波长在0.008~0.06nm之间。
26、管电压高、激发的X线光子能量大,即线质硬;滤过板厚,连续谱中低能成分被吸收的多,透过滤过板的高能成分增加,使X线束的线质变硬。在滤过情况一定时,常用管电压的千伏值来粗略描述X线的质。工作中有时也用半值层描述X线的质。
影响X线质的因素有管电压、滤过及整流方式(即高压波形)。
27、X线量是指X线光子的多少。
测量方法:用间接法来测量,方法是利用X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电荷的多少来测定X线的照射量;X线诊断范围内常用管电流与曝光时间乘积(mAs)即管电流量Q来表示。 影响X线量的因素:X线量与靶面物质的原子序数(Z)成正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诊断能量范围内n为2),与管电流及曝光时间成正比。
从X线管焦点到距离为r的面上的X线量H为:H=k(V^2ZIt)/r^2
28、以点源为球心,半径不同的各球面上的射线强度,与距离(即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一规律称射线强度衰减的平方反比法则。距离增加1倍,则射线强度将衰减为原来的1/4。平方反比法则在真空中是成立的,在空气中是不成立的,因为空气对X线有少量衰减。但在一般X线摄影时,空气对X线的衰减可忽略不计。
29、单能窄束X线通过均匀物质层时,X线质不变,其强度的衰减符合指数规律(等比衰减)。即:I=I0e^-μx
上面提到的“窄束”并不仅是指几何学上的细小,而主要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窄束。因为物理学上对窄束的定义是:射线束中不存在散射成分。即使射线束有一定宽度,只要所含射线光子很少,都可近似称为窄束。所谓宽束X线,是指含有散射线成分的X线束。
30、连续X线是指能量从某一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的各种光子组合成的混合射线,当连续X线通过物质层时,低能成分衰减快,高能成分衰减慢,衰减后的射线强度减小了,平均能量提高了,能谱宽度变窄了,因此连续X线的量和质都有变化。可将其衰减特点概括为:强度变小,硬度提高,能谱变窄。重点 31、线衰减系数μ的国际单位(SI)是“/m”,实际应用中还常用分数单位“/cm”。在诊断用能量范围内,其值是光电线衰减系数τ和康普顿线衰减系数σ之和(μ≈τ+σ)。
质量衰减系数:由于μ与吸收物质的密度成正比,而密度又随物质的物理形态而变化,为了避开这种与物质密度的相关性而便于应用,通常还采用质量衰减系数μm=μ/ρ。其优点是它的数值与物质密度无关,与物质的物理形态无关。例如水、冰和水蒸气,虽然它们的密度和物理形态不同,但都由H20组成,其质量衰减系数相同。
质量衰减系数的SI单位是“m^2/kg”,有时还使用其分数单位“cm^2/kg”,两者的换算关系是m^2/kg=10cm^2/kg。
在诊断用能量范围内,其值是光电质量衰减系数τm和康普顿质量衰减系数σm之和(μm≈τm+σm)。
质量衰减系数不受吸收物质的密度和物理状态的影响,它与X线的波长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的关系为:μm=Kλ^3Z^4
32、线能量转移系数:X线在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个过程中都转化为电子的动能及次级电子动能,单位:/m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单位:m^2/kg
33、线能量吸收系数单位/m,质量能量吸收系数m^2/kg
34、影响衰减的因素:1)射线的性质对衰减的影响:线性衰系数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增高而减小。射线能量越高,衰减越少。2)物质原子序数对衰减的影响:光电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Z的四次方成正比,而康普顿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原子序数越高:吸收X线越多。(铅K边88keV,锡K边29keV~88keV。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锡比铅具有更好的屏蔽防护性能)。易被忽略3)物质密度对衰减的影响:X线的衰减与物质密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密度不同,形成衰减的差别,而产生了X线影像。4)每克电子数对衰减的影响:射线的衰减与一定厚度内的电子数有关。电子数多的物质比电子数少的物质更容易衰减X线。
35、人体各组织对X线的衰减按骨、肌肉、脂肪、空气的顺序由大变小,这一差别即形成了X线影像的对比度。
人体软组织的密度相当于水,是1g/cm^3。人体的构成大部分是由肌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软组织、骨骼、肺和消化道内的气体组
成,有效原子序数为7.43;骨的密度是1.9g/cm^3,有效原子序数是14;空气的密度是1.293×10^-3g/cm^3,有效原子序数是7.64。
X线在人体中,主要通过光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两种作用形式使其衰减。对肌肉组织在42kV时,两种效应各占50%,在90kV时,康普顿相应已占到90%。在73kV时骨骼发生两种效应相等。
