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教案(课程:肉品科学与技术) 下载本文

东北农业大学教案

课程:肉品科学与技术

教师:孔保华 职称:教 授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一、基本教材

《肉品科学与技术》,孔保华主编,2003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

[1]Ranken, M. D. Handbook of Meat Product Technology. Blankwell Science Ltd Editorial Officers: Osney Mead, Oxford OX2 0EL, 2000

[2]Cross, H. R., Vrerby, A. J. World Animal Science, B3.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1988

[3]Lawrie, R. A. Meat Science. Second Edition, Rober Maxwell M. C. Publisher,1987

[4]Romans, J. R., Costello, W. J., Jones, K. W. The Meat We Eat. 12th. The Interstete Publisher, Inc. Danville, Illinois,1977

[5]Lawrie, R. A. Developments in Meat Science-4.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London, 1988 [6]葛长荣,马美湖主编.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孔保华,罗欣主编. 肉制品工艺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周光宏主编. 肉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黄德智,张向生编著. 新编肉制品生产工艺与配方.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10]陈明造. 肉品加工理论与应用. 台湾:艺轩图书出版社, 1983 [11]陈伯祥.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周光宏主编. 畜产品加工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3]黄德智编. 肉制品添加物德性能与应用.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3]孔保华,孟祥晨编著. 肉品消费指南.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0

[14]孔保华,张兰威. 肉制品加工技术.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闽连吉. 肉类食品工艺学.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2

[16]Shahidi, F. 著, 李洁, 朱国富译. 肉制品与水产品的风味.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7]石永福,张才林,黄德智,张海生. 肉制品配方1800例.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8]骆承庠主编. 畜产品加工学. 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 [19]冯志哲等. 食品冷冻工艺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0]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编译. 肉类科学辞典.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三、主要参考杂志

1. 肉品工业 2. 肉类研究

3. 中国畜产与食品 4. 食品科学

5. 食品与发酵工业 6. 食品工业科技 7. 食品工业 8. 食品与机械

1

绪论

Ⅰ、课程

绪论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肉制品工艺学的概念及内容,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了解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历史,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现状,四、我国肉类工业发展趋势

Ⅲ、重点和难点

肉制品工艺学的概念及内容

Ⅳ、基本内容

一、肉品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肉是指各种动物宰杀后所得可食部分的统称,包括肉尸、头、血、蹄和内脏部分。而在肉品工业生产中,从商品学观点出发研究其加工利用价值,把肉理解为胴体,即家畜屠宰后除去血液、头、蹄、内脏后的肉尸,俗称白条肉。它包括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组织。肌肉组织是指骨骼肌而言,即俗称之“瘦肉”或“精肉”。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胃、肠、心、肝等称作脏器,俗称“下水”。脂肪组织中的皮下脂肪称作肥肉,俗称“肥膘”。所谓肉品加工,实际上就是运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配以适当的辅料和添加剂,对原料肉进行工艺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得的产品即为肉制品。

在肉品工业生产中,把刚屠宰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称为热鲜肉;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使肉保持低温(0~4℃)而不冻结的状态称为冷却肉;而经低温冻结后(-15~-23℃)称为冷冻肉。肉按不同部位分割包装称为分割肉,如经剔骨处理则称剔骨肉。

肉品科学与技术属于应用技术学科,它是以屠宰动物为对象,以肉类科学为基础,综合有关学科知识,研究肉、肉制品与其它副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肉制品加工的意义在于:

①杀灭沾染于原料肉的各种微生物,以保证食用的安全性; ②破坏或抑制酶类的活性,以延长制品的贮存期;

③改善风味,改进组织结构,以提高制品的色、香、味;

④增加营养成分,弥补原料肉某些营养缺陷,以提高制品的营养价值;

⑤由于进行了加工,使大多数肉制品成为可直接食用的方便食品,以促进消费,增加生产。 ⑥综合利用副产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肉类食品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优质蛋白供给源,因而大力发展肉类工业,生产出高营养、低成本、多功能的肉制品,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进健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肉品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肉品加工的基本理论(即Meat Science),一是肉制品加工技术(即Meat Technology)。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肉用畜禽的选购; (2)畜禽的屠宰加工;

(3)肉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4)屠宰后肉的生物化学变化;

2

(5)肉的贮藏保鲜;

(6)肉的分级与分割利用;

(7)肉制品加工用的辅助材料;

(8)肉制品加工厂的建立及常用设备; (9)肉制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0)各类肉制品的加工工艺;

(11)肉及肉制品的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 (12)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二、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历史

从肉类畜禽的生产来看,我国是养猪、养禽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近年来出土文物的同位素测定证明,中国养猪、养鸡的历史至少已有6000~7000年。西周的《周礼》(距今约3000年)中记载着“膳用六畜”为“马、牛、羊、猪、狗、鸡”,马为六畜之首。20世纪70年代末,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90%以上,成了六畜之首。到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养鸡业,近几年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近15%,仅次于猪肉占第二位,近年的六畜次序应为“猪、鸡、牛、羊、兔、狗”,经过3000年的演变,马肉已很少见了,猪肉占了首位。

我国的肉制品按其历史渊源来分,常分成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简称中式肉制品)和起源于欧洲,流行于西方的欧式肉制品(简称西式肉制品)两大类。

我国传统肉制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指在中国境内,自古以来人们为贮藏保

存,改善风味,提高适口性,增加品种等目的而世代相传发展起来的肉制品。因其颜色、香气、味道、造型独特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肉制品几千年来制作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食用习惯与嗜好差异悬殊,故肉制品品种极为丰富,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仅名、特、优产品就有500多种,一般分为9大类:

(1)腌肉制品类,如咸肉、板鸭、腊肉等。

(2)酱卤制品类,如盐水鸭、酱牛肉等。

(3)熏烧烤制品类,如熏肉、熏鸡、烤鸭等。 (4)干制品类,如肉松、肉干、肉脯等。 (5)油炸制品类,如炸猪皮、炸九子等。

(6)香肠制品类,如风干香肠、广东腊肠、哈尔滨红肠、粉肠、松仁小肚等。

(7)火腿制品类,如金华火腿,碎肉火腿,盐水火腿等。

(8)罐头制品类,如午餐肉罐头、红烧肉罐头、禽肉罐头等。 (9)其他制品类,如肉冻、肉糕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传教士马可·波罗随父到中国,在朝廷任官职17年,游历中国各地,1275年离开中国返回威尼斯,将中国火腿的加工技术带回意大利。现在著名的波尔马火腿的制造方法就基于中国火腿的加工技术,成为中国与欧洲饮食文化交流史中的一页。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世界上一些有名的肉类研究所和著名的科学家,在对中国的广式腊肠、金华火腿和肉干进行剖析和研究,探索这些产品耐保存性及防腐机理。

欧式肉制品1840年以后传人中国,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被中国人最先接受的是香肠制品,然后是带骨的熟火腿和肉卷。20世纪80年代初,蒸煮火腿和西式香肠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十几年来,全国肉类加工企业投资上亿美元,从德国、丹麦、荷兰、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引进香肠和火腿加工设备,使我国肉制品品种的购成发生了根本变化,许多肉制品加工厂的西式肉制品的产量超过了中式肉制品的产量。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趋势还在发展。特别是用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作肠衣,经高温高压杀菌的火腿肠的生产,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中国的肉制品加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