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宗教意识内在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43、巫术(准宗教)
“前万物有灵论”认为原始人信仰万物有灵论之前便已经有了某种更为原始的宗教形式,这就是对“巫术”或“巫力”的信仰。巫术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仿巫术、接触巫术。
模仿巫术也称“模拟巫术”或“顺势巫术”,贯穿其中的是所谓“类似法则”或“相似率”,即认为只要对类似的事物实施巫术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接触巫术,也称“感染巫术”,贯穿其中的是所谓“接触法则”或“传染法则”,认为只要对该对象接触过的物体施行某种巫术即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巫术同成熟宗教的异同:宗教对超自然力量持一种“卑躬屈膝”的敬畏态度,而巫术则对之采取一种“妄自尊大”的狂妄态度,企图通过某种手段控制和支配自然力量为己所用。巫术和宗教,都相信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存在,并力图借助于这种力量来实现人类所不及的各种需要和精神自由。在黑格尔看来,巫术不是通过“个人意志”,通过“客观精神”来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的,而是通过“个人意志”和“主观的自我意识”来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的。
44、宗教禁忌与戒律
宗教的禁忌和戒律是宗教意识在宗教行为方面的消极表现,是对宗教行为的否定性规定。
宗教禁忌门类可以从宗教行为的角度分为语言禁忌、活动禁忌(作业禁忌)、饮食禁忌。宗教诫命和戒律是宗教禁忌的升华、规范化和条文化,是宗教行为的理论纲要。
45、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与宗教禁忌和戒律的差异:一方面,宗教禁忌和戒律规定信徒不应该做什么,宗教礼仪规定信徒应该做什么,是对宗教信徒行为的正面的、积极的和肯定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宗教禁忌和戒律是对单个宗教行为的具体规定,宗教礼仪是对信徒一系列宗教行为的规定,是对宗教禁忌和戒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宗教礼仪的活动手段和行为主体,可以把宗教礼仪分为献祭、礼拜和忏悔。
献祭是一种“以物事神”的宗教礼仪;礼拜主要是一种对神的敬畏感、依赖感和神秘感的精神性活动,包括祈祷、读经、唱诗和讲道等;忏悔是信仰者向神灵坦白承认自己所犯的过错,以求获得神灵宽恕的一种宗教仪式。
46、宗教节庆
宗教节庆是一种集礼拜、纪念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具有群体性、娱乐性、周期性等特征。
宗教节庆内容包括:①纪念信仰和崇拜对象的诞生和逝世;②纪念崇拜对象的成道、降经和传经事迹;③纪念崇拜对象的圣事、奇迹和圣迹。
47、宗教修炼
宗教修炼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修炼者不断提升自己的宗教修养水平,进入“神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达到生存论的根本转变(救赎或解脱)。另一方面在于培养神学人才和宗教领袖,使宗教理论得以维系和发展。
从生存论的角度看,修行法门或修行原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禁欲,禁欲是宗教修行者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守禁忌和守戒律是修禁欲的第一个
13
层次;独身,独身包括神职人员的独身和修行意义的独身,通过独身生活,断灭情欲的诱惑,保持灵魂的纯洁,实现神人合一或禅定悟道,得到救赎或解脱;苦行,独身是苦行中的一种,但苦行并不限于此。
②无我,宗教意识中存在“个我”与“神圣”的对立,宗教修炼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把自我虚无化或把自我转化为“无我”来消除这一根本对立。
③契神,契神(人神和一)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最后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神秘的爱”达到目的。
第四节 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
48、宗教组织:是指宗教信徒在其中依据宗教观念过宗教生活并通过它进行宗教活动(宗教行为)的机构或团体。宗教组织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同社会组织或政权组织的统一性或同一性,然而同时与社会组织或政权组织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宗教组织的作用:①它是宗教观念或宗教意识的社会载体;②是宗教生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③不仅是宗教观念的确定者、解释者和捍卫者,也是宗教行为的规范者、监督者和管理者;④宗教组织是宗教对社会生活进行直接干预的重要手段。
49、宗教组织的分类
①从宗教同政治的关系,可以分为:政教合一型宗教、政教分离性宗教 政教合一型宗教表现为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或政权组织合二为一,高踞社会组织或政权组织之上,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决定性影响;
②从宗教同社会的关系,可以分为:入世宗教、出世宗教
所谓入世宗教,是指那些以解救现世苦难、建立“地上天国”为根本宗旨的宗教;所谓出世宗教,是指那些完全抛弃现世生活,以“天上天国”为唯一归宿的宗教。
50、宗教组织和宗教观念的关系
