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 与 引申义 下载本文

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毛亨传:“秉,把也。”《仪礼·聘礼》:“四秉曰筥。”郑玄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由此,可以断定:“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例如:

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① 肉去皮骨;② 脱落,失去;③ 解去,去掉;④ 逃脱,免祸;⑤ 散落,缺漏;⑥ 疏略,轻慢;⑦ 中医病名“虚脱”;⑧ 副词:倘或,或许。“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孔颖达疏:“肉曰脱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郭云:?剥其皮也。?”《玉篇》:“脱,肉去骨。”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②至⑦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

的含义,义项⑧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① 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② 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③ 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由此可以确定:义项①可能是本义。《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注:“编,所以联次简也。”“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①,义项②③是引申义。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段玉裁指出:“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

《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訏,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襛,衣厚皃。”段玉裁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蔈,苕之黄华也。从艸,票声。一曰:末也。”段玉裁注:“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蔈当训?艸末?。禾部曰:?秒,禾芒也。秋分而秒定。?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 常用词的本义举例

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 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说文》:“斤,斫木斧也。”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杨倞注:“戒,备也。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说文》:“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说文》:“零,徐雨也。从雨,令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说文》:“更,改也。”《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说文》:“佞,巧谄高材也。”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说文》:“及,逮也。”《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