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成语 下载本文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6年第2期(总第69期) 汉俄文化中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之比较 黄苏华首都师范大学

自古以来,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

产实践中发现动物的秉性与人的品行有相同 之处。如狮子的威严等。另一方面,人又往 往不公正地把人的品质,尤其是不好的品质 加在动物身上,比如,喜鹊由于好叽叽喳喳而 不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落了个“爱传播小道消 息”的坏名声。可见,人对动物的好恶褒贬可 能是客观唯物的,也可能是主观唯心的,不可 能不受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地理条件、心 理、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因 素的影响。因而,凝结着民族的精神情感世 界的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文化中 尽管有不少相同之处,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 差异。

本文将以汉俄两种语言中的成语、谚语、 俗语以及汉语的歇后语为主要素材,对汉俄 文化中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作一个比较。 汉俄文化中,同一动物可具有相同的象 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有时是单一的,有时 是双重或多重的。

蛇无论对汉俄两民族都有“阴险、毒辣、

狡诈”的象征意义。带“蛇”字的汉语谚语和 歇后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了蛇的可恶可憎 的形象,例如:“毒蛇口中吐莲花”,“强龙斗不 过地头蛇”,“蛇爬无声,奸计无影”,歇后语

36

“毒蛇爬竹竿—又绞(狡)又滑(猾)”,此处的“绞”和“滑”皆为谐音,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俄语成语“3Meono及K000及Ha二”指阴险毒 辣的人。成语“oTor伴BaTb3MeoHarpy及。”指 施恩于忘义者。俄语谚语中,蛇的形象同样 是“阴险,奸诈的”。如:“3Me。叻。益从eob,a OTK“eBeTb‘Heyn仄eob.”(躲得过蛇,却躲不 过诽谤),“flporPe二H3MenKy,‘a。HaT的,3a Lue认Ky.”(你好心照看了蛇,它却咬了你的脖 子,比喻好心不得好报);“CKo二bKo3MeoH。

八ep‘aTb,a吮八b‘oTHee‘皿aT、.”(不管养蛇 多久,必受其害)等等。

在我国和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蛇 的描写不少。著名的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 对蛇的秉性有过精采的揭露和讽刺。例如, (蛇》这篇寓言,其寓意是二不管毒蛇如何伪

装,它始终是可恶可憎的。

在我国古代名家的笔下,蛇同样是令人

憎恶的,如:“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朱喜,(小学·嘉言));“蛇蝎愁闻骨髓寒”(陈 陶,(小笛弄)诗),“骨髓寒”三个字使人们对 “蛇”的感情色彩跃然于纸上。然而,(白蛇 传)中的敢爱敢恨的白娘子一直深受百姓的 好感,这个善良的蛇精形象的产生可能与古 代神话传说有关。在古文献中记载的许多民 族和部落,都曾经以蛇为图腾。(山海经》里 记载的轩辕等先民形象都是人面蛇身或人首 蛇身。神话中的伏羲和女蜗也都是人面蛇 身。有些学者认为龙是蛇图腾的演变和发

展。属蛇的人不说自己属蛇,而说属小龙的, 这一方面说明蛇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感情色 彩,另一方面也说明蛇与龙之间存在着某种 联系。

驴在汉俄文化中都有“愚蠢、固执”的象 征意义。唐朝有诗云:“世有一等愚,茫茫恰 似驴”(寒山,(诗三百三首)),以驴的形象比 喻愚蠢无知。成语“黔驴技穷”出自于唐朝柳 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比喻本来就没有多大 能耐,就这么一点点本事也已经使完了。谚 语“得着毛驴当马骑”、“驴子不能驮马鞍”、 “槽上无马驴当差”等说明驴能力差、本事小 的形象;在我国北方方言中常可听到用“倔 驴”、“翠驴”等词语来比喻一个人的“倔强、固 执、不听使唤”。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句有趣 的对白:“都说你这个人挺驴,你今天给我驴 一次看看。,,① 俄语中,也用oce城驴)来比喻“倔强、愚

蠢”的人,如:“ynp只Mb成。二”r“ynb说,KaK oce丫,用“oc二HHbley。。”(驴耳朵)比喻明摆 着的缺点或错误,如:“B。Toxpaeey、及eH。- 只x。Toae。及yTop、aToc二,,Hb,eyoH.”②谚语 “oeJ:a3HaTbn。y二aM.”(凭耳朵就能认出驴) 说明驴的愚蠢是显而易见的。谚语“Oce二。 BKHe*KoHeMHe6y及eT.”(驴在基辅也不会 变成马)与汉语谚语“驴子不能驮马鞍”的含 义是相通的。谚语“Kor八a“o坦a八”HeT,H oce二CKoTHHa.”(没马的时候,驴也当牲口)与 汉语谚语“槽上无马驴当差”如出一辙。 狗在汉俄文化中有相同的双重象征意

