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复习题答案-2012 下载本文

1、神经胚形成:神经板发育成神经管的过程称为神经胚(neurulation)的形成。 二、问答题:

1. 简述神经管的形成。(简述神经胚的形成过程)

首先脊索上方的外胚层增厚,由于从前到后中线两侧的细胞增值较快,使得神经外胚层形成板状形态,称之为神经板。随后神经板两侧继续上隆,形成神经褶。中央部分在两侧组织的挤压下,下凹形成沟状,称为神经沟。随后沟两侧上部进一步靠拢并愈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中空的管状形态。同时,管的顶部细胞脱离外胚层,而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则又重新融合在仪器形成完整的外胚层。陷进外胚层和脊索中央的管道则称为神经管。这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因为神经系统由此诞生。 2. 简述神经细胞分化生成的双重调控机制。

问题1:为什么神经板选在囊胚的背部形成,而不是其他地方呢?在早期原肠胚的所有组织中,只有胚孔背唇是未来神经板的命运决定者,所以又称胚孔背唇为“组织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命运决定于周围组织的影响,神经系统则是由非神经性细胞释放出来的信号分子所诱导生成的。

问题2:为什么神经板上的外胚层细胞能发育成神经元,而其他地方不能?外胚层发育为神经板是由于“特定部位”即组织者与预定为神经板的外胚层区域间信号传导的结果,即外胚层细胞在没有这种信号传导的情况下则发育成表皮。外胚层成为表皮需要特定的信号传导,而神经胚形成则无需信号传导,因此表皮诱导或神经抑制比神经诱导的提法更确切。BMP(骨髓形态发生蛋白)是外胚层的表皮诱导因子,它是一类外胚层自分泌的生长因子。当原肠胚的外胚层小块培养于没有“组织者”的条件下,自身的BMP将使之分化成表皮(细胞),当把外胚层小块打散为细胞培养时,也没有“组织者”,它们却分化为神经型细胞,因为BMP被稀释破坏而无效。 3. 简述神经管的分化。

在解剖水平上,其内腔各部分或膨胀、或压缩,形成大脑、脊髓和各个腔室;在组织水平上,管壁细胞经不断重组、迁移发育成大脑和脊髓各个不同部位的组织;在细胞水平上,神经上皮细胞自身分化成种类繁多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1)、三脑泡阶段:神经管前端首先膨胀成三个脑泡:前脑、中脑、菱脑。出现颈曲、头曲、桥曲。之后仅剩头曲。

2)、五脑泡阶段:前脑分化为端脑、间脑;菱脑泡分化为后脑、末脑;中脑泡不分化,腔成为大脑导水管。

3)、成熟阶段:端脑泡成为大脑半球,间脑泡成为丘脑、下丘脑;后脑泡成为小脑,

末脑跑成为延髓;从发育中的前脑两侧生出2个视泡;在加上脊髓则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4. 简述神经管头尾轴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身体头尾轴的形成是指身体从头到尾的体轴及其相关特征的形成。前脑是由胚孔背唇处中胚层的组织者产生的Follistatin、Noggin、Chordin和前体腔内胚层处的转录因子Hesx-1、Lim-1、Otx-2所诱导生成的。Follistatin、Noggin、Chordin在诱导产生神经细胞的同时,也决定了这些细胞的组织特性。Hox基因的表达和信号分子视黄醛的浓度对后脑或菱脑的分节起到重要作用。Hox基因的表达的不同组合模式决定了各个节段上的神经细胞特性,其表达受到视黄醛的浓度调控。 5. 简述突触形成的三个阶段。

突触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发育中的轴突有选择的与靶细胞形成联系;2)、轴突的生长锥分化成神经末梢;3)、靶细胞将必要的构件安排到突触后膜上。每一步都依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来白内相关蛋白在突触后的迁移、固定或消失。

第三篇 感觉系统

第九章 视 觉

一、名词解释:

1、视网膜:是视觉系统的第一级功能结构,处于眼球内侧面,外与脉络紧贴,其内侧为玻璃体。是眼的感光系统。

2、光致超极化:光照引起感受器细胞超极化效应,这个过程称为光致超极化,是光电换能过程,cGMP为其信使。

3、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似视功能的细胞在厚度为2 mm的视皮层内部以垂直于视皮层表面呈柱状分布。在同一柱内的神经元,其感受野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4、双眼视差:同一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成像位置的差别,它是深度视觉的基础。 5、视觉感受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6、视敏度:视力或视敏度,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二、问答题: 1. 简述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发出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聚焦于视网膜并成像→感光细胞将光能转换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视皮层→产生视觉。

