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复习题答案-2012 下载本文

13、强直收缩: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现象。 二、问答题:

1. 简述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运动。 1)、反射运动:最基本和简单的运动,它是由特异的感觉刺激引起,产生的运动有定型的轨迹,不受意志控制,刺激--反射即自动地发生, 其强弱因刺激大小而异,不能被随意改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所涉及的神经元数量较少。反射运动具有等级效应性的特征,即刺激的强度愈大,反应的幅度就愈大,反应的速度也愈快。

2)、随意运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可以是对感觉刺激的反应或因主观意愿而产生。此类运动的方向,轨迹,速度,时程等都可随意选择,并可在运动执行中随意改变。它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参与该运动控制或对它有影响的神经结构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还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习得性,较复杂的随意运动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渐完善。

3)、节律运动:介于反射运动和随意运动之间的一类运动。兼具两者的特征。可以随意地开始和终止,一旦发起就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能自主的重复进行。在其进行过程中仅受感觉传入的调制,成为具有反射运动特征的、重复的自主性定性运动。在其进行中也可由主观意愿加大和减小运动的幅度,或加快和减慢运动的频率。

三种类型的运动区别在于它们的复杂程度和受意识控制(随意)的程度有所不同。

2. 简述机体运动的中枢控制及其作用。 运动的中枢控制是等级性的,由三个水平的神经结构构成,即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运动系统等级性组构和平行性组构的并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就等级性组构而言,它允许运动系统的低级中枢自主地产生反射活动,而高级中枢不做过多参与。另一方面,运动系统的平行性组构方式有允许高级中枢直接的控制该系统最低一级神经元的活动。运动系统的平行性组构方式还允许某些运动能够相对独立的受到这三个不同水平中暑的控制,因而当其中某一个运动中枢受伤时,别的运动中枢能够替代受损中枢的控制功能,实现运动机能的代偿。也允许脑同时控制不同的下行运动通路,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活动。

1)、脊髓:运动控制等级系统中层次最低的一个结构。由白质和灰质组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脊髓中的分布规律:近侧--远侧规律、屈侧--伸侧规律。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构成了脊髓的神经环路。脊髓中间神经元是各感觉传入冲动和高级中枢下行冲动在脊髓发生相互整合的部位。

2)、脑干:运动控制的第二个等级,根据下行通路在脊髓中的走行位置和终止部位,

可分为内侧下行通路、外侧下行通路。内侧下行通路包括前庭脊髓束(起自前庭神经核,兴奋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网状脊髓束(起自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和抑制肌紧张)、顶盖脊髓束(协调头部和眼球的运动);外侧下行通路起源于脑干的红核脊髓束,起自对侧红核,主要调节屈肌肌紧张。

3)、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控制的最高层次结构。包括初级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辅助运动皮层。大脑皮层的运动指令经皮层延髓束和皮层脊髓束两条通路下行。锥体系的功能控制α运动N元 →发动肌肉运动;控制γN元→调整肌梭敏感性,配合运动;控制中间N元→改变拮抗肌运动N元运动,合适强度;锥体束主要对四肢远端肌肉作精细调节,特别是手指的活动。锥体外系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双侧性控制肌肉运动。

4)、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小脑通过对皮层的下行运动指令和实际运动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来提高运动的精确性。基底神经节接受所有皮层区域的传入,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到与运动计划有关的额叶皮层。 3. 简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和特征。

神经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结构称为神经--肌肉接头。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末梢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Ca 2+内流→→Ach释放→→

形成R-Ach复合体(后膜)→→离子通道被激活,产生终板电位→→肌膜动作电位→→ 肌肉收缩。神经-肌肉传递的特征;① 单向传递;② 突触延搁;③ 高敏感性;④ 接头传递保持一对一关系。

4. 为什么将脊髓α运动神经元称为最后公路?

分布于脊髓腹角内侧和外侧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不同的中间神经元群和不同的下行通路控制,所有控制信息最终都会聚到运动神经元上,再由运动神经元引起肌肉的收缩,即任何形式的运动,包括脊髓本身能够完成的反射性运动和由大脑皮层引起的随意运动都需要通过运动神经元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运动神经元被称为运动系统的最后公路。其中

运动神经元可直接支配骨骼肌,哺乳类动物的每一根骨骼肌纤维仅被一个

神经元

所支配。

5. 各种运动单位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根据运动单位的收缩速度、收缩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张力和疲劳的速率分为: 1)、快速收缩易疲劳型运动单位:FF单位,收缩和舒张速度快,收缩时能产生很大的张力,极易疲劳,轴突的传导速度最快。

2)、慢速收缩抗疲劳型运动单位:S单位,产生的收缩张力小,有高度的抗疲劳能力,

轴突的传导速度最慢。

3)、快速收缩抗疲劳型运动单位:FR单位,生理特性介于上述两种运动单位之间,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张力较大,具有较强的抗疲劳能力,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收缩活动,轴突的传导速度中等。

