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 下载本文

专题六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

【考情预览】

题目信息 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选文 《论语·述而》《论语·泰伯》 《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 《墨子·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论语·季氏》《论语·公冶长》 类型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 墨家经典 儒家注疏 儒家经典 考点考向 理解 √ √ √ √ √ 评价 √ √ √ 1.选材 以近五年高考为主,结合2009年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以来的选文,可看出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儒家经典著作及注疏、后人相关文章为主,兼及墨家、法家著作.命题提醒:道家思想与儒家可比性大,也要注意训练. 规律 2.命题 两道题目,题型稳定.第一道多为填空题,有时也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第二道为简答题.考点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有时根据文本难度,只考查理解能力,如2015、2016两年. 技法提分点27 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

四突破理解传统文化经典

读文支招

四意识理解观点

一要具备学派意识

1

儒家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有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法家的锐意改革等,都是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这一点要明确. 二要具备主次意识

对于阅读有难度的文本,要以自己能读懂的句子为核心,逐步理解难懂句子的大概含意,然后印证、推测. 三要具备联系意识

1.联系所学.

2.联系题目.做题之前可先看第二题,它往往会提示选文的话题核心. 四要具备概括意识

选文中的事件或观点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尽量选用经典中的成语、短语等概括性强的词语. 典题文本

(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对点解题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答:

解题指导

挖隐含信息突破

“甚矣吾衰也!”表面上是对自己衰老的感叹,隐含的信息是因没有梦到周公才感叹自己的衰老.

抓核心语句突破

“甚矣”“久矣”均为谓语,前置表明突出强调.语气中带有深深的失望. 答案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

2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不超过6个字)

解析 “节用”的字面义为节省用度,结合注释来理解末句的意思,即价值最大化,“用财不费”,从而大概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据此寻找核心语句. 答案 去无用之费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答:

解析 循主要线索突破,材料多次提到“倍”,可以此为线索理顺大意,即如何增加财富.以分层概括突破,可依据标点符号,三句话,两个层次:先总说“圣人”“可倍”,再具体说圣人的做法.抓核心语句突破,找到具体做法的核心语句,依此概括即可.如标题的“节用”和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非外取地也”“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民德不劳”等. 答案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

3

一、(2018浙江温州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_______的态度.

解析 以分层概括突破,(1)(2)句都是两个层次.冉求“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的态度;孔子的态度,孔子的做法.从核心语句突破,(1)“非吾徒也”“攻之可也”;(2)“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可见态度截然不同,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答:

解析 结合材料,决定孔子态度的是二人的品德,一个“聚敛而附益之”,一个“非其罪也”,故孔子察识学生注重品德;二人一个为辅佐之臣,一个为狱中之囚,却不影响孔子的判断,可见他不单方面察看身份贵贱;注重动机,季氏已经很富了,冉求还帮他搜刮钱财,可见其动机带有阿附成分,不合乎德政,故孔子贬抑他;全面、辩证地考察学生,不因公冶长一朝为阶下之囚而全盘否定其为人.

答案 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④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公冶长虽被囚,结合其平时的德行,判断他可能是被人冤枉. 【参考译文】

(1)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了.”

(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不是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

二、(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