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网上试卷答案版 下载本文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C )的不同回答 A.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 B.物质本质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意识本质 3.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C )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实践和社会 C.时间和空间 D.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4.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D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5.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B )的关系问题。 A.物质和运动 B.思维和存在 C. 存在和精神 D.主体和客体 7.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 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 A ) A.古希腊的“原子论” B.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C.古印度的“四大说” D.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

9.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一是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二是书本太多;三是作业多、补习多、办班多。这些都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造成严重损害。从辩证法角度看,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 B ) A.忽视了量的积累 B.违背了适度原则 C.曲解了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 D.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10.自由就是 ( D ) A.不受任何限制 B.不受必然性的限制 C.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D.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1

11.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 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12.“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3.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D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4.哲学理论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C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5.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整个谈判历时15年,“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几起几落。这表明( C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 D ) A.持续性 B.间断性 C.重复性 D.一维性

17.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B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 C.道路和方向 D.方向和过程

19.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上千条的新词汇产生。比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邮件、信用卡、再就业、QQ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B )

2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0.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又进一步指出:“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1.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的统一。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B.唯物论与历史观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实践性与真理性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C ) A.动力和源泉 B.动力和过程 C.道路和方向 D.状态和过程 23.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2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 C )

A.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 B.大胆揭露、勇敢面对矛盾 C.科学区分主要和次要矛盾 D.平稳化解矛盾 D.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5.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 A )

A.一因多果 B. 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26.“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 B ) A.折衷主义思想 B.朴素辩证法思想 C.诡辩论思想 D.二元论思想 27.客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 )

A.宿命论 B.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 C.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 D.近代德国的黑格尔哲学 28.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 B )

A.全盘否定 B.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C.变相肯定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29.“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 A.运动的绝对性 B.静止的绝对性

3

C.运动的有条件性 D.静止的无条件性

3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D )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A.从抽象到具体法 B.归纳演绎法 C.分析综合法 D.矛盾分析法

3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是( C ) A. 矛盾分析法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 C.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考察,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本质的可知性; B.本原的统一性 C.形态的多样性; D.客观实在性

32.意识的本质是 ( B )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3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 ) A.农民播种小麦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3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35.看问题“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是 ( C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3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C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3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38.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就是 ( A ) A.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的活动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C.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和谐地改造客观世界 39.“盛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是( D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间断性

4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一维性 40.“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4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D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43.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 )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4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B )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4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B )

A.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B.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D.必然性为偶然性开辟道路 46.科学证明,人脑是( C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47.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48.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做到七十二变,可就是变不出计算机。这说明( C ) A. 人们的立场不同,所以认识就不同

B. 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想象力不够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 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49.事物发展的“度”是指( C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5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5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新事物的灭亡和旧事物的产生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2. 从哲学角度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 B ) A.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中国共产党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54.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的最著名的哲学命题是( B ) A.理在事先 B. 心外无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5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种观点属于( A ) A.庸俗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56.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 B ) A.全盘否定 B.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C.变相肯定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57.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的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C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可知性

58.2004年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名单。长期以来,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在我国新疆制造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绑架等暴力恐怖事件,是不折不扣、典型的恐怖组织。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维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安部特别设立了反恐怖局,专门负责研究、规划、指导、协调、推动全国的反恐怖工作。这份材料包含的哲理是:( D ) A.辩证否定观点 B.劳动的观点 C.群众的观点 D.因果联系的观点

59.近年来,一些骗子打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借科学术语把封建糟粕装扮起来,编造各种荒谬的理论,并声称发展了新科学。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水变油”骗局,使得不少人手受骗上当,其中不乏高学历者。一些高学历的人之所以受骗,是应为他们( C ) A.不懂得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区别 B.看不到理论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C.没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D.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60.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6

A.生产劳动 B.语言的产生 C. 物质文明的发展 D.人脑的形成

6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语说明( A )

