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时代篇
第十章 宗教的世俗化
第一节 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
83、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神圣化的张力
宗教世俗化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首先它要表达的是宗教同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其次所要表达的是其同社会或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张力结构或张力关系。归根到底,宗教的世俗化所以意指的是社会组织为宗教所赋予的超越意义的褫(chǐ)夺,即一种“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
人类是借神圣的自我表征,即借显圣物以表自己的神圣性,世俗性和神圣性都是人类存在的样式。因此,显圣物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然物,超自然存在即是自然存在,神圣即世俗,而神圣和世俗这两种存在样式也无非是世俗社会的一种“二重化”,这种二重化内涵了神圣和世俗的相互依存的内在关联性质。
84、宗教世俗化的历史维度 宗教世俗化的历史维度,即宗教世俗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宗教的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宗教的神圣化,而后才有所谓的宗教世俗化。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宗教世俗化成了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普遍的问题。“旧约”中关于以色列人的“两次出走”的传说就蕴含着宗教的世俗化,即以色列人摈弃绝对超验的上帝,进而赋予上帝以“人为”和“历史”的关联性,耶和华成了一个“在历史中活动”的上帝。
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变的,多面的和矛盾的,它既是世俗化的反对者,又是世俗化的倡导者。另外,神权和政权的世俗化也推进了宗教世俗化进程。
85、宗教世俗化的现当代维度 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以来,宗教的世俗化就一直以空前的规模向前推进着,许多思想家把现代化理解为世俗化的同义词,理解为“世界的祛魔”或“世界祛除魔力”。
首先,当代社会的世俗化,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近现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众多领域都实现了世俗化,人们习惯了用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来“观”世界,逐渐摈弃宗教的“宇宙学”。
其次,现当代宗教的世俗化在宗教本身也有相当全面的表现。16世纪和20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方面是宗教对处于变革状态的社会的一种适应,另一方面又可以看作是宗教本身的一种世俗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把宗教本身的世俗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一,期间兴起的各种宗教理论,不仅为传统宗教从社会公共领域淡出,为宗教的私人化开辟了道路,而且本身就成了一种为宗教世俗化辩护的理论,第二,现当代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方面的世俗化的步子同样迈得很大,教会组织的社会化和民主化,宗教仪式的简单化成了当
25
代宗教的普遍现象,宗教极大地融入社会之中。
现当代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与传统社会宗教本身世俗化的区别在于现当代社会“一个国家里各宗教多元并存”或贝格尔所谓的“多元主义”,即宗教“非垄断化”。第一,宗教的“非垄断化”标志着现当代宗教同宗教的传统任务的“彻底决裂”;第二,现当代宗教在一个国家里多元并存把各宗教组织置放在相互竞争的处境,有利于各宗教解释世界的相互竞争;第三,宗教多元化迫使宗教团体“进入市场”,各宗教团体的宗教制品不得不被“卖”给不再强迫去“买”的顾客,被市场经济的逻辑所支配;第四,宗教机构的官僚化,宗教机构的官僚化是宗教组织结构理性化的标志,宗教结构通过官僚体制相互作用的方式彼此之间打交道,并与其他社会机构打交道;第五,多元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宗教活动的市场化造成的另一个重大结果是宗教内容主观化,由“宇宙学”演变成了“心理学”。
86、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发展前景 宗教的世俗化、“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不会让宗教消亡,理由如下: 首先,在现当代,各宗教信众的增长率与世界总人口的增长率基本持平。
其次,在现当代,宗教的世俗化同宗教的神圣化结伴而行,还存在着一种“逆世俗化”运动,包括宗教复兴运动、新兴宗教复兴运动和公民宗教运动。
再次,宗教功能的分化和隐伏,宗教世俗化并未导致其核心功能的丧失,一些功能潜入到某些领域的深层,仍然在以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方式在发挥作用。
最后,宗教的世俗化正在不断地酿造着宗教滋生或再生的土壤,世俗化导致人的异化,而宗教情绪正是从这种异化感滋生出来的。只要人的异化存在,宗教情绪和宗教组织就会存在。
87、近现代三大宗教运动 (1)宗教复兴运动
宗教复兴运动是一种旨在恢复传统宗教早期阶段所特有的宗教信仰的纯洁性和宗教生活的出世性宗教运动。参与这种运动的宗教组织往往以新的教派的形式出现。主要有:19世界发源于美国的基要派,20世纪初出现的伊斯兰复兴运动,70年代伊朗全面复活政教合一,50年代以来亚洲的佛教复兴运动;80年代基督教在苏联和东欧的复兴等。
(2)新兴宗教复兴运动
新兴宗教复兴运动的目标在于创造在信仰上同传统宗教相别的新的宗教组织,包括信理型和膜拜型两类。信理型的新型宗教旨在教义的革新,包括摩门教、基督教科学派等;膜拜型差不多就是一个“膜拜团体”,有拒斥类(敌视社会)、适应型或肯定型(积极涉世)、灵修派(专注灵性修炼)三种类型。
(3)公民宗教运动
公民宗教的目标在于将政治和国家重新神圣化,使一个国家的一组信念、仪式和标志重新获得神圣的意义,并且使其全体公民都尊重这一神圣性。
第二节 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
88、宗教世俗化与宗教及其神学的两难处境
宗教世俗化意味着历史的进步和必然,无论宗教及其神学对其采取适应还是抵制的态度,都会同样遭到新的问题。在漫长的神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即顺应主义和抵制主义。大多数神学流派都处于这样两个极端形式之间。在现当代表现为自
26
由主义和正统主义的矛盾斗争。
89、从正统派到虔敬主义和理性主义 正统派是指“早期新教”,即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从罗马公教会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但是这种新经院主义或新教正统派在神学层次上遭受了两次严重的打击:一次是虔敬主义的打击,另一次是理性主义(自然神学)的打击。
虔敬主义对新教正统派的冲击主要在于它以种种形式的情感主义腐蚀和消解新教正统派的教义结构,使宗教信仰开始了其非客观化或“双重主观化”的历程。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要求人们用理性去重新认识宗教,消除宗教的“神秘性”。
