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单选题习题库 下载本文

病理生理学单选题习题库

C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 B.描述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E.诊断与治疗疾病。

C2.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

A.病理解剖学; B.临床病理学; C.病理生理学; D.医学遗传学; E.临床免疫学。

C3.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D.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态; E.脑电波消失。

C4.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0%; B. 50%; C. 60%; D. 70%; E. 80%。

B5.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A. 4%; B. 5%; C. 6%; D. 7%; E. 8%。

A6.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穿细胞液; D.体液; E.血浆。

A7.血浆中最多的阳离子是

C11.正常人每天最低尿量为

A. 1000ml; B. 800ml; C. 500ml; D. 300ml; E. 100ml。

C12.正常机体水、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来调节的?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神经-内分泌系统; D.肾、肺; E.胃肠道。

B13.体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有蛋白质浓度的多少;

B.含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子数的多少; C.含有电解质的分子电荷数的多少; D.体摄入食盐量的多少; E.以上都不对。

D14.以下何种情况可能使机体ADH分泌增多:

A.饮水过多;

B.低渗性脱水早期; C.摄入NaCl过少;

D.严重呕吐腹泻所致休克早期; E.以上都不可能。

C15.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减少

A.以血浆部分最明显; B.以细胞内液部分最明显; C.以组织间液部分最明显; D.细胞内外液都明显减少; E.以上都不对。

C16.易引起休克症状的水、钠代谢紊乱类型为:

A.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及水中毒; E.以上都不对。

D17.下述情况何种易引起高渗性脱水

A. Na+; B. K+; C. Ca2+; D. Mg2+; E. Fe2+。

D8.血浆中最多的阴离子是

A.HCO3-; B.Cl-; C.HPO42-; D.SO42-; E.蛋白质。

B9.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

A. Na+; B. K+; C. Ca2+; D. Mg2+; E. Fe2+。

E10.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 Na+; B. K+; C.葡萄糖; D.蛋白质; E.水。

E21.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大量出汗,钾丧失过多; B.醛固酮分泌过多;

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分泌钾加强; E.细胞外钾向胞内转移。

D22.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

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

D23.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

A.急性酸中毒,细胞内K+外移; B.血管内溶血,红细胞释放K+;

A.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尚能饮水; B.用利尿剂速尿大量利尿时; C.用输注甘露醇利尿时; D.沙漠迷路,水源断绝时; E.以上都不对。

A18.高渗性脱水时,体液最明显减少的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间液; C.血浆;

D.各部体液都明显减少; E.以上都不对。

B19.下述情况何种可以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A.肝硬化腹水;

B.严重的高渗性脱水;

C.血清钾浓度降低致低钾血症; D.Addison病; E.以上都不对。

E20.低钾血症时可发生:

A.酸中毒;

B.合成代谢增强; C.肠痉挛和腹痛; D.心脏自律性减弱; E.以上都不对。

B31.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组织外液缓冲; B.呼吸代偿; C.组织内缓冲; D.肾脏代偿; E.骨骼代偿。

A32.某严重肾盂肾炎患者,血气分析测定结果: PH 7.32, PaCO2 4.0KPa (30mmHg), HCO3- 15mmol/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C33.某糖尿病人,血气分析如下:PH 7.30,PaCO2 5.5KPa (34mmHg), HCO3- 16mmol/L, [Na+]140mmol/L, 血[K+]4.5mmol/L,血[Cl-]104mmol/L, 应诊断为:

C.缺氧使胞内K+释放;

D.肾脏排钾减少;

E.大量使用保钾性利尿剂。

D24.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是由于

A.膜电位升高; B.阈电位降低;

C.g-氨基丁酸释放增多; D.乙酰胆碱释放增多; E.ATP生成增多。

C25.严重高钾血症的主要危险是:

A.引起严重碱中毒; B.引起肌肉阵挛收缩; C.引起心跳突然停止; D.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E.以上都不对。

E26.急性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发生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有效代偿方式为

A.血浆H+与组织细胞内K+发生交换; B.血浆中Cl-与红细胞内HCO3-发生交换; C.肾脏排H+功能增强; D.肾脏产NH3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E27.AB是衡量酸碱平衡的

A.一个仅受代谢因素影响的指标; B.一个仅受呼吸因素影响的指标;

C.一个反映机体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多少的指标;

D.一个反映血液中CO2含量多少的指标; E.以上都不对。

C28.阴离子间隙主要反映

A.血浆中阴离子总量的变化; B.血浆中阳离子总量的变化;

C.血浆中除Cl-和HCO3-以外阴离子含量的变化;

D.血浆中除Cl-以外阴离子含量的变化; E.以上都不对。

A29.从动脉抽取血样,如不与大气隔绝,哪一指标将受影响?

A. AB; B. SB; C. BE;

A.酸碱平衡正常; B.AG正常性代酸; C.AG增高性代酸;

D.AG正常性代酸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E34.血气分析测定结果为PaCO2降低,同时伴HCO3- 升高,可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A35.长期严重饥饿情况下可出现:

A.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B.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D.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C36.严重腹泻,大量丢失肠液时:

A.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B.易引起低钾性碱中毒;

C.易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D.易引起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对。

D37.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严重缺氧时; B.严重肝脏疾患时; C.严重肾功能减退时; D.存在肾小管酸中毒时; E.以上都不对。

C38.严重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心率增加,心收缩力增强; B.血管收缩,血压呈上升趋势; C.血钾降低使体钾总量减少; D.外周血管扩张及心功能受损; E.以上都不对。

D39.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是:

A.呼吸加深加快,促进CO2排出使血浆[H2CO3]降低; B.H+进入血脑屏障使脑间质液pH降低,脑血管扩张; C.肾的代偿,HCO3-重吸收增加,起代偿作用;

D. BB;

E. 以上都不对。

C30.能直接反映血浆碱储备过多或不足的指标是

A. AB; B. SB; C. BE; D. BB; E. PaCO2。

A41.全身性水肿在应用利尿剂速尿使大量利尿条件下可出现

A.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B.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对。

D42.呼吸性碱中毒时可出现

A.血浆[K+]-; B.血浆[Cl-]-;

C.细胞内乳酸生成减少; D.细胞内乳酸生成增多; E.以上都不对。

E43.所谓\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是指

A.A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 B.V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 C.A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压; D.V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压; E.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

B44.水和无机盐能从毛细血管A端滤出的主要原因是

A. A端毛细血管通透性大;

B. A端毛细血管内血压大于血浆胶体渗压;C. 血浆胶体渗压大于血压;

D. 组织胶体渗压大于血浆胶体渗压; E. 组织间液负压。

C45.毛细血管V端的组织间液向血管返流的主要因素是

A.局部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 B.血浆胶渗压大于组织胶渗压;

C.血浆胶体渗压大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

D.CNS表现为抑制状态,出现反应迟钝和忧郁; E.以上都不对。

E40.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

A.可出现高K+血症; B.可出现高Cl-血症; C.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D.可出现盐水抵抗性代谢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C51.炎性水肿液可具有下述哪项特点:

A.清亮透明;

B.可检出细胞,达100个/mm3左右; C.比重>1.018;

D.在体外置试管中,不会出现凝固现象; E.以上都不对。

D52. 所谓隐性水肿是指

A.存在发生水肿可能性的一种病理状态; B.局部水肿的一种类型;

C.可与凹陷性水肿同时存在的一种伴随现象;

D.全身性水肿早期,无明显皮肤性状改变时,对水肿的一种命名方式; E.以上都不对。

E53.缺氧概念是

A.吸入气中的氧减少; B.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B54.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B. 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C. A血氧分压降低; D. A血氧饱和度降低; E. A血氧容量降低。

D55.低张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 12.0KPa (90mmHg); B. 10.7KPa (80mmHg); C. 9.3KPa (70mmHg); D. 8.0KPa (60mmHg); E. 6.7KPa (50mmHg)。

D.组织液静水压大于毛细血管血压;

E.组织液静水压大于组织胶渗压。

D46.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不足以清除过多的组织液; C. 静脉端的液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渗压增高; E. 血管口径增大。

E47.水肿时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B.有效胶体静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48.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重吸收增多主要因为: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ADH分泌过多; C.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近曲小管周围毛细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前列腺素F对钠水吸收增多。

D49. 水肿一般是指:

A.体重增加;

B.细胞外液增多,钠浓度降低; C.细胞内液增多,钾浓度降低;

D.细胞间液增多,钠浓度无明显变化; E.以上都不对。

B50.下述情况哪项可以引起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和组织水肿

A.毛细血管内血流减少和血粘度增高; B.毛细血管内流动血液的白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C.淋巴液回流进入静脉速度过快;

D.微小动脉和静脉收缩,但以前者较明显;E.以上都不对。

A61.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A.RBC内2,3-DPG增多; B.血[H+]-; C.PaCO2-;

