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②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③漠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④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⑤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因此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③⑤④。 故选:B。
本题以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古代著名战役为切入点,考查长平之战、牧野之战、漠北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本题以长平之战、牧野之战、漠北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和人口连年征战,同时一些诸侯国进行变法,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故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各国变法。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解析】
依据战国七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可知,图中A是燕国;B是齐国;C是秦国;D是楚国。 故选:A。
本题以《战国七雄形势图》为背景,考查战国七雄。
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D
【解析】
第9页,共18页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针对匈奴的不断进扰,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大举反击匈奴、戍边屯田、修筑长城。所以修筑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的手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为了抗击蒙古军队进攻,更不是为了防止内乱在边界修筑长城。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万里长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万里长城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D
【解析】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解析】
第10页,共18页
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1.【答案】C
【解析】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C。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西汉的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本题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交往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本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联系当前对外经济政策考查历史知识. 13.【答案】D
【解析】
第11页,共18页
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所以分析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曹操的一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曹操的有关内容。
1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三国时期,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了蜀国的生产,使蜀地成为了著名的丝织中心,促进了南中和汉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A、B、C与蜀国不相符。 故选:D。
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
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
第12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