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与波动部分测验(答案) 下载本文

基础物理(II)第9、10章测验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0分)

1、 一个质点作简谐运动,振幅为A,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代表此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为( )

A,2

题5-1 图

分析与解:(b)图中旋转矢量的矢端在x 轴上投影点的位移为-A/2,且投影点的运动方向指向Ox 轴正向,即其速度的x分量大于零,故满足题意.因而正确答案为(B).

2、 一简谐运动曲线如图所示,则运动周期是( )

(A) 2.62s (B)2.40s (C)2.20s (D)2.00s

b

分析与解: 由振动曲线可知,初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A,且向

2x轴正方向运动,其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由旋转矢量法可知初始相位为??。

3振动曲线上给出质点从A处运动到x?0处所需时间为1s,由

2对应旋转矢量图可知相应的相位差:

5??????,

326??则角频率为:??周期:T?2??

??5??rad?s?1, ?t6b

?2.40s,故选(B).

3、 两个同周期简谐运动曲线如图(a)所示,x1的相位比x2 的相位( ) (A) 落后 (B)超前 (C)落后π (D)超前π

π2π2分析与解:t=0时x1在x轴上位移为零;而t=0时x2的位移为负的最大,由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即可得到答案为(b).

4、 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振幅均为A的简谐运动合成后,振幅仍为A,则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 )

(A)60o (B)90o (C)120o (D)180o

分析与解:作旋转矢量图可知,只有当两个简谐运动1和2的相位差为120时,合成后的振幅3仍为A。正确答案是(C).

o5、 图(a)表示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中所表示的x =0 处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

(A)均为零; (B) 均为

ππππππ; (C)均为?; (D) 与?; (E)?与 222222分析与解: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的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和波形图不同的物理意义.图(a)描述的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 时刻的位相状态.其中原点x=0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知道是沿y 轴负向(它将继承前一个质点的状态),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求出该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π/2.

图(b)是一个质点的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0 时位移为0,t >0 时,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所以答案为(D).

6、一横波以速度u沿x轴负方向传播,t时刻波形图如图(a)所示,则该时刻各点的状态( )。

A)A点相位为?; B)B点静止不动; C)C点相位为

3π; D)D点向上运动; 2分析: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标出各质点运动方向,A、B、D处质点均向y轴负向运动,且B处质点处在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因此答案(B)(D)不对。

A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正方向运动,画出它

图a

们的旋转矢量图:

如旋转矢量图所示,A、C

点的相位分别为0和3π,故答案为(C).

2

7、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点P 相遇.波在点S1 振动的初相是φ1 ,点S1 到点P的距离是r1 .波在点S2的初相是φ2 ,点S2 到点P 的距离是r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

?A?r2?r1?k?;?B??2??1?2k?;?C??2??1?2??r2?r1?/??2k?;?D??2??1?2??r1?r2?/??2k?

分析与解:干涉极大的条件为两分振动的相位差Δ?2kπ,而两列波传到P 点时的两分振动相位差为:

Δ??2??1?2π?r2?r1?/???2??1?2?(r1?r2)/?故选项(D)正确.

8、 在波长为?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 )

(A)

?4 (B)

?2 (C)

3? 4(D)?

分析与解: 驻波方程为:其中2Acos2?y?2Acos2?x??cos2??t,

x?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的振幅。显然,当

x??k?2,k?0,1,2?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的波腹,因此

?2相邻波腹间距离为

。正确答案(B).

9、当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质元的最大形变量发生在( ). (A)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 (B)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A/2处;(C)质元离开平衡位置A/A2处; (D)质元在平衡位置处(A为振幅);

?y分析:由波动时的形变因子?x知,平衡位置处形变最大,

所以(D正确)。

10、一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当位移为振幅的一半时,其动能为总能量

的( )。

(A)1/2; (B)1/2; (C) 3/2; (D)1/4; (E)3/4;

分析:由旋转矢量图知,当位移为振幅的一半时,位相为?/3。

再由振动动能与总能量公式的比值:

1mA2?2sin2(?t??)3232?2?sin()?()?221mA?3242 所以( E)是正确。

二、应用题:(每题8分,共40分)

1、如图(a)所示,两个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 .当物体在光滑斜面上振动时.(1) 证明其运

动仍是简谐运动;(2) 求系统的振动频率.

分析: 要证明一个系统作简谐运动,首先要分析受力情况,然后看是否满足简谐运动的受力特征(或简谐运动动力学方程).为此,建立如图(b)所示的坐标.设系统平衡时物体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O,

由受力分析可知,沿Ox 轴,物体受弹性力及重力分力的作用,其中弹性力是变力.利用“串联时各弹簧受力相等”的结论,分析物体在任一位置时受力与位移的关系,即可证得物体作简谐运动,并可求出频率?.