C56.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

A.O2与HHb结合速率减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氧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增高; E.以上都不对。

A57.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

A.亚硝酸盐中毒; B.CO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E58.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

A.PaO2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A血氧容量正常;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E59.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ˉ;

B.A血氧容量ˉ; C.A血氧含量ˉ;

D.A-V血氧含量差-; E.V血氧含量-。

B60.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血氧含量ˉ; B.PaO2ˉ;

C.A血氧含量ˉ;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V血氧含量减少。

B62.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血温-;

E.以上都不是。

C63.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B65.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

A.肝; B.肾;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A67.严重缺氧使细胞损伤,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 B.细胞内Ca2+ˉ; C.细胞外K+ˉ; D.细胞外H+ˉ; E.以上都不对。

A69.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主要出现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以上都不对。

D71.血液性缺氧可以存在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氧含量降低和紫绀; D.氧含量降低但无紫绀; E.以上都不对。

C73.血氧分压降低并伴有紫绀可能见于:

A.氰化物中毒患者; B.肠源性紫绀患者; C.休克患者; D.CO中毒患者;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D64.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D66.急性缺氧使肺A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血流量增加; D.肺小动脉收缩; E.肺小静脉淤血。

D68.慢性缺氧使RBC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为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肝和脾对RBC的破坏;

D.刺激肾脏,使近球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酶的形成、释放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D70.低张性缺氧时可有

A.氧饱和度正常; B.动静脉氧差增大; C.血氧容量明显降低; D.血氧含量减少; E.以上都不对。

D72.循环性缺氧时可出现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动静脉氧差降低和紫绀; D.动静脉氧差增高和紫绀; E.以上都不对。

E74.严重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下述指标哪项是对的

A.氧分压减小; B.氧容量变化不大; C.氧含量可代偿增高; D.动静脉氧差增大;

E.以上都不对。

C75.严重贫血引起缺氧,机体的代偿主要是:

A.红细胞内2,3-DPG增多,利于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氧增加;

B.肺通气量增高,使PaO2代偿性增高; C.循环呈高动力状态;

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含量可增加;

E.以上都不对。

D77.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E79.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淋巴因子。

D81.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B83.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A85.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E.以上都不对。

A76.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肝细胞; E.以上都不对。

A78.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D80.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A82.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C84.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86下述哪种有明显解热作用?

A.去氧皮质酮; B.苯海拉明; C.茶碱;

D.环磷酸腺苷; C87.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A89.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ˉ,比重-; B.尿量ˉ,比重ˉ;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ˉ;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C91.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A.组胺,IL-1, C3a; B.IL-1, PAF, PGI2, INF; C.MIP-1, IL-1, TNF, INF; D.TXA2, TNF, b内啡呔; E.以上都不对。

C93.应激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为

A.胸腺细胞肥大; B.淋巴组织增生; C.肾上腺皮质增厚; D.淋巴细胞增多; E.中性粒细胞减少。

C95.一般在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内分泌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 E.醛固酮。

D97.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促进蛋白分解; B.促进脂肪动员; C.稳定溶酶体膜; D.降低血糖;

E.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E.氢化考的松。

D88.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Cl- 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C90.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D92.应激反应时下述哪一组激素水平变化是可能的?

A.醛固酮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 B.胰岛素减少,醛固酮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变化不明显; C.生长激素增加,ACTH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加; D.胰高血糖素增加,ACTH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E.以上都不可能。

C94.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高血糖素; C.糖皮质激素; D.垂体加压素; E.醛固酮。

E96.应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中哪一项既具有防御意义,又具有不利影响?

A.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 B.血液重新分布; C.支气管扩张;

D.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E.儿茶酚胺增多。

B98.应激时增多的b-内啡呔不具有下述哪种作用?

A.镇痛; B.心率-; C.低血压; D.心输出量ˉ; E.血ACTHˉ。

A99.应激时心血管变化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心收缩力ˉ; B.心率-; C.心律失常; D.血管收缩;

E.心肌耗氧量增多。

101.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与下述哪项是无关的?

A.粘膜缺血使细胞再生能力降低; B.糖皮质激素增多使胃粘膜屏障受损; C.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D.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 E.以上都有关。

103.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包括下述哪一类?

A.参与血凝和纤溶的蛋白; B.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C.补体成分; D.转运蛋白; E.纤维连接蛋白。

105.热休克蛋白可能不具备下述何种功能?

A.抑制糖原异生; B.提高耐热能力;

C.提高细胞的应激能力;

D.加强Na+-K+-ATP酶活性; E.增强对损害的抵抗力。

107.急性期反应时,下述血浆蛋白水平变化,何种是正确的?

A.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浆白蛋白增加; B.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 C.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白蛋白增加; D.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白蛋白也减少; E.以上都是错的。

109.应激应是机体

A.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B.对一定强度各种体内外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C.对精神刺激所发生的特异性情绪反应;

A100.应激时体内蛋白质代谢变化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蛋白质利用增加; B.蛋白质分解加强; C.蛋白质合成减少; D.尿氮排出增加; E.出现负氮平衡。

102.急性期蛋白的来源,下述何种是错误的?

A.肥大细胞; B.肝细胞; C.巨噬细胞; D.内皮细胞; E.成纤维细胞。

104.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具备下述何种功能?

A.促进凝血; B.抑制纤溶; C.消除自由基;

D.抑制蛋白酶作用; E.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106.应激时泌尿系统的主要变化中下述哪项是不存在?

A.尿少; B.尿比重高; C.尿钾ˉ; D.尿钠ˉ;

E.肾小球滤过率ˉ。

108.热休克蛋白是应激过程中机体

A.新合成的一类具有防御适应意义的蛋白质;

B.在原来基础上合成明显增加的一类具防御适应意义的蛋白质;

C.仅对环境温度增高反应性合成增多的一类蛋白质; D.对各种应激原均能反应性使合成增加的一类蛋白质; E.以上都不对。

110.应激反应的主要指标是:

A.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状态; B.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 C.免疫功能降低;

D.糖皮质激素血浆水平明显增高; E.以上都不对。

D.仅对各种躯体的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E.以上都不对。

111.下述何种属于正性急性期反应蛋白

A.血清白蛋白; B.血清转铁蛋白; C.C反应蛋白; D.热休克蛋白; E.以上都不是。

113.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 B.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 C.微A?A-V吻合支?微V;

D.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V;

E.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

115.正常微循环血流调节的实现系通过:

A.交感神经支配;

B.毛细血管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 C.局部体液因素; D.全身性体液因素;

E.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

117.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119.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D.血压均降低; E.尿少或无。

121.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112.应激时下述何种激素水平可能降低

A.胰岛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以上都不会降低。

114.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

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 D.A-V吻合支; E.以上都不对。

116.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118.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A收缩; B.后微A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A-V吻合支收缩; E.微V收缩。

120.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 C.强烈抑制;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122.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23.休克I期,心脑灌流是

A.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 B.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 C.心脑灌流量先少后增加;

D.脑灌流量-,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E.心灌流量-,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125.反映低阻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

A.血压ˉ;

B.小血管收缩,心脏指数ˉ; C.中心V压和肺A楔入压ˉ; D.小血管扩张,心脏指数-; E.心射血分数ˉ。

127.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II ( ATII); B.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TXA2 )。

129.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主要部位是

A.肝; B.肺; C.脾; D.胰腺; E.胃肠道。

131.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

A.内啡呔; B.组胺;

C.缓激肽(BK );

D.心肌抑制因子 (MDF ); E.腺苷。

133.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

A.PGF; B.组胺; C.缓激肽; D.腺苷;

E.PGI2(前列环素);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24.长期大量使用升压药可加重休克的原因为

A.机体药物耐受性增强;

B.血管平滑肌对药物失去反应; C.交感神经系统易于衰竭; 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126.在人体,下述哪种体液物质对休克微循环障碍不起主要作用?

A.儿茶酚胺; B.5-HT; C.组胺; D.K+;

E.内毒素和激肽。

128.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的机制为

A.仅对血管a-受体起作用; B.仅对血管b-受体起作用; C.对a-、b-受体均起作用; D.对a-、b-受体均不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30.心肌抑制因子的化学本质是

A.H+; B.K+; C.内毒素; D.脂多糖;

E.活性小分子多肽。

132.休克淤血缺氧期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变微循环,其作用环节主要是

A.扩张小A; B.扩张微A; C.扩张后微A;

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扩张毛细血管后微血管。

134.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为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栓素A2(TXA2 ) ; D.血管紧张素II ( ATII);

E.血管加压素。 135.休克时钠泵运转失灵的机制是

A.磷酸化酶活性加强; B.己糖激酶活性加强;

C.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 D.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 E.糖原分解加强而耗竭。

137.失血性休克早期,功能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肺 D.肝; E.肾。

139.休克早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E.肾前及肾性肾功能衰竭;

141.休克时最早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143.下列哪一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临床表现

A.进行性氧分压ˉ;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进行性发绀; E.肺部有湿性罗音。

145.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症状的是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尿量减少;

D.血压不降低,脉压增大; E.收缩压稍升高。

136.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 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D.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E. 混合性酸中毒。

138.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休克是针对

A.疏通微循环,扩张小血管; B.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 C.阻断儿茶酚胺的有害作用; D.增强肝脏解毒机能; E.加强心肌收缩力。

140.休克时引起心衰的机制,下述哪一项是不对的?

