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以下这些文字主要是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浅陋的认识,也许很不成熟,也许只着眼于局部,但基本上算是我对自已入校以来工作的真实总结。
自2010年始,我在三中担任历史老师,刚开始也喜欢卖弄自已的“学问”,总觉得自己说话风趣,知识面广,学生一定会喜欢的。一开始还好,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很愿意听我白话,时间一长,弊病就显出来了,开始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打盹,说话。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不对,就算是功力深厚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或是人人都喜欢的喜剧演员,天天听他们一个人说啊说,时间长了,观众都会审美疲劳的,更何况我。2012年,送走了我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
一、课改的必要性
首先我想先从宏观上说一说课改的必要性。人类的天赋才能超越了万物,是因为人类有了创造力,于是万物皆为人所用。一些有识之士早就预言谁掌握了21世纪的创新教育谁就会赢得21世纪竞争的主动权,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国过去几千年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教育中不主张张扬个性,不主张创新,这种思维也许适合注重经验的农业文明时代,但到了今天工业化、互联网几乎呈几何级大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一天一个样,过去的经验很快就可以被新事物颠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世界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这个职业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到了今天也许真的是该变一变的时候了。所以从宏观来看,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新课改,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身为教师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另外,今天的学生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90后的孩子普遍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他们也不可能像70后或80后一样,被要求老老实实地坐在课堂就可以老老实实地坐下。这几年来,我们老师都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好像难管多了,问题学生多了,调皮的学生多了,不守纪律的学生多了。我个人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对这些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感觉不到自已是自已的主人,学习是对自己负责。蒙弊了个性的教育其实从我们的课堂上就开始了,
1
并不单纯地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责任,这可以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失误。
最后,如果经常看新闻的话,就会知道,末来的几年,各地财政紧缩。在不远的将来,“公务员”、“事业单位”大下岗也许都不会是天方夜谭,如果不及早进行课改,提升自已的业务能力,最直接的可能也会关系到教师自身的“饭碗”。
二、课改的三个层次
说到如何进行课改,我想分三个层次来说。
课改的第一层次:走课改形式。在和许多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我听课的过程中,我也经常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实是推进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甚至有的老师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玩了许多的新花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堂提问的频率、分组讨论、教师板书的花样,美其名曰:“课堂创新”。当然这些东西如果落到实处的话,是有其效果的,但现实的情况恐怕是,以课改之名,行旧有教学模式之实。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的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这一点后面会详谈。
课改第二层次:虽无形式,实为课改。我听了许多老教师的课,我发现越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好像越能领悟课改的实质。他们的课堂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小组讨论啊,展示啊,也不刻意追求老师讲课的时间,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我曾听过姚建齐老师一节地理课,姚老师一上课就说,“大家也学习了洋流了吧,现在我出个题你们上黑板做。”黑板上画好地图,抽了几个学生上来画洋流图,画好了,又叫了另外几个学生上来批。这时问题出来了,有个学生批完了,刚才做题的学生不高兴了,我画得明明是对的,你为什么给我批错,这两个学生争论起来,下面的学生就跟着“起哄”,那个谁谁谁,你下去吧,你做成那样还好意思给别人批。这中间,姚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任由学生“闹哄哄”的。过了一会儿,批的人画的人都改好了,姚老师做了个总结,指出了几个错误,表扬了几个人。听完这节课我触动很大,这不就是尊重个性,尊重学生自主性吗?我问
2
姚老师,这节课你讲过吗?姚老师说:讲啊,怎么能不讲,这么难的东西,不讲学生是不会的。不过光讲是不够的,要让他学会就得亲自操作。我突然意识到,课改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这节课老师讲课时间控制在多少,不在于有多少讨论的时间,而在于学生到底得到了多少。其实我们的课改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以前没有人这样说而已,但很多老教师已经在实践,在应用了。此后很长时间我都沉迷于这种方法,以为自己摸索到了课改的真谛。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比较浅薄的认识。
课改第三层次:超越形式,全面放开,师生共学。这个层次其实是对层次二的拓展。让一个人学会新知识,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把手的教给他,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学习了理论以后再来实践,复习,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运用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适合愿意学习的学生,也确实有不错的效果,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的学习一般分为发现问题阶段、探索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及升华问题阶段,这种方法直接跳过了前两个阶段,注重后两个阶段,即结果的呈现,这是多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教学习惯。前面我举的姚老师的例子也是注重练习、实践,也就是说他在解决问题方面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发现与探索阶段直接跳过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1、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远远地落在了后面;2、学生知识掌握地很熟练,但缺乏创新,缺乏探索,后劲不足(这点尤其对理科生来说是致命的);3、学生执迷于标准答案,不接受新观点,只相信所谓的“权威”观点,这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的。
第二种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也许不是那么权威,也许不是那么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老师这时候的任务不是教,而是类似于引导员这种角色,师生共学习,共进步。就是说这种方法不光注重解决问题与升华问题阶段,更注重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阶段。这个时候的分组合作,讨论才显得有意义,而这也是全面的课改,真正的课改。
下面说一说我对课改这三个层次的认识。第一层次的课改是最要不得的,相信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在此不再赘述。焦点集中在二三层次上,究竟我们现阶段适宜哪种形式的课改,在考虑了社会大环境与高考应试为主的模式之后,恐怕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适合搞第二层次为主的课改,辅之以第三层次:即在解决问题与升华问题阶段全面放开学生,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辅之以对个别优秀学
3
生鼓励其发现问题,构建自已的“权威”答案。之所以选择这个层次,原因如下:1、整个社会依然高度强调共性,排斥个性;2、高考依然以标准答案为准,而成绩排名依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3、我校学生长期以来并没有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更无从谈起探索问题了,仅靠高中三年是无法解决这个大问题的;4、我校的硬件条件也确实达不到,比如我们历史学科如果真的全面放开,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就必需具备一定量的藏书,开放网络等。所以,综合以上,现阶段要达到第三层次的课改是非常不现实的,不过从长远来看,从整个民族发展的宏观来看,第三层次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在前段时间,南方周末撰文抨击了“衡水模式”, “衡水模式”其实就是将第二层次发挥到极致的典范,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也注定会被淘汰。可以想见,将来哪个学校能够率先实现学习四个阶段的全面自主,谁就会是中国教育的新模式。
但其实,目前就我们学校来说,只要能把第二层次的课改落到实处,成绩都将是喜人的。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甚至连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升华问题的自主性都剥夺了。比如我听过一节政治课,老师上课用十分钟时间划重点,然后让学生背,背会默写,然后是做题训练。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是十分不成功的,它连最起码的应试要求都没有达到(现在的文科考试决不是背会就可以得高分的),更无从谈发现与创新了。在这节课上,起码老师应该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老师发现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找书找练习册来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得出理论的结论(升华问题),最后是课堂训练,学生实践应用。如此这般,才可以勉强达到如今应试的要求。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将精力放在了结果上(将结论记住就可以),却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不要提发现问题的过程了。这种教学方法恐怕应试都是很难的。
三、课改第二层次之实践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课改的第二个层次呢?我个人认为学案教学是比较不错的一种方法。
1、学案的编写:编写学案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学案在编写的时候,决不是简单的将课本内容溜一溜,填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