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萨伊定律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下载本文

对萨伊定律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一、萨伊定律的基本论点

19世纪上半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在他看来,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出售和消费任何人出售商品都是为了购买对自己现在或未来有用的其他商品,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换结束时,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市场上货物充斥过剩的现象,由于它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供给所以超过需求,是因为生产过多或是别的产品生产过少。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会自行进行调整,最终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

萨伊根据上述观点,演绎出以下四个基本论点:

第一,在所有产业中,生产者愈多,产品愈多样化,就会销得愈快、愈多与愈广泛,而生产者所获得的利润也愈大,因为价格总跟着需求增长。

第二,每一企业都与总体产业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如果一家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其他同类型企业也达到成功。

第三,购买与输入外国货物绝对不会损害本国的产业与生产。因为,购买国外的东西可以按本国产品付价,这就明显为本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开辟了销路。

第四,单一鼓励消费并不利于商业,因为困难并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

以上就是对萨伊定律的基本阐述。这些阐述,有些是理论性的结论性的,有些是分析性的应用性的。应当说,其中一些是深刻的,可以予人以启示,但有一些却未必妥当,需要作些讨论。

二、反对观点

萨伊定律自提出以来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

马尔萨斯发现萨伊定律是把货币排除掉的物物交换,他认为货币不单单是交换媒介,而且还是储蓄手段,如果消费者不把手中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货物而是大量用来储蓄,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滞销,供给就不一定等于需求。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强调了供给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供给有事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需求,但马克思对供给会创造出等量需求是持批判态度。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冲击了萨伊定律,这时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批判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理论中,储蓄和投资时相互对立的,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供给也不能转化为需求,否定了萨伊定律的短期使用性。

三、赞同观点

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在滞涨的情况下,又重拾萨伊定律,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供给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依照萨伊定律,应当着眼于刺激供给。

此外,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律的情况只会在短期内存在,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业量会回到自然率水平。市场机制能完全代替政府的政策措施。

四、现实意义

可以看出,对萨伊定律的批判都是从短期角度阐述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不一致在短期内是必然的,但在长期内,经济只有达到均衡才能实现稳定发展。所以,萨伊定律的成立主要是建立在长期的假定前提下的。

萨伊定律始终把供给放在了第一位,强调供给与生产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是在于供给,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效供给不足时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追求数量到现在的追求品种和质量,而我国的供给结构仍变化不大,而且生产技术不高,生产成本大,污染严重,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很多产品价格过高,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从目前的涨价潮来看,10月CPI涨4.4%,创两年来新高,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各类日用商品全面涨价越来越明显。价格上涨有些趋势是长期的,有些是短期的,比如农产品价格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但是像蔬菜的涨价是受气侯的影响,这就是短期的因素。作为国家来说,根本的措施是要发展生产,我国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都是产大于需,个别余缺要靠进出口调剂。从宏观上,还是要从财政、货币政策上想办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是供给因素,在长期中,萨伊定律有其合理的地方,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参考资料: 经济学说史教程 维基百科:萨伊定律

张建平:经济学关公战秦琼:凯恩斯定律PK萨伊定律 魏亚男:萨伊定律批判的再批判 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