A.冠脉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多;

C.酸中毒、高血钾使心肌抑制; D.MDF抑制心肌收缩;

E.前负荷过大,心室搏出量减少。

14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144.下列哪一项不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A.休克;

B.严重创伤、感染和烧伤; C.氧中毒; D.急性心肌炎; E.急性胰腺炎。

146.休克早期,下述血中激素变化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ACTH-; B.糖皮质激素-; C.儿茶酚胺-; D.胰岛素-; E.胰高血糖素-。

148.诊断休克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依据为

147.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一

项是错误的?

A.尿量不少;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ˉ;

D.代谢性酸中毒; E.高血钾。

149.休克时,安全补液的最佳监测指标应为

A.血压; B.脉压; C.尿量;

D.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

151. 休克时,下述何种症状是标志休克加重的最明显的标志:

A.少尿、无尿; B.皮肤湿冷;

C.皮肤出现花斑; D.脉搏细速; E.以上都不是。

153.休克期微循环血液淤滞的发生主要与下述何种因素有关?

A.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收缩; B.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内腔瘀塞; C.儿茶酚胺增高后转向分泌减少; D.血细胞比容有所改变; E.以上都不对。

155.DIC是指: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栓形成;

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157.在DIC的原发病中,哪种疾病最常见?

A.外伤;

B.感染性疾病; C.组织损伤; D.过敏性疾病; E.胎盘早期剥离。

A.少尿;

B.氮质血症; C.多尿;

D.肾性高血压; E.肾性贫血。

150.休克期,对患者补液的正确原则应是

A.血压下降不严重则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部分的体液,即\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部分的体液和当日将继续丧失的体液; D.\需多少,补多少\; E.\宁多勿少\。

152.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功能主要表现为:

A.神志清醒; B.尿量有所恢复;

C.肛温由下降开始回升; D.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E.以上都不对。

154.休克早期,下述主要脏器功能改变,何种是不对的?

A.肾功能障碍,少尿或无尿;

B.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 C.呼吸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 D.心功能加强,心率加快; E.以上都不对。

156.DIC的病理特征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栓形成;

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158.DIC时血液凝固性障碍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高凝、低凝同时发生; E.纤溶活性增高。

160.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可见于

A.轻度DIC; 159.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

A.凝血系统被激活; B.纤溶系统被激活;

C.上述两系统同时被激活; D.凝血活性远大于纤溶活性; E.纤溶活性远大于凝血活性。

161.代偿性DIC时

A.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bg),FV, FVII含量均正常,3P试验(±);

B.血小板,凝血因子明显ˉ,3P试验(+); C.血小板,Fbg含量高于正常;

D.血小板明显ˉ,Fbg,FV、FVII含量正常,3P试验(-);

E.血小板,凝血因子均减少,3P试验(+)。

163.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淤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

165.严重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B.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D.组织因子(FIII)大量入血;

E.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

16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 D.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E.以上都不对。

169.导致DIC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B.凝血因子V的激活; C.血小板大量激活、聚集;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E.大量凝血酶的生成。

B.DIC早期; C.慢性DIC; D.DIC晚期; E.急性DIC。

162.DIC患者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 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

16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组织因子入血; C.血液高凝状态;

D.白细胞大量激活或破坏; E.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166.急性胰腺炎时,发生DIC的机制主要是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大量组织因子(TF)入血; 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68.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主要是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D.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

170.组织细胞损伤,所释放组织因子的作用是

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 B.直接激活凝血因子IX; C.直接激活凝血因子VII;

D.与FVII构成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 E.与FVII构成复合物激活FX和FIX。

17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

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FVIII; D.激活FXI;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173.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

A.凝血酶原; B.Ca2+ ;

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D.凝血因子X; E.凝血因子XI。

175.纤维蛋白原(Fbg)被纤溶酶(Pln)降解后生成

A.FPA和FPB;

B.纤维蛋白单体(FM); C.PAF; D.FgDP; E.FDP。

177.补体成分C3a和C5a在DI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

A.促进组胺释放和吸引白细胞及单核细胞; B.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C.激活纤溶系统;

D.分解活化的凝血因子;

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179.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凝血酶原减少; B.血管通透性增加; C.血小板减少; D.ATIII增多;

E.继发性纤溶亢进。

181.暴发型流脑合并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华-佛氏综合征的机制是

A.内毒素性休克;

B.细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

C.发生DIC导致肾上腺出血性坏死; D.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72.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A.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 C.尿激酶(UK, uPA);

D.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 E.肝素。

174.DIC发展过程中,激活纤溶系统的主要因素是

A.凝血因子Xa (FXa); B.凝血酶及FXa;

C.激肽释放酶系统(HMWK, K, BK);

D.激肽释放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活化素(PAs); E.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176.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为该类脏器

A.能释出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B.血运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 D.能释放出大量PAI; E.富含肝素类物质。

178.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E.血管通透性增高。

180.不可能由DIC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为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D.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E.席汉氏综合症。

182.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E.以上都不对。

18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A.微血管EC大量受损;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C.纤维蛋白细丝在小血管内形成细网;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E.小血管强烈收缩。

185.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有一定意义?

A.< 250′109/L; B.< 200′109/L; C.< 150′109/L; D.< 100′109/L; E.< 50′109/L;

18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都可能出现皮肤大片瘀斑,下述试验何种无助于两者的鉴别?

A.凝血酶原时间; 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C.血小板计数; D.3P试验;

E.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189.DIC时促进凝血活化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大量激活;

B.抗凝血因子如蛋白C或ATIII明显缺乏; C.血液循环内出现大量组织因子;

D.血液的激肽释放酶系统和FXII被激活; E.以上都不对。

191.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193.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18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检测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纤溶酶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186.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88.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 C.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D.在DIC早期需以抗纤溶药物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E.DIC后期禁用肝素。

190.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指标是:

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D.血浆中出现FDP的二聚体,其含量增高; E.以上都不对。

19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

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 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 E.以上都不对。

194.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 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D.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对。

195.钙反常发生的钙超载损伤与

A.无钙期引起钙泵功能障碍有关; B.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C.复钙期钙浓度过高有关;

D.膜外被与糖被层表面分离有关; E.缺氧后又给氧有关。

197.再灌注损伤可见于

A.心; B.脑; C.肾; D.肠;

E.各种不同组织器官。

199.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变化为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后降; D.先降后增; E.无明显变化。

201.脑缺血-再灌损伤,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的变化为

A.cAMPˉ、cGMPˉ; B.cAMP-、cGMP-; C.cAMP-、cGMPˉ; D.cAMPˉ、cGMP-; E.两者均正常。

20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数目的变化规律为

A.缺血期ˉ、再灌注期-; B.缺血期-、再灌注期-; C.缺血期-、再灌注期ˉ; D.缺血期ˉ、再灌注期ˉ; E.缺血期正常、再灌注期-。

205.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

A.无复流现象有关; B.钙超载有关;

C.白细胞浸润有关;

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196.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 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 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198.缺氧-再灌注损伤常见于

A.心; B.脑; C.肺; D.肾; E.肠。

200.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为

A.心; B.脑; C.肺; D.肾; E.肠。

202.评价脑再灌注损伤的主要代谢指标为

A.ATP、CP及葡萄糖减少; B.乳酸-; C.cAMP-; D.cGMPˉ;

E.过氧化脂质生成-。

204.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主要是

A.组胺和激肽的作用; B.C3a、C5a的作用; C. LTB4的作用;

D.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 E.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206.自由基是指

A.具有单价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 B.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 C.水中可被解离的物质;

D.极易起超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E.极易被电离的物质。

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有关; E.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207.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原发来源一般认为是

A.线粒体; B.儿茶酚胺; C.脂质过氧化; D.中性粒细胞; E.内皮细胞。

209.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A.内皮细胞内; B.巨噬细胞; C.肌细胞内;

D.结缔组织细胞内; E.白细胞内。

211.下述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哪一

种是错误的?

