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件 下载本文

曝光量。一些物品本身反光能力强,如玻璃器皿、瓷器、不锈钢制品,拍摄时也要减少感光量。

在遇到景物中既有极明亮部分,又有极暗处时,则应以主体为曝光依据。 3.2.4 滤光镜的因数对感光的影响

使用各种滤光(色)镜,因为滤光镜阻挡了一些光线,进入镜头的光线减少了,所以必须根据其阻挡光线的不同来适当增加感光。

感光举例 按用100/21°胶卷,在北京,春季,日出后两小时,顺光,无滤光片等条件下拍摄:

一般摄影常用的光圈系数为F/5.6-16之间,镜头的最佳光圈系数一般为F/8-11。 3.3 测光的方法与曝光控制

来自景物的光线的量是可以用仪器来测定的,这种测量光线亮度的仪器,就是测光表。测光表利用光电原理,能准确地测量出光线亮度值,并相应地给出曝光时应采用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从而得到正确的曝光量。

测光表分两大类:一是单独使用的独立式测光表;二是装在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

3.3.1 独立式测光表

独立式测光表可分为:反射光式测光表,入射光式测光表,入射光、反射光两用型测光表和光点读数测光表四种基本类型。

1. 反射光式测光表 反射光式测光表用来测量来自景物的反射光的量。

测光的方法是,将测光表的光敏元件部分对着被摄物体进行测光。适宜于用来测量亮度较均匀的景物,给出的是平均亮度值。测光的重点应是主体的主要部分。当主体与背景明暗差别太大,应测出主体的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如果被摄物体本身明暗相差悬殊,应分别测出明亮部分和阴暗部分的亮度,综合考虑,确定适当的曝光值。

2. 入射光式测光表 入射光式测光表用来测量光源的亮度。

测光的方法是,将测光表置于被摄体位置,使测光元件正对相机镜头的光轴方向测光。要注意确保测光元件的受光条件与景物的受光条件相一致。避免正对光源测光。操作简单,不受被摄体色调深浅的影响。

3. 入射光、反射光两用型测光表 目前使用的测光表多属这种类型。

测光的方法是,在测入射光时加上一个半球型的漫射体;在测反射光时则不用半球型漫射体,将其取下。在拍摄时,可根据需要,既测入射光,又测反射光,再结合景物受光情况及景物本身的表面结构特点、反射性能,综合考虑,从而获得准确的曝光量。 4. 光点读数测光表

光点读数测光表又称重点式测光表。测量被摄景物部分区域(重点部分)的反射光,从而保证景物重点部位能获得正确曝光。测光的方法是,将测光点选在主体的主要部位。在景物明暗相差悬殊时,可分别测得明亮部分和暗部的光值,综合加以考虑,选取适当的曝光值或采用平均光值来曝光。

3.3.2 相机内置自动测光系统与自动曝光模式

1. 测光方式 相机内装的自动测光系统的测光方式有:平均测光式、重点测光式、中央重点测光式、矩阵测光式和多点测光式等。新型的自动相机,多设有多种测光方式。

1)平均测光式 测光的方法是,将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进行平均,不分主次。在景物亮度平均时或明暗相差不大时,这种测光表能保证曝光正确。如主体与背景间亮度差异太大,可走近主体进行测光或用与主体亮度接近的物体来代测,以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在顺光拍摄时曝光不会出现问题,但在侧光和逆光时,由于背景亮度强,主体会曝光不足,应采取补光措施或增加感光量。

2)重点测光式 测光的方法是,(将取景器中央小圈)对主体的主要部分进行测光。测光后要半按快门,锁定曝光值,取景后拍摄。能保证在任何光线条件下或无论主体与背景亮度差异如何,主体均能获得正确曝光。

3)中央重点测光式 测光的方法是,对取景器中央及相应范围测光。拍摄时,将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央,能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但要注意取景的变化。

4)矩阵测光式又称为分区测光式。测光的方法是,由测光感应器把取景器中的画面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测得每个区域的光线情况,并对其光比、反差进行分析,综合各个区域的光线情况,选择适当的曝光值。这种测光方式,能提供主体在任何光线条件下的正确曝光值,保证主体正确感光,是一种在任何光线条件下和各种光比情况下都较可靠的自动测光方式。

5)多点测光式 测光的方法是,在画面中取若干个点的光值进行平均,从而获得正确的曝光值。在主体和背景反差极大时,仍难以保证主体正确曝光。

2. 曝光模式

相机通过集成电路取得胶片感光度的数据和被摄景物的亮度信息后,只需输入光圈系数或者快门速度中的一个信息,便能自动获得相应的快门速度或光圈系数。包括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程序、自动等模式。 1)光圈优先式(A,Av)

