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单选题习题库 下载本文

D.组织液静水压大于毛细血管血压;

E.组织液静水压大于组织胶渗压。

D46.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不足以清除过多的组织液; C. 静脉端的液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渗压增高; E. 血管口径增大。

E47.水肿时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B.有效胶体静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48.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重吸收增多主要因为: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ADH分泌过多; C.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近曲小管周围毛细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前列腺素F对钠水吸收增多。

D49. 水肿一般是指:

A.体重增加;

B.细胞外液增多,钠浓度降低; C.细胞内液增多,钾浓度降低;

D.细胞间液增多,钠浓度无明显变化; E.以上都不对。

B50.下述情况哪项可以引起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和组织水肿

A.毛细血管内血流减少和血粘度增高; B.毛细血管内流动血液的白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C.淋巴液回流进入静脉速度过快;

D.微小动脉和静脉收缩,但以前者较明显;E.以上都不对。

A61.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A.RBC内2,3-DPG增多; B.血[H+]-; C.PaCO2-;

C56.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

A.O2与HHb结合速率减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氧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增高; E.以上都不对。

A57.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

A.亚硝酸盐中毒; B.CO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E58.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

A.PaO2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A血氧容量正常;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E59.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ˉ;

B.A血氧容量ˉ; C.A血氧含量ˉ;

D.A-V血氧含量差-; E.V血氧含量-。

B60.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血氧含量ˉ; B.PaO2ˉ;

C.A血氧含量ˉ;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V血氧含量减少。

B62.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血温-;

E.以上都不是。

C63.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B65.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

A.肝; B.肾;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A67.严重缺氧使细胞损伤,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 B.细胞内Ca2+ˉ; C.细胞外K+ˉ; D.细胞外H+ˉ; E.以上都不对。

A69.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主要出现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以上都不对。

D71.血液性缺氧可以存在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氧含量降低和紫绀; D.氧含量降低但无紫绀; E.以上都不对。

C73.血氧分压降低并伴有紫绀可能见于:

A.氰化物中毒患者; B.肠源性紫绀患者; C.休克患者; D.CO中毒患者;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D64.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D66.急性缺氧使肺A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血流量增加; D.肺小动脉收缩; E.肺小静脉淤血。

D68.慢性缺氧使RBC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为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肝和脾对RBC的破坏;

D.刺激肾脏,使近球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酶的形成、释放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D70.低张性缺氧时可有

A.氧饱和度正常; B.动静脉氧差增大; C.血氧容量明显降低; D.血氧含量减少; E.以上都不对。

D72.循环性缺氧时可出现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动静脉氧差降低和紫绀; D.动静脉氧差增高和紫绀; E.以上都不对。

E74.严重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下述指标哪项是对的

A.氧分压减小; B.氧容量变化不大; C.氧含量可代偿增高; D.动静脉氧差增大;

E.以上都不对。

C75.严重贫血引起缺氧,机体的代偿主要是:

A.红细胞内2,3-DPG增多,利于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氧增加;

B.肺通气量增高,使PaO2代偿性增高; C.循环呈高动力状态;

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含量可增加;

E.以上都不对。

D77.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E79.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淋巴因子。

D81.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B83.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A85.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E.以上都不对。

A76.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肝细胞; E.以上都不对。

A78.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D80.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A82.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C84.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86下述哪种有明显解热作用?

A.去氧皮质酮; B.苯海拉明; C.茶碱;

D.环磷酸腺苷; C87.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A89.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ˉ,比重-; B.尿量ˉ,比重ˉ;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ˉ;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C91.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A.组胺,IL-1, C3a; B.IL-1, PAF, PGI2, INF; C.MIP-1, IL-1, TNF, INF; D.TXA2, TNF, b内啡呔; E.以上都不对。

C93.应激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为

A.胸腺细胞肥大; B.淋巴组织增生; C.肾上腺皮质增厚; D.淋巴细胞增多; E.中性粒细胞减少。

C95.一般在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内分泌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 E.醛固酮。

D97.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促进蛋白分解; B.促进脂肪动员; C.稳定溶酶体膜; D.降低血糖;

E.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E.氢化考的松。

D88.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Cl- 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C90.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D92.应激反应时下述哪一组激素水平变化是可能的?

A.醛固酮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 B.胰岛素减少,醛固酮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变化不明显; C.生长激素增加,ACTH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加; D.胰高血糖素增加,ACTH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E.以上都不可能。

C94.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高血糖素; C.糖皮质激素; D.垂体加压素; E.醛固酮。

E96.应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中哪一项既具有防御意义,又具有不利影响?

A.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 B.血液重新分布; C.支气管扩张;

D.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E.儿茶酚胺增多。

B98.应激时增多的b-内啡呔不具有下述哪种作用?

A.镇痛; B.心率-; C.低血压; D.心输出量ˉ; E.血ACTH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