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想象力
一、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170多年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创始人:奥古斯都-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 将社会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严复。
《社会学研究》(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群学肄言》 定义:社会学就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 学习社会学的作用:认识社会 把握自我
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
可以使我们增强社会行为的自觉性,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律.
二、 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即透过个体,将个体之外的因素视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能观察到个人所处的社
会环境对其结局的影响。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关系的敏锐观察,使人们看清世事。”构成社会学想象力的关键在于能以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用个人经验与文化偏狭观念里来看。
塑造社会学想象力需要具备四种视角:
1、群体性的视野;2、客观性的视野;3、陌生人的视野;4.透视性的视野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包括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在内的,由这些不同层次的方法组整的完整的方法体系。
? 核心概念:客观性、变量、因果关系、相关关系 ? 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实验法?? 社会研究六大步骤:
确定问题、文献回顾、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解释、规范、预测
第二节 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一、社会学简史1、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斯宾塞 2、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杜尔克姆、韦伯 3、发展时期代表人物与理论观点
马克思:贡献一: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的思想。如社会形态论、剩余价值 学说、阶级斗争学说、异化思想等。 贡献二:激发了后来的社会学者针对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提出了他们各自的批判性的观点,从而丰富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涂尔干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贡献一:
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是实证的,并进行了经典的经验研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集体表象;而且一种社会事实只能由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生物的、心理的、自然的因素。 贡献二:
对社会秩序和整合的研究,提出了社会团结的概念。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的关系。
1
实证主义:孔德、涂尔干、斯宾塞
反实证主义:韦伯
2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社会
一、 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4)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5)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二、社会的结构要素:1、社会地位2、社会角色3、社会群体4、社会制度 三、社会的类型:从生产资料(马克思),生产力,人类知识发展(孔德)社会分工(涂尔干) 四、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并共同享有
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
二、文化的特性:1、普遍性2、变异性3、传递性4、共享性5、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文化变迁的三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文化交流与接触;发明与发现。 文化堕距:(W.F.Ogburn)科技、物质发展与制度、观念不同步,产生差距
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组成了文化丛(因功能上的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组成了文化模式(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边际文化 四、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
3、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主文化是否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民族亚文化、地域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警察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
五、文化的功能:满足个人需要,规范社会行为,人、群体、社会分野标志,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
团结,塑造了社会的人。
六、文化的社会功能
1、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成为可能2、对社会整合的作用3、是社会进化的前提 4、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取得更多文明的前提
第二章 社会化
一 第一节 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的定义
文化的角度:学习并内化文化。人格的角度: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角色的角度:理解并学会角色的扮演
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1、社会教化2、自我选择
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为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社会空间)高度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四、社会化的内容
1、掌握生活技能2、学习社会规范3、确定生活目标4、承担社会角色5、形成自我与个性 五、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3、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六、社会化功能:
对个人:习得了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掌握了各种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形成和培养了独特人格品性。对社会:文化得以传递、延续和发展;社会结构得以维持,社会秩序得以实现。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与机构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对他人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镜中我: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