A.再灌流时应注意低氧、低压;

B.再灌流时应使灌流液含较多钠或钙; C.再灌流时宜使流量逐步增加; D.尽可能提早再灌流的时间; E.以上都无错误。

213.下列先天性心脏病中出现明显紫绀的是

A.心房间隔缺损; B.心室间隔缺损;

C.法乐(Fallot)四联症; D.主A狭窄; E.肺A狭窄。

215.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

A.心泵功能衰竭; B.急性心力衰竭; C.慢性心力衰竭;

D.以心脏扩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E.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多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217.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主A瓣关闭不全; B.心肌梗塞; C.高血压病;

208.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有

A.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B.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C.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D.钼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E.铜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210.最初激发形成的氧自由基是

A. O`2; B. OH·; C.H2O2; D.1O2; E. LOO·

212.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再灌注后组织细胞ATP水平增加不明显的原因可以是:

A.组织细胞代谢增强,ATP消耗增多; B.再灌注提供的氧相对不足; C.合成ATP的原料明显减少;

D.细胞和/或线粒体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E.以上都不对。

214.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ˉ;

B.V回心血量>心输出量;

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D.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

E.伴有肺水肿或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症。

216.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

A.甲亢; B.高血压病; C.肺A高压;

D.心室间隔缺损; E.心肌炎。

218.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高血压; B.心肌病;

D.心肌炎;

E.肥厚性心肌病。

219.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后负荷明显加重?

A.高血压病; B.心肌梗塞; C.严重贫血; D.肺梗塞;

E.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221.容量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下述哪项是不可能的?

A.容易发生心室过度扩张; B.心室壁静息张力增加; C.心肌氧耗量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E.呼吸困难。

223.关于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下述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心输出量比心衰发生前有所降低; B.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C.外周血管扩张; D.回心血量增多; E.A-V血氧差增大。

225.下列疾病何种可能出现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贫血;

B.维生素B1缺乏; C.甲亢;

D.高血压性心脏病; E.A-V瘘。

227.急性心衰时,可无下述哪项代偿方式?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229.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C.室间隔缺损; D.肺源性心脏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220.阻力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 B.心室壁活动张力增加;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心室壁收缩不协调; E.冠脉血流量减少。

222.高输出量性心衰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

A.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高于正常; B.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ˉ,但高于正常; C.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但低于正常; D.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ˉ,但低于正常; E.以上都不对。

224.下列疾病中哪一项不引起高输出量性心衰?

A.甲亢; B.贫血; C.心肌病;

D.维生素B1缺乏; E.动-静脉瘘。

226.判断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是

A.病程是急性还是慢性;

B.休息和负荷情况下的症状和体征; C.存在左心或右心衰竭;

D.病因是压力还是容量负荷过度; E.以上都不对。

228.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向心性心肌肥大的疾病是

A.甲亢; B.严重贫血;

C.维生素B1缺乏症; D.高血压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230.向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心收缩力增强; B.冠脉血流量-;

C.心率-;

A.心肌细胞增生; B.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C.肌节的串联性增生; 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以上都不是。

231.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离心性心肌肥大的疾病是

A.高血压病;

B.主A瓣关闭不全; C.主A瓣狭窄; D.肺A高压; E.以上都不对。

233.离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收缩期阻力过大; B.冠脉流量增加; C.心率加快;

D.心输出量增加;

E.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

235.心肌肥大,下述何种概念是错误的?

A.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B.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舒缩性能是降低的;C.心脏总的收缩力增强;

D.使心脏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功能稳定状态;

E.能有效地防止心衰的发生。

237.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器官水平特征是

A.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B.整个心脏的重量增长超过了心交感神经轴突的生长;

C.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生长过快; D.心肌细胞体积的增长过快; E.心脏各部分不均匀生长。

239.肥大心肌细胞表面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D.心输出量-;

E.心收缩期室壁张力-。

232.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B.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C.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 D.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 E.心肌结构破坏。

234.心脏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增生; B.心肌纤维变粗; C.肌节串联性增生; D.肌节并联性增生; E.以上都不对。

236.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对。

238.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分子水平特征是

A.肌动蛋白ˉ; B.肌球蛋白ˉ; C.肌钙蛋白-;

D.肌球蛋白ATP酶同工酶V3-,V1ˉ; E.白肌球蛋白-。

240.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细胞学特征是

A.细胞体积过度增大; B.细胞重量增加; C.细胞表面积增加;

D.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

E.细胞表面积与重量之比增大。

241.关于心衰的变化,下列哪项提法是不准确的?

A.心肌肌源性扩张;

B.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水平; C.血流重新分布; D.血压不变或降低;

E.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

243.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245.能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舒张末期右室内压; C.中心静脉压; D.肺A楔压; E.肺总阻力。

247.能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心输出量; B.中心静脉压; C.平均A压;

D.肺动脉楔压(PAWP); E.Vmax。

249.能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中心V压; B.平均主A压; C.肺A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251.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输出量往往低于:

A.5.5 L/min; B.4.0 L/min; C.3.5 L/min; D.3.0 L/min; E.2.5 L/min。

253.最能反映心泵功能降低的指标是

A.A压ˉ;

B.心输出量减少;

242.贫血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为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244.心力贮备是指

A.静息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B.运动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C.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D.心输出量的多少;

E.随机体功能代谢需要心输出量增长调节能力。

246.能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肺A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248.肺动脉楔压是在下列哪个部位测得的压力?

A.肺A园椎; B.肺A; C.肺小A;

D.肺小A末端; E.肺毛细血管。

250.射血分数是指:

A.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之比;

B.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C.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D.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E.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252.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脏指数常低于

A.4.0 L/min. m2 ; B.3.5 L/min. m2 ; C.3.0 L/min. m2 ; D.2.5 L/min. m2 ; E.2.0 L/min. m2 。

254.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是

A.心输出量减少;

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C.心率加快;

D.心肌最大收缩速度ˉ; E.心室dp/dtmax减小。

255.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是

A.射血分数减小; B.心输出量减小; C.心脏指数减小;

D.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大; E.肺A楔压-。

257.心衰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是

A.皮肤; B.肝脏; C.骨骼肌; D.脑; E.肾脏。

259.在同时条件下,右心衰较之左心衰心输出量减少更显著的原因是

A.肺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B.体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C.左心射血阻力较大; D.右心射血阻力较大; E.右心回心血量较多。

261.明显的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可能出现的检查结果是

A.尿内蛋白质(+); B.全身性水肿;

C.尿内尿胆原(+); D.肺淤血症候群; E.踝部水肿。

26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 B.平卧位时水肿液不易入血; C.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 D.神经反射敏感性增高; E.夜间周围血管紧张性增高。

265.心力衰竭的病因,下述哪些是错误的?

A.严重心肌炎或严重高血压; B.肺广泛的慢性纤维化病变;

C.中心静脉压-;

D.心室dp/dtmax减小; E.肺A楔压升高。

256.发生心衰后,下列哪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肾泌尿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A.心输出量;

B.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C.右室舒张末期压力; D.中心V压; E.细胞外液容量。

258.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何种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A.外周血管阻力ˉ;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260.左心衰竭病人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

A.肺淤血继续存在; B.肺水肿继续存在; C.肺淤血减轻;

D.肺淤血合并体循环淤血;

E.肺循环和体循环都恢复正常。

262.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肺A高压;

B.肺淤血、肺水肿;

C.深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 D.平卧位使V回流加速; E.平卧位使胸腔容积减小。

264.端坐呼吸发病机制中下列哪项属于不可能?

A.平卧时回心血量-; B.平卧时心脏指数-;

C.平卧时水肿液易于入血; D.平卧时胸腔容积变小;

E.睡眠中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

266.对于心衰时的心功能变化,下述哪种表述不一定是正确的?

A.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3.5L/min); B.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明显降低;

C.法乐氏四联症;

D.妊娠后期,发生感染性疾病; E.以上均无错误。

267.慢性心衰时,机体最有效的代偿方式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心室扩张,增强心收缩力; D.血液红细胞增多;

E.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多。

269.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血液携氧功能障碍; D.CO2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机体缺氧。

271.II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使

A.肺泡回缩力ˉ; B.肺泡表面张力-; C.肺顺应性-;

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 E.以上都不对。

27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非弹性阻力-; B.肺顺应性ˉ; C.肺泡扩张受限;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以上都不对。

275.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A血氧分压差值(A-aDO2)。

277.肺泡膜病变发生呼衰的主要机制为

A.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B.肺泡膜厚度增加; C.肺泡膜面积减少;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心泵储备功能明显地下降;

D.心输出量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基本需要; E.以上都是正确的。

268.心肌顺应性降低主要是通过下述何种因素使心泵功能降低的?