义。一方面,狗忠心耿耿。如汉语谚语“儿不

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好狗护三邻,好汉护 三村”,“狗恋旧主人”,成语“犬马之劳”等。 俄国作家契柯夫称妻子为“M。,C涌aKa”,因为 他认为狗是忠实和高尚的象征。③达利在(俄 国人民的谚语)中收集的谚语也说明狗所具 有的正面形象。如:“HCo6aKacTa衅八o6po n0MHHT.”(狗也记得昔日的恩情);“C以拍Ka 、e二o*KyHeo3MeHHb说及pyr.”(狗是人的永不 变心的朋友):“Be3co6aK”3a认从aHe no仑Mae。。.”(没有狗,就逮不着免子):“Ha 、y‘6oH。,C虎aKaTocKyeT.”(狗在异国他乡 也郁郁寡欢)等等。

另一方面,“狗”常常被用以比喻供人使 唤,助人作恶者和卑躬屈膝的奴才。如汉语 成语“狗头军师”,“狗仗人势”,“丧家之犬”, “打落水狗”等等。谚语“咬人的狗不露牙”, “狗眼看人低”,“是狗改不了吃屎,是狼改不 了吃肉’,等等。俄国人也常用“co6aKa”来比 喻狼心狗肺的人、畜生。达利收集的谚语

“Xo卯坦。,Kor及ae06aKa一仄pyr,Hon几oxo, Kor几a皿pyr一C而Ka.”(狗是朋友,不错:朋 友是狗,糟糕)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象征意 义。俄语中还有不少带“狗”字的谚语:

“Co6aK。c咖L;b,HcMep:b.”(狗有狗的死法, 比喻坏人没有好下场),“C以知Ka“aeT,BeTep HocoT.”(狗儿吠叫,风儿捎走,意谓不必在意 他人的闲言琐语)。

汉语和俄语中,带“狗”字的词语往往用

作骂语,如汉语的“狗患子”和俄语的“cyKHH CuH”。汉语中带“狗”的骂语更为丰富:骂助 人作恶的打手为“狗腿子”、“走狗”;抗日时, 称伪军为“黑狗”,骂拍马屁者为“叭儿狗”;骂 人比狗还不如为“狗屎堆”等。

狐狸在汉语中有“诡诈狡猾,阿诀奉承” 的象征意义。如“狐狸尾巴”,“狐群狗党”“狐 假虎威”,“一窝狐狸不嫌燥”,“狐狸不知尾巴 臭”,“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狐狸看 不见鸡毛,怎能往陷坑里跳”。

俄语中带“狐狸”形象的谚语相当多,例 如:“几。cascex毗ToMnpHK卿T.”(狐狸用尾 ①

孙国军:(谈伴随意义的几个问题》。 O袱eKosC.H.“lllae江oaaH.幻.

“。弩”粼黑王嚣“光.M. nlx(ae班eHHe,1975. B门y6‘

To月Ko。曰蔚 01劝的卯K·

巴掩盖一切):“y及涌卯几二He、ITpooTHopKa.” (高明的狐狸有三窟):“刃。caCeMepb;x BO“Ko“npoBe朋T·”(一只狐狸能骗过七只 狼);“几HcaaoeHeKype、。TaeT.”(狐狸梦中 也在数鸡):“B二H3Hopb;二。eaHan卯M、;eob, H。xo及、T.”(狐狸不在窝边干坏事):“几He,以a 一CTaPa““bCTH哪,”(狐狸是拍马屁的老手) 等。俄语成语“卫,canaTpHKeeBHa”原指俄罗 斯民间故事中的狐大嫂,狐大婶,后人用来比 喻狡猾的人,“np,KH及。saT‘,二Heo盛”用来指 溜须、拍马的行为,等等。

狐狸阿谈奉承、溜须拍马的象征意义在 克雷洛夫的寓言(乌鸦与狐狸)中得到充分的 展示。无独有偶,在我国济源王屋山巅阳台 宫的一根石柱上刻着一幅浮雕图案:一只乌 鸦站在树枝上,低着头,微张着嘴,树下蹲着 一只狐狸,馋涎欲滴地张开口,乌鸦呆呆地看 着从自己口中落下的一块肉,即掉进狐狸的 口中。据有关资料记载,阳台宫建于唐开元 2年(公元714年),而克氏寓言的最早版本 出版于1809年。时间相差干余年,而两个作 品的情景和寓意却如此相似。①这再次说明 不同民族的思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狐狸”在我国文化中有 其独特的文化感情色彩。根据神话传说,狐 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并有许多神通,在 民间被称之为“狐仙”,“狐狸精”。传说中的 狐狸精有邪恶的,也有善良的。如《封神演 义)中的狐狸精吸去苏护之女姐己的魂魄, “借体成形,迷惑封王,断送他绵绣江山”,遭 世人的唾骂。然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 书中塑造的许多天真、可爱、聪颖的狐魅形象 至今还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前不久,笔者曾 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用

某种动物来形容阎青(女演员—笔者注)的话,最恰当的应该是狐狸,月光下奔跑着的银 狐狸,伶俐、乖巧、大眼睛里透出一份不易捕 捉的狡黯和智慧。”②作者的赞美之情是不 38

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