证:设物体平衡时(在0点),两弹簧伸长分别为x1、x2,则由物体受力平衡,有: mgsin??k1x1?k2x2 (1)

?,即相当物体沿x 轴移动位移x时,两弹簧又分别被拉伸x1?和x2对于平衡位置总位移 x??x2?.则物体受力为: ?x1???mgsin??k1?x1?x1?? (2)F?mgsin??k2?x2?x2

将式(1)代入式(2)得

F?k2x2?k2(x2?x)?k1x1?k1(x1?x)??k2x?2??k1x1? (3)

可见,物体在任意位置时受力F与位移x的关系为正比反向,满

'2'1?足回复力性质。由式(3)得x1???F/k2,??F/k1、x2??x2?,则得: 而总伸长量x?x1F??kx???k1k2/?k1?k2??x

式中k?k1k2/?k1?k2?为常数(串联弹簧公式)。可见,系统

所受合力是一个线性回复力,则物体作简谐运动,振动频率为:

11v?ω/2π?k/m?k1k2/?k1?k2?m2π2π

讨论:(1)由本题的求证可知,斜面倾角θ 对弹簧是否作简谐运动以及振动的频率均不产生影响.事实上,无论弹簧水平放置、斜置还是竖直悬挂,物体均作简谐运动.而且可以证明它们的频率相同,均由弹簧振子的固有性质决定,这就是称为固有频率的

原因.

(2)如果振动系统如图(c)(弹簧并联)或如图(d)所示,也可通过物体在某一位置的受力分析得出其作简谐运动,且振动

1频率均为v?2π?k1?k2?/m,读者可以一试.通过这些例子

可以知道,证明物体是否作简谐运动的思路是相同的.

*2、 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振子,振幅A=2.0 ×10-2 m,周期 T=0.50s.当t=0 时,(1) 物体在正方向端点;(2) 物体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3) 物体在x =1.0×10-2m 处, 向负方向运动; (4) 物体在x=-1.0×10-2 m处,向正方向运动.求以上各种情况的简谐运动方程(分别用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

分析:在振幅A 和周期

T 已知的条件下,确定

初相φ是求解简谐运动方程的关键.初相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

(1) 解析法:由振动方程出发,根据初始条件,即t =0 时,

x =x0 和v =v0 来确定φ值. (2)旋转矢量法:如图(a)所示,将质点P 在Ox 轴上振动的初始位置x0 和速度v0 的方向与旋转矢量图相对应来确定φ.旋

转矢量法比较直观、方便,在分析中常采用.

?1-2

解:由题知A =2.0 ×10 m,??2?/T?4πs,求初相φ。

解析法:根据简谐运动方程:x当t?Acos??t???,

?0时 有初位移 x0?Acos??t???,

初速度v0??A?sin??t???.

当(1)t=0,x0?A时, ,则?1?0;

(2)t=0,xπ0?0时,cos?2?0,?2??2,因物体向负方

向运动v?π0?0,故取2?2;

(3)t=0,x?20?1.0?10m时,cos?3?0.5,由v,取?π0?03?3;

(4)t=0,x?20??1.0?10m时,cos?4??0.5,由v4π0?0,取?4?3.

??π3?3 ,

?4?π?π3 ,方法二旋转矢量法:(1) 物体在正方向端点;(2) 物体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3) 物体在x =1.0×10-2m 处, 向负方向运动; (4) 物体在x=-1.0×10-2 m处,向正方向运动.分别画出四个不同初始状态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所示,它们

所对应的初相分别为:

4πππ?1?0 ,?2? ,?3? , ?4?.

323振幅A、角频率ω、初相φ均确定后,则各相应状态下的运动方程为

?2x?2.0?10cos4πt(1)

?m?; (2)x?2.0?10?2cos?4πt?π/2??m?;

(3)x?2.0?10

?2cos?4πt?π/3??2?m?; (4)x?2.0?10cos?4πt?4π/3??m?

3、 图(a)为一简谐运动质点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且振幅A=2cm,求(1) 振动周期;(2) 加速度的最大值;(3) 运动方程.

分析: 根据

v-t 图可知

速度的最大值vmax ,由vmax

=Aω可求出角频率ω,进而可求出周期T 和加速度的最大值amax =Aω .在要求的简谐运动方程x =Acos(ωt +φ)中,因为A 和ω已得出,故只要求初相位φ即可.由v -t 曲线图可以知道,当t =0 时,质点运动速度v0 =vmax/2 =Aω/2,之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可以判断出质点沿x 轴正向向着平衡点运动.利用v0 =-Aωsinφ就可求出φ.

解:(1)由图(a)知:vmax?A??3m/s,其中振幅A=2cm,所以

2

??1.5s?1,则 T?2π/ω?4.2s

2?2?2a?A??4.5?10m?s(2)max

(3)由图线分析知:t=0时 v0即 sin???A?sin??A?/2,

??1/2??π/6或?5π/6

由旋转矢量图(b)可见,质点沿x 轴正向向平衡位置运动,则取

???5π/6,则运动方程为:

x?2cos?1.5t?5π/6??cm?

4、 如图(a)所示,质量为1.0 ×10-2kg 的子弹,以500m·s-1的速度射入木块,并嵌在木块中,同时使弹簧压缩从而作简谐运动,设木块的质量为4.99 k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8.0 ×103 N·m-1 ,若以弹簧原长时物体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向左为x 轴正向,求简谐运动方程.

