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答题:
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
一般神经递质分为三类:1)、经典神经递质:贮存于神经末梢囊泡中的小分子物质包括①胆碱类:Ach(乙酰胆碱);②单胺类:DA(多巴胺)、NE(去甲肾上腺素)、E、5-HT;③氨基酸类:Glu(谷氨酸)、Gly(甘氨酸)、GABA、Asp;2)、神经肽:储存在突触囊泡中的大分子物质包括下丘脑调节肽、阿片样肽、胃肠肽以及P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Ⅱ等;3)、其他:一些特殊的或有待确定的可能递质包括组胺、腺苷Ad、ATP、NO等。
按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分为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按神经递质的分布部位分为中枢神经递质、周围神经递质。
按神经递质的化学性质分为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多肽类、嘌呤类、其他类。
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1)、该物质在某一区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2)、突触前N元具有合成该物质的前体和酶系统,能合成该物质;3)、突触前N元有能贮存该物质的囊泡,防止该物质被破坏;4)、神经冲动到达时,该物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5)、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特殊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6)、存在该递质的失活酶或其他失活方式;7)、药理学验证:拟似剂或阻断剂能拟似或拮抗其作用。
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递质释放过程:动作电位→ Na+内流→ 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电压门控式钙通道的开放→ Ca2+内流→囊泡的膜同突触前膜的融合→泡裂外排→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Ca2+进入突触前膜是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是囊泡膜与突触前膜紧贴融合的必要因素:一方面是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的移动运输;另一方面是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便于小泡和突触前膜接触融合破裂而发生融合。
囊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由膜外进入膜内的Ca+数量的多少决定,若降低细胞外液
的Ca+浓度,可阻断递质的释放。
4. 简述递质共存现象及其生理意义。 递质共存现象: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存在于一个神经元内,常见的是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共存的现象,神经递质不仅可以共存还可以同时释放。
生理意义:1)、共存的递质释放后,起协同传递信息的作用;2)、可通过突触前
调节的方式,改变相互的释放量,加强或减弱突触传递活动;3)、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以相互拮抗或协同的方式来调节器官的活动,使机体的功能调节更加精密完善、更加协调。
5. 简述神经肽的主要特点。
神经肽的主要特点:1)、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不同:经典神经递质均属于小分子;肽类物质属于大分子物质;2)、合成部位与方式不同:经典递质主要在神经末梢生成,也可通过重摄取再利用;神经肽只能在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核糖体内先合成无活性的前体蛋白,再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加工,装入囊泡经轴浆运输运转到末梢,也么偶有重摄取利用;3)、储存、释放和清除的途径不同:存储经典递质的囊泡较小,存储神经肽的囊泡为大致密核心囊泡(也可存储经典递质);经典递质与神经肽的释放主要取决于放电频率和形式,单个或低频率刺激仅引起经典递质的释放,呈持续性释放,作用时间快、持续时间短,高频或串刺激才引起神经肽的释放,呈间断性释放,作用时间持久;神经肽的消除主要靠扩散稀释和酶解,不是重摄取;4)、表达的可塑性不同:在不同的条件下,神经肽的表达水平可有很大不同;5)、作用的方式不同:神经肽可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也可发挥神经调质甚至是激素样作用,其作用具有复杂多样性。 6. 简述神经肽的作用方式。
1)、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即神经肽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或靶细胞的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挥其递质效应。
2)、具有神经调质的作用:①、神经肽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改变轴突末梢对Ca+的通透性等,从而调节递质或神经肽的释放;②、神经肽可以改变突触后膜对递质的反应性,增强或减弱突触传递的效率;③、神经肽可与非突触性受体作用,启动第二信使系统来调节细胞核内mRNA的合成,进而改变靶细胞内递质、神经肽或有关蛋白的合成,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3)、具有激素的作用:即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7. 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根据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基因编码特征、分子的基因克隆、联合转运的离子、对转运底物的特异性和生电性,神经递质转运体可分为:1)、H+依赖性突触囊泡转运体,或质子依赖性突触囊泡转运体(转运单胺、甘氨酸和GABA、谷氨酸、ACh等),位于突触囊泡膜上;2)、Na+/K+依赖性细胞膜转运体(转运谷氨酸或天冬氨酸),位于细胞膜上;3)、Na+/Cl-依赖性细胞膜转运体(转运NE、DA、5-HT、GABA、甘氨酸、胆碱等),位于细胞膜上。