36、X线滤过:诊断用X线是连续光谱的混合射线。当X线透过人体时,绝大部分低能射线被组织吸收,增加了皮肤剂量,为此需要预先把X线束中的低能成分吸收掉,即X线滤过。1)固有滤过:X线机本身的滤过,包括X线管的管壁、绝缘油层、窗口滤过板。固有滤过一般用铝当量表示,即一定厚度的铝板和其他物质对X线具有同等量的衰减时,此铝板厚度称为滤过物的铝当量,单位是mmAl。2)附加滤过:广义上讲,从X线管窗口至检查床之间所通过的材料的滤过总和为附加滤过。在X线摄影中,附加滤过指X线管窗口到被检体之间所附加的滤过板,附加滤过板、可选择的附加滤过板、遮光器中反光镜和有机玻璃窗的滤过等。一般对低能射线采用铝滤过板;高能射线采用铜与铝等复合滤过板,使用时原子序数大的朝向X线管。 当增加管电压和滤过时,会提高透射率,但照片的对比度降低,特别是骨的对比度减小。当骨的对比度不占重要地位时,如颈部和胸部的照片,可适合于高电压、厚滤过技术。另外,用钡检查时,由于钡本身的对比对高,故可用硬质X线,以降低受检者剂量。产科照相剂量限制特别严格,尽量对比度降低,只要能达到诊断目的,就应采用高电压、厚滤过技术。滤过板要求厚度均匀,否则将严重影响照片的质量。
使用3mm的铝滤过,可使受检者皮肤照射量下降80%。
高电压、厚滤过摄影虽然照射时间延长,但受照射剂量大幅度降低。
37、国际上选择和定义辐射量及其单位的权威组织是“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
38、照射量(X):X或γ射线光子在单位质量(dm)空气中产生出来的所有次级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所形成的任何一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量(dQ)的绝对值,即X=dQ/dm。 根据照射量的定义可知:dQ并不包括在所考察的空气dm中释放出来的次级电子所产生的韧致辐射被吸收后而产生的电离电量;照射量是从射线对空气的电离本领的角度描述X或γ射线在空气中的辐射场性质的量,它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辐射(如中子或电子束等),也不能用于其他的物质(如组织等)。 它只适用于射线能量在10KeV到3MeV射线。 国际单位为C/kg(库伦每千克),原有单位为R(伦琴)。 1R=2.58X10^-4C/kg
照射量率是单位时间内照射量的增量,即时间间隔dt内照射量的增量(dX)除以间隔时间(dt)的商。
照射量率的SI单位为C/(kg*s)(库伦每千克秒)。专用单位为R/s(伦琴每秒)。 39、比释动能(K):间接致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在单位质量(dm)的物质中,由间接致辐射所产生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之和(dEtr),是dEtr除以dm之商,即:K=dEtr/dm。
比释动能适用于间接致辐射,受照物质可以是任何物质。
国际单位为J/kg,又名Gy(戈瑞),曾用单位为rad(拉德)。
1Gy=100rad
比释动能率是时间间隔(dt)内的比释动能的增量(dK)。
比释动能率的SI单位为Gy/s(戈瑞每秒)。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X线机输出额的表示,采用光子在空气中的比释动能率Gy/(mA*min)[戈瑞/(毫安*分钟)] 40、吸收剂量(D):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在任何电离辐射授予质量(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dEen)除以dm的商,即: D=dEen/dm
dEen为平均授予能。它表示进入介质dm的全部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能量的总和,与离开该体积的全部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能量总和之差,再减去在该体积内发生任何反应所增加的静止质量的等效能量。
授予某一体积内物质的平均能量越多,则吸收剂量越大。不同物质吸收辐射能的本领是不同的。因此讨论吸收剂量,必须说明是什么物质的的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及受照的任何物质。
吸收剂量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吸收剂量的增量。 SI单位为J/(kg*s)(焦耳每千克秒),其专用名为Gy/s。
41、吸收剂量与照射量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辐射量,在相同条件下又存在一定的关系。 若在空气中已测知某点的X线照射量为X,那么这一点空气的吸收剂量为: D空气=33.85*X
照射量的单位是C/kg,空气吸收剂量的单位是Gy。
42、当量剂量(H):尽管吸收剂量可以用来说明生物体所受照射时吸收的射线能量,但被吸收的辐射剂量与引起某些已知的生物效应
的危险性往往不能等效。这是因为当辐射类别与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时,某一生物辐射效应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改变。
