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煤业鱼卡公司矿建地质报告(正文) - 图文 下载本文

2.2.2 开拓区内构造特征

由于现开拓水平为3070m,矿建所控制的构造程度,只能以3070为下限。

开拓所揭露的区域为,走向上东部边缘为勘2线以东300m。西部边缘以西风井井筒为边缘(由于山体的影响无法实施井建工程,西风井井筒向西位移)倾向方向以3070水平为下限。开拓区内,主要构造形式为,在走向上呈平缓的褶曲,倾斜方向也呈波状形分布。勘5线上的向斜轴心两翼,伴生有较多的小型逆断层及节理面,由于褶曲形态的存在煤层走向在小范围内变化较大,在整体趋势走向上变化不大。勘5线以东煤层走向为NE,勘5线以西煤层走向为NW。煤层倾角变化较为舒缓(25°—33°),开拓区内揭露的较大的断层有两个,FE1逆断层FE2正断层。FE1位于勘5线以西230m处。揭露位置,首采工作面开切眼及3150回风顺槽,其产状为走向300°,倾角35°,落差20m,延展长度100余m。FE2位于勘2线以西130m处,揭露位置,东风井3070东探巷。其产状为:走向40°,倾向S倾,倾角60°水平断距6m。已揭露断层破坏了煤岩层的完整性,使回采工作面的回采难度加大,原煤灰分提高。影响回采的构造主要是褶曲构造。褶曲构造使回采工作面的巷道布置难度增加,综合机械化采煤适应难度增加。

21

2.2.3主要断层

井田内只发育了两条逆断层,即井田北部的F2断层及井田东部的F4断层。

F2逆断层:位于1线Y14号钻孔附近,该断层走向NW,倾向NE,倾角约65o,断距为320m。断层上盘煤系直接出露于地表,下盘为较厚的第四系,还有第三系和侏罗系地层。

F4逆断层:该断层地表未出露,由电法工程控制,位置摆动不超过100m,上盘为元古界地层,下盘为第三系及侏罗系地层。断层走向北偏西,倾向北东,倾角>75o,断距>60m,做为井田的东部边界。

断层一览表 2—2

断层 断层 编号 性质 F2 1450 F4 逆断层 m

NW >75 m 好 存在 NE 58 良 已证实该断层逆断层 m >65 m 高 延伸 长度 走 向 倾向 落 倾角 差 NE 290 控制备 程度 较 注 出露地表,深部由Y14号控制 虽未出露地表,5000 NW 2.3 中小型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开拓区内揭露的较大的断层有两个,FE1逆断层、FE2正断层。FE1

22

位于勘5线以西230m处。揭露位置,首采工作面开切眼及3150回风顺槽,其产状为走向300°,倾角35°,落差5m,延展长度100余米。FE2位于勘2线以西130m处,揭露位置,东风井3070东探巷。其产状为:走向40°,倾向S倾,倾角60°水平断距6m。已揭露断层破坏了煤岩层的完整性,使回采工作面的回采难度加大,原煤灰分提高。影响回采的构造主要是褶曲构造。褶曲构造使回采工作面的巷道布置难度增加,综合机械化采煤适应难度增加。

2.4 岩浆侵入体

在以往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与建井期间暂未发现岩浆侵入体。

2.5 岩溶陷落柱

在以往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与建井期间暂未发现岩溶陷落柱。

第3章 煤层及煤质

3.1 煤层

3.1.1含煤性

鱼卡煤田尕秀区段为陆相山前拗陷盆地型,以煤层厚度巨大,可采储量集中为特点。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大煤沟组及石门沟组的中下部。共含煤7层。

矿建开拓区域内为了探明煤层赋存情况,实施了数个探巷工程。经开拓巷道,探巷工程揭露的地质资料,结合勘探工程报告。最终结

23

论为开拓区域内赋存的煤层只有煤7,剖面上位于大煤沟组底部,有时与煤系地层的基底直接接触。区内煤层最大厚度为20m位于第五勘探线两侧100m左右,最小厚度为3.5m,位于第七勘探线附近。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巨厚,夹矸为炭质泥岩,粉沙岩。煤七厚度变化较大属较稳定煤层,可采厚度3.5m—20m,煤7在全开拓区域内全区可采。区内煤层风化氧化带分布于岩层露头及浅部,其垂深22m,次氧化带垂深40m,风化煤结构疏松呈黑褐色加灰白色条带,土状光泽孔隙率高密度小。煤7顶板多为粉沙岩。胶结成程度好,伪顶多为炭质泥岩,或泥岩。煤7底板与下伏的变质岩系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直接底为灰黑色沙岩,厚度0.5m—4m。有时煤层也直接沉积于白云母沙岩之上,顶板属中硬,坚硬岩类,较稳定,底板胶结差,疏松状,节理发育。 3.1.2可采煤层

石门沟组(J2S)中下段:含煤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煤1、煤2、煤3、煤4、煤5。其中煤5为区内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的薄煤或煤线,局部相变为炭质泥岩或泥岩。煤1、煤2在区段东部发育较好,煤3、煤4在区段西部较为稳定。

大煤沟组(J2d):含煤2层,即煤6、煤7。其中煤7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6为局部可采煤层。 现将煤6、煤7煤层分述如下:

(1)煤6煤层:位于大煤沟组上部,可采厚度1.31~9.10m,平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