A.心肌的收缩功能降低; B.心肌的耗氧量增加;

C.心肌各部分的功能不能协同进行; D.心肌的充盈和舒张功能降低; E.以上都不对。

270.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为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麻醉或镇静药过量使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72.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扩张受限制;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

274.肺呼吸当发生PaCO2升高者,一定会合并低氧血症,这是由于

A.肺分流产生低氧血症; B.死腔样通气形成; C.肺泡氧分压降低; D.弥散障碍;

E.生理性分流量增加。

276.严重慢性II型呼衰患者其通气冲动主要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 D.主A化学感受器; E.颈A体化学感受器。

278.CO2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为

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

C.眼结膜血管收缩;

E.呼吸功能及耗能增加。

279.呼衰伴发右心衰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阻力ˉ,回心血量-; B.慢性缺氧使血量增多; C.血粘度-;

D.肺泡氧分压ˉ,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A壁增厚,管腔狭窄。

281.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衰的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 B.支气管粘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下降。

283.II型呼衰血气诊断标准为:

A.PaO2〈 8.0 Kpa (60mmHg); B.PAO2〈 8.0 Kpa (60mmHg); C.PaCO2 〉6.7Kpa (50mmHg);

D.PAO2〈 8.0 Kpa,PaCO2 〉6.7Kpa ; E.PaO2〈 8.0 Kpa ,PaCO2 〉6.7Kpa。

285.死腔样通气是指

A.肺泡通气分布严重不均;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各部肺泡的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01; E.肺A-V短路开放。

287.真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 B.部分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增多;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E.肺泡膜面积减少、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289.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机制是

A.呼吸系统(肺)代偿;

B.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肾脏产氨增多; D.肾脏分泌H+增多;

E.肾脏重吸收NaHCO3增多。

D.外周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收缩。

280.神经肌肉麻醉所致呼衰时,血气变化特点为:

A.PaCO2-较PaO2ˉ明显; B.PaO2ˉ比PaCO2-明显;

C.PaO2ˉ和PaCO2升高呈一定比例关系; D.单纯PaCO2-; E.单纯PaO2ˉ。

282.肺泡通气不足,影响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释放CO2的主要原因是

A.Haldane效应减弱; B.肺泡CO2张力增高;

C.碳酸酐酶促进H2CO3?CO2+H2O;

D.氯离子转移减少,使HCO3-向血浆内扩散效应降低; E.氧合血红蛋白减少,使CO2解离释放入肺泡减少。

84.功能性分流是指

A.肺A-V短路开放;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死腔气量增多; D.VD/VT比值增大;

E.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

286.呼衰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并发心功能不全; C.并发DIC;

D.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E.并发休克。

288.II型呼衰在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导致脑细胞酸中毒;

C.缺氧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

D.CO2 分压增高,导致脑血流量增高和脑细胞酸中毒; E.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ˉ,影响Na+-K+泵功能。

290.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当人工呼吸过度时可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高钾血症;

C.呼吸性碱中毒; D.高钙血症; E.高镁血症。

291.某患者既往健康,因急性肺水肿入院,血液检查:PH7.02,PaCO2 8.0Kpa

(60mmHg),PaO2 5.32Kpa (40mmHg),[HCO3-]15mmol/L,属于哪一类酸碱平衡失调?

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低氧血症;

E.急性呼酸合并代酸。

293.患者的PH6.92,[HCO3-]8mmol/L,PaCO2 5.3Kpa (40mmHg),提示可能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酸;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酸。

295.急性高碳酸血症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的主要机制是

A.A血PHˉ; B.脑脊液PHˉ; C.PaCO2-;

D.CO2对呼吸中枢兴奋作用; E.血管扩张产生全身性低血压。

297.肺分流一般不易引起PaCO2增高这是由于

A.气道阻力ˉ;

B.CO2弥散>O2弥散力;

C.分流血液中CO2通过肺泡排出; D.肺通气增加;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299在海平面条件下,呼吸衰竭主要的标准是:

A.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B.PaCO2>50mmHg(6.67KPa); C.PaO2<60mmHg(8KPa);

D.必须同时具有B、C所述特征; E.以上都不对。

301.中央性氧道阻塞部位在胸膜腔外,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

292.某病人因过量服用水杨酸,血液检查:PH7.45,PaCO2 2.7Kpa (20mmHg),[HCO3-]13mmol/L,提示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酸; E.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酸。

94.急性哮喘患者下列哪种变化提示病情已达较严重的程度?

A.低氧血症;

B.低氧血症,PaCO2 水平正常乃至升高;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低碳酸血症。

296.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发肺A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A.缺氧和血液氢离子浓度增加; B.血液粘度增高; C.肺小V收缩; D.心输出量增加; E.肺微血栓形成。

298.急性呼酸时,维持细胞外液PH的因素主要是

A.呼吸代偿;

B.HCO3-的缓冲作用; C.肾代偿;

D.血红蛋白和蛋白质缓冲作用;

E.CO2经肺毛细血管的扩散速率增大。

300.外周气道阻塞时,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呼吸加深加快; D.阵发性呼吸困难; E.以上都不对。

302.肺的功能分流,肺通气与血气的变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肺VA-,健肺VA无明显变化;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阵发性呼吸困难; D.呼吸加深加快; E.以上都不对。

303.呼吸衰竭合并呼吸性酸中毒时:

A.血清K+ˉ,血清Cl--; B.血清K+-,血清Cl-ˉ; C.血清K+ˉ,血清Cl-ˉ; D.血清K+-,血清Cl--; E.以上都不对。

305.死腔样通气是指:

A.A-V短路开放;

B.肺泡通气严重分布不均;

C.肺泡通气增加,使VA/Q明显增加; D.肺泡血流减少,使VA/Q明显增加; E.以上都不是。

307.下列哪项是诊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提?

A.排除由慢性肺部疾病及左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

B.胸廓、肺顺应性ˉ;

C.X线检查肺纹理增加,斑片状阴影; D.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0次/min以上;

E.顽固性低氧血症,吸纯氧15min后PaO2仍低于46.7KPa(350mmHg)。

309.ARDS急性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炎性细胞侵润,肺泡间隔增厚; B.肺泡腔、肺泡管内液体机化; C.肺间质及肺泡水肿; D.II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肺纤维化。

311.外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门-体型脑病;

B.肝细胞广泛坏死时出现的脑病; C.急性暴发性肝衰引起的脑病; D.肝胆疾患引起的脑病; E.反复发作的精神紊乱。

313.下列关于血氨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是指血液内的NH4+浓度;

B.病肺V/Qˉ,健肺V/Q-;

C.流经病肺血流PaO2ˉ,健肺部PaO2-,肺V血流 PaO2ˉ; D.病肺VAˉ,健肺VA-; E.以上都不对。

304.呼吸衰竭如呼吸加深加快,引起过度通气时:

A.血清K+ˉ,血清Cl--; B.血清K+-,血清Cl-ˉ; C.血清K+ˉ,血清Cl-ˉ; D.血清K+-,血清Cl--; E.以上都不对。

306.呼吸衰竭引起右心衰竭主要是由于:

A.缺氧所致血流量增加;

B.缺氧所致心肌收缩性显著降低; C.肺动脉高压;

D.发生II型呼衰时,血K+的增高影响心功能; E.以上都不对。

308.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血管收缩,肺A高压;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ˉ; D.肺淋巴回流障碍;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通透性增高。

310.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中物理性扣留;

C.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压力性肺水肿;

D.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粘附、激活并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物质;

E.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312.内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门脉性肝硬变引起的脑病; B.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脑病; C.肝细胞广泛坏死引起的脑病; D.肝胆疾患引起的脑病; E.以上都不对。

314.正常人体内血氨主要来源为

A.血内尿素进入肠腔分解产氨;

B.是指血液内的NH3浓度;

C.是指血液内的NH4+、NH3和NH2浓度的总和;

D.是指血液内的NH4+、和NH3浓度的总和;

E.绝大部分以NH3形式存在。

315.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诱因为

A.胃肠运动增强; B.胃肠道出血; C.脂肪摄入减少;

D.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多; E.肠道细菌活动减弱。

317.原尿PH增高时,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NH4+随尿排出ˉ;NH3吸收入血-; B.NH4+随尿排出-;NH3吸收入血ˉ; C.NH4+随尿排出-;NH3吸收入血-; D.NH4+随尿排出ˉ;NH3吸收入血ˉ; E.NH4+随尿排出正常;NH3吸收入血正常;

319.严重肝脏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为

A.尿素合成障碍; B.谷氨酸合成障碍; C.丙氨酸合成障碍; D.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E.以上都不对。

321.氨中毒患者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A.酵解过程障碍; B.三羧酸循环障碍; C.磷酸肌酸分解障碍; D.脂肪氧化障碍; E.酮体利用障碍。

323.氨对神经细胞膜离子转运的影响是

A.细胞内K+-; B.细胞内K+缺乏; C.细胞内Na+-; D.细胞内Na+缺乏; E.细胞内Ca2+-。

325.下列哪项在氨中毒的影响中属于耗能过

B.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氨;

C.蛋白质食物在肠道分解产氨; D.人体组织蛋白质分解产氨; E.肌肉活动产氨。

316.下列关于氨的排泄哪项是错的?