在辐射防护中,将个人或集体实际接受的或可能接受的吸收剂量根据组织生物效应加权修正,经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在放射防护中称为当量剂量。
对于某种辐射R在某个组织或器官T中的当量剂量HT·R可由下列公式给出: HT·R=ωR*DT·R
ωR为与辐射R能量相关的吸收剂量修正因子,也叫做辐射权重因子;DT·R为辐射R在组织或器官T中产生的平均吸收剂量。 需要注意在辐射防护中,有较大意义的不是受照体某点的吸收剂量,而是某个器官或组织吸收剂量的平均值。ωR就是对某器官或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进行修正的量。
由于ωR无量纲,因此当量剂量的SI单位与吸收剂量相同,即焦耳/千克(J/kg),其专用名是希沃特(Sv),曾用单位雷姆(rem)。1Sv=1J/kg 1Sv=100rem
当量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组织或器官T所接受的当量剂量。
当量剂量率的SI单位为希沃特/秒(Sv/s)。43、有效剂量(E):在辐射防护领域中要引入一个能够反映辐射对生物体损害的辐射量来描述辐射所产生的“损害效应”的大小。 受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人群,引起的辐射损害主要是随机性效应(无阈值)。 危险度(或称危险度系数)即器官或组织接受单位当量剂量(1Sv)照射引起随机性损害效应的几率。辐射致癌的危险度用死亡率来表示;辐射致遗传损害的危险度用严重遗传疾患的发生率表示。
可见均为1Sv当量剂量,对于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辐射效应的危险度是不同的。为了表征不同器官和组织在受到相同当量剂量情况下,对人体导致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的差异,引进了一个表示相对危险度的权重因子ωT,即: ωT=组织T接受1Sv时的危险度/全身均匀受照1Sv时的总危险度
44、对放射性工作人员而言,其在工作中身体所受的任何照射,一般均涉及多个器官,为了计算所受照射给不同组织造成的总危险度,评价辐射对其所产生的危害,针对辐射产生的随机性效应引进有效剂量E这个概念。 有效剂量是以辐射诱发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为基础,表示当身体各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照射时,对人体造成的总的随机性辐射损伤。 因为ωT无量纲,所以有效剂量E的单位与当量剂量H的单位相同。
45、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具有实际意义)。 46、ICRP1990年建议书将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类。
47、射线照射人体全部或局部组织,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则这种照射可引起人类的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低于阈剂量时,因被杀死的细胞较少,不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可检查到的功能性损伤,在健康人中引起的损害概率为零。随着剂量的增大,被杀死的细胞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其概率陡然上升到100%,这个剂量称为阈剂量。超过阈剂量后,损害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受影响的细胞越多,功能丧失越严重。 48、引起男性暂时不育的一次照射的阈剂量约为睾丸吸收0.15Gy的剂量,绝育的阈剂量
为3.6~6Gy。女性绝育的阈剂量为急性吸收剂量2.5~6Gy(年长妇女更敏感)。 对于有临床意义的造血功能抑制,全部骨髓的吸收剂量的阈剂量约为0.5Gy。
49、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当电离辐射使细胞发生了改变而未被杀死,改变了但存活着的体细胞繁殖出来的细胞克隆,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可能呈现一种恶变的情况,即发生癌。此种随机性效应称为致癌效应。如果这种损伤发生在具有遗传信息功能的细胞上,发生的效应,在种类与严重程度上可以多种多样,将显现在受照射者的后代身上,这种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50、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与电离辐射相关的因素,另一个是与受照体有关的因素。 (一)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种类:在受照剂量相同时,因辐射的种类不同,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 2)吸收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
3)剂量率:剂量率越大,生物效应越显著; 4)分次照射:当总剂量相同时,分次越多,各次照射时间间隔越长,生物效应越小; 5)照射部位;
