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教案2013年 下载本文

41

(8)不要对其他同事谈及自己对于领导的看法; (9)请求他人帮助时要表示感谢;

3、注重与下级的交流与沟通

(1)明确表示出尊重、关心下属的态度;

(2)对于下属反映情况要真诚聆听,表达理解,同时表示适当的意见; (3)同下级一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关注下属的发展;

(5)分配任务应明确、准确,保证下属清楚明白地工作; (6)尽量不要以领导的权威来完成管理;

(7)应有宽宏的气度和适当的幽默感,能营造和谐团结积极的工作氛围。

赞美下属的技巧:赞扬态度要真诚、赞扬的内容要具体、赞扬的场合要适当、适当运用间接

赞扬的技巧

批评下属的技巧:以真诚的赞美开头、尊重客观事实、不要伤害下属的自尊与自信、友好地

结束批评、选择适当的场所

4、注重与上司的汇报与沟通 (1)积极的态度;

(2)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3)主动沟通,不要以为上司知道一切; (4)开放的思想和团队精神;

(5)服从行政级别制度、尊重上级。

5、考虑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 沟通对象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倾向、组织内部形成的文化及社会大环境都会对组织沟通的方式、水平等发生作用。 网络语言。 网络用语流行榜

1. 顶(支持)2. 555(呜呜呜) 3. 鸭梨山大

4. mm/MM(妹妹) 5. LZ(楼主) 6. DD/dd(弟弟) 7. 88(拜拜) 8. 偶(我) 9. 马甲(ID) 10. ID

11. 斑主(版主) 12. 恩(嗯)

13. 汗或寒(敬畏)

42

14. 晕(非常惊异)

15. ps/PS(photoshop的简称) 16. 灌水(发帖子) 17. ddd(顶顶顶) 18. bs/BS(鄙视) 19. 楼猪(楼主) 20. 滴(的、地) 21、屌丝 22、尼玛 23、坑爹 25、表叔

26、我爸是李刚 27、七十码 28、悲催 29、苦逼 30、神马 31、打酱油 32、草你马 33、无语 34、微信 35、毁三观

36、杜甫很忙……………………..

思考题:

1、组织沟通的构成要件与解析。 2、行政组织沟通的过程。 3、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4、理论联系分析有效的行政组织沟通及其对策。

参考书:

1、张国庆著:《行政管理学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2、吴刚著:《行政组织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3、[美]海尔·G.瑞尼著:《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金东日编著:《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3

第七章 行政组织激励

教学要点:

行政组织激励的含义、基础、类型与特征;行政组织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与意义;行政组织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行政组织激励的概念。 熟练回答的问题:行政组织激励的基础、类型与特征;行政组织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与意义。 能够熟练区别和分析的问题: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第一节 行政组织激励概述

一、行政组织激励的含义

激励,motivation,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含义。 行政组织激励,就是行政组织采取某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和鼓动组织成员的动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简而言之,行政组织激励,就是行政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活动过程。

二、人性假设理论

卢梭曾感叹“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人性一般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抽象地看,人性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的特性和方面,主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第二,在具体分析和说明人性时,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同一、抽象不变的人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人性的精神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和人的精神因素相联系,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人的精神不仅包括认知等理性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动物和他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他依靠自己的本能而行事,而人则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弗罗伊德 “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是指人格结构最原始的部分,其中蕴藏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冲动,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前者包括饥、渴、性;后者包括攻击及破坏。 所谓“自我”,是指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中介和防卫职能的“仲裁者”。自我按照“现实原则”去监督本我,予以适当的满足。

所谓“超我”,是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部分,由良心及自我理想组成。超我按照“至善”原则去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从而达致“人上人”的境界。 人性假设理论之一。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现实的人

(1)人的本质首先是生产劳动。劳动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出人的生命的创造潜能和

44

价值。

(2)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把不同社会集团的人进一步加以区分。

2、人性假设理论之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又称为“理性-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在追求个人利益,但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都要受他人利益的制约,各个人都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社会利益。因此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的。由此人们把斯密的思想引伸为人们都是为了经济报酬而工作,经济利益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唯一诱因.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趋利人,管理者应利用经济诱因激发人的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效率;

(2)假定人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不需要关心其交往和其他社会需要,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3)员工的经济动因必须在组织的操纵、激发和控制下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特点: “胡萝卜加大棒”

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作出绩效;

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各种法规和管制。

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

3、人性假设理论之三: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认为人不单单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刺激并不是激励人们积极性的惟一动力,人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

这种社会人随着梅奥(Elton.Mayo)霍桑实验的研究报告的公布而受到重视。他揭示出,人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工资、作业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主要取决于员工在工作内外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

(2)员工的行为不仅受到正式组织职权及其规范的影响,更受到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及其规范的影响。

(3)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应改变领导方式,善于倾听员工意见,满足员工社会心理需求。

(4)要改变传统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5)应建立员工参与管理和密切上下级关系的一系列制度。

4、人性假设理论之四:X.Y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