2. 从结构和功能结合上说明为什么视网膜被称为“外周脑”? 视网膜内有三层细胞: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纵向组成通路,另外还有两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在视网膜水平方向组成网络,因此视网膜是一个

多层的立体网络,负责处理复杂的视觉信息;视网膜的神经网络极为复杂,其突触联系主要分布在两个层次:内网状层和外网状层,在外网状层中光感受细胞与几种类型的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建立化学突触。在内网状层中,双极细胞分别位于神经节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建立化学突触,两网状层间的内核层存在网间细胞。视网膜由于其在胚胎发育上与脑均起源于外胚层,也由于其脑相似的、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和复杂的功能而被称为“外周脑”。

3. 简述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的功能。

感光细胞的功能(视觉二元学说):1)、视杆细胞:形状似杆状,光敏感度高,无色觉,分辨力差(视敏度差) ,暗视觉;2)、视锥细胞:光敏感度低,有色觉,分辨力高(视敏度高) ,明视觉。暗视时视杆工作,间视时视杆视锥共同工作;明视时视锥工作。 4.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原色学说:假定 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不同的感光色素,分别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当它们同等受到刺激时,即形成白色;其中一种单独受到刺激时,导致相应的色觉;三种细胞受到不同比例光的刺激时,则引起不同的色觉。 5. 简述光感受器的光电换能过程和机制。

视色素分子由一个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视色素是行使光-化学转换的物质基础。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端段胞浆中的cG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GMP的分解是未受光刺激时结合于外段膜的cGMP也解离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暗电流减少或消失,感受器细胞处于超极化,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递质释放减少或完全消失。。

6. 简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的生理意义。 视网膜节细胞感受野空间上的同心圆拮抗式感受野,使得其对亮暗边界处于其中心与周边分界线上时,反应最大或最小,而整个感受野受光照时反应不是最大,整个感受野在黑暗中时,反应不是最小。这种同心圆感受野的生理意义是有利于提高亮暗边界的反差的敏感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大脑抽提外部世界的空间形状信息的基本要素——反差,还抽提局部的亮度反差的方位或朝向信息,物体的颜色对比和运动方向信息,乃至大面积的亮度及昼夜变化信息等。

7. 简述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性质及其作用。 视皮层细胞对具特定方位的亮暗对比边或条形刺激、复杂图形、颜色对比刺激有选择性反应。在功能上按其感受野反应性质分为:1)、简单细胞:其感受野呈狭长形,对

弥散光刺激无效应,存在兴奋区和抑制区,最佳刺激在感受野某个位置上具特定的方位的亮暗对比边或条形刺激,有很强的方位选择性,抽提视野内特殊位置上的方位信息;2)、复杂细胞:感受野较大,具有强烈的方位选择性,无兴奋或抑制区,对弥散光无反应,抽提抽象方位信息;3)、特殊复杂细胞:对多种较复杂图形产生反应。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在所有的视觉信息中以图像(即不同明暗部分的组合)的信息最为重要。视觉系统在处理图像信息时采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感受野逐级进行抽提,也就是在每一水平抛弃某些不太重要的信息,抽提更有用的信息。在视网膜中,中心一周边拮抗的感受野构型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均匀背景的信息,而把有明暗对比部分的信息抽提出来。这种信息的抽提在视中枢继续进行。

8. 简述视皮层功能柱的种类及其作用。 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似视功能的细胞在厚度为2 mm的视皮层内部以垂直于视皮层表面呈柱状分布。在同一柱内的神经元,其感受野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1)、方位功能柱:初级视皮层的一种独特的功能住。从形态学上显示出对单一方位的方位柱的形态分布。2)、运动方向功能柱;3)、空间频率功能柱;4)、眼优势柱:视皮层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外膝体对皮层的单眼的信息的输入在视皮层细胞得以聚合。

第十章 听 觉

一、名词解释:

1、微音器电位:CM,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特殊的电变化,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特点:一定强度范围内,微音器电位频率、幅度与声波振动一致;无潜期和无不应期;不易产生疲劳和适应现象。

2、频率调谐曲线:神经纤维的反应阈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即为该单位的调谐曲线,曲线内的区域称为反应面积。反映神经元对声音频率的选择性。

3、特征频率:频率调谐曲线中对应于谷的最低点,即阈值最低点所对应的频率即为该神经纤维的特征频率或最佳频率,反映该单位所在的基底膜的部位。

4、音调定位: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对声音不同频率的感受呈有序排列,称为音调定位或音调组构。 二、问答题:

1.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及听觉产生的过程。

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传导至卵圆窗 ? 内耳淋巴液和基底膜振动 ? 耳蜗螺旋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的改变 ? 毛细胞感受器电位 ? 听觉神经纤维上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