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语段翻译4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选自《三国志·吴主传》)

注 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1)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译文:

(2)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译文:

(3)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译文: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清史稿·于成龙传》,有删改)

(1)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译文:

5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译文:

(3)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译文:

8.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A [次:排定次序。]

2.B [到巩昌任职的是洧南居士而不是他的孙子。]

3.(1)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

(2)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 4.超凡脱俗、勤谨敬业、志行高远、高情逸兴。 参考译文

洧南居士,姓杜,名孟乾。他的祖先从魏滑迁徙到扶沟邑,(因为)该邑位于洧水的南边,所以(杜孟乾)用“洧南居士”作为自己的号。曾祖父杜清,用明经的身份担任大同经历;祖父杜璿,获赠户部主事一职;父亲杜绍,是进士,官为户部主事。居士年轻是诸生时,已有名气,这一年正值大比(“大比”,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督学评定他的文章为第一名,但是户部却按次序排定他为第四名。当时户部可以举荐他,有人说:“这孩子

6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不想排名在他父亲前面。”(耽误)时间久了,最终没有考中。

居士贡入太学(“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如“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被选拔调任清苑主簿,管理马政。居士拒绝别人赠送的礼物钱财,多次对太守进言利弊的建议。又想要开采郎山煤,疏导九河。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恰逢开始建造芦沟河桥,雷尚书檄文下到该郡选拔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簿(即居士)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爱他的仁义宽容,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在乡里考中举人,高兴地互相说道:“本来就知道我们的杜父母官一定有(优秀的)后人。”居士升任泸州经历,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后,改任巩昌。居士到任就陈述茶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务大多咨询他。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岁。

居士治学精心广博,特别在诗歌方面擅长。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县里有大事,都来向他取决定,他刚直所以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然而没有人曾经为此记在心里,都尊敬佩服他,并且对他怨恨的人也很少。

当初,洧水向东流淌,时间久了,冲积淤泥(多了之后)转向北流淌。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居士对于家事从不省察,(但是)听到有好的书,就用多种方法去买它。(居士)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刻在石头上用来记录(他的告诫之语)。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杜孟诗记录他的事迹像这样(指上述文字)。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进士,第二年,担任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的归有光(我),是杜化中同年的进士,前来担任司马,于是采用杜孟诗的文字,放进去为他(居士)写了家传。

归有光说:大梁本来就有很多奇士,尤其凭借诗歌有名(的很多)。我读洧南的诗,料想他为人一定是超然尘埃之外的。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了解了古人的志向行为存在的地方,是不可以观测到的。比较世上的那些浅陋拘泥之人,没有人拥有居士的高情逸兴(清高超逸的情致),虽然他们也做了官,难道能考察治绩吗?杜化中深深地认为我的话是正确的。 二、5.D [“趣”通“促”,“催促”的意思。]

6.A [“因为李贤忤旨”错误,原文是“门达构贤”,即门达诬陷李贤。]

7.(1)李贤一向看重彭时,退朝后一定会向彭时咨询。彭时引用义理与他争辩可否,有时到变了脸色的地步。

(2)彭时惊惧地说:“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干,怎么可以罢免?”因此极力替他申冤。

7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8.诚实耿直,忠正为国,体恤百姓,顾全大体,俭约自律。

解析 解答此题,要重点分析传主的主要事迹,如彭时与李贤争辩、抗议罢免李贤、建议皇帝揽权、奏请免税、平粜粮食、劝谏皇帝勤政、服御俭约、非义不取等,从中可概括出传主的品质。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是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修撰。第二年,郕王代理朝政,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他极力推辞,不被允许,这才接受了任命。从平民担任官职一年就参与大政,在这之前是不曾有过的。天顺元年,进入内阁(任职),兼任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之后,被皇帝亲自提拔上来的,只有彭时与岳正二人。而皇帝正趋向任用李贤,多次召见李贤单独问话。李贤一向看重彭时,退朝后一定会向彭时咨询。彭时引用义理与他争辩可否,有时到变了脸色的地步。李贤最初对他有些抵触,时间长了也就服了他的诚实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啊。”皇帝命令李贤全都任用北方人,南方人必须像彭时这样的才可任用。李贤把这话告诉了彭时。不久,中官牛玉宣布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的士人水平超过我的有很多,怎么可以压制他们。”不久,选拔了十五个人,南方人有六个。门达诬陷李贤,皇帝为此困惑,说:“罢去李贤,将要专门任用彭时了。”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干,怎么可以罢免?”因此极力替他申冤。并且说:“李贤离开,我彭时也不会单独留下来。”这话传到皇帝那儿,皇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成化改元,彭时升任兵部尚书。成化四年,彭时说:“大臣的升降,应该由皇帝的心意来决断,或者聚集群臣议论。不能全部委托给臣子,使大权落在他人手中。”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但从内心里赞许他的忠诚。成化五年,彭时因生病休假。过了三个月,皇帝催促他入阁工作,免他上朝参见。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发生旱灾,他请求免去夏税和盐钞。京城的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平价卖出。皇帝都听从了。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被倚重,遇到事情争执不回避。而这时皇帝怠于政事,大臣很少能见到皇帝。成化七年,彭时疾病复发,请求辞官。皇帝安慰挽留他,彭时没能离职。彭时常常借着灾变上书劝谏,(这些奏章)有的被留在宫中,有的被下发给主管官吏,大多受到阻隔,他因志愿不能实现而忧愁不安。成化十一年正月,因任职期满晋升为少保。过了一个月去世,时年六十岁。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尽忠,保持公正顾全大体,办完公后不曾把政事告诉子弟。有所议论推荐,不让家里人知道。闲居没有懒散的神情,服饰器用俭朴节约,没有声乐的侍奉,不合乎道义的他不接受,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