要求拍摄者先输入所需要的光圈的值,加上已预先输入的胶片感光度的值和自动测光系统测得的景物亮度值,相机便能自动调节快门速度,使景物获得正确感光。选择光圈的依据,主要是拍摄景物景深大小的需要。在不影响景深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中档光圈,以保证成像质量。 2)速度优先式(S,Tv)

要求拍摄者先选择快门速度值,加上已预先输入的胶片感光度的值和自动测光系统测得的景物亮度值,相机便能自动调节光圈系数,使景物获得正确感光。选择快门速度值的主要依据是,拍摄者手持相机,保持相机稳定和被拍摄对象运动的速度与状态。对高速动体摄影,快门优先可使拍摄者根据拍摄需要,掌握快门选择的主动权。3)程序式(P)

相机自动选择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实现正确曝光。优点是操作简化,拍摄者没有选择光圈和快门的主动权。4)自动模式(P)

所有操作均由相机自动确定。

3. 曝光补偿装置

自动曝光的相机除具有多种自动曝光模式可供选择外,还设有曝光补偿装置,用以加强主体感光或削弱主体的曝光,从而保证主体曝光的正确。在使用中央重点测光或重点测光方式时,主体不在画面中央位置,或在拍摄雪景、逆光或主体与背景反差巨大的画面时,都可用曝光补偿装置来确保主体的正确感光。有时,为对景物进行特殊表现的需要,强化或削弱画面中某些部分,也使用曝光补偿装置。新型相机的曝光补偿装置有AE(自动曝光)锁定装置、曝光补偿钮及等。

1)AE(自动曝光)锁定装置 在采用自动测光式或中央重点测光方式时,欲以画面中某一特定部分为准进行曝光时,可使用AE(自动曝光)锁定装置。

2)曝光补偿钮 以胶片感光度为基准来修改曝光控制,可使用这一系统来实现。补偿值可根据需要,设定增加(+)或减少(-)一定的感光量。要注意:在恢复正常曝光操作时,应将补偿钮的设定调回“0”位。曝光补偿也可用手工调整设定胶片感光度的方法来实现。

3)包围式曝光法 该装置用于对同一主体进行多种曝光选择。这一功能只有在和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同时使用时才能实现。可根据需要,同时拍摄几张不同感光量的照片,以供使用时选择。如:一般设定为,减(-)1/2级光,正确曝光,加(+)1/2级光,一次连拍三幅。

3.4 曝光与影调控制

影调控制是表现景物的层次感、立体感的重要手段,影调也是摄影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

一、曝光与黑白摄影的影调表现

在拍摄取景的过程中,应对被摄景物的明暗情况做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景物中最亮的部分和最暗的部分要特别注意,区分出哪一个部分是重要的、必须表现出来的,通过对这一重点表现部位的确定来选择曝光量,对非重点部分的影调只好任其自然,予以舍弃。

对同一景物,是以明亮部位作为曝光依据,还是以暗部作为曝光标准,可以拍出不同影调效果的影像。

一般来讲,如果主体主要部位的影调得到了正确的呈现,曝光就是准确的,影调的再现也是洽当的。 高调效果的照片,以白为主,明快清朗;低调效果的照片,以黑灰为主,深沉庄重。

二、曝光控制与彩色摄影的色彩再现

彩色摄影图片一般都有个基调,依基调的色彩不同,分为冷调、中间调和暖调。冷调的色彩以蓝、紫色为主;暖调的色彩以红、橙、黄为主;中间调,介予二者之间。

1,确保基调色彩的正确还原,是曝光控制的第一重要的依据。也就是说彩色摄影正确曝光的主要依据是基调色彩的景物的亮度。

2,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对正确曝光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彩色反转片比彩色负片对曝光精确度的要求更高。彩色反转片允许的曝光量误差不得超过半级;彩色负片的曝光量误差不得超过一级。根据拍摄的实践,彩色负片在曝光稍过度些时,色彩还原更好些;彩色反转片在曝光不足些时,能得到较好的色彩表现。

第四章 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的概念

摄影构图就是运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摄影造型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视觉内容。

在学习摄影构图中要注意“画有法,画无定法”。既要注意学习有关摄影构图的规律、法则,又不要被这些“规律”、“法则”所束缚;既要勇于创新、突破,又应以摄影构图常识作为基础有人把绘画和摄影进行比较,把绘画称作加法的艺术,把摄影称为减法的艺术。摄影是拍摄者面对广大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千变万化的人类社会和人生百态,用摄影镜头和取景器从中选取有限的空间,用数十(数百或上千)分之一秒的速度通过照相机和感光片记录下来。无论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摄影是从大中取小,从长中取短的减法来选取和记录影像。“摄

