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干渐新柴 统 沟 组 路 浅红色、桔红色巨厚层砾层,中部夹始-古乐 薄-中厚层状粉砂岩;底部为桔红色新统 河 巨厚层状砾岩夹粉砂质泥岩。 组 红 紫红色厚层状泥岩,中部为一厌泥岩水 粉岩互层,底部为紫红色。粗粒砂岩80-135 沟 -中粒砂岩。 组 上统 采 中侏罗生系 界 组 石 色泥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夹灰白色门 中统 沟 砾砂岩夹泥岩,含区内可采煤层5及组 局部可采煤层煤3、煤4。 含砾粗粒砂岩及两导薄煤,下部为含70-190 岩为主。 上部为灰褐色油页岩及浅灰色-灰褐岭 泥岩互层为主,下部以灰色厚层状砾石 上部以紫红色泥岩杂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浅红色、浅黄色与紫褐色75-130 0 115-80浅红色、暗紫色,厚层状泥岩,含硫120-60酸钙晶体。 0 17
大 煤 沟 组 中吾石炭农 系 山群 古奥陶滩间 生系 界 元古 界 达肯大坂 群 山群 组 为区内主要含煤层,上部为黄灰-深灰色细砂岩、泥岩,中部含区内主要70-250 可采煤层7及局部可采煤层6,底部为砂岩,含砾砂岩。 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石英砂岩粉>130 砂质页岩互层。 上火灰绿色片理化蚀变安山岩,凝灰岩夹山岩大理岩,绿泥片岩,角闪片岩,与下>2700 伏地层呈断接触。 灰白-灰绿色黑云母片麻岩,斜长石角闪片岩夹层状大理岩组成,厚度巨>2600 大。 鱼卡煤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介于南侧的绿梁山与北侧的达肯大坂之间,为一呈北西向展布的狭长盆地。属柴达木准地台柴北缘残山断褶带之一部分。盆地东西长约65km,南北平均宽约8km,总面积约520km2。鱼卡煤田属于陆相山前拗陷型煤田,以煤层厚度巨大、可采储量集中且煤质较好为其主要特点。
鱼卡煤田基底由下元古界长城-蓟县系中-深变质岩系;奥陶系复理石建造;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灰岩及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组成。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上覆地层以第三系红层为主,第四系分布较广,将区内大部基岩覆盖。
18
2.1.2井田地层
尕秀区段位于鱼卡煤田的东南部,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石炭系、奥陶系及元古界地层。区内未见岩浆活动。区内所见地层与区域地层略同。中侏罗统为井田内含煤层。奥陶系滩间山群(O3m)及元古界达肯大坂群(P1)地表出露于井田的东北侧及南侧的绿梁山,均为变质岩。现将井田内侏罗系及其上覆地层简述如下: 1、侏罗系(J)
勘查区内只发育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和上侏罗统(采石岭组)。
大煤沟组(J2d):为区内主含煤段。上部为浅灰、褐色厚层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细砂岩。中部为泥岩、粉砂岩夹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7、煤6,煤层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底部为深灰~灰黑色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细砂岩,胶结好,含炭质。与下伏元古界或奥陶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70~130m。
石门沟组(J2S):为区内次含煤段。上部为棕黄、褐灰色油页岩,夹薄层泥岩。中部为灰白色、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及泥岩。泥岩中夹不可采煤1、煤2两层薄煤。下部为灰~灰黑色细砂岩、粗砂岩、泥岩互层,含炭质条带,夹煤3、煤4及区段内大部可采煤层煤5。底部为灰白色粗砂岩、细砂岩。厚>1300m。 上侏罗统(J3):区内仅出露采石岭组(J3C) :以黄色、黄绿色
19
细砂岩及紫褐色、紫色、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底部为细砾岩或含砾粗砂岩。含轮藻化石。厚0~130m。 2、下第三系(E)
始新统~古新统路乐河组(E1-2L):为紫红色砾岩、浅红色砂岩,浅灰~灰绿色含砾粗砂岩互层与紫红色、褐黄色及杂色泥岩(含砾)组成。与下伏侏罗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0~200m。 3、第四系(Q)
由砂、角砾及变质岩块组成,不整合于下伏各时代地层之上。厚0~18m。
2.2井田主要地质构造
2.2.1矿井构造特征
鱼卡煤田在区域上处于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部位,构造表现错综复杂。井田位于绿梁山背斜褶皱带的北翼,处于两条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区域构造为北西西向,北倾逆冲断层将褶皱切割,形成一系列不完整的向背斜构造。
该井田位于尕秀向斜的东段浅部,向斜轴靠近F2断层,向斜北翼被F2逆断层切割,区段内未发现明显的褶皱,基本为北倾的单斜构造,倾角约20~30o。深部地层倾角变缓,煤7底部受基底影响有舒缓的波状起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