分析: 分为两个过程讨论.首先是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满足动量守恒,因而,可以确定它们共同运动的初速度v0 ,即振动的初速度.随后的过程是以子弹和木块为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它的角频率由振子质量m1 +m2 和弹簧的劲度系数k 确定,振幅和初相可根据初始条件(初速度v0 和初位移x0 )求得.初相位仍可用旋转矢量法求. 解: 振动系统的角频率为

??k/?m1?m2??40s?1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振动的初始速度即子弹和木块的共同运动初速度v0 为

v01?v(m1?m2)?1.0m?s?1

m1又因初始位移x0 =0,则振动系统的振幅为

A?2x0??v0/ω??v0/ω?2.5?10?2m

2图(b)给出了弹簧振子的旋转矢量图,从图中可知初相位

?0?π/2,则简谐运动方程为

x?2.5?10?2cos?40t?0.5π??m?

5、 已知两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x1?0.05cos?10t?0.75π??m?;

x2?0.06cos?10t?0.25π??m?.

求:(1)合振动的振幅及初相;

(2) 若有另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x3?0.07cos?10t??3??m?,则?3为多少时,x1+x3 的振幅最大? 又?3为多少时,x2+x3 的振幅最小?

分析: 可采用解析法或旋转矢量法求解.由旋转矢量合成可知,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合成后仍为一简谐运动,其角

22频率不变;合振动的振幅A?A1?A2?2A1A2cos??2??1?,其大

小与两个分振动的初相差?2??1相关.而合振动的初相位

??arctan??A1sin?1?A2sin?2?/?A1cos?1?A2cos?2??

解:(1) 作两个简谐运动合成的旋转矢量图(如图).因为位相差Δ??2??1??π/2,故合振动振幅为:

A?A12?A22?2A1A2cos??2??1??7.8?10?2m

合振动初相位:

??arctan??A1sin?1?A2sin?2?/?A1cos?1?A2cos?2???arctan11?1.48rad得:

(2)要使x1+x3 合振幅最大,即两振动同位相,则由Δ??2kπ?3??1?2kπ?0.75??2kπ,k?0,?1,?2,...

要使x1+x3 的振幅最小,即两振动反相,则由Δ???2k?1π?得:

?3??2??2k?1?π?0.25??2kπ?π?1.25??2k?,

三、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k?0,?1,?2,...1、 如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t =0 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 P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

题6-9 图

分析:(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的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因此,只要求出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0 时,x=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并且由波的传播方向可以

判断出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继承前点的状态),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 处质点的坐标x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P =yP(t).

解:(1) 由图可知振幅A=0.04 m, 波长λ=0.40 m, 波速u =0.08m〃s ,则ω=2π/T =2π u/λ =(2π/5)s ,利用旋转矢量法知φ=(-π/2 ),

因此波动方程为:

-1

-1

?2π?x?π?y?0.04cos??t?????5?0.08?2??m?

(2)距原点O 为x =0.20m 处的P 点运动方程为

???2?y?0.04cos?t??2??5

?m?

2、一警车以25 m·s-1 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800 Hz.求:(1)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1 的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 (设空气中的声速u =330m·s-1 )

分析: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

解:(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

-1

vs =25 m〃s 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v0=0)所接收到

的频率为:

u?'??u?vs

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vs 前取 “-” 号,故有:

u??vv1?865.6Hz

u?vs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vs 前取 “+” 号,故有:

uv??743.7Hz 2?vu?vs(2) 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

u?v0??vv2?826.2Hz

u?vs

3、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y?4.0?10?3cos240πt?m?,它所形成的波形以30m·s-1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

分析: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y?Acos??t???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y?Acos???t?x/u???0?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

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ω=2πν=2π/T 和 λ=u T 即可求解.

解:(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

ω?240πs?1.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

T?2π/ω?8.33?10s

波长为: λ=uT =0.25 m,

(2)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

?1ω?240πs可得A=4.0×10m,,φ0 =0,故以波源为原点,

-3

?3以u=30m〃s 的速度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1

y?Acos???t?x/u???0??4.0?10?3cos?240πt?8πx?

4、一弦上的驻波方程式为

?m?

y?3.0?10cos?1.6πx?cos?550πt??2?m?

(1) 若将此驻波看成是由传播方向相反,振幅及波速均相同的两列相

干波叠加而成的,求它们的振幅及波速;(2) 求相邻波节之间的距离;(3) 求t =3.0 ×10-3 s 时位于x=0.625 m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

分析:(1)采用比较法.将本题所给的驻波方程,与驻波方程的一般形式相比较即可求得振幅、波速等.(2)由波节位置

x?(2k?1)?的表达式,可得相邻波节的距离.(3)质点的振4动速度可按速度定义v =dy/dt 求得. 解:(1)将已知驻波方程

y?3.0?10cos?1.6πx?cos?550πt??2?m?

与驻波方程的一般形式

y?2Acos?2πx/λ?cos?2πvt? 作比较,

可得两列波的振幅 A =1.5 ×10 m, 波长 λ=1.25 m, 频率 ?=275 Hz, 则波速 u =λ?=343.8m〃s .