影是取景的艺术。”取景,从大的方面看,决定着拍摄者对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从小的方面看,则决定着画面布局和景物的表现。

4.1 构图时考虑的基本问题

4.1.1 拍摄点的选择

拍摄点是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当是相机的机位。“移步换景”,因为人的视点直接影响观景的距离和角度。每移一步,视点改变了,视野范围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也发生变化。在拍摄中,相机的机位移动,取景范围就会发生变化。摄影者拍摄的第一步是选好拍摄点。

1. 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引起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对被摄景物的表现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拍摄距离的改变,以及使用镜头焦距的不同,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不同景别不仅说明取景范围的大小,而且表现出主体与背景及其他陪体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常把摄影的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1)远景 拍摄到的最大的场面,拍摄距离最远。摄影表现的远景,常是自然景物或比较大的场面及人文景观。画面表现的重点是场面的浩大,视野的广阔。画面中没有十分具体的主体和陪体的区别,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效果,给人一种宏大气势的视觉效果

(2)全景 其范围比远景小,拍摄距离与被拍摄景物更近了。全景用于描述事物的全貌,让人产生一种对景物的全面的印象。被表现的景物充满画面。在人物摄影中,全景表现的是人的全身,对人物有全面的整体印象。

(3)中景 中景拍摄的是人物的半身,其重点表现的是主体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主体和环境的关系,环境退居次要地位,是对主体的说明和陪衬。拍中景画面,应分清主次,切忌主次难辨或前景、背景、陪体喧宾夺主。注意将主体和陪体放在画面不同部分,使主体与陪体错开。摄影中,拍摄人物常用中景,这样既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又可交待其所处的典型生活或工作环境,中景更适合表现动作、情节。

(4)近景 近景的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画面里只有主体本身,没有陪体,也没有前景、背景。其作用是描述和表现主体本身,让人产生对主体的强烈印象。人物摄影中,近景拍摄人的面部和头部,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在新闻摄影中,近景主要表现对象就是新闻主体本身,不必考虑其他因素,要求画面简洁集中,主体形象丰满、充实。在影视中,近景画面的作用就是刻画人物或事物本身。

(5)特写 以人物作为参照,特写表现的是人的肢体或局部。特写注重表现的是景物的局部和细节,用以细致描绘、刻画被摄对象,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特征。从拍摄距离看,特写是离被摄对象最近距离的拍摄,给观众以逼近的视觉效果。被摄体的局部得到突出强化的表现,能强化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应。 特写性摄影图片,以细致描绘人或事物的局部面貌,从富有特征的部位和角度对事物加以揭示,使读者对人物或事物有细致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2. 拍摄角度

(1)相机的高度或俯仰。

◆水平视角。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视角。以水平视角拍摄景物,不会出现变形现象,景物形象自然。 从传播学角度看,要想获得理想的视觉传播效果,就要用平视角度拍摄影像,让接受者用水平视角来观看影像,这是人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要求。

◆仰角。仰角拍摄会夸大景物的高大形象,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在需要用夸张手法来表现被摄对象的高大时才用仰角拍摄。常用仰角来夸张英雄人物、高大凶猛的动物及高大的建筑和自然景观;仰角也可用来表现人物高视阔步的心理或夸张跳跃动作。

◆俯角。俯角拍摄与仰角拍摄的视觉效果相反,能将景物压缩得看起来更加矮小。俯角常用来拍摄大的场面,因为俯角能取得较大的取景范围。

(2)从被摄对象的哪个角度拍摄?即是从正面、侧面或背面拍摄?侧面又有正侧面和反侧面之分。在摄影实践中,人们最常采用的是从主体正侧面拍摄。正面拍摄的景(人)物表现全面,但画面平淡、缺乏变化。背面拍摄难以表现被摄对象的本来面目。正侧面拍摄既可以使画面有立体空间感,富于变化,影像也更加生动,线条往往表现更突出、流畅。拍摄人物,正面会使人物面部器官变得扁平,画面缺乏立体感;侧面可将人物面部线条表现得生动,画面有立体感。反侧面和背面常用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通过人体的动作而不是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1.2 横竖画面的确定

横竖画面的选择,主要应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同一景物画幅形式不同,视觉效果不同。

1. 被摄景物的形状 对于横向铺展的景物,常用横画面来表现:如江河、湖海;桥梁、堤坝等。对于上下矗立的景物,常用竖画面来表现:如高山飞瀑、树木修竹;楼、塔、亭、阁等。人像摄影常采用竖画面。竖画面又被称为“人像式画面”,横画面又被称为“风光式画面”。

