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案汇总 - 图文 下载本文

四、我国人口数量的前景预测:低位、中位和高位预测

人口“逆淘汰”

从世界范围来看,穷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富国的人口越来越少;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程度低的群体、不发达地区以及农村的居民所生育的孩子相对较多,而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发达地区以及城市的居民所生育的孩子却相对较少。

人口素质问题: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2、文化素质方面的问题。3、结构素质方面的问题。

抑止所谓人口“逆淘汰”问题的对策 1、“三教”统筹。“三教”即扫盲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统筹。 2、“三保”配套。“三保”即优生保障、生殖保险和妇幼保健三配套。 3、“三控”结合。“三控”即出生控制、生育控制和婚育控制三结合。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成因和特点

趋势:我国在2000年前后进入老年型社会。上海在80年代初就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

成因:1、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2、寿命的延长。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是首先经济发达,其次是由经济发达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并导致生育率的逐步下降,最后是在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下进入老龄社会。

特点:1、老龄化速度快;2、老人的绝对数大;3、老龄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大。4、老龄化和经济不发达并存。

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

(1)老龄化的速度。老龄化的速度慢,对社会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其速度过快,则会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2)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条件好,因而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担、解决和消化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比较差,其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就大大不如发达国家。(3)政府的决策。如果政府能准确决策,就能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增强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否则,问题则可能相当严重。

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的养老负担沉重;(2)经济的发展动力减弱;(3)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新困难。

独生子女问题

独生子女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的不断提高,将会带来的社会后果: 其一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中国存在大量的“小皇帝”一说和中国并不存在普遍的“小皇帝”现象。

其二是独生子女将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问题。其结果是出现四·二·一或极端的八·四·二·一的家庭。

结论:他们早期是独生子女,成长后是社会和家庭双重责任的承担者。

第三节、犯罪问题

有关犯罪理论的探讨

一、西方关于犯罪实质理论述评 1、“社会病态”学说:该学说把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试图用“生物学模式”即现在所谓的“医学模式”来解释犯罪现象。普遍行为准则——违反这类普遍行为准则。存在的不足:忽视社会变迁对普遍行为准则的影响 2、“社会解组”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是有组织的,良好的社会组织依赖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强制性联系,这种强制性联系存在于一系列规范之中,一旦关系到规范的价值观念发生混乱,传统的规范无力支配人们的现实行为时,社会的非组织化就出现了,犯罪以及精神疾病、自杀等社会问题大量发生。该理论的社会学家更多地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社会变迁急剧的地方。托马斯、兹那尼茨基、奥格本、沃思是其中代表。

17

3、“失范”理论:又称作“社会结构说”,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提出来的,后经R.K.默顿、科沃德发展成熟起来,该理论强调社会的无准则、非法手段的使用和非法手段使用的缺失等,他们对犯罪者一般都持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或同情。

4、标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米特、米德、库利、戈夫曼等。他们认为,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反映来识别自己的身份,并将别人的反映加以内化形成一种自我概念。所以,在他们看来,对某人的“标定”过程对这个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5、冲突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乔治·齐美尔、以及当代的刘易斯·科塞、达伦多夫等。他们都强调,由于人们拥有的权力不一样,所以社会冲突在所难免,犯罪多数是由于冲突的原因造成的。

6、控制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人的社会化使人遵从社会规范。比如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海舌就具体分析了用来预防越轨行为的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契约”。这个契约表现为四个因素:分别为“依附”——“承诺”——“从来”——“信仰”。该理论目前主要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

7、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同样关注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过它主要深入到这一过程中去分析主体文化和亚文化各起不同作用。该理论 的代表人物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等越轨行为时,曾提出以下几个假设:a、越轨行为是学来的,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所致的;b、越轨行为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学来的;c、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亲密的初级群体中,而大众媒介只起次要的作用;d、这种学习的内容包括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理化;e、对态度、目的的学习是通过定义什么是令人喜爱的、什么是招人厌恶的规范而得来的;f、越轨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冒犯规范的喜欢程度超过了厌恶程度;g、社会化随着频率、持续性、优先权、强度等的变化而变化;h、越轨行为的学习过程包括学越轨模式,也学非越轨模式。i、当越轨行为成为一种一般的需要和价值时,它不能通过这些需要和价值加以解释。萨瑟兰用以上假设很好地解释了男性、城市居民、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较高越轨比率的现象。