(2) 相邻波节间的距离为:

-1

-2

?x?xk?1?xk??2?k?1??1??/4??2k?1??/4??/2?0.625m-3

(3) 在t =3.0 ×10 s 时,位于x=0.625 m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v?dy/dt??16.5πcos?1.6πx?sin?550πt???46.2m?s一、选择题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间距离为d,双缝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D (D>>d)。用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双缝上。屏幕上干涉条纹中相邻暗纹之间的距离是( D )

(A) 2?D / d (B) ? d / D (C) dD / ? (D) ?D /d

?1

D??k?明纹?dx??(k?0,1,2.....)解: D???(2k?1)暗纹d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幕上干涉条纹中相邻暗纹间距是

?x?D? d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源S到两缝S1、S2距离相等,则观察屏上中央明条纹位于图中O处,现将光源S向下移动到示意图中的S′位置,则( B )

(A)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 (B)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S1SS‘S2O(C)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 (D)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解:如图示,由S发出光到达S1和S2光程相同,它们传到屏中央O上光程差?=0形成明纹。

光源移到S′时,分别到达S1和S2时出现光程差。为了保持原中央明条纹处光程差为0(补偿双缝前的光程差),中央明纹的位置会由O点上移

至O′处,使由S′沿S1、S2狭缝传到 O′处的光程差仍为0,屏上条纹位置上移。

间距?x??

3.如图所示,两个直径有微小差别的彼此平行的滚柱之间的距离为L,

D?不变(d为双缝间距)。 d? 夹在两块平面晶体的中间,形成空气劈形膜,当单色光垂直入射时,产生等厚干涉条纹,如果滚柱之

间的距离L变小,则在L范围内干涉条纹的( C )

L (A)数目减小,间距变大 (B)数目减小,间距不变 (C)数目不变,间距变小 (D)数目增加,间距变小 解

如果滚柱之间的距离L变小,但滚柱直径d未变,即相当于?变大,由图

R r ?sin???/2b?d/Ln上几何关系有:,

可知:在d不变情况下,若?变大,则b 和L’都变小,即条纹间距变小;

另:总条纹数为不变。

4.把一平凸透镜放在平玻璃上,构成牛顿环装置.当平凸透镜慢慢地向上平移时,由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 ( B ) (A) 向中心收缩,条纹间隔变小 ; (B) 向中心收缩,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C) 向外扩张,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D) 向外扩张,条纹间隔变大 解:

N?L?/b?2d/?n 当b和L’同时变下时,N

Δ?2d??2Δ?k?(k?1,2,?)明纹

当平凸透镜慢慢地向上平移时,对于视场中固定一点,光程差增大,说明原来外侧k级较大的干涉环条纹向中心移动。

而光程差改变,意味着中央条纹在明暗条纹中交替。

5. 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他条件不变,则中央明

条纹 ( A ) (A) 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增大 解: 1(k?)?(k?0,1,?)暗纹

2 x1??f??bf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暗纹

2?f?x0?中央明纹宽度

b单缝宽b增大,则中央明纹宽度减小; b

增大,?减小,衍射效果减弱。

6.折射率为1.30的油膜覆盖在折射率为1.50的玻璃片上,用白光垂直照射油膜,观察到透射光中的绿光(?度是( D )

?500nm)加强,则油膜的最小厚

(A) 83.3nm (B) 250nm

(C) 192.3nm (D) 96.2nm 解:

(1)由于??500nm的光在透射中加强,则在反射中减弱,两反射光干涉相消则有

??2n2d?(2k?1)?2(n2油膜折射率),

d?(2k?1)4n2

?取k=0,dmin=96.2nm, (2)透射光加强,

?4??2n2d??2?k?(k?1). d

min

=96.2nm.

7. 波长??550n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d?1.0?10cm

的光栅上,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D ) (A) 4 (B) 3 (C) 2 (D) 1 解:

光栅方程

dsin???k?(k?0,1,2..)可知

kmax?dsin(?/2)??1.82,k只能取整数,所以最多可看到第一级

明纹。

8. 某元素的特征光谱中含有波长分别为?1=450 nm和?2=750 nm (1 nm=10-9 m)的光谱线.在光栅光谱中,这两种波长的谱线有重叠现象,重叠处?2的谱线的级数将是( D )

(A) 2 ,3 ,4 ,5 ...... (B) 2 ,5 ,8 ,11...... (C) 2 ,4 ,6 ,8 ...... (D) 3 ,6 ,9 ,12...... 解:

当两种波长的谱线重合时,衍射角相等,则根据光栅方程则有:

dsin??k?1?k??2;

?2k5??k??13

9. 一束光强为I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三个偏振片P1、P2、P3后,P1和P3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出射光的光强为I=I0 / 8.若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P2,要使出射光的光强为零,P2要转过的角度是( B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

假设P1、P2间的夹角为?,P2和P3间夹角为90°—?,P2转过角度为?,

根据马吕斯定理,转动前:

111122?222I?I0cos?cos(??)?I0cos?sin??I0sin2??I022288?=45°;

122I?Icos(45???)cos(45???)?0 0转动后:

2??45?

