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合集)兰州市2018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10套试卷合集可编辑 下载本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计算区时,东早西晚,即东边的时区总比西边的时区的区时早,东时区的区时总比西时区的早。我国使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通用时间,东八区区时比东二区早6个小时,故杭州球迷观看的时间是7月9日26时,即7月10日2时。C正确。 考点:区时计算

15.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思考,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一般会感到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只上下颠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纵波与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先传到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后横波传到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C正确。 考点: 地震波

16. 一般认为,岩浆可能产生于

A. 软流层 B. 地幔下部 C. 内核 D. 岩石圈 【答案】A

【解析】考查地球内部圈层。

一般认为,岩浆可能产生于软流层。故选A。 17. 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地壳 B. 大气 C. 水圈 D. 生物 【答案】D

【解析】考查生物的作用。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18.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A. 石英 B. 石墨 C. 刚玉 D. 金刚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 考点:该题考查矿物硬度。 19. 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喷出岩 D. 侵入岩 【答案】B

【解析】考查沉积岩特征。

沉积岩是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故选B。 20. 正确表示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 ) ①搬运作用 ②沉积作用 ③风化、侵蚀作用 ④固结成岩作用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被侵蚀成小块,然后,在风、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的位置,在地势低洼地区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选D。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过程

21. 下列现象不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的是: ( ) A. 夏天有云时气温较低 B.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比大气上界少 C. 蔚蓝色的天空 D. 白天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夏天有云时气温较低是由云层的反射造成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比大气上界少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的;蔚蓝色的天空是散射造成的。 考点:主要考查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2.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大气辐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近地面大气里的水汽、二氧化碳、云和浮尘直接吸收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光,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故B正确。

考点: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23. 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暖锋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面,锋面附近两侧气流运动方向相同,且冷气团气流冷重,应当位于锋面下部,故选B。

【点睛】冷锋的特点: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②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③冷锋坡度大。④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⑤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⑥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气旋的特点:①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②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③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风速大小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判断: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 24. 以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 ) A. 冬季风南下 B. 钱塘江水入海 C. 台风登陆宁波 D. 高山冰川融化 【答案】C

【解析】考查水循环环节。

台风登陆宁波从海洋带来水汽到陆地,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C正确;冬季风干燥且南下是陆地吹向海洋,没有将海洋带来水汽输送到陆地,A错误;钱塘江水入海属于地表径流环节,B错误;高山冰川融化属于地表径流环节,D错误。故选C。 25. 以西风为动力的海流是 ( ) A. 北赤道暖流 B. 南赤道暖流 C. 加利福尼亚寒流 D. 西风漂流 【答案】D

【解析】考查洋流的成因。

西风漂流的动力是盛行西风,是以西风为动力的海流,故选D。

26. 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直接得益于 ( ) A. 日本暖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北太平洋暖流 D. 千岛寒流 【答案】B

【解析】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故选B。 27. 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 (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太古代 【答案】B

【解析】考查地质年代判断。

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选B。

28. 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 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 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为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贫瘠;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降水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强。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9.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 ( ) A. 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 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 【答案】B

【解析】考查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滥垦、滥伐、滥牧,即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故选B。 30.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综合性 D. 区域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1. 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 ) A. 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 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 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 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条件递减形成 自然带由森林—草原—荒漠,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故选A项。

32.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 水 B. 空气 C. 风力 D. 生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A. 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 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 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 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非地带性分异。

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A不符合题意;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故B正确;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故C不符合题意;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 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 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增加 C. 毁林,以及矿物能源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量增多 D. 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 【答案】C

【解析】考查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图示反映了近现代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为: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②大面积的毁林,故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国强,导致了全球气温波动上升。故选C。 35.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 D. 高纬地区降水少更加干旱 【答案】B

【解析】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即雪线上升。故选B。 36.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

A. 点状 B. 团聚型 C. 条带状 D. 放射式 【答案】B

【解析】考查河流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团块状,即团聚型。故选B。 37. 下列地理现象体现关联性的是

A. 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 B. 火山喷发-台风-干旱

C. 寒潮-酸雨-臭氧层空洞 D. 台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 【答案】D

【解析】考查地理现象的关联性。

台风引发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引发水土流失,故台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体现了关联性。故选D。 38. 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 地形、气候 B. 人口、资源 C. 工农业发展水平 D. 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要求为“自然因素”,人口、工农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均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故只有A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交通线布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即可判断。

39. 要在图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一条公路,从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线的合理布局。③不穿越等高线,地形平坦,投资成本较低,而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社会效益也较好。

40. 利用人造烟幕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A.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B. 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C. 大气的反射作用加强 D. 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从而可以防御霜冻。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