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最全笔记 下载本文

自然哲学

利用赫拉克利特关于火和逻各斯的学说,又把它们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揉和在一起,并且用唯心主义甚至有神论来歪曲唯物主义,引出循环论和命定论的结论,作为他们伦理学的基础。

接受亚里士多德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的思想,指出一切东西都是有形体的,神和人类灵魂也有其形体,神和灵魂也是真实存在的。

神就是原始的火,原始的火就是普遍的理性,普遍的逻各斯。 世界大火和世界轮回说。他们称必然性为“命运”。 伦理学

基本概念是“自然”,准则“顺其自然”。

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是神圣的火焰中飞出来的一个火花。所以,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就是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服从神的意志。

我们要节制激情,而且要断激情,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存天理,灭人欲) 阶级调和论。人都是神的儿子。 怀疑主义学派

皮浪:通过否认知识的可能性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柏拉图学园(中期)怀疑主义

任何命题或判断都无所谓真假,我们不能确定一样东西,确定的知识是没有的。 罗马怀疑主义

进一步发展皮浪学说。不能有自明的真理,所以推理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 评价:

怀疑主义虽然认为一切都可疑,但是因为人不能因此而停止活动,所以他们主张人仍应遵循国家的法律、社会习俗和宗教仪式。 折衷主义学派(西塞罗)

接受斯多亚派的主张,又把它和怀疑主义结合起来,反对伊壁鸠鲁派。 神秘主义

犹太——希腊哲学家斐洛

上帝(神)是绝对超验的存在物。 逻各斯是上帝的作品。

人应该通过理论上的沉思,从肉体中,从自身的邪恶中拯救自己。 新毕达哥拉主义 提出“流溢”概念。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流溢、灵魂解脱说 世界的本原是太一,世界万物从太一流溢出来,——努斯——世界灵魂——个别灵魂——物质世界。

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到太一,灵魂必须净化,消除一切肉体欲望。 基督教的产生

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斯多亚派的塞涅卡是叔父。

第二编: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

(九)教父哲学

基本内容

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赏罚说、天启说 德尔图良

上帝用发出“话语”的办法,也就是借着“逻各斯”或“道”进行创造,就是所谓的圣父生出圣子、再由它里面生出“话”来的阶段,,最后圣子以“圣灵降孕”的办法,取得肉身。 奥利金 因袭柏拉图

上帝——精神世界——物质世界 奥古斯丁

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教义 上帝和人

首先,上帝是不变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上帝的第二个神性就是创造。我疑故我在,首次开辟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

再次,上帝是永恒的。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进行回忆、考察和期望者的精神之中。 最后,上帝是全善的,不仅在于他是最实在的,因为也是自明的,而且还在于和平和安稳。邪恶的东西,不过是实在和善良的匮乏,是每一种被造物不可避免的结果。 积极主张“三一论”。

坚持原罪说,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先驱之一。 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

尘世之城:地域以及现实世界。上帝之城:永恒的幸福和大公教会。 教会和他的成员都是基督的肉体,没有谁能在教会以外获得拯救。

在亚当堕落之后,人们就需要用法律和权威来进行严厉的约束,肉体是对我们罪恶的惩罚,罪恶的统治者也是一种惩罚,反抗他们就是反抗上帝。 国家必须从属于教会。

(二)经院哲学

(十)唯名论与实在论

十二世纪前,经院哲学家借用的思想资料主要是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十三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东方回到西方,经院哲学家就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工具,从概念到概念,用抽象概念的定义、区分、排列和组合的方法,特别是用三段式演绎

法,为基督教辩护。 争论的焦点

1、种和属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

2、如果他们真实存在,它们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 3、他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感性事物之内? 基本观点

唯名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极端唯名论:不仅客观,主观也没有(罗瑟琳);概念论:是概念。(阿拉伯尔)

实在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极端实在论:(安瑟伦)温和实在论:“实体形式”(隐蔽的质)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阿奎那)

唯名论也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否定了一般的客观内容,从而给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唯名论,特别是后期唯名论,是同自然观和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萌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唯名论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它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又被贝克莱、休谟等主观唯心主义所利用。 社会意义

首先,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大公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 其次,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为是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原罪不需共同负责。(本人非常赞赏)

第三,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通过教会。

最后,既然个别是真实的,人的眼光应该从彼岸世界转向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 安瑟伦

“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从哲学上讲,安瑟伦的证明不过是把人的主观意识中存在的一般观念,作为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再从观念推论出现实中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贴了新标签的柏拉图主义。

早期唯名论者

贝伦加里

除了实体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而实体只能是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 罗瑟琳

一般没有客观实在性。“三位一体”的上帝是没有的。 阿拉伯尔

个人的信念和良心是伦理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割裂开来了。 综述:

两者都犯了绝对化、片面性的错误,都没有把人的认识看成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

如果使认识局限于个别印象,把现实世界机械地分割为没有联系的片断,那么,偶然的表面的东西就会代替本质的东西,“一般”就会变成意识的抽象产物,这就是唯名论之所以失足的认识论根源。

如果把“一般”同整个过程割裂开来,那最简单的概括,最基本的概念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就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在片面的夸张“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就会导向唯心主义。实在论者正是片面的强调“一般”,把它绝对化,变成单个的存在物,回到柏拉图的老路。 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一个过程。“列宁:

对立面(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管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

(十一)托马斯.阿奎那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 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