10. 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由空气入射到一玻璃表面上,反射光是( C ) (A) 在入射面内振动的完全线偏振光 (B) 平行于入射面的振动占优势的部分偏振光 (C) 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完全线偏振光

(D) 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占优势的部分偏振光

i0i0n1空气 n2?玻璃

解:

当光以布儒斯特角反射时,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且振动面垂直入射面,折射光为部分偏振光. 二、填空题

1. 两束光相干的条件是 振动频率相同,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别是 波振面分割法、振幅分割法 。 2.如图,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把一厚度为e、折射率为n的薄云母片覆盖在S1缝上,中央明条纹将向_____上_____移动;覆盖云母片后,两束相干光至原中央明纹O处的光程差为______(n-1)e ______。 解:

干涉条纹的空间变化取决于光程差的变化。

插入介质后,两相干光在两介质(云母和空气)中的光程不同。光程

S1SS2 eOSS1?SS2屏

差等于折射率与光波几何路程的乘积。为了保持原中央明条纹处光程差为0,中央明纹的位置会改变,由于n>1,则在云母中的光程比空气中大,则干涉条纹上移。在原O处光程差为?

3.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折射率为n的劈形膜上,相邻的两明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之差是______???n______________。 解:

?(n?1)e。

bn1?nnD?n/2?Ln1b d?1?(k?)22n(明纹) (暗纹)

k?2n

d?d?i?1i

?2n对于劈尖膜,相邻明或暗条纹的厚度差为?d

??/2n。

4. 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的可调反射镜平移了0.064mm的过程中,观测到200个条纹的移动,则使用的单色光的波长是 640 nm。 解:

M'2M1dG1G2M2 如图,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光程差为??2d

视场中移过的干涉条纹数k和可调反射镜竖直方向的平移距离?d关

2?d2?0.064?106??640(nm) 系是?d??k,则???k2002

5. 如图所示,用波长??500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单缝,透镜的焦距为f=0.40m,P点位于y?2.0mm处。(1)如果点P是第二级暗纹所在位置,则单缝宽b= 0.2 mm.(2)如果改变单缝的宽度,使点P变为第一级明纹中心,此时单缝宽b= 0.15 mm。

? 解 :

bsin???2k?2暗纹

bsin???(2k?1)sin??tan???2明纹

y?0.005(mm) f 分别代入数据计算得:

2?2?500?10?6b1???0.2(mm)sin?0.0053?3?500?10?6b2???0.15(mm)2sin?2?0.0056. 一束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片,若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夹角由??转

cos?12到??,则转动前后透射光强度之比为_____(cos?)___________。

2解:

1I?I0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

2

12I?cos?1I0;

根据马吕斯定律可知转动前

212?I?cos?2I0;

转动后

2cos?12I所以I??(cos?)

2

7. 光从某透明媒质射向空气界面时的全反射临界角是450,那光从空气射

向此媒质的布儒斯特角应是 arctan解:

2 。

光由光密介质n1射到光疏介质n2时,刚好被全部被反射时的反射角即为全反射临界角c,n1/n2=1/sinc(n2

n2当入射角满足关系式tani0?n1时,反射光为振动方向垂直于入

射面的线偏振光,此时i0为布鲁斯特角。

tani0?n2?2 即i0?arctan2。 n1三、计算题

1.一双缝装置的一个缝被折射率为1.40的薄玻璃片所遮盖,另一个缝被折射率为1.70的薄玻璃片所遮盖。在玻璃片插入以后,屏上原来的中央极大所在点,现变为第五级明纹。假定?=480 nm ,且两玻璃片厚度均为d,求d。 解:

干涉条纹的空间变化取决于光程差的变化。插入介质后,两相干光在两介质中的光程不同。

插入前?1?r1?r2?k1?(对应k1级明条纹),

插入后?2?[(n1?1)d?r1]?[(n2?1)d?r2]?k2?(对应k2级明条纹),

所以光程差变化量为?数)。

在原中央明纹O处光程差为

?(n2?n1)d?(k2?k1)?(k2?k1为移过的条纹

??(n2?n1)d?5?

代入数据为d?

2. 在利用牛顿环测未知单色光波长的实验中,当用波长为589.3 nm的钠黄光垂直照射时,测得第一和第四暗环的距离为?r=4.0?10-3m;当用波长未知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时,测得第一和第四暗环的距离为?r′=3.85?10-3 m,求该单色光的波长. 解:

牛顿环产生的干涉暗环半径r5??8(?m)

n2?n1?kR?,

k=0对应牛顿环中心的暗斑,k=1和k=4对应第一和第四暗环,它们间距为?r?r4?r1?4R??R??R?

?r???r?? 则?r

???,可求出??=545.93(nm)(545.93nm)

3. 如图如示,狭缝的宽度b=0.60 mm,透镜焦距f=0.40 m ,有一与狭缝平行的屏放置在透镜的焦平面处。若以单色光垂直照射狭缝,则在屏上离点O为x=1.4 mm的点P看到衍射明条纹。试求:(1)该入射光的波长;(2)点P条纹的级数;(3)从点P看,对该光波而言,狭缝处的波阵面可作半波带的数目。 解:

