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复试试题 下载本文

答:局麻药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精神症状,眩晕、多语、烦燥不安、嗜睡、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中期常有恶心呕吐、头痛、视物模糊、颜面肌肉抽搐;晚期病人全身肌肉痉挛抽搐。循环系统:早期面色潮红,血压升高,脉搏快,脉压变窄,随之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严重者心力衰竭或心跳停止。呼吸系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呼吸抑制,惊厥时有紫绀,严重者呼吸停止和窒息。

1、防治:A一次用量不超过局麻药数量,对小儿、体弱、肝、肾功能差者均减量;B局麻药宜采用较低的有效浓度,对血管丰富区,头、面、颈、粘膜、炎性充血区、局麻药一次最大剂量应减量;C、麻醉前用药:巴比妥类药、安定类药均对局麻药中毒有预防作用;D麻醉操作时应缌,注药前必须回抽,防止误入血管。

2、处理:A立即停止用药B早期吸氧、补液,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用安定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C抽搐、惊厥者可用安定或2.5%硫喷妥钠3-5ml缓慢静脉注射,效果不佳者,可注琥珀胆碱,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D有呼吸抑制或停止、严重低血压、心律失常或心中不骤停者,应约予包括控制呼吸、升压药、输血输液、心肺脑复苏处理等。

3、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有哪些?

①麻醉药的影响:术前用药,麻醉性镇痛药,吸入全麻药,肌松药等。

②呼吸抑制:低CO2血症,高CO2血症,低K+血症,输液过量,

手术中并发气胸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③术中发生严重并发症:大量失血,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梗,脑出血,脑栓塞等。④术中长时间低血压或低体温。⑤术前有脑血管疾患。

21.简述控制性降压的适应症,禁忌症和降压方法,说明常用控制性降压药物

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将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至50-65mmHg(6.67-8.67kPa),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控制性降压的意义:控制性降压技术的应用可避免输血或使输血需要量降低,并使手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

①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头颈部、盆腔; ②心血管手术: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

③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癌症根治术脊柱侧弯畸形矫正;

④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 ⑤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压过度升高,可致严重不良后果者; ⑥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症者; ⑦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病人.

控制性降压的禁忌证:①重要脏器实质性病变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②血管病变者,脑血管病.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外周血管性跛行及灌注不良。③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④麻醉医生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⑤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应仔细衡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利弊后再酌情使用。

.控制性降压的常见并发症有:①脑栓塞和脑缺氧;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停搏;③肾功能不全,少尿.无尿;④血管栓塞;⑤降压后反应性出血,手术部位出血;⑥持续性低血压,休克;⑦嗜睡.苏醒延迟等。

.控制性降压的幅度应如何?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耐受60~70的MAP。对于有血管硬化.高血压和老年患者应区别对待,一般应以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水平的30%~40%,或收缩压降至比术前舒张压低0~10的范围之内,可基本保持安全。 控制性降压常用药物:

a吸入麻醉药降压;氟烷+恩氟烷+异氟烷

b、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三磷酸腺苷和腺苷、前列腺素E1 、乌拉地尔,硫氮卓酮,维拉帕米。 c、神经节阻滞药

d、其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乐定。 22.简述自体输血的意义及方法

1、指采集患者自己体内血或回收自体失血而言。除节约血源外,更

重要的是避免血清传染疾病及输血反应等。

2、术前预存自体血,需外科医生与血库医生协作进行。采血可分1-3次进行,采量为200-800ml。

3、血液稀释法:于麻醉后采血,同时由另一静脉输入稀释液,稀释后的hct不应低于25%(30%时氧输送最好),即血红蛋白应保持在80g/l以上。既能改善循环灌注,又不影响氧供。术中根据情况再将采集血液回输。常用抗凝剂为2.5%枸橼酸钠10ml/100ml血,如用acd或cpp液,其和血液之比为1:7。

4、输用腹腔内未被污染的血液,常用于脾破裂和宫外孕。预先准备好回吸血液的专用装置和枸橼酸钠抗凝剂。皆需经过滤后回输。 23.简述肌松药类型及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N2 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简称肌松药,skeletalmuscular relaxants),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2 受体,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传递,导致肌肉松弛。 (一)非去极化类肌松药 常用者有筒箭毒碱、维库溴等。这类肌松药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但不起激活作用,即干扰乙酰胆碱的正常去极化,继续保持接头后膜的极化状态,不能产生肌肉收缩。 (二)去极化类肌松药 常用者为琥珀酰胆碱。这类肌松药作用几乎与乙酰胆碱相同,只是去极化时间较长。即能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呈现持续性去极化,从而没有动作电位向终板两端扩散,肌肉亦即处于静止(松驰)状态。

有许多生理、病理因素及药物间相互作用都可协同或拮抗肌松药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