2. 画面中主线条对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被摄景物形状非典型横型或竖型,或画面线条呈多样分布时,应以确认主线的形式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3. 主体的移动的方向 在拍摄动体时,应根据动体运动方向的特点来确定画面的横竖。上下运动的动体,常采用竖画面;横向移动的动体,常拍成横画面。

从表现力的角度看,横画面适合表现辽阔、广大、宽敞,如草原、沙漠、平原、广场等;竖画面则适合于表

现高耸、挺拔、巍峨,如山峰、大树、高楼、尖塔等。把同一景物拍成横、竖不同的画面,看上去,景物的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在横画面里景物会显得更加宽阔,在竖画面里景物会显得窄而高。

4.1.3 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1.结构中心

◆人的两眼是对称平列分布,水平视角为50°左右。人的视觉偏爱长方形画面形式,画面的结构中心则应分布在长方形中对称的两侧,而不是长方形的几何中心位置。

◆根据中外古今的画家、科学家的结论:画面的结构中心,应当是明视中心的位置--假如把人的两眼拍成一个对称的横画面,两眼所在的位置应当是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位于两眼所在位置的景物最引人注目,主体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画面,最生动而富于变化

◆在拍摄中,主体不应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的位置,而应位于结构中心上。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放在结构中心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如果画面有一个以上的主体,则应注意尽量让它们都位于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2. 三分法 任何照片都要有能够吸引人注意的点。在风光摄影中,这个视觉中心可能是一幢建筑物、一座高山、一条河流或一群人;在人像摄影中,这个中心常常是人的眼睛。“三分法”又称“井字分割”或“九宫格”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构图法则。画面两边各三等分的直线产生了“井”字分割画面。四条分割线的四个交叉点被认为是视觉重点的位置,也称“趣味中心”,即处于这些部位的景物往往最能吸引观众的视线。

4.1.4 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是摄影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摄影表现主题的最基本要求。

主体是艺术创作中主题思想的体现者,是摄影图片中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应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摄影如何突出主体?(1)利用画面结构中心的理论,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2)利用主体和陪体对比的方法,如形态、大小的对比,动静对比,影调、色彩对比等突出主体(3)利用透视规律突出主体;(4)利用景深原理突出主体。利用对焦虚实的变化,也是突出主体的基本方法之一。

1. 对比方法的运用

(1)形态的对比 一是让主体本身的形态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从而使主体突出;二是用主体形态与陪体形态显著不同的方法来突出主体。

(2)大小的对比 一是让主体占据画面中大面积的空间,让陪体居于次要地位;二是可以采用以大衬托小的办法来突出主体,即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道理,让小主体凸现在大背景之上或大环境之中。

(3)动静的对比 利用人眼的求异功能,让主体运动而陪体静止,或让陪体运动而主体静止的方法来突出主体。 (4)影调和色调的对比 影调对比主要是指利用明暗的差别来使主体突出。即压低陪体影调,让主体明亮而突出;或在明亮的背景上出现影调较暗的主体。利用色调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的原理与影调对比的原理是一样的。但要考虑色别、明度、饱和度三种属性,才能运用好色调对比。

2. 透视规律的运用

透视关系处理得好能增强空间深度感,加大画面的内涵,还能增强摄影画面的现场气氛的表现。

(1)线条透视规律的运用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视平线以上的线条向远处延伸时往低处走,视平线以下的线条向高处延伸;视点右边线条向左集中,左边线条向右集中等。拍摄时观察线条透视效果,可将人们视线通过线条透视效果引向画面主体,从而使主体突出。

(2)阶调透视规律的运用 阶调透视的规律是:距离近的景物明度低,轮廓清晰,反差大,色纯度高;距离远的景物则明度高,轮廓越来越模糊,反差变小,色纯度变低。利用阶调透视效果也能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

4.1.5 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1. 前景 在画面中位于主体景物之前的物体。前景的作用:1)衬托主体,使视线引向主体;2)通过前景与主体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增强画面纵深感;3)用来说明主题;4)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5)用来交待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信息量。依前景的位置和形式不同,可分为画框式、垂枝式和突笋式三种。选用前景应注意:①前景应避开视觉中心点;②前景色调不应太鲜明夺目;③不用活动的物体作前景;④焦点应在主体上,而不应在前景上。

2. 背景 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背景的作用:1)说明主题,提供背景信息;2)交待环境和拍摄地点的特点;3)增强画面现场气氛;4)衬托、突出主体。 背景能提供丰富的注解性、说明性的信息,运用得当,能极大地增加图片的信息含量,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