单缝衍射中明纹条件为

bsin??(2k?1)?2, P确定后k只能

取整数,波长可取若干不连续的值。此外,如点P处的明纹级次为k,则

狭缝处的波阵面可以划分的半波带数目为(2k+1),它们都于观察点P有关。

n??(1) 透镜到屏的距离为d,由于d>>b,d?f,对于P,有si单缝衍射明纹条件bsin??(2k?1)x f?2,(2分)

bx??(2k?1)则有f2

代入数据计算:?min=400nm时,kmax=4.75

?max=760nm时,kmin=2.27

k只能取整数,即k=3,4

在可见光范围内?只能取466.7nm和600nm的光

(2)点P的条纹级次随入射光波长而异,当?1=600nm时,k=3;当

?2=466.7nm时,k=4

(3)当?1=600nm时,k=3,半波带数目为(2k+1)=7;

当?2=466.7nm时,k=4,半波带数目为(2k+1)=9

4. 一束平行光垂直入射到某个光栅上,该光束有两种波长的光, ?1=440 nm和?2=660 nm ,实验发现,两种波长的谱线(不计中央明纹)第二次重合于衍射角?=60?的方向上,求此光栅的光栅常数.

解:

由光栅衍射主极大公式得

dsin?1?k1?1

dsin?2?k2?2

sin?1k1?1k1?4402k1???

sin?2k2?2k2?6603k2

两种不同波长的谱线除在k=0的中央明纹外,若要出现重合应是它们对应

不同级次的明纹在相同衍射角方向上重合。当两谱线重合时有 ?1=??2

k1369??? .即 ...... k2246两谱线第二次重合即是

k16?, k=6, k=4

12k24即第一次重合是?1的第三级明纹与?2的第二级明纹重合,第二次重合

是?1的第六级明纹和?2的第四级明纹重合,

由光栅公式可知d sin60°=6?1

6?1-3

d? ?=3.05×10 mm sin60

5. 一光束由强度相同的自然光和线偏振光混合而成.此光束垂直入射到几个叠在一起的偏振片上.

(1) 欲使最后出射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原来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且入射光中两种成分的光的出射光强相等,至少需要几个偏振片?它们的偏振化方向应如何放置?

(2) 这种情况下最后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设入射光中两种成分的强度都是I0,总强度为2 I0. (1) 通过第一个偏振片后,原自然光变为线偏振光,强度为I0 / 2, 原线偏振光部分强度变为I0 cos2?,其中?为入射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与偏振片偏振化方向P1的夹角.以上两部分透射光的振动方向都与P1一致.如果二者相等,则以后不论再穿过几个偏振片,都维持强度相等(如果二者强度不相等,则以后出射强度也不相等).因此,必须有

I0 / 2=I0 cos2 ?,得?=45?. 为了满足线偏振部分振动方向在出射后“转过”90?,只要最后一个偏振

片偏振化方向与入射线偏振方向夹角为90?就行了. 综上所述,只要两个偏振片就行了(只有一个偏振片不可能将振动方向“转过”90?).

? 配置如图,E表示入射光中线偏振部分的振动方向, P1、P2分别是第一、第二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

(2) 出射强度I2=(1/2)I0 cos2 45?+I0 cos4 45?=I0 [(1 / 4)+(1 / 4)]=I0/2

比值 I2/(2I0)=1 : 4

?E

P1

45°45°

P2

基础物理(II)第12、13章测验试题

专业 姓名 学号

(波尔兹曼参数:k=1.38×10-23J·K-1; 摩尔气体常数:R=8.31J·mol-1)

一、单选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1. 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的分 子数密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 C )

(A)温度、压强均不相同. (B)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大于氮气压强. (C)温度、压强都相同. (D)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小于氮气压强.

分析过程:由于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则温度T相同,又因分子数密度相同得出n相同,由p=nkt,所以p相同

2.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相同,而方均根速率之比为

?v?:?v?:?v?21/221/22ABC1/2?1:2:4,则其压强之比pA:pB:pC为( C )

(A)1:2:4 (B)1:4:8 (C)1:4:16 (D) 4:2:1 分析过程:由p=nkt和vrms?3kT可知,n相同,同种气体m相同 m

3.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为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v0,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Z0,平均自由程为?0,当气体温度升高为4 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v,分子平均碰撞次数Z,平均自由程?分别为( B ) (A) v?4v0,Z?4Z0,??4?0 (B) v?2v0,Z?2Z0,???0 (C) v?2v0,Z?2Z0,??4?0 (D) v?4v0,Z?2Z0,???0

分析过程:由v?8kTkT知,v?2v0,由Z?2?d2vn知,Z?2Z0,由??和2?m2?dpPV=nkT又因为体积不变,公式可变形为??

kT2?d2nkTV?V知???0 2?d2n4.已知n为单位体积的分子数,f?v?为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则nf?v?dv表示( B )

(A) 速率v附近,dv区间内的分子数

(B) 单位体积内速率在v~v+dv区间内的分子数 (C) 速率v附近dv区间内分子数占总分子数比率

(D) 单位时间内碰到单位器壁上速率在v~v+dv区间内的分子数

5.如图所示,bca为理想气体绝热过程,b1a和b2a是任意过程,则上述两过程中p a 气体做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 B )

(A) b1a过程放热,作负功;b2a过程放热,做负功;

1 (B) b1a过程吸热,作负功;b2a过程放热,做负功;