A.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 B.在新质基础上量的扩展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的无限性 62.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D )

A. 从抽象到具体法 B.归纳演绎法 C. 分析综合法 D.矛盾分析法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 A.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过程 C.道路和方向 D.方向和形式

64.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的关系界定的。 A.物质与意识 B.一般与个别 C.主体与客体 D.思维与存在

6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的统一 A.物质运动是绝对性和相对性 B.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C.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6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是旧唯物主义( C )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是机械唯物主义 C.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D.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68.( A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实践 B.运动 C.物质 D.意识

6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马蹄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理是事物( A ) A.是普遍联系的 B.是永恒发展的 C.的运动是绝对的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70.我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C )的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7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这说明意识的( C ) A.形式是客观的 B.内容是客观的 C.形式是主观的 D.内容是主观的

7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的关系。 A.反映与被反映 B.一般与个别 C.抽象与具体 D.本质与现象 73.从哲学上讲,和谐就是指( D )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7

7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 A )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A.实践 B.运动 C.物质 D.认识 75、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A ) A.物质性、能动性、历史性 B.物质性、运动性、绝对性

C.物质性、运动性、相对性 D.物质性、能动性、绝对性

二、双向选择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 C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B.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统一 C.物质和意识之间作用于反作用的统一 D.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统一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C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5.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包括( B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6.2003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抓好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一材料体现得这里有: ( AB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7.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完全是: ( AC )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虚构出来的

8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8.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的角度讲 ( AD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B.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C.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实现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9.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左”倾和右倾错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由于19世纪建立了电磁理论,人们根据这一理论制造了发动机和电动机,是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这两份材料说明: ( AB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C.社会意识特殊情况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0.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AB ) A.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 C.价值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 ( CD ) A.伸张性 B.广延性 C.持续性 D.顺序性

12.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CD )

A.看其形式.现象上是否新奇 B.看它表面是否完满强大 C.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D.看它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1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C )

A.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14.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BC )

A.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有人说“龙年生贵子”,从因果关系看,这个说法犯了如下错误( BD ) A.倒因为果 B.歪曲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倒果为因 D.把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主观地联系在一起

9

16.下列属于不可知论者的是( AD ) A. 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休谟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 CD )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承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17.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要把把握以下两点 ( CB ) A.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物的多样性 B.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C.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可知性 D.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派生性

1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CD )

A.运动是物质的必然结果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内容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 19.下列活动中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有( AC ) A.三思而后行 B.饿了就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20.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 ( BD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割裂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1.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它们是:( BC ) A.辩证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2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包括( AB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23.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CD ) A.看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 B.看事物的外在形式是否新奇 C.看事物是否代表发展的方向 D.看事物是否符合发展规律,

24.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差别性、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于是就形成( B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10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25.在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是( AB ) A.直线论 B.循环论 C.一点论 D.均衡论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 AB )的统一。 A.唯物论与辩证法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C.物质与意识 D.主观与客观 27.下列属于联系特点的是( AC )

A.普遍性 B.单一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2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有( AB )

A.新事物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B.新事物扬弃了旧事物 C.新事物刚刚产生 D.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 29.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CD )的性质和趋势。 A.相互统一 B.相互吸引 C.相互排斥 D.相互分离 30.下列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的观点是( AB )

A.一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31. ( BC )属于量变的特点。

A.数量的增减 B.稳定性 C.连续性 D.场所的变更 32. 共性是( BD )的。

A.具体丰富 B.绝对 C.相对 D.抽象单一 33.量变的两种情况是( AC )。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在度的范围变化

C.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D.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34.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原理,要防止割裂两者的( AD ) A.激变论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庸俗进化论 35.把握因果联系原理,有助于( BC )

A.明辨是非 B.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C.总结经验教训 D.分清主次 36.规律是( AC )。

A.客观的 B.发展的 C.可以认识的利用的 D.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37.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AC ) A.不懂得辩证法 B.缺乏科学依据