90、从理性主义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自然神学)遭到了约瑟夫·巴特勒的挑战,他针对自然神论把自然理解为人与上帝的中介、在理性的基础上把启示宗教还原为自然宗教。他的理论被休谟和康德发挥到极致,休谟认为宗教的基础是信仰而不是理性,康德指出理性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超验使用先验的范畴,从而否定了理性论证上帝存在的可能。另外,理性主义在遭到否定的同时,又发展出了“路德神学”这一形态,代表人物有廷德尔、卢梭、康德等。
对正统派神学冲击最大的是19世纪的神学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利奇尔、饶申布什。施莱尔马赫是自由主义神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宗教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体验或感受,宗教感受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是直观性、直接性,是一种向自我呈现的自我直观;其次是内在超越性或相对相关性,宗教感受是一种对于无限者的感受,是一种绝对依赖的意识。利奇尔、饶申布什强调宗教的社会救赎思想。
91、新正统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1)新正统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神学逐渐丧失统治地位,掀起了一阵新正统主义思潮,以卡尔·巴特为主要代表,他坚决抵制宗教世俗化和多元化,坚决抵制宗教神学同哲学和世俗文化的结盟,主张“圣经唯一”和“恩典唯一”,要求回到宗教改革时期。巴特的神学也被称为“辩证神学”,即用否来解释是,用是来解释否的方法。
新正统主义除巴特的辩证神学外,还有天主教神学复兴运动的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是雅克·马利坦,要求宗教回到托马斯时代在托马斯实在论的基础上重建当代基督宗教神学,实现以“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即“完整的人道主义”取代“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神学目标。
(2)新自由主义
随着二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日益突出,新自由神学在主观化、心理学化和世俗化方面走在前列。鲁道夫·布尔特曼主张“非神话化”,即抛弃宇宙论或末世论框架,要求人们在对新约神话作出新的现象学、人类学或生存论解释。新自由神学的另一代表是美国的保罗·蒂利希,蒂利希的生存论神学强调“救治”的终极关切。
新自由神学的入世精神和世俗态度在“美国现实主义”和一些激进的世俗神学家那里获得了更为鲜明的表达。美国现实主义是一种温和的自由主义神学,代表认为是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他采取的是一种所谓“圣经—基督宗教的观点”。新的激进的世俗神学的核心是“对于当代生活之世俗方式的关切和一种新的评价”,代表人物有弗里德利希·戈加登、狄特里希·朋霍费尔、约翰·罗宾逊。弗里德利希·戈加登主张现代人的根本使命就是破除那种在中世纪形成的静态的、形而上学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概念,回到古代以色列人的那种“彻底世俗”的观点;狄特里希·朋霍费尔提出了“非宗教的基督教”的概念;约翰·罗宾逊的《忠
27
实于上帝》的出版掀起了一场“上帝之死”思潮,把目标指向了宗教彻底世俗化和人类的社会责任和承担意识。
92、宗教世俗化与神学的未来发展 首先,宗教的世俗化将依然是世界各宗教及其神学必定遭到且必须认真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未来的神学将可能依然要通过正统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具有片面性的神学理论的矛盾斗争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最后,综合型或整合型的神学形态将在未来的神学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 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第一节 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
93、宗教对话首先是一个由宗教冲突提出来的问题,而宗教冲突虽然是一个同宗教的特殊本质(即宗教信仰极其神秘性和超越性)直接相关的问题,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是一个同宗教的地理分布和空间传播密切相关的问题。宗教的地理分布同古代人类文明的分布大体上是相称的和相对应的。
94、宗教的空间传播与宗教冲突
宗教的空间传播与宗教冲突自宗教产生以后就一直存在,随着宗教自身的发展,其冲突和传播的范围、性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宗教,无论是基督宗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在同其他宗教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并在同其他宗教的相互斗争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95、当代的宗教分布与地区冲突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宗教在全世界的分布,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宗教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宗教之间的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正确处理各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是实现区域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的根本举措。
96、宗教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从重建世界秩序的高度审视宗教冲突问题。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的和多文化的世界”;第二,各种文化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全球政治结盟的基础由意识形态认同转向文化认同或文明认同;第四,在现代世界中,宗教是主要的,可能是唯一主要的促动和动员人民的力量;第五,在当今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对抗性的;第六,抵制文明冲突、避免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就是积极开展“文明间的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努力坚持“避免干涉原则”、“共同调解原则”以及“求同存异原则”或“共同性原则”。
亨廷顿的国际政治关系学说的缺陷是:第一,过多渲染地区冲突,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格调;第二,过分强调国际机构对国家职能和权力的蚕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第三,把国际政治关系还原为文明关系,把文明关系还原为宗教关系,这样就把国际问题过分简单化了;第四,强调宗教冲突,没有谈宗教世俗化和宗教融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五,强调了文明对话,没有进而强调宗教对话。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