(C) b1a过程吸热,作正功;b2a过程吸热,做负功; (D) b1a过程放热,作正功;b2a过程吸热,做正功; O 2 c b V 分析过程:由W??pdv知系统是做负功,由于bcas是绝热过程,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E??Wbca,另外由图可知Wb2a?Wbca?Wb1a,则Wb2a?Wbca?Wb1a,对于b1a过程:Q??E?Wb1a??E?Wbca?0,故可知是吸热过程,同理b2a是放热过程。 6.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有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J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C ) (A) 6J (B)3J (C) 5J (D)10J

分析过程:体积不变,说明系统不做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变为Q??E,而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为?E?QH2:QHe?(mH2MH2miR?T,欲使两气体的温度升高相同,须传递的热量M2mHeMHeiH2)。再由PV?iH2)(:m压RT,初始时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温度、

M3 强和体积,因而物质的量相同,所以QH2:QHe?iH2:iHe?5:

7.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变到平衡态B,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则在状态A和状态B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 B ) (A)对外作正功 (B)内能增加 (C)从外界吸热 (D)向外界放热

p A B O V

分析过程:因为内能的是状态参量,至于系统的始末状态有关,由图可知VA?VB,则TB?TA

8.下列四个假想的循环过程,在理论上可实现的为( B ) p

绝热

p

绝热

p 绝热

p

等温

绝热

绝热

等温

A V

等温

o B V

绝热

o C V

o D V

A

分析过程:绝热线不可能相交,故排除C、D,又因绝热线比等温线陡排除

9. 一台工作于温度分别为327oC和27oC的高温热源和低温源之间的卡诺热机,每经历一个循环吸热2 000 J,则对外作功( B )

(A) 2000 J (B) 1000 J (C) 4000 J (D) 500 J

分析过程:由热机效率可知??1?T21? T12

10.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A ) (A) 自然界中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B)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C) 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的过程 (D) 任何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3分)

1.室内生起炉子后,温度从15oC上升到27oC,设升温过程中,室内的气压保持不变,则升温后室内分子数减少的百分比为 4% 。

分析:因为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压强和气体的体积都不发生变化,只有分子数密度发生变化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RT分别求出两种温度下的气体分子数密度即可求解。

解:温度为15oC时pV??1RT1??1?pVpV? RT1R288温度为27 oC时pV??2RT2??2?pVpV? RT2R3002.在容积为2.0?10?3m3的容器中,有内能为6.75?102J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则气体的压强为1.35?105Pa;若容器中分子总数为5.4?1022个,则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7.49?10?21J,温度为3.62?102K。

miRT,对刚性双原子分子而言,i=5.由上M2m述内能公式和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2)求得压强后,RT可解得气体的压强。

M再依据题给数据可求得分子数密度,则由公式p=nkT可求气体温度,气体的平均平动

分析:(1)一定量理想气体的内能E?动能可由?k?3KT2求出。 解:(1)由E?mimRT和PV?RT可得气体的压强p?2EiV?1.35?105Pa M2M(2)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k?3KT2?7.49?10?21J

(3)分子数密度n?NV,则该气体的温度T?P?nk??PV?Nk??3.62?102K

f(v)3. 如图示两条f(v)~v曲线分别表示氢气和氧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从图上数求出氧气的最概然速率为 5.0?102m/s2. o气在据可

2 000 v/m??1s分析:由最概然速率vp?2RTM知在相同的温度下,由于不同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他们的最概然速率也不一样,因为氢气的摩尔质量比氧气的小,所以可以判断图中给出的是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利用vp?2RTM即可求解 解:由分析知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

?v?pH2?2RTMH2?2.0?103m/s2

2利用MO2MH?16可得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

?v?po2??vp?H24?5.0?102m/s2

4. 汽缸内储有2.0mol的空气,温度为27oC,若维持压强不变,而使空气的体积膨胀到原体积的3倍,则空气膨胀时所作的功为9.97?103J.

分析:本题是等压膨胀过程,气体做功W??PdV?P(V2?V1) 其中压强P可以通过

V1V2物态方程求得。

解:根据物态方程pV1??RT1 ,气缸内气体的压强p??RT1V1,则做功为

W?p?V2?V1?\\??RT1(V2?V1)V1?2?RT1?9.97?103J

气所再由

5.如图所示,使1mol氧气由A等温地变到B,则氧作的功为 2.77?103J ;若由A等体地变到C,C等压地变到B,则在该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

2.0?103J 。

分析过程:1mol氧气,

B由W?A?pdV??RTVVdV?RTlnB?pATAlnB?2.77?103J VVAVAACB过程吸收的热量为:QACB?QAC?QCB? ?mmCV,m?TC?TA??Cp,m?TB?TC? MM1?mm?m??m??CRT?RT?CRT?RT???V,mCAp,mBC?? ?R?MM?M??M???CV,mC?pCVC?pAVA??P,m?pBVB?pCVC??2.0?103J RR6.1mol氢气在温度300K,体积为0.025 m3的状态下经过绝热膨胀体积变为原来的两

倍,此过程中气体对外作功为(氢气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体热容比值=1.41)

1.51?103J 。

分析过程:由于是绝热过程,V1r?1T1?V2r?1T2,V2?2V1, 求出T2,再根据

W???CV,m?T2?T1?求出对外做的功

7.一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7oC,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50%,高温热源的温度需要提高 93.3 oC 。 分析过程:由??1?