分布特点:1)、存在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上,大多数存在于含相应递质的突触前膜上,有的只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膜上;2)、分布于神经元的不同部位,通常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上;3)、囊泡转运体主要分布于清亮囊泡膜上。 8. 神经递质转运体的作用。
1)、突触传递的终止:选择性地逆浓度差转运神经递质,从而终止神经递质对膜受体的作用;2)、递质的再利用:即摄取回来的递质补充了胞内的递质。摄取回来后需要简单再包装、在分解产物的基础上再合成、新合成递质经轴浆转运,才能进入可释放递质的储备状态;3)、释放神经递质:使细胞内外递质的浓度达到一种平衡。受同向转运离子的跨膜浓度差、膜内外的电位差及细胞外递质浓度的影响。
几种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功能:1)、Na+/ Cl-依赖性递质转运体:单胺类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转运体;2)、Na+/ K+依赖性递质转运体: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转运体,依赖细胞内外Na+的电化学梯度提供转运的动力,也需要Cl-或K+共同转运;3)、H+依赖性囊泡转运体:单胺类转运体、乙酰胆碱转运体,转运的能量来源于ATP酶依赖性的囊泡内H+浓度的蓄积,H+与转运递质反向转运。
第六章 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离子平衡
一、名词解释:
1、离子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形成的跨膜电流是神经电信号产生和传播的基础,离子通道是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发生信号转换的基本分子结构。
2、信号转导:指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3、跨膜信号转导:即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活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
4、门控电流:伴随电压门控通道的开闭在膜上就有电荷的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流称为门控电流。
5、膜片钳技术:通过记录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分析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分子活动规律的技术就称为膜片钳记录技术。
6、胞内钙平衡:各种细胞将胞内自由Ca+浓度控制和维护在生理范围以内的一种能力。 二、问答题:
1. 简述信号转导及其介导方式。 信号转导:指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通常信号转导主要指跨膜信号转导:即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活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 介导方式:1)、膜通道跨膜信号传递系统:离子通道型受体是神经元将胞外或胞内化学信号转化为电效应,即神经元兴奋性改变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离子通道型受体作用机制的重要特征是受体的激活(即通道的开放)依赖于配体和受体的持续结合;2)、膜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跨膜信号传递系统:结构特征:① 受体大小类似性;② 结构域一致性;③ 氨基酸残基保守性;④ 序列同源性。可分为3个步骤:①、胞外的第一信使;②、经膜上的受体、和结合在膜内侧的转导蛋白和膜中的初级效应器 (酶);③、胞内的第二信使和次级效应器。不同的递质分别作用于各自的受体,通过某种G蛋白的转导,激活各自的初级效应器,传至相应的第二信使,再激活次级效应器等。 2. 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1)、离子通道的物理特征:;离子通道的水相孔道性质、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是一种扩散过程;2)、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结构;3)、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决定离子通道特异性的因素:孔道的大小、离子形成氢键的能力及与孔道内位点相互作用的强度等;4)、不同的离子通道是相互独立的;5)、通道是孔道而不是载体;6)、通道对离子通透的特异性。
3. 简述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分子结构特征和通道特性。 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具有高度的选择性,Na+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具有电压依从性。
分子结构特征:由一大的a亚基和两个小的亚基b1和b2组成的,a和b1亚基单位横跨细胞膜,与a亚基以二硫键相连的b2亚基则暴露在膜的外表面。a亚基是形成水相孔道的结构单位,b亚基可能发挥调控作用,b1亚基能增加通道的失活速率。
通道特性:1)、激活特性:在静息状态下,钠通道处于去激活(失活)状态,当膜去极化时,钠通道被激活(开放);2)、相对的离子选择性:钠通道除允许Na+通透外,也可以通透其他的无机离子(5种)和有机离子(7种);3)、药理学特性:TTX和石房蛤毒素可以特异性阻断钠通道的激活;4)、分布密度:每个钠通道的间距为250nm。
4. 简述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分子结构特征。 1)、均有6个跨膜的a螺旋(s1-s6),并在s5-s6间有一个保守的K+选择性离子孔区以及位于胞内的N末端和C末端;2)、电压门控钾通道的氨基酸序列比电压门控的钠通道或钙通道的短得多,只有一个结构域;3)、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分子构型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