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稿为避免城区范围过大,规划提高了人口密度;对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设想在市区内建高架道路;同时对改建闸北西区作了详细规划。
三稿中又进一步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的比重(占到全市用地的28%);研究了工业区的分布,并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居住区,以减少人流;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对外交通方面,拟在吴淞蕴藻浜建集中的引入式港口,将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拟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站。
25. 举例说明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 我们以青岛为例。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德国占领青岛,初期着重于军事设施建设,也重视港口建设,企图把青岛作为掠夺中国 原料和倾销其本国商品的口岸。 日本占领时期着重于经济侵略, 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 的建设。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环境优美,中国区环境混杂;国下水道为分流制,中 国为合流制;德国区道路宽,中国区道路窄。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德国占领青岛时,出现德国花园式住宅。日本占领青岛时,出现了大量日本式小住宅。
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建筑布局上采用一些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商业区处于突出地位,密集的商业街,店面装饰和广告,商场交易所,银行群成了城市新的生活中心。
5.规划图的分析: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 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 同。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在技术上,形式,色彩与环境,道路,绿化等值得汲取。
26. 举例说明租借城市及其规划布局。
租界城市,特别是在几个列强占领下的,如上海、天津、汉口等,这些城市原来都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使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区之间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同时各租界区之间也均森严。壁垒,道路与管线互不联系,房屋建筑形式和风格互不统一,整个城市形成极不协调的画面。
2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在哪些方面有了新进展,其总体特征有哪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事业法制化的发展:①城市规划事业发展一停滞一复苏一大发展的历程; ②由城市规划编制条例——城市规划法。(1)规划法制基本空白阶段(2)法制的行政指令化阶段(1970年代末一1980年代末)(3)城市规划法制的真正开端(1980年代末至今)。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发展:①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总体演变。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城市规划的程序、内容有所变化,形成了新的规划系列。②城镇体系规划地位的确立;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出现;④法定图则的探索;⑤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出现
3.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特征:①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型规划;②由单个城市规划视角逐步走向区域规划视角;③由终极蓝图逐步走向动态规划;④由计划型刚性规划逐步走向市场型弹性规划;⑤由精英型规划逐步走向社会性规划。
28. 阐述我国历史名城的定义、类型、特点。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2.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3.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
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5.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6.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29. 绘图说明从古至今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变化 (暂缺)
30. 阐述改革开放后新兴城市深圳的规划与建设
特点:不断摸索建立诗莹市场的新机制;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不断地提高规划目标标准,保持适度超前,满足了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需求;规划与建设注重目标策略的研究,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质量确定了长远的战略目标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