(一)中国的五次犯罪高峰造成的原因是: 1、中国人口多 2、生产力落后3、自然灾害频繁 4、内

争外乱不断5、官府腐败6、社会差别悬殊7、社会矛盾激化

二、主体特征:1、青少年犯罪仍然突出(犯罪成员低龄化; 家庭背景以弱势群体为主;作案手段趋于智能化;游戏型犯罪相当突出;严重刑事犯罪和恶性大案不断增多。) 2、流动人口犯罪渐成主体3、白领犯罪日益增多

三、类型特征:1、侵财型犯罪数量最多2、黄赌毒犯罪快速蔓延3、暴力型犯罪仍然严重4、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5、犯罪组织化不断提高

我国治安状况严峻,具体表现在:1、暴力犯罪活动猖獗;2、车匪路霸横行于海陆空交通线上,严重威胁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3、盗窃案件居高不下,经济犯罪损失巨大;4、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毒等案件屡禁不止;5、国门敞开后,隐蔽战线的斗争更趋尖锐复杂。

所有这些案件中,有两个显著特征:1、犯罪成员日益年轻化;2、犯罪行为日益团伙化,出现黑社会性质犯罪。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主要是客观的,即剧烈的社会变迁。1、首先,从人口分布结构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人员流动频繁,匿名交往增多,这就为犯罪率的提高提供了适宜的土壤。2、其次,从物质利益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尖锐,这也为犯罪率的提高创造了客观件。3、再次,从社会规范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社会规范松弛,价值观念紊乱,从而大大刺激了意志薄弱者的犯罪动机,减弱了对犯罪现象的控制。 4、再其次,从社会信息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社会信息污染,“文化生态”失衡,这也助长了犯罪现象的增长。5、最后,从社会教育结构方面来看,剧烈的社会变迁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受阻,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从案由上看,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从动机上看,主要是为了金钱,其次是义气、图报复等;从性质上看,故意犯罪多;从方式上看,团伙犯罪占很大比例。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1、社会变迁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尖锐;2、社会变迁加剧,造成社会规范松弛,价值观念

18

紊乱;3、社会变迁加剧,造成社会信息污染,文化生态失衡。4、社会变迁加剧,社会、学校和家庭缺乏在新环境中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办法。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

1、两个文明一起抓;2、组织上互相配合,综合治理;3、教育与打击并重; 4、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及其治理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贫困问题

一、贫困涵义: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

绝对贫困:个人或家庭缺乏最基本的必要资源,难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在测量绝对贫困标准时,一般只考虑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并且所购买的物品应该是最简单的、最经济的。683元/人/年 ——2100万 1美元/人/天——1亿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达到其所在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通常,会把收入低于社会成员平均收入一半的人口看作相对贫困人口。 958元/人/年——1亿 2美元/人/天——9亿

二、贫困理论

个人解释主义:任何人都有同样的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陷于贫困,那肯定是由

于个人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经济上的失败、遗传因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不良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等等。

贫困文化主义:刘易斯: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穷人由

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安于现状、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等等。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贫困本身也就得以在贫困文化的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

结构性解释:贫困是社会结构的产物。马克思: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冲突论:贫困是社会资源尤其

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穷人缺少必要的权力,以至于他们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贫困线:贫困线是对贫困的度量。国际上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2、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3、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的一个指标,它的值介于0-1之间。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超过0.4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社会处于警戒状态;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社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动乱。0.46是国际公认的临界点。中国2000年就已超过。

4、国际贫困线法。即将贫困标准定在人均收入的1/2处。西方最常用的。

四、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2.返贫率较高。3.特困的顽固性。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 五、城市贫困问题:

1、状况.(1)总量较大,并且相对稳定在一定的规模。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比重最大(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受社会救济的孤老残幼人员,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抚养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主要保障的群体);离退休人员;新增失业人员;非正规体系人群:包括农民工 。 (2)城市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生活相当困难。主要表现在:收入低下,恩格尔系数高,住房条

件差,消费水平低,家庭债物高另外,他们对贫困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心情总是非常抑郁。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处于弱势的地位。 2、 特点:(1)在数量上,城镇中“新”贫困人口比“老”贫困人口要多得多。(2)新城镇贫困的出

现同时伴随着城镇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3)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但是他们没有工作机会 3、原因:(1)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市贫困的突显,首先是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结果。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就业状况。(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

19

困问题突显的重要原因。(4)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也是城镇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贫困问题的对策:

1、观念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贫困问题。切实将反贫困纳入国家战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

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反贫困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

2、制度创新。推动制度性扶贫,缓解贫困问题。(1)公平之要:分配问题。(2)民生之本:就业问

题。(3)托底之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4)发展之短:协调发展问题。(5)诉求之道:诉求渠道的问题。

第五节、环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1、坚信“地球有充分的自调节能力”;2、主张“先发展,后治理”。 3、主张“边发展,边治理”;4、倡导“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发展”。

环境问题表现:从全球来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土壤侵蚀和沙漠化2、滥伐森林3、水资源的短缺4、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5、大气臭氧层的破坏6、大气酸性沉降物的加剧7、海平面的上升8、生物多样性的破坏9、放射性尘埃和核废料

我国主要问题:一、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格局正在遭到破坏1、水污染状况日益恶化2、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沉”、“地漏”

二、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森林面临厄运森林具有重要的功能1、净化环境2、改良气候3、防止水土流失我国森林资源极度匮乏、森林覆盖率仅达12.5%

三、土壤遭受严重侵蚀1、水土严重流失2、土壤严重沙漠化3、土壤严重盐碱化4、草原严重退化 四、大气质量日趋恶化1、降尘量激增2、酸雨发展迅速3、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

第六节、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又一重要社会问题,它主要包括粮食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等等的匮乏,其中尤以能源短缺的危机最为突出。

目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严重的资源问题,当数耕地和淡水的奇缺。

1、耕地问题。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既是我们创造的奇迹,也是我们民族背负的一个沉重包袱。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大约为1.3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8亩。何况,我国每年新生人口约1700万,同时减少土地1700万,工厂、公路、住宅和开发区等每年都要占用大量的耕地!2、淡水资源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人均占有量少和分布很不合理两个方面。 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摆脱我国资源危机的唯一出路。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内涵挖掘为主;2、努力改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3、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4、积极通过国际贸易,换取我国稀缺资源;5、调整不合理的资源价格;6、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促进省际资源优势互补;7、控制环境污染,抑止生态破坏,提高资源使用价值;8、强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体制的协调功能;9、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挥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不同资源的不同开发利用侧重点

1、耕地资源。以深度开发为主,致力于提高单产,重点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八大片商品粮生产基地。 2、森林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扩大森林的生态效益和丰富野生生物资源。3、草地资源。合理利用,防止进一步退化与有计划开发新牧区相结合。 4、海、淡水产资源。以节水为重点,同时开辟新水源,实行污水资源化。5、矿产资源与能源。开源与节流并重,近远结合。6、旅游资源。7、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第七节、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严重滞后1、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滞后;2、城市化对非农化的滞后;

(二)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合理1、二城市指数法2、四城市指数法3、十一城市指数法 原因:(1)我们不是按经济规律发展城市而是按行政需要来发展城市规模的;

(2)同片面理解“严格控制大城市”有关。

(三)大城市流动人口负荷沉重1、各项基础设施压力大2、非法从事各种经营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触犯刑律、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情况相当突出4、育龄妇女超生严重,计划生育工作困难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