A.肾以NH4+形式排出氨; B.很少量氨由皮肤排出;

C.极少量氨以尿素形式由肾排出; D.极少量氨经呼吸由肺排泄; E.少量氨由粪便排出。

318.胃肠道内主要妨碍氨吸收的因素是

A.血液尿素浓度ˉ; B.肠道细菌受抑制; C.胆汁分泌减少; D.蛋白质摄入减少; E.肠内酸度-,PH〈5。

320.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 B.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C.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D.使脑干网状结构活动异常; E.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减弱。

322.血氨升高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而影响脑功能是因为

A.g-氨基丁酸减少; B.谷氨酸减少; C.谷氨酰胺增多; D.乙酰胆碱减少; E.以上都不对。

324.氨对脑能量代谢的影响中,下列哪项使NADH消耗增多?

A.氨与a-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 B.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C.糖酵解增强;

D.丙酮酸氧化脱羧;

E.乙酰辅酶A与胆碱合成乙酰胆碱。

程?

A.氨与a-酮戊二酸形成谷氨酸; B.谷氨酸与氨结合成谷氨酰胺; C.氨促进磷酸果糖激酶活性; D.氨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 E.氨抑制g-氨基丁酸转氨酶。

327.碱中毒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NH3ˉ,NH4+-; B.NH3-,NH4+ˉ; C.NH3-,NH4+-; D.NH3ˉ,NH4+ˉ;

E.NH3早期-,NH4+晚期-。

329.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A.对抗乙酰胆碱; B.阻碍三羧酸循环; C.抑制糖酵解;

D.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功能; E.引起碱中毒。

331.肝性脑病时出现扑翼样震颤的机制是

A.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B.g-氨基丁酸减少;

C.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多巴胺的作用; D.乙酰胆碱减少;

E.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减少。

333.肝性脑病时,血中BCAA浓度降低的机制是

A.BCAA合成蛋白质; B.BCAA经肠道排出; C.BCAA经肾排出;

D.肌肉等组织摄取、分解、利用BCAA增多;

E.BCAA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335.肝性脑病时AAA入脑增多是由于

A.血氨浓度-; B.血短链脂肪酸-; C.血BCAAˉ; D.血硫醇含量-; E.血脑屏障破坏。

326.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引起失血性休克; B.脑组织缺血缺氧;

C.肠道细菌作用下产氨-; D.血液中苯乙胺和酪胺-;

E.破坏血脑屏障,假性递质入脑。

328.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中的假性神经递质是指

A.苯乙胺和酪胺;

B.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C.酪胺和羟苯乙醇胺; D.多巴胺和苯乙醇胺; 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330.假性神经递质引起意识障碍的机制是

A.取代去甲肾上腺素; B.取代乙酰胆碱; C.抑制多巴胺合成;

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E.本身具有抑制作用的递质。

332.肝性脑病时血浆氨基酸比例失常表现为;

A. AAA-, BCAA-; B. AAAˉ, BCAA-; C. AAA-, BCAAˉ; D. AAA正常, BCAA-; E. AAAˉ, BCAAˉ;

334.肝性脑病时,血浆AAA增多的毒性影响是

A.BCAA浓度减少; B.能源物质减少; C.引起酸中毒;

D.二羟苯丙氨酸增多; E.羟苯乙醇胺增多。

336.肝功能损害时血浆AAA含量增加的机制是

A. AAA分解减少; B. AAA合成加速; C. AAA异生增多; D. AAA排出减少; E. AAA利用减少。

338.色氨酸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是

A.对抗去甲肾上腺素; B.对抗乙酰胆碱;

C.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337.蛋氨酸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是

A.促进假性神经递质合成; B.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C.促进AAA入脑; D.转变成甲硫醇;

E.转变成假性神经递质。

339.下列哪一项不是短链脂肪酸的毒性作用?

A.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 B.干扰神经后电位; C.增强氨的毒性效应; D.对抗去甲肾上腺素; E.镇静中枢神经系统。

341.肝性脑病是

A.继发于严重肝疾病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

B.严重肝脏功能障碍时患者发生的神经精神异常的综合症;

C.血氨增高使中枢神经细胞功能和结构受损的结果;

D.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的结果; E.以上都不对。

343.肝脏昏迷时血氨增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肠源性NH3生成增多; B.NH3在肾脏分泌排泄减少;

C.蛋白质摄入过多,使产氨多于氨的代谢清除;

D.尿素合成障碍; E.以上都不对。

345.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下述哪项尿变化是与诊断不相符合的?

A.尿比重固定;

B.尿/血肌酐比值>40:1; C.尿蛋白含量为++; D.尿钠含量增高; E.以上都符合该诊断。

347.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D.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E.转变为5-HT。

340.肝功能不全时常见的并发症为

A.肺梗塞; B.脑病;

C.心肌梗塞;

D.红细胞增多症; E.脾破裂。

342.肝性脑病时胰岛素水平增高,使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降低的机制是:

A.促进BCAA合成蛋白质;

B.促进肌肉等组织对BCAA的摄取和分解; C.使BCAA生成减少; D.使BCAA由肾排泄增加; E.以上都不对。

344.下述哪项不是急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能见到的尿液变化?

A.比重>1.020;

B.尿渗透压>700mOsm/L; C.尿钠含量<20mmol/L; D.尿/血肌酐比值<40:1; E.以上都能见到。

346.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佳指标是:

A.高血压; B.贫血程度; C.血液PH; D.血清NPN;

E.内生肌酐清除率。

348.下述哪项是与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机制不相关的?

A.PTH增多;

B.肾小管磷重吸收增加; C.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 D.酸中毒; E.以上都相关。

B.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C.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D.抗凝血因子如ATIII等增多; E.以上都不对。

349.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肾血流减少,肾小管阻塞; B.血浆胶体渗透压ˉ; C.出球小A收缩; D.入球小A舒张; E.滤过面积减小。

35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

A.蛋白尿; B.低钠血症; C.低比重尿;

D.酚红排泄障碍; E.血磷升高。

353.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性糖尿; B.低渗尿; C.多尿; D.等渗尿;

E.肾性尿崩症。

355.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

A.正常血氯性酸中毒;

B.高钾血症及肾小管性酸中毒; C.低比重尿; D.尿氨增多;

E.血碳酸氢钠升高。

357.引起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因素是

A.汞中毒;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尿路梗阻。

359.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尿变化哪一类是错误的?

A.尿比重<1.015;

B.尿渗透压<250mOsm/L;

350.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

A.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血流量; B.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血浆流量;

C.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小管重吸收率; D.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终末尿量; E.以上都不对。

352.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会出现

A.氮质血症; B.高磷血症;

C.阴离子间隙增大性酸中毒; D.菊糖清除率下降; E.高氯血性酸中毒。

354.肾髓袢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性糖尿; B.氨基酸尿; C.磷酸盐尿; D.低渗尿;

E.肾小管性酸中毒。

356.肾集合管损害时容易发生

A.肾性糖尿; B.氨基酸尿;

C.肾小管性蛋白尿; D.肾性尿崩症; E.磷酸盐尿。

358.原尿回漏是由于

A.肾小管阻塞; B.原尿流速缓慢;

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D.肾间质水肿; E.尿量减少。

360.急性肾性肾功衰的少尿期不会出现

A.高血钾症; B.酸中毒; C.水中毒; D.低比重尿;

C.尿钠含量>40mmol/L; D.尿/血肌酐比值>40:1; E.尿蛋白含量(++)。

36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原尿回漏入间质;

B.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C.肾小管阻塞; D.肾细胞肿胀; E. DIC。

363.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

A.血压高低; B.贫血程度; C.血液PH; D.血清NPN;

E.内生肌酐清除率。

365.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 B.肠道钙吸收减少; 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 D.钙解离度降低; E.抑制骨骼脱钙;

367.现认为影响尿素毒性有关的因素是

A.血中尿素浓度; B.血氨浓度;

C.血中氰酸盐浓度; D.血液H+浓度; E.血液Mg2+浓度。

369.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压:

A.大于310mmol/(Kg·H2O); B.大于280 mmol/(Kg·H2O); C.等于280 mmol/(Kg·H2O); D.低于280 mmol/(Kg·H2O); E.低于310 mmol/(Kg·H2O)。

371.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为:

E.尿钠含量降低。

362.急性肾功能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高钾血症; B.氮质血症; C.低钠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水中毒。

364.昼夜尿比重均在1.010左右,主要反映

A.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B.肾脏稀释功能障碍;

C.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D.ADH分泌异常;

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366.慢性肾功衰晚期典型的化验结果是

A.血清钙-,血清磷酸盐ˉ; B.血清钾-,血清氯离子浓度ˉ;

C.血清尿素氮减少,血清肌酐增多; D.血清钾-,血清肌酐增多; E.血清钠ˉ,血清钙增多。

368.尿毒症病人发生口臭是由于

A.硫醇所致;

B.酮体增多,丙酮排出;

C.过度换气时呼出的CO2; D.细菌在咽部繁殖;

E.随唾液排出尿素,后者分解产生氨。

370.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一周内导致患者 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

A.高磷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高钠血症。

376.严重呕吐伴有高热患者,未经治疗易出现下列何种水、钠代谢紊乱: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以细胞间液丢失为主;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以血浆丢失为主;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以血液丢失为主;

D.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细胞间液也丢失; E.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细胞外液无丢失; 37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 确?