T2280T280???1??0.4,??1?2?1??0.5,?T?T1?T1

??T1T1TT11三、计算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1.01?105Pa,温度为27.0oC,求:

(1) 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2) 氧气的密度;

(3)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4)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设分子间均匀等距排列)

分析:在题中压强和温度的条件下,想起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可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密度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等求解,。有因可将分子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故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V0?d3,由数密度的含义可知V0?1n,d即可求出。

解:(1)单位体积分子数 n?pkT?2.44?1025m?3

(2)氧气的密度 ??mV?pMRT?1.3kg?m?3

(3)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k?3KT2?6.21?10?21J (4)氧气分子的平均距离 d?31n?3.45?10?9m

通过本题的求解,我们可以对通常状态下的理想气体的分子数密度、平均平动动能、分子间平均距离等物理量的数量级有所了解。

Nf(v) 2.有N个质量均为m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

率分布如图所示.

(1)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面积的含义;

a

(2)由N和v0求a值;

(3)求在速率v0/2到3v0/2间隔内的分子数; (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O

分析: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

v0 2v0 v

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f?v?的物理意义。f?v??dNNdv题中纵坐标Nf(v)?dNdv,即处于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f(v)的归一化条件,即

??0f(v)dv?1。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

等),即可求解本题。

解:(1)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到2v0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显得面积

2v0S??0Nf(v)dv?N

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 (2)由于S?2N1 av0?a(2v0?v0)?N,所以a?3v02(3)速率在v02到3v0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

3v?v022Nf(V)dv??v0Nf(v)dv??2v03v02v0Nf(v)dv

?av0?v?v0?由图可得Nf?v???v0

v?v?2v00?a?3v2所以?v0Nf(V)dv??v0Nf(v)dv??22v03v02v0Nf(v)dv=

7N 12所以速率在v02到3v02间隔内的分子数

7N 12(4)先求分子的速率的平方的平均值

v??vf(v)dv??02?2v002v0ava312v?dv??v2?dv?mv0

v0v0NN182所以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113131?k?mv2?m?mv02?mv02

2218365

3.一压强为1.0×10Pa,体积为1.0×10-3 m3的氧气自0oC加热到100oC,问: (1)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 (2)在等压和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

分析:(1)由热力学公式Q??Cm?T 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体过程中,

QV??E??CV,m?T;在等压过程中,Qp??p?dV??E??Cp,m?T(2)求过程的做功

冗长有两个途径。①利用公式W??p(V)dV;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已经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E??CV,m?T2?T1?得到。从而求得功W。 解: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到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p1V1RT1?4.41?10?2mol

M75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CP,m?R,摩尔定容热容CV,m?R。

22(1) 求Qp,QV

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

Qp??p?dV??E??Cp,m?T=128.1J

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

QV??E??CV,m?T=91.5J

(2)按照分析中的两种方法做功值

解1 ①利用公式W??p(V)dV求解。在等压过程中,dW?P?dV?Wp??dW??T2T1mRdT,则得 MmRdT?36.6J M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做功为WV??p(V)dV?0 ②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E?W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

?E?mCV,m?T2?T1??91.5J M由于在(1)中已求出Qp,QV,则在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

WP?Qp??E?36.6J

WV?QV??E?0

4.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其中AB和CD是等压过程,BC和DA是绝热过程. 已知 B点的温度TB=T1,C点的温度TC=T2 . (1)试证明该热机循环效率为 . ??1?T2/T1p

A (2)这个循环是卡诺循环吗? B 分析:首先分析判断循环中各过程的吸热,放热情况。BC和DA是绝热过程,故QBC,QDA均为零;而 AB为等压膨胀过程(吸热),CD为等压压缩过程(放热),这两个过程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均可由相关的温度表示。再利用绝热和等压的过程方程,C 建立四点D 温度的联系,最终可以得到求证的形式。

O V 证:(1)根据分析可知

QCDQABmCP,m?TD?TC?T?TDTTTM?1??1?C?1?C(1?D)(1?A)(1)

mTB?TATBTCTBCP,m?TB?TA?M

??1?与求证的结果比较,只需证得TDTC?TATB为此,对AB,CD,BC,DA分别列出过程方程如下

VATA?VBTB (2) VCTC?VDTD (3) VB??1TB?VC??1TC (4)

??1??1VDTD?VATA (5)

??1?T2/T1联立求解上述各式,可证

5. 证明 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过程是不可逆的 .

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满足熵增加原理,故是不可逆的

气体绝热自由膨胀,有: ?Q=0 ?W=0 dU=0对理想气体,由于焦尔定律,

膨胀前后温度T0不变。为计算这一不可逆过程的熵变,设想系统从初态(T0,V1)到终态(T0,V2)经历一可逆等温膨胀过程,可借助此可逆过程(如图)求两态熵差。

P 2dQ2PdV1 S?S???2 2111 TT0

?S > 0证实了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是不可逆的。 V1 V2 V

?dQ?dE?PdV?P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