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节约型理念
摘要: 从当前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出发, 提出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园林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分析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 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 主要包
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
关键词: 节约型园林 绿化规划设计 生态策略
资源短缺已经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 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细则方面入手, 其中, 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出发,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 探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与方法。
1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 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 三是以最小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经济、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 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 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 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具有可持续性、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
园林绿地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是为了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反对当前绿化建设中的诸多铺张浪费之风而提出的。所谓最小的用地和最小的投入, 并非是绝对数量上的减少, 而是通过提高资源与资金的利用率, 达到相对数量的减少。这种减少不是以牺牲园林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为代价, 而是在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前提下的最少投入, 离开这个前提, 就会影响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园林绿地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实现节约的目的。
2 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
2.1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在地少人多的中国, 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不可能完全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改善。面对有限的绿地面积, 就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构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高效园林绿地系统, 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2.1.1 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
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应遵循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 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从而发挥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 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的规划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具有关键性作用, 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节约的重要保证, 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可以延长城市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 避免频繁改建, 节约城建资金, 从而实现经济上节约。
2.1.2 通过合理设计,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正确, 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 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多的大尺度空间, 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 空间尺度宏大、壮观, 但使用者寥寥无几, 场地的用率很低; 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 如符合人们使用功能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 常常是最受欢迎的。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 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些要求, 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 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设计, 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 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2.1.3 通过立体绿化, 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立体绿化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 可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视率的同时,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 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 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 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 提升
人居环境质量。当前立体绿化的技术已基本成熟, 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 在无显著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 向空中竖向发展, 从而提高绿化效率。
2.2 合理选择植物资源, 优化植物配置
植物资源是形成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的最直接保证, 乡土植物应该是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的核心物种群。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来说, 从植物品种的选择到群落结构的设计, 都应该充分借鉴和模拟乡土优势群落结构特征,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以及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来优化园林植物的配置。
2.2.1 因地制宜, 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 其中, 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 往往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暂行标准中,对于本地物种的应用基本指标也有着明确要求。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来说, 由于乡土植物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 而且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 少有病虫害, 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 同时可节约水资源, 有些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 可以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是一项重要的节约举措。
2.2.2 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进行设计
地方植被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竞争, 一般会逐渐形成地方的优势植物品种以及由优势植物品种组合形成的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 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于此, 1971年美国生态学家、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 这种遵从自然演替规律, 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 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 较之于传统的只注重景观性的植物配置, 具有更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目前, 这种设计理念在国内外很多生态园林建设中已经被广泛认同和应用。
2.3 利用循环再利用理论, 节约自然资源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 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 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循环再利用理论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应用模式, 它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 在园林绿化的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 就是要减少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减少污染的排放, 减少人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等。例如, 在园林绿地的景观设计中, 充分利用场地地貌特征和植被现状, 保留原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 有机地进行改造, 既突出景观的地方性特征, 又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同时,场地竖向设计遵循的“减少大的地形改造”、“土方就地平衡”等原则, 都是减少人为干扰、减少经济投入、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 “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绿化另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 主要包括废弃物景观再利用、垃圾的基质化处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等。 2.3.1 废弃物景观再利用
这里所说的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 在景观改造规划中, 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 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德国的杜伊斯堡公园、煤气厂公园和广东歧江中山公园等国内外著名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开发模式, 为我们针对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那些诸如将废弃的铁轨改造成别致的花径、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工业雕塑、将水塔改建为攀登了望塔、保留旧厂房的钢筋框架并改造为休息休闲场所等等的做法,既延续了场所的特征, 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又节约了建设资金, 是节约型园林设计中应该借鉴的节约材料的手段。
2.3.2 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 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 经过无害化处理后, 就地变成富有营养的植物生长基质, 不仅能消除园林垃圾处理压力, 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地提供高效肥料, 更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目前, 国内外有很多这类园林垃圾处理厂,在实现园林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节约无机化肥材料的使用等方面, 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2.3.3 雨水、城市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 对解决当前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园林绿地中, 可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