6)照射面积: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损伤越严重;
7)照射方式:照射方式可分为外照射、内照射和混合照射。外照射可以是单向照射或多向照射,多向照射引起的效应大于单向照射。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1)种系:不同种系的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2)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即使是同一种系,由于个体的原因,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而同
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总的趋势是随个体的发育过程,辐射敏感性降低,但老年的机体又比成年敏感。 3)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51、人体对辐射高度敏感的组织有: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等;中度敏感组织有: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的上皮细胞等;轻度敏感组织有: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不敏感组织有: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52、胚胎或胎儿在不同发育时期受照后出现的效应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胚胎死亡、畸形、智力迟钝、诱发癌症。这其中既有确定性效应,也有随机性效应。
1)胚胎死亡(0~9天);在宫内发育的其他阶段,受到较高的剂量照射后,也会诱发胚胎或胎儿死亡。
2)畸形(9~42天);此效应在性质上属于确定性效应。
3)智力低下(最敏感:妊娠8~15周);照射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其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增加,直至认知功能严重迟钝。受到1Sv有效剂量的照射,诱发智力低下的概率为40%。确定性效应。
4)诱发癌症(10周岁之内儿童白血病及其它的儿童癌症发病率增高)。 53、皮肤效应:
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 处理原则:立即脱离辐射源或防止被照区皮肤再次受到照射或刺激。疑有放射性核素沾染皮肤时应及时予以洗脱、去污处理。
2)慢性皮肤效应: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
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年累积剂量一般大于15Gy。
54、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分度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Ⅰ度: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纵嵴色条甲。处理原则:应妥善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外伤及过量照射,并作长期观察。 Ⅱ度:皮肤角化过度,皱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处理原则:应视皮肤损伤面积的大小和轻重程度,减少射线接触或脱离放射性工作,并给予积极治疗。 Ⅲ度: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具备其中一项即可)。处理原则:应脱离放射性工作,并及时给予局部和全身治疗。对久不愈的溃疡或严重的皮肤组织增生或萎缩性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55、放射性皮肤癌是指在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放射性损害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 诊断标准:
1)必须是在原放射性损伤的部位上发生的皮肤癌。
2)癌变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不愈的放射性溃疡。
3)凡不是在皮肤受放射性损害部位的皮肤癌,均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
4)发生在手部的放射性皮肤癌其细胞类型多为鳞状上皮细胞。 处理原则:
1)对放射性皮肤癌应尽早彻底手术切除。 2)放射性皮肤癌局部应严格避免接触射线,一般不宜放射治疗。
3)放射性皮肤癌,因切除肿瘤而需截指(肢)手术时,应慎重考虑。
56、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一般累积剂量在1.5Sv以上。 造血系统的改变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分度诊断标准:
Ⅰ度:无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快,WBC持续在4X10^9/L以下,骨髓象增生活跃或低下。处理原则: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暂时脱离射线,加强营养,每年全面复查1次。恢复后再继续观察1年,可逐渐恢复射线工作,并撤销外照射慢性病Ⅰ度的诊断。 Ⅱ度:较顽固的自觉症状,可有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慢,WBC持续在3X10^9/L以下,骨髓象增生低下。处理原则:积极治疗并脱离放射线工作,全休。必要时进行疗养,定期随访,每2年全面复查1次。根据恢复情况可参加力所能及的非放射性工作。
57、照射量的测量是利用X线对空气的电离作用,通过测量电离电荷实现的。
58、自由空气电离室(也称标准电离室)是根据照射量的定义设计的,是对照射量进行直接绝对测量的标准仪器。
电离室有两个光栅,射线束从入射光栅射入,从出口光栅射出。标准电离室的工作气体是空气。电离室有两个极性相反的平行电极,下面的极板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一个收集电极和外侧两个保护电极。收集电极用来收集电离室内产生的某一种符号的离子,它被接到测量测量电荷的静电计上。保护电极与收集电极相互隔开,但具有相同的电位,用以使收集电极上的电场均匀,保证中间区域的电场线垂直于电极。
测量体积是指X线束通过的正对收集电极的那部分空气体积,并且质量已知的那部分空气的体积。当X线从X线管焦点发出射入电离室后,在整个电离室内都会产生电离。因此,电离室的电极板与X线束边缘的距离应大于次级电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使得电子在其能量耗尽之前不能直接跑到电极,从而保证电子完全阻止在空气之中,其能量全部用于在电离室内引起空气电离。
收集电极相对的体积为“收集体积”,即收集电极上方次级电子产生电离的那部分体积。凡在“收集体积”内产生的离子,其中的一种符号的离子将在电场作用下全部移向收集电极。 在电子平衡条件下,收集电极收集到的一切离子是由“测量体积”内被X线击出的次级电子所形成的,设这些被收集的离子总电荷量为Q(库伦)。“测量体积”内空气的质量为m,有: m=ρ*V
ρ为标准状况下(0℃,760mmHg)的空气密度。
59、标准型电离室体积庞大,应用技术较为复杂,只能作为标准电离室放置在国家标准实验室内作为次级标准计量仪使用,而不能作为现场测量仪器。如果将“收集体积”外的空气进行压缩,则既能满足“电子平衡”条件,同时又可以大幅度缩小电离室体积。压缩的空气壁可用空气等效材料代替,从而可以制成实用型空气等效电离室。电离室室壁材料与空气的有效原子序数越接近,则实用型电离室与标准电离室的等效性越好。
1)实用型电离室室壁:最常用的室壁材料有石墨,电木或塑料。
由于不同能量的X、γ射线产生的次级电子的射程不同,故应选用不同厚度室壁的电离室。一般常用与空气等效的材料做成不同厚度的
平衡罩。当测定较高能X、γ射线时,就需在原来电离室室壁上套上适当厚度的平衡罩。 2)电离室的校准:实用型电离室可直接用于照射量的测量。条件是:①它与空气等效;②它的空气腔体积能够准确得知;③它的室壁厚度足以提供电子平衡。在实际中,需要用自由空气电离室来对实用型电离室做校准刻度。 电离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需要校准,校正时室温一般为20℃,气压为760mmHg。 3)电离电荷测量: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测量电离电流,而是通过一个积分放大器,将电离电流在一个积分电容上充电,通过测量积分电容两端的积分电压来推算积分电荷量。 60、吸收剂量的测量:1)基本测量法:任何一种物质,当受到辐射照射后,其吸收的射线能量将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吸收的热量越大,产生的热量越高。通过测量此热量,就可以定量给出吸收剂量的大小。在实际测量中,以热量形式出现的能量,并非是直接测出,而是根据导热系数计算得来。
射线照射物质时所产生的热量非常微小。例如,水吸收1Gy的吸收剂量时,其温升只有2.4×10^-4℃;量热计常用石墨做吸收体,石墨吸收1Gy的吸收剂量时,温升约1.4×10^-3℃。即使在X线治疗中,组织吸收50Gy的吸收剂量时,温度也不过上升0.012℃。热量法只能用作测定吸收剂量的标准方法,以校准其他测定吸收剂量的仪器。
2)电离室测量法:吸收剂量的现场测量大多通过测量照射量,然后换算成介质的吸收剂量。
61、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3)个人剂量的限制。
62、X线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重点,常考。
63、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64、时间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人员受照射的时间。
65、距离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人员到X线管和散射体的距离。对于点状源,若不考虑空气对射线的吸收,X线按平方反比法则衰减。
66、屏蔽防护是指在放射源和人员之间,放置能有效吸收放射线的屏蔽材料,从而衰减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67、对防护材料的要求:
1)防护性能:防护性能好是指衰减射线的能力强,产生的散射线少。