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对立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 38.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的是( AC ) A.陆九渊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充

11

39. 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是( BC )

A.贝克莱 B.黑格尔 C.柏拉图 D.亚里斯多德 40.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的最主要推动力是( AD ) A.劳动 B.运动 C.意识 D.语言 41.静止的两种情况包括( BC )

A.数量不变 B.性质没有根本变化 C.位置相对特定参照物保持不变 D.结构不变 42.割裂运动的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B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激变论 43. 时间是物质运动( AD )

A.顺序性 B.广延性 C.伸张性 D.持续性 44. 空间是物质运动( BC )

A.顺序性 B.广延性 C.伸张性 D.持续性

三、判断题

1、哲学就是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2、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C 3、哲学是 “科学之科学”C

4、一般情况下,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C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C

6、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C 7、马克思主义者绝大部分是可知论者C 8、我国古代的八卦说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D 10、费尔巴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C 11、朱熹和陆九渊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C 12、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C 14、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是客观实在性。D

15、列宁的物质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D 1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永恒的。D 17、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D 18、平时我们讲的物质财富中的物质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D 19、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概念是相同的。C 20、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元论者。D 2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 22、动物的心理是意识的萌芽。D

23、在动物的心理发展成人的意识的过程中,语言决定性的作用。C 24、意识是人脑的产物。C

25、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 26、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C 27、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C

12

28、物质的存在方式就是物质形态。C 29、静止就是运动的暂时停顿。C

30、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D 31、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D 32、时空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D

33、时间空间的根本特性和具体特性都是绝对的。C 3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性。D 35、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D 3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C 37、理解社会生活必须从实践出发。D 3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实践。C 39、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C

4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 4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 4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4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C 44、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 4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的。C

4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和两点论。D 47、主观辩证法人脑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D

48、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D 4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D 50、握适度原则,就是要防止“过”。C

51系的普遍性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C 52、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但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进行调整。C 5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D 54、认识自然规律比认识社会规律更难。C 5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劳动。C 56、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 57、二元论者都是不可知论者。C 58、怀疑论又叫皮浪主义。D 59、二元论的本质是唯物主义。C 60、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C

61、德谟克里特 “原子论”是朴素唯物论的最高理论成就D 62、朱熹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D

6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等同于物质。D 6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D

6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D 6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性D

67、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彻底的唯物主义。D 68、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D

6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D 70、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在自然观上是唯心的。C 71、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D

13

72、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就是逻辑思维上的前后抵触。C 7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能构成动力。C 74、“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蕴含矛盾的普遍性思想C。 75、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就是要坚持“重点论”。 C

76、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原理,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 77、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量后质。C

78、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D

79、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 A.社会实践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伟人之言 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3.反映论是( B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

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7.认识的本质是( C )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14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直觉、想象 D.概念、范畴、规律 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 )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科学实验

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 13、实践的主体是( C )

A.绝对精神 B人 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 14、实践的客体是( C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 15、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 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具有创造性 D改造自然界是特有人的能力

19、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则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

15

们的启示是你( C ) A认识总是滞后与实践 B认识和实践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和认识是合一 的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是强调(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间接经验

22、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得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形式是(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3、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哲学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2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 26、“真理是人造的可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真理论。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6

2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混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 D把真理绝对化的错误观点 3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论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人总是的僵化

3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该论断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好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D实践和认识同样重要

3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3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实践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实际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使强调了( D ) A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更要善于思考问题 D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5、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指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聪明才智( D ) A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B无先天区别 C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D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3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 D ) A符合人们的利益 B符合马克思主义

C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D是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夸大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D夸大真理的有限性,否认真理的无限性 3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17

A决定社会的发展趋势 B社会变革的动力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40、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

A经验主义 B相对主义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41、石油和煤炭在农业社会的价值远不如工业社会,这说明价值具有( C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42、没有现代各工业所提供的强大的物质手段和工具,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意味着( B )