A.渗性脱水易发生脱水热;

B.水源断绝、口渴感丧失、不能饮水条件下 易发生;

C.患者口渴感明显; D.尿少、尿比重高;

E.脱水早期患者血压易出现降低。 373.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

A.肿瘤细胞; B.T淋巴细胞;

C.单核-吞噬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74.低渗性脱水发生脑病,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脑细胞脱水; B.脑细胞水肿; C.脑血管扩张; D.脑内GABA增加;

E.脑内儿茶酚胺合成受阻。

375.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CRF低钠血症的发 生:

A.肾小管对Na+重吸收障碍;

B.血清K+升高能促进肾小管对Na+重吸收;

C.严格控制Na+盐的摄入; D.无限制钠摄入是防止低钠血症发生的重要

前提;

E.控制水的摄入和排出量。

381.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主要的代偿 方式是:

A.组织外液缓冲;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高钠血症; E.低钠血症。

377.酸中毒的病因,何种是错误的?

A.严重缺氧时; B.严重糖尿病时;

C.肾功能严重障碍时; D.幽门梗阻,大量呕吐时; E.长时间严重饥饿。

378.酸碱平衡紊乱时,机体内最重要、最有 效的代偿形式是:

A.血浆缓冲对; B.红细胞;

C.肺呼吸状态;

D.组织细胞内的缓冲对; E.肾脏功能调节。

379.长期严重饥饿状态下,患者可出现:

A.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B.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D.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380.从动脉抽取血样,如不与大气隔绝,哪 一指标将受影响? A.AB;

B.SB; C.BE; D.BB; E.以上都不对。

386.全身性水肿在应用速尿进行使大量利尿时,可出现:

A.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B.呼吸代偿; C.组织内缓冲; D.肾脏代偿; E.骨骼代偿。

382.血气分析为PaCO2降低,同时伴HCO3- 升 高,可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383.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

A.可出现高K+血症; B.可出现高Cl-血症; C.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D.可出现盐水抵抗性代谢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384.某严重肾盂肾炎患者,血气分析测定结 果:pH7.32, PaCO2 4.0kPa, HCO3- 15mmol /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385.某糖尿病人,血气分析为:pH 7.30, PaCO2 5.5kPa,HCO3- 16mmol/L,血[Na+]140 mmol/L,血[K+]4.5mmol/L, 血[Cl-]104 mmol/L,应诊断为:

A.酸碱平衡正常; B.AG正常性代酸; C.AG增高性代酸;

D.AG正常性代酸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391.张力性气胸引起呼吸衰竭的最主要的机 制是:

B.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对。

387.区分Ⅰ型与Ⅱ型呼衰的最主要依据是:

A.肺泡气体氧分压; B.动脉血pH值;

C.动-静脉血掺杂程度;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动脉血氧分压。

388.通气障碍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A.中央气道阻塞; B.死腔气量增加;

C.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缩短; D.肺泡的有效通气量减少; E.支气管粘膜水肿。

389.死腔样通气是指:

A.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B.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 C.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D.部分肺泡的血流与肺泡膜接触时间缩短; E.以上都不是。

390.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时可导致下列哪 项改变:

A.肺泡趋向扩张; B.肺泡趋向回缩;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 D.肺的顺应性不变; E.肺泡表面张力下降。

396.下列哪项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的变化不符:

A.限制性通气障碍; B.解剖分流增加; C.气体运输障碍; D.阻塞性通气障碍;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392.重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当PaO2=50mmg、 PaCO2=85mmHg时,下列那项治疗措施是 错误的:

A.去除气道内分泌物减低气道阻力; B.采取强心利尿治疗; C.控制感染;

D.吸入高浓度氧纠正低氧血症; E.控制机体的酸碱平衡。

393.高于多少即可出现二氧化碳麻醉:

A.10.7kPa(80mmHg); B.9.3kPa(70mmHg); C.8.0kPa(60mmHg); D.6.7kPa(50mmHg); E.5.3kPa(40mmHg);

394.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肺的顺应性降低;

B.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C.肺的非弹性阻力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 E.肺循环短路增加。

395.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是:

A.肾血流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C.肾小管阻塞;

D.肾小管原尿返流; E.以上都不对。

401.下列哪一种最符合慢性肾衰的症状?

A.少尿→多尿; B.多尿→少尿;

C.夜尿、少尿→多尿; D.夜尿、多尿→少尿; E.以上都不符合。

402.下列哪项不属于ARF的发病机制?

A.尿量增多,可大于正常水平; B.可发生高钠血症; C.可发生脱水;

D.可发生低钠血症; E.无氮质血症。

397.急性肾功能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高钾血症; B.氮质血症; C.低钠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水中毒。

398.下列不属于ARF临床表现的是:

A.氮质血症; B.高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 D.高磷低钙血症; E.水中毒。

399.下列不属于肾性ARF的病因的是:

A.ATN;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急性间质性肾炎; B.血管炎;

E.糖尿病肾病。

40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RF的内分泌功能障碍?

A.肾性高血压; B.肾性贫血;

C.肾性骨营养不良; D.高钾血症; E.出血倾向。

406.失血性休克的淤血缺氧期,血中儿茶酚 胺含量变化,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继续增高; B.接近正常;

C.在正常值范围; D.低于正常值; E.可增高可降低。

407.弥散障碍导致呼吸衰竭时,呼吸膜面积

A.肾血管收缩; B.肾内DIC;

C.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D.原尿返流;

E.肾单位进行性肥大。

403.下列哪项不属于CRF的常见病因?

A.全身性红斑狼疮;

B.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C.肾结核;

D.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 E.糖尿病肾病。

404.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之一是:

A.癔病发作; B.GRF严重降低;

C.严重低钾血症; D.水杨酸中毒;

E.乏氧性缺氧。

405.“鸡皮”、寒战和面色苍白是发热哪期的表现?

A.发热潜伏期; B.高峰期; C.体温下降期; D.体温上升期; E.热稽留期。

41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刺激时所产生的: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C.防御性全身反应; D.代偿性全身反应; E.损伤性全身反应。

412.应激时最突出的表现为:

A.中性粒细胞减少; B.肾上腺皮质肥大; C.胸腺细胞增生; D.淋巴组织肥大; E.胰腺组织增生。

413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的激

一般减少:

A.1/4以上; B.1/5以上; C.1/2以上; D.3/4以上; E.2/5以上。

408.一侧肺切除后,当患者剧烈活动时,下 列哪项是不可能发生的:

A.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缩短; B.O2弥散障碍、CO2弥散可正常; C.O2和CO2弥散均可发生障碍; D.O2弥散障碍、CO2弥散增加; E.O2和CO2弥散均可正常。

409.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不会出现哪一项改变?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CO2麻醉; E.肺性脑病。

410.左心衰竭时,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表现是: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C.端坐呼吸;

D.阻塞性呼吸困难; E.叹气样呼吸。

416.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B.促进脂肪动员; C.抑制糖异生; D.稳定溶酶体膜; E.促进蛋白分解。

417.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包括下列哪一类?

A.纤维连接蛋白; B.参与转运的蛋白; C.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D.补体成分的蛋白;

E.参与凝血与纤溶的蛋白; 418.关于HSP的叙述错误的是:

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ADH; C.Ald; D.胰岛素; E.儿茶酚胺。

414.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ACTH; C.ADH; D.胰岛素; E.儿茶酚胺。

415.应激时CRH分泌增多,其主要作用是:

A.刺激ACTH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 B.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交感-肾上腺能神经元的活动 E.升高血糖

421.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B.无钙溶液灌注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C.缺氧后再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 伤;

D.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是。

422.心肌顿抑的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

A.代谢延迟恢复 B.心肌细胞坏死

C.收缩功能不可恢复 D.结构改变延迟恢复 E.收缩功能延迟恢复

423.下列哪项不是自由基清除剂:

A.超氧化物歧化酶 B.二甲基亚砜 C.NADH氧化酶 D.过氧化物酶

A.进化上高度保守;

B.具有“分子伴娘”的作用;

C.其基质识别系列可与变形蛋白结合;

D.其三聚体可启动热休克基因的转录活性; E.可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力。

419.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胃粘膜缺血; B.胆汁返流;

C.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D.粘膜内[HCO3-]降低;

E.酸中毒时血流对粘膜内H+的缓冲能力降低 420.下列那种疾病不是应激相关疾病:

A.原发性高血压; B.动脉粥样硬化; C.支气管哮喘; D.应激性溃疡; E.心绞痛。

426.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的主要机制是:

A.内质网损伤;

B.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C.线粒体损伤;

D.Na+/H+交换增强; E.Na+/Ca2+交换增强。

427.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引起的最严重的变 化是:

A.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B.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C.线粒体肿胀;

D.入球小动脉收缩; E.线粒体崩解。

428.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ATP生成减少;

B.心肌细胞收缩物质破坏; C.心肌肌节数量增加;

D.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不可逆;

E.过氧化氢酶

424.下列哪一项不是MODS患者acute lung injury的病理变化:

A.肺部急性炎症;

B.肺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C.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水肿;

D.肺出血、肺不张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细支气管扩张 。

425.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可 能是:

A.组胺与激肽的作用;

B.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作用; C.补体的作用;

D.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E.白三烯的作用。

43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rapid single-hase-MOF 特征

A.原始病因直接引起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B.直接引起一个器官功能障碍后,很快进一 步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C.病变的进程只存在一个时相;

D.病情相对稳定后,但数天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E.原始病因作用后迅速发生的两个以上器官 功能障碍。

433.心衰时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哪项因素无 关?