2)结构性能:包括材料的物理形态、力学特性和机械强度。
3)稳定性能:材料具有抗辐射的能力,材料能耐高温、抗腐蚀。
4)经济成本:所选用的屏蔽材料应成本低、来源广泛、易加工,且安装、维修方便。 防护X线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铁、砖、混凝土和水等。
68、把达到与一定厚度的某屏蔽材料相同屏蔽效果的铅层厚度,称为该一定厚度屏蔽材料的铅当量,单位:毫米铅(mmPb)。屏蔽材料的铅当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随射线的能量、材料的厚度而变化,还与照射野的大小有关。凡谈到防护材料的铅当量,必须说明是什么材料、多大厚度、在多大射线能量下的铅当量。
材料的屏蔽性能还可以用比铅当量表示。比铅当量是指单位厚度(mm)防护材料的铅当量。 69、屏蔽厚度的计算:
1)透射量计算法:对X线的初级(主)防护屏蔽厚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B=Pd^2/(WUT)
B为有用射线的最大允许透射量;P为周剂量限值,对工作人员:P=1mSv/W,对公众:P=0.1mSv/W;d为参考点到焦点的距离,单位:m;WUT为有效工作负荷,其中W为周工作负荷,单位:mA*min/W;U为利用因子;T为居留因子。
次级(副)防护是对散、漏射线的防护,其屏蔽厚度的确定比较复杂,一般不采用计算法。 2)查表法:初、次级防护屏厚度的确定也可用查表法得到。
70、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一般24cm厚的实心砖墙,只要灰浆饱满,不留缝隙,可达到2mm铅当量。
71、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为防止发生确定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的当量剂量限值是眼晶状体150mSv/a(15rem/a),其他组织500mSv/a(50rem/a);为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而达到可接受水平,放射工作人员(全身照射)的当量剂量限值是20mSv/a(2rem/a)。
72、放射工作条件的分类:年照射的有效剂量有可能超过15mSv/a的为甲种工作条件,要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对场所经常性的监测,建立个人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很少可能超过15mSv/a,但可能超过5mSv/a的为乙种工作条件,要建立场所的定期监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很少超过5mSv/a的为丙种工作条件,可根据需要进行监测,并加以记录。
甲种≥15 乙种15≤Z≤5 丙种≤5
73、控制原则:1)未满18岁者不能在甲种工作条件下工作,未满16岁者不能参与放射工作。
2)从事放射的育龄妇女,应严格按照均匀的月剂量率加以控制。
3)在一般情况下,连续3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受的总当量剂量不得超过年当量剂量限值的一半(25mSv)。
4)对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其有效剂量在一次事件中不得大于100mSv,一生中不得超过250mSv。
5)放射专业学生教学期间,其剂量限值遵循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例;非放射专业学生教学期间,有效剂量不大于0.5mSv/a,单个组织或器官当量剂量不大于5mSv/a。 74、对公众的个人剂量限值:
对于公众个人所受的辐射照射的年当量剂量,应低于下列限值:
全身:1mSv(0.1rem),单个组织或器官:50mSv(5rem)。
75、对被检者的防护:提高国民对放射防护的知识水平;正确选用X线检查的适应证;采用恰当的X线质与量;严格控制照射野;非摄影部位的屏蔽防护;提高影像转换介质的射线灵敏度;避免操作失误,减少废片率和重拍片率;严格执行防护安全操作规则。这里需要看看。
76、CT检查的防护措施与原则除了CT机房固有的防护外,还需注意个人防护。 (1)CT检查要做到实践的正当化,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CT检查。
(2)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扫描中尽量缩小扫描野,能少扫的不要多扫,能厚扫的不要薄扫,能不增强的就不增强,做到最优化检查。 (3)做好扫描前与受检者的沟通及训练工作,取得其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4)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必要时应让陪伴人员穿上铅防护衣,并尽可能离球管远一些。
(5)对被检查的病人,应做好扫描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
(6)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线防护和泄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