A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B实践提供认识的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3、感性认识突出的特点是( A )

A直接性 B具体性 C表面性 D形象性 44、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C ) A直接 B具体 C肤浅 D形象

45、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目的是( A )

A主观与客观 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C物质与意识 D思维与存在 46、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 D )结合起来。 A主观与客观 B主体与客体 C真理与价值 D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二、双项选择题

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D )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2.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 ) A.事事要经过实践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

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D.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 ( BC )

A.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 B.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C.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 D.最终的真理体系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消极自发的,要实现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AD )

A.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 B.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

18

C.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D.要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消化、加工感性材料

5.胡锦涛同志在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全社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要求的哲学基础是 ( BC )

A.学习第一,实践第二 B.理论要联系实际

C.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活动 D.学习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6.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D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7.实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 AB ) A.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基础 B.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C.充分的物质条件 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8.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 BD ) A.唯心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不可知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9、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感官和大脑延伸、治理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逻辑思维方法和操作程序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D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BC )

A主体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储存 12、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D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在认识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

19

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也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4、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B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 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 )

A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和渗透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重要 17、下列属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有( CD )

A理论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18、“按图索骥”的属于( AD )的观点

A唯理论 B经验主义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19、“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属于( A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教条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20、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 )

A生而知之 B不行而知 C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三思而后行

21、“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在升起。”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含义是( AB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没有意义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2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D ) A真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真理没有抽象性 D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24、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 )

20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BC ) A社会主义不需要纲领了 B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只要经验了

2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C ) A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有限的范围有绝对意义 B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必然变成谬误

27、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C )

A知行相互促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难行易

28、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BD ) A人类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C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D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29、人类实践活动总是受( AB )的制约。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30、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在于( BC ) A前者侧重于主观性,后者侧重主体性 B前者侧重于客体性,后者侧重于主体性

C前者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后者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31、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D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价值尺度决定真理尺度 C真理尺度决定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的形成和实现以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2、价值的主体性意味着( BD )

A价值关系的形成以客体的性能为主导因素 B价值关系的形成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创造关系 33、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B )

A主体的需要是客观性 B客体的性质和属性是客观性

21

C真理的客观性 D实践的客观性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和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具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35、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D ) A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马克思主义包含任何革命的策略

C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D制定正确的策略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36、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D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永恒真理 C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D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37、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真理 B坚持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真理 3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D )

A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B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世界就是为了解释世界 D改造世界必先认识世界 39、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BD )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的特点是( AB ) A反映具有客观性 B反映具有创造性 C反映具有价值性 D反映具有真理性 41、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你( AC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点

42、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发现所谓的( AB )

A永恒真理 B终极真理 C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

43、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 AB )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主观与客观 B认识和实践 C真理与谬误 D真理与价值

44、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AB ) 的统一。

A具体 B历史 C绝对 D相对

45、真理的客观性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 AC )

22

A唯物主义立场 B辩证立场 C一元论 D多元论 46、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AB )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生产劳动 D阶级斗争 三、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D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贯穿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基本的关系。D 3、实践的主体都是人,人都是实践的主体。C

4、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意味着每个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认识。C 5、“庸俗唯物论”除外,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D

6、只注重感性认识不重视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容易陷入教条主义。C 7、只重视理性认识忽视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C 8、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更有意义。C 9、真理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的。C

10、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对一定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因人而异的。C 11、有的真理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C 12、有用就是真理。C

13、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同的人定能找到共识。D 14、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15、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加工产生理性认识的原材料。D 16、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C 17、人类的全部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 18、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D 19、反映的客观性决定了反映的摹写性。(C) 20、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D)

21、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无条件的。(D) 22、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C

2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评价性认识.C

24、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的作用。D 25、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D

26、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自身的价值。D84

27、实现价值是追求真理的目的,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D84 28、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依据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D 2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30、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C

31、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物质与意识的矛盾。(主观与客观)C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23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B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C

