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3、认为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原因就是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最后到达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
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
(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 卢梭的良心论
卢梭是性善论者,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
2、认为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3、认为良心在道德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是消极的感觉,而是具有趋利避害、向善背恶的天然倾向。 孔狄亚克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拉美特利
物质是唯一的实体:发展了笛卡儿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整个宇宙中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物质实体是自行运动的,除广袤之外,运动也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人是机器,思想是有机物质的特性:
人的一切活动就是机械运动。人高于动物是由于“教育的奇迹”。思维是脑子的特性。 爱尔维修
主要贡献在于全面地提出了反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教会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
(马克思:爱尔维修也是以洛克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的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人身上的肉体的感觉就是道德的基础。“自爱”是人的本性,是永恒的、普遍的。
公共利益乃是美德的基础,真正的美德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在精神上产生差异都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法律的完善与不完善完全取决于立法者。“人的观念决定环境”。——英雄史观。 狄德罗
自然是元素的组合
元素就是异质物质,也称“分子”。“上帝”是多余的。异质物质——量与质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分“移动”和“激动”。“激动”是分子内部的力,不会消耗,是永恒的。 根据运动是绝对的原则,论述了自然界处于永恒发展的观点。 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并无鸿沟,无机界可以过渡到有机界。自然界一切相互联系,因而可以互相过渡。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种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
继承发展了培根的路线,力图把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实验结合起来。(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事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社会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
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和契约,所以这种权力是有限的。 霍尔巴赫
物质——物质一般的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种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造成的不同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 把因果律与必然性完全等同起来。(恩格斯: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的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二十五)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梅叶
伏尔泰读了《遗书》,因其激烈的政治主张被“吓得发抖”。 梅叶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村舍联盟。人民只有靠自己的暴力革命来实现。提倡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宗教支配我们的良心,国王支配我们的肉体和财产。
物质运动有时是盲目的、不合规则的运动,这就形成了丑恶的事物或不完善的事物。 摩莱里
人们个别地而又集体地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状态之中,人类的“黄金年代”后来被私有制社会代替了,其根源是人口的增长。“共和国”没有切断私有制的根。 基本法:
1、社会上所有的东西,除了个人实际上用于生活需要、用于享乐、或者用于日常劳动的物品之外,一律不得专门属于任何人作为私有财产。 2、所有公民都是由公费维持生活和工作的公家人。
3、所有的公民都要按照自己的体力、才能和年龄为公共利益贡献一份理想。 马布利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照人的本性生活着,人的本性就是“利己主义的自私”。自然使人有了需要,为了满足需要,彼此都感到必须相互善意相待。 以斯巴达为榜样描绘她的理想社会。 小结:
运动早期提出怀疑论和自然神论,随着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哲学转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坚持物质第一性以及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原则。但是片面地夸大了必然性,否定了偶然性的客观性。
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但是,他们不了解社会实践,因而也不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仍属于狭隘的经验论,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论。
反宗教方面,错误地认为只要进行无神论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就能消灭宗教,这是一种肤浅的、狭隘的文化主义观点。
力图在社会历史领域用唯物主义说明社会问题。并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还提出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以批判封建的禁欲主义。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总之,他们贯彻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并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局限性: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和在社会科学领域保持唯心主义。
(二十六)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古典哲学是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 普鲁士精神——其主要的特征是军国主义、沙文主义和极端保守主义。封建的政治统治占绝对优势,封建势力压制文化的发展,宗教成了政治统治的工具。(恩格斯:这种热情是德国式的,它带有纯粹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只是对法国革命的理论表示的。所有这些当初为革命欢呼鼓舞的朋友现在都变成了革命的最疯狂的敌人。)
1813年欧洲各国战胜了拿破仑,召开维也纳会议,成立了德意志联邦。 自然科学从主要研究以力学为中心的机械运动,发展到研究物理运动、化学运动与生物运动的领域。与自然科学向深广方面发展相结合,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
费希特在发展康德的唯心主义的时候借助于包括贝克莱在内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了一个主
观唯心主义体系;谢林则借助于斯宾诺莎的哲学、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材料以及包括布鲁诺和柏麦在内的神秘主义理论资料,提出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般特征
1、最现实的任务就是唤起民族的觉醒,争取政治上的统一。 2、哲学思想并不一致。
3、社会历史观点或文艺作品有些带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4、在社会历史观点上受到人性论与人道主义的支配。 5、具有妥协性和两面性。 莱辛
他认为除了斯宾诺莎,没有别的哲学。
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永恒的存在的、不受神的干预而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世界。
推动社会发展的是外在条件,即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各个民族在热情、才干和能力上的差别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任何一种宗教都同时即是真的又是假的。但仅仅是争取人道的高度发展的人类道德进化的一个小阶段。
“天才”——有创造性、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赫尔德尔
受卢梭“回到自然”与文艺对社会的发展有害等观点的影响。
一方面他以唯物主义的精神研究了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批判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表现出来的先验论与不可知论,另一方面他在“狂飙突进运动”制造理论根据时却又借助于天才论和灵感说。
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继莱辛之后,论证了文学艺术应该从人民中来,并使他为人民服务。 席勒
“游戏冲动”——人有“感性冲动”与“游戏冲动”。感性冲动代表感性对象、物质或材料得一方面,而形式冲动则代表理性的认识能力或形式一方面。理性的认识能力把形式加之于材料,使形式获得内容,使人成为“物质存在”,这就是“感性冲动”。另一方面,材料获得形式,使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里表现出和谐和规律,这就是形式冲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借助文化教导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人就“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自由”。这种情况在经验中出现,社会在人的身上唤起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就是“自由活动”而没有任何的强迫。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
审美教育是把感性的人改变为理性的道德的人的一个中间环节。人在他的物质状态里只服从于自然的力量,人在他的审美状态里就摆脱了自然的力量,人在他的道德状态里则控制着自然的力量。审美把自然改变为道德。 歌德
浮士德追求满足,但满足就是毁灭,就是死亡。资本主义追求自由,但自由之中包含了欺骗与压迫。歌德的《浮士德》就是这样贯穿着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充满了的矛盾,从而表达出他的自发辩证法思想。 浮士德遇到对立面——恶魔靡非斯特非利司,但是这个矛盾之上还有个对立着的矛盾:天使与恶魔。这种矛盾实际上是善与恶的搏斗,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搏斗的反映。 歌德在这里揭示了神学与理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封建黑恶势力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进取精神的矛盾。
形象说明了事物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有矛盾才有事物,没有矛盾,感到满足,就走向死亡了。否定的方面与肯定的方面在矛盾中有同样的意义,恶魔这个否定的因素在发展中也有它的作用。浮士德经历了一切的恶才走向满足,走向善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