6. 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肌肉张力的? 神经系统通过两种方法增加肌肉收缩张力:1)、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调制:增加单位时间内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数量即运动神经元的发放频率愈高,运动单位产生的张力愈大;2)、运动单位的募集: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使它们参加到肌肉的收缩活动中,增加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激活的运动单位愈多,肌肉产生的张力愈大。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大小原则。

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 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肌梭和腱器官对牵拉肌肉和肌肉主动收缩的反应:肌梭和腱器官的任务是向中枢提供肌肉的机械状态,即肌肉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信息。中枢神经系统对肌梭敏感性的控制:γ环路及其活动;γ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两端收缩成分收缩)→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 → α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肌紧张↑。 7. 简述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结构特点及其感受机制。

1)、肌梭的结构及其感受机制:肌梭是感受肌肉长度变化信息的感受装置,长形,中部膨大两端缩小成梭状,外层为结缔组织的包囊,内有特化的肌纤维。纤维上有感觉神经末梢和脊髓γ运动神经元末梢的支配,γ运动神经元末梢是中枢调节肌梭感觉敏感性的传出途径。肌纤维中部无收缩能力,两级部位有活跃的收缩能力。感觉器为肌梭;传入神经:Aα,12-20μm感受螺旋状末稍兴奋;Aβ, 4-12 μm感受花枝状末稍兴奋,传入冲动兴奋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中枢:脊髓(受高位中枢调节);传出神经:α神经元→梭外肌收缩;效应器:梭外肌,尤其是伸肌。

2)、高尔基腱器官结构特点及其感受机制:腱器官是肌肉张力感受器,纤细囊状结构,位于肌肉与肌腱的接头处。其发出的胶原纤维连到梭外肌,形成发辫样结构。每一个腱器官都被一根Ib传入纤维所支配,牵拉肌腱会使胶原纤维拉直从而挤压Ib纤维末梢,使神经末梢变形而引起放电。

肌梭和腱器官的任务是向中枢提供肌肉的机械状态,即肌肉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信息。

8. 试述α-γ同激活及其生理活动的意义。 哺乳类动物梭外肌纤维是由脊髓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由γ运动神经元支

配,在刺激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刺激γ运动神经元,从而造成α-γ同激活时,Ia纤维的传入冲动就不会中断。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的传入活动。保证肌肉的长度变化和长度变化信息在肌肉缩短时也能够被肌梭检测到,提高对作用于梭内肌纤维上的牵拉刺激的敏感性,调节肌梭的传入活动。 9. 简述牵张反射的类型、作用和其反射弧。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类型:1)、位相性牵张反射:由肌肉长度的短暂变化所引起的肌肉一次快速而短暂的位相性收缩。2)、紧张性牵张反射:由持续地牵拉肌肉所引起的肌肉微弱而持久的紧张性收缩。

作用:调节肌肉长度,调节肌肉张力,维持躯体正常姿态、机体运动功能。 反射弧为肌肉感受器肌梭→→肌梭的Ia传入纤维→→

神经元或同名肌。

10. 举例说明运动的协调。 要使主动肌牵张反射得以顺利地进行,需要围绕着同一关节上的协同肌和拮抗肌产生协调的舒缩活动,如肘关节的牵张反射。屈肘时,伸肌运动神经元被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所抑制,屈肌发生收缩,腱器官感受到屈肌张力增大的信息,其放电活动的增加传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将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及其同各个肌运动神经元,进一步减小其肌肉张力。这也是一种调节肌肉张力的负反馈性反射机制。随意运动的顺利进行正是由拮抗肌舒张配合主动肌的收缩产生。

11. 简述初级运动皮层对运动力量、速度和方向的编码。

神经元在肌肉收缩之前和收缩之中放电活动增加是与运动的发起和控制过程有关的。当运动的力量和速度需要改变时,初级运动皮层中相应的神经元做出相应的反应,改变其放电频率以调节编码肌肉收缩力量与速度。方向的编码较为复杂,由一大群神经元活动来决定。每一个神经元都有各自的最优方向,但它们群体最优方向的矢量之和则吻合于运动目标的方向。感觉信息的反馈在初级运动皮层对随意运动的控制中也有重要作用。

12. 试述小脑在随意运动的发起和执行中的作用。

小脑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并不直接发起运动和指挥肌肉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皮层下的运动调节中枢配合皮层完成这些运动机能。小脑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前庭、脊髓和大脑皮层等处,到达小脑的传入纤维分别与小脑深核和小脑皮层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小脑皮层的传出纤维,即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的轴突大多数投射到小脑深核,再由小脑深核神经元发出离核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