A.地理环境 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 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思想属性 D.血缘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 A.重要动力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次要动力

12、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共同体是( A ) A. 氏族 B. 部落 C. 家庭 D. 民族 1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 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二个方面

24

1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5、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 D )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 B. 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1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B )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 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8、“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9、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 A.劳动工具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形式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1、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这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劳动发展史 C.生产关系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兴衰史

2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2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C )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5

2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28、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9、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0、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的矛盾运动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运动规律

3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进步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 3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5、“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26

36、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7、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着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条件 C政治条件 D文化条件 4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

42、“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C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这是因为( B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文化体现出来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44、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是( C ) A道德 B哲学 C政治法律思想 D管理学 二、双项选择题

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CD )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BD )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 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

27

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 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

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 ( AB )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5、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 AC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6、“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B )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 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 7、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

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D.协调、可持续发展

8、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BC )

A宗教 B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9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 BC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10、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11、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CD )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

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

28

1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BC )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13、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 CD )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 B 本身就是生产力

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 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 AB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 1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 AB ) A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1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BC )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 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 AB )

A具体的、历史的 B有机统一的整体 C永恒不变的 D超历史的 1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C )

A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创立阶级斗争理论体系 C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提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19、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全球性问题的根源 20、“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 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2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 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 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 23、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B ) A哲学B 法律 C逻辑学 D物理学 24、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 BC )的产物。 A无知 B自然压迫 C社会压迫 D恐惧 25、生产力具有( AB )

A客观现实性 B社会历史性 C历史选择性 D历史必然性

29

AD )

26、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 BD ) A必然性 B统一性 C历史选择性 D多样性

27、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主要取决于 ( AB ) A生产工具的质量 B生产工具的数量 C劳动者的数量 D劳动者的质量 三、判断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D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C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D 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D 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C96 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D100 7、劳动者是人,人都是劳动者。C 8、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力。C

9、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101 10、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C101

1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D 1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D105 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2

14、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C116 15、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6 16、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119

17、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128 18、每个人在历史上都会发挥作用。D

绪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是( C )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工人的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4、自由资本主义的开山鼻祖是( A )

A亚当·斯密 B大卫·休谟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5、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6、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成为( B ) 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主要内核 D正确内核

30

A )

7、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成为( A ) 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主要内核 D正确内核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0、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B ) A革命性 B科学性 C 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纳故吐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和国家 C实现每个人的自由 D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B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认真学习马列原著 15、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托马斯·莫尔 B昂利·圣西门 C罗伯特·欧文 D沙尔·傅立叶

16、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7、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从而开创世界历史新纪元的是( C ) A1848年欧洲革命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8、在当代中国,坚持( C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科学发展观 1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 D )的根本利益。 A工人阶级 B无产阶级 C劳动人民 D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

20、是否始终站在( C )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而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A最广大的无产阶级 B 最广大的群众 C 最广大的人民 D全人类 二、双项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有(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2、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是( AC )

A亚当·斯密 B大卫·休谟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剩余价值论 D唯物史观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31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有( BD )

A托马斯·莫尔 B昂利·圣西门 C罗伯特·欧文 D沙尔·傅立叶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B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论 D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 AB )的共产主义社会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B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D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8、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 BD )

A发展马克思主义 B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C继承马克思主义 D照搬马克思主义

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除了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外,还要防止和反对( AD )态度。 A形式主义 B主观主义 C经验主义 D实用主义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 AC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科学发展观 11、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 BC ) A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 B中国革命的胜利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判断题(注:D即对,C即错) 1、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黑格尔。C

2、 马恩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辩证法这一“基本内核“C 3、 马恩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这一“合理内核”C 4、 现代西方经济学鼻祖是亚当·斯密D 5、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人是托马斯?莫尔 D

6、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7、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D

8、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D 9、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和核心D 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D

1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12、马克思主义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D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是工人运动的掀起D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D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C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