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测试 下载本文

单元写作

写诗——提炼主旨 写人论事

要想写好诗,一定要读古人诗歌。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诗歌的种类较多,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有今体诗(自由诗)。学写哪一种诗呢,近体诗要求严格,讲究对仗、押韵,讲究字数整齐;今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

怎样写诗?先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把学到的欣赏技巧反用在写作中,创作出自己的诗作。写作诗歌要讲究“提炼主旨,写人论事”的技巧。具体而言就是:

(1)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提炼主题,要有鲜明的形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平常我们写作文,强调的总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写诗歌时,我们同样应该如此。对于自己真实的感受,要着眼于写出具体的形象,用形象体现思想主旨,确立诗歌的灵魂。例如该单元就以“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为中心,热情讴歌了诗人们高尚的爱国情操。

(2)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或事进行构思和立意,抒发真实的感情。人总是有感情的,而诗歌是最要抒情的文学形式。因为诗歌常常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优美的诗篇也总是产生在感情激荡的时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夸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无尽的爱情遗恨,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行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借助自己的身世遭际,抒发自己仕途上的哀怨、悲伤。陆游的《书愤》通过叙述现实境遇与昔日战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诗就是诗人感情的喷发,当我们为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一物而动情之时,抓住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将自己的这种感情赋予诗歌之中,

或歌颂,或讽劝,或揭露,强烈的感情就是写好诗歌的基础。

一、课内素材

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应用话题 这则素材比较经典,应用较广,历来为广大考生首选,在历届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应用者。可以应用到“爱国”“气节”“勇气”“个性”“情操”等诸多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变换陈述角度,突出特色,自然融入话题中。

2.《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诗人借民间流传和典型化的唐朝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象征人民群众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不能实现的、平等真挚的爱情理想。

应用话题 “强国与误国”“爱与恨”“为己为公”“遗恨”“为情而生”。 3.《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

应用话题 “鞠躬尽瘁”“爱国”“壮志难酬”“孔明”。 4.《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

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诗歌的灵魂。在《书愤》中陆游抒发了自己一心报国却因投降派把持朝政而空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应用话题 “分与合”“愿望”“人生艰难”“痴情不改”。 二、课外素材

大爱无私,爱心奉献

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地震发生,震后,中国红十字会立即在网上呼吁全国人民捐款救灾,短短一天的时间,因网上捐款太多,造成网络瘫痪。

2.李嘉诚:捐款已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

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九日电(记者陈国华) 十九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李嘉诚再捐1亿用于灾区教育,总捐款额达1.3亿。

3.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四川汶川的重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

重返校园??

1.仿照下面一节小诗,另写一节句式相同、意思相关的诗句。

不一定??

声色俱厉的,不一定真理在手; 沉默寡言的,不一定心中无数。

示例 名气最大的,不一定实力最强;默默无闻的,不一定乏善可陈。(或:开会坐中间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权威;偏居一隅的,不一定无所作为。)

2.阅读下列诗歌,续写后面的内容。

感 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示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枝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单元测试

(总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 闲暇(xiá) 绰约(chuò) 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答案 C

解析 簟应读dià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答案 B

解析 A.嵋—眉;C.概—慨;D.州—洲。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 ..

答案 B

解析 佳:佳人,期:约会。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清淡、婉丽的诗风。

答案 B

解析 应为评价鲍照的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答案 A

解析 “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_, 才下眉头,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 (2)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 (6)深巷明朝卖杏花 (7)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

三、阅读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7~8题。(8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7.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8.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 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 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9题。(8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①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9.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这三个词概括力强,含意丰厚,流露出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了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阅读下列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破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