A.ATP供给不足;

B.肌浆网ATP酶活性下降; C.舒张势能下降; D.心室壁张力增加;

E.肌钙蛋白与钙亲和力下降。

434.临床上引起MODS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克期; B.恶性肿瘤; C.肺气肿;

D.严重感染和脓血症; E.外科手术和创伤

435.机体在受到严重打击后,体内可出现大量炎E.心律失常。

429.下列灌流液中哪一种易诱发或加重再灌注 损伤:

A.低钠; B.低温; C.低钙; D.低Ph; E.高钠。

430.下列哪一类物质不属于自由基攻击的细胞成分:

A.糖类 B.蛋白质 C.内质网膜 D.线粒体 E.DNA

43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SIRS诊断指标

A. 体温>38°C或<36°C; B. 心率>90次/min;

C. 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或幼稚粒细胞>10%; E.红细胞计数<4.0×1012/L。

440.CARS时机体主要表现为: A.免疫功能的抑制; B.免疫功能的亢进; C.细胞凋亡减少; D.细胞凋亡增加; E.以上均不对。

441.MODS发病过程中,出现的肠道细菌与内

症刺激物是指:

A.氧自由基、溶酶体酶、凝血物质; B.严重缺氧、内毒素、C3a、C5a; C.TNF、IFN、IL-6、IL-8等; D.组胺、缓激肽;

E.PGE2、PGI2、TXA2。

436.参与SIRS发病的促炎因子有: A.TNF、IL-1、IL-6、PAF; B.IL-4、IL-10、IL-13; C.PGE2、PGI2、TXA2; D.NO、Stnfr、ADP; E.IL-1ra、膜联蛋白-1。

437.在炎症刺激物作用下,下列哪项变化是错的:

A.可激活VEC,活化VEC在形态上变圆; B.活化VEC出现TM表达减少,TF增加; C.促进VEC过表达黏附分子(AM); D.VEC释放大量促炎介质;

E.VEC促炎功能加强,凋亡延迟。

438.\致敏状态\炎症细胞遭受第二次打击后, 下列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A.致敏状态的炎症细胞出现失控的自我放大; B.导致促炎介质的泛滥;

C.导致全身性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

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VEC凋亡加速; E.出现失控和破坏性SIRS。

439.MODS发病过程中急性肺损伤大约出现在: A.12-24小时; B.24-72小时; C.48-72小时; D.3-7天; E.8-10天

毒素移位主要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有关: A.出现肠梗阻或肠坏死时;

B.肝脏对肠道细菌清除功能下降;

C.肠粘膜缺血、肠蠕动变慢、菌群紊乱;

D.肠道免疫功能降低,对内毒素除功能下降; E.肠道出现应激性溃疡和肠蠕动加快。

442.MODS时,其主要器官衰竭顺序为: A.肝脏、肾脏、肺脏; B.肾脏、肺脏、肝脏; C.肺脏、肝脏、肾脏; D.肝脏、肺脏、肾脏; E.无器官特异性。

443.下列哪一项不是MODS患者acute lung injury的病理变化: A.肺部急性炎症;

B.肺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C.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水肿;

D.肺出血、肺不张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细支气管扩张 。

44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SIRS诊断指标 D. 体温>38°C或<36°C; E. 心率>90次/min;

F. 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或幼稚粒细胞>10%; E.红细胞计数<4.0×1012/L。

445.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是指: A.SIRS>CARS,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B.SIRS与CARS拮抗,机体炎症消退、康复; C.SIRS

答案:

1 C、2 C、3 C、4 C、5 B、6 A、7 A、8 D、9 B、10 E、11 C、12 C、13 B、14 D、15 C、

16 C、17 D、18 A、19 B、20 E、21 E、22 D、23 D、24 D、25C、26 E、27 E、28 C、29 A、30 C、

31 B、32 A、33 C、34 E、35 A、36 C、37 D、38 C、39 D、40 E、41 A、42D、43 E、44 B、45 C、

46 D、47 E、48 D、49 D、50 B、51C、52 D、53 E、54 B、55 D、56 C、57 A、58 E、59 E、

60 B、

61 A、62 B、63 C、64 D、65 B、66 D、67 A、68 D、69 A、70 D、71 D、72 D、73 C、74 E、75 C、

76 A、77 D、78 A、79 E、80 D、81 D、82 A、83 B、84 C、85 A、86 E、87 C、88 D、89 A、90 C、

91 C、92 D、93 C、94 C、95 C、96 E、97 D、98 B、99 A、100A、101 E、102 A、103B、104 B、105A、

106 C、107 B、108 A、109 B、110 D、111 C、112 A、113 B、114 A、115 C、116 C、117 E、118 D、119 D、120 A、

121 B、122 A、123 E、124 D、125 D、126 B、127 D、128 C、129 D、130 E、131 D、132 E、133 E、134 C、135 D、

136 C、137 E、138 B、139 A、140 E、141 D、142 E、143 C、144 D、145 D、146 D、147 C、148 B、149 D、150 D、

151 C、152 D、153 B、154 C、155 E、156 C、157 B、158 B、159 E、160 C、161 A、162 D、163 B、164 C、165 D、

166 A、167 C、168 D、169 E、170 E、171 B、172 E、173 C、174 D、175 D、176 C、177 A、178 B、179 E、180 D、

181 C、182 A、183 D、184 C、185 D、186 D、187 C、188 C、189 C、190 D、191 A、192 D、193 B、194 D、195 D、

196 A、197 E、198 A、199 A、200 B、201 C、202 E、203 B、204 E、205 E、206 B、207 E、208 C、209 A、210 A、

211 B、212 C、213 C、21 4C、215 E、216 B、217 A、218 C、219 D、220 D、221 D、222 B、223 E、224 C、225 D、

226 B、227 D、228 D、229 B、230 E、231 B、232 D、233 E、234 C、235 E、236 D、237 B、238 D、239 E、240 D、

241 D、242 A、243 A、244 E、245 E、246 C、247 D、248 D、249 B、250 C、251 C、252 D、253 B、254 D、255 A、

256 A、257 E、258 A、259 B、260 C、261 D、262 B、263 A、264 B、265 D、266 A、267 B、268 D、269 B、270 E、

271 B、272 C、273 A、274 C、275 C、276 E、277 D、278 E、279 D、280 C、281 C、282 B、283 E、284 E、285 B、

286 D、287 B、288 D、289 B、290 C、291 E、292 D、293 B、294 B、295 D、296 A、297 B、298 D、299 C、300 B、

301 A、302 A、303 B、304 A、305 D、306 C、307 A、308 E、309 C、310 D、311 A、312 C、313 D、314 A、315 B、

316 C、317 A、318 E、319 A、320 B、321 B、322 D、323 B、324 A、325 B、326 C、327 B、328 E、329 D、330 A、

331 C、332 C、333 D、334 E、335 C、336 A、337 D、338 E、339 D、340 B、341 B、342 B、343 D、344 D、345 B、

346 E、347 B、348 B、349 A、350 B、351 E、352 E、353 A、354 D、355 B、356 D、357 D、358 C、359 D、360 E、

361 B、362 A、363 E、364 C、365 D、366 D、367 C、368 E、369 A、370 D、371 A、372 E、373 C、374 B、375 B、

376 C、377 D、378 E、379 A、380 A、381 B、382 E、383 E、384 A、385 C、386 B、387 D、388 D、389 A、390 E、

391 A、392 D、393 A、394 C、395 B、396 E、397 A、398 D、399 E、400 E、401 D、402 E、403 B、404 C、405 A、

406 A、407 C、408 A、409 A、410 A、411 B、412 B、413 A、414 D、415 A、416 B、417 C、418 D、419 A、420 D、

421 A、422 E、423 C、424 E、425 D、426 E、427 B、428 C、429 E、430 A、431 D、432 E、433 E、 444D、4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