宗教组织是宗教观念的体现者,是宗教观念赖以传播、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宗教组织又构成宗教观念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此,宗教组织同宗教观念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宗教组织对宗教观念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宗教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形成”→“稳定”→“衰败”→“变革(振兴)”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形态。
51、宗教制度与宗教体制 ①宗教制度,从广义上说,是那些维系宗教组织,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活动的规章、体制、惯例和传统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宗教制度是宗教组织得以建立和维系的原则和规条。
②宗教体制,世界诸宗教的最主要的宗教制度是“科层制”。包括基督宗教的主教制,东正教的牧首制,加尔文派的长老制,伊斯兰教的职务制,佛教的寺院制等。
③宗教组织中的核心人物是僧侣,僧侣是泛指各种宗教的专门神职人员,精通宗教礼仪,从事沟通人神关系的特殊人物,离开了僧侣的领导和参与,宗教组织和宗教观念难以维系和发展。
52、各宗教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为宗教要素的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在
14
的辩证的关联的。宗教意识在宗教要素中的主导因素,因为离开了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和宗教经验,就不会有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离开了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和宗教经验也难以形成和巩固;因此,宗教意识与宗教存在(宗教信众及其组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互存互动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宗教的特殊本质
53、宗教的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构成宗教的“二级本质”。所谓宗教的特殊本质,所指的是为宗教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群体所独有,而为其他意识形态和社会群体所缺乏的本质特征;而所谓的普遍本质,所意指的是为宗教这一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和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本质规定。
第一节 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
54、根据语源解释宗教的内涵:①凡宗教都关乎一个信仰对象,超越性、无限性、秩序、威仪乃信仰对象的本质特征;②凡宗教都关乎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敬畏、尊崇和顺从;③凡宗教都蕴涵有信仰主体同信仰对象结合或合一的意向。
55、宗教的语源学解释之所以能构成我们认识宗教二级本质的理论支点,原因有: ①明确昭示了宗教的内在本质和最隐蔽处,即宗教信仰问题,宗教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各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②点示出了宗教信仰对象的本质特征,即“神秘”或“不可言说”性质;③暗示了宗教信仰何以神秘的成因,即“信仰对象的超越性”(宗教“神秘”的秘密在于宗教信仰对象的超自然性、超现世性或彼岸性,简言之即超越性);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区别于理性认知的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正是在于宗教信仰本身;而宗教信仰的特殊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超越理性认知能力的一种“神秘”,在于它的“超越性”。
第二节 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
56、宗教极其信仰的生存论维度
正是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构成了宗教信仰的特殊本质,构成了宗教信仰的根本义和“胜义谛”,人通过宗教把自己“异化”出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论的种种需要。人的福乐或至福始终是宗教追求的基本目的,这样那样的宗教也就是从这样一种生存论的需要产生出来的。
不仅宗教的创建离不开人们的生存体验,而且个人的宗教皈依也离不开个人的生存体验。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从无宗教信仰到有宗教信仰;从一种宗教信仰转向另一种宗教信仰。但无论何种形式,个人的生存体验都是其原初的动因。
57、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
15
救赎问题构成宗教信仰的实质性内容,构成所有宗教经典和宗教教义的主题思想。所谓救赎,按照希克的观念,指的是人类生存从“个人(信仰主体)中心”向“实体(信仰对象)中心”的转变和神人之间的“同一”。在东方宗教中,“他力”不构成宗教救赎的决定性因素,“自力”才是救赎的根本途径;而西方宗教则与此相反。
58、信仰的内在性(人为何要通过宗教信仰把自己异化出去?)
任何宗教意识、宗教行为都是奠定在神、人之间的一种“差异”之上的,表现为宗教信仰的超越性。这种差异或超越性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自我分裂:作为自然存在者与灵性存在者的分裂,作为实然的人与作为应然的人的分裂,作为处于日常生活状态中的人与作为理想状态中的人的分裂??这种分裂是人达到人性重新整合的手段,是实现神人同一性的手段,是洞悉宗教信仰内在性的手段。
宗教信仰的超越性,构成人的自我的两个层面之间的一种张力,彰显人格的二重性。之所以要强调宗教信仰的超越性,乃是为了在种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消除这样一种超越,之所以反思人格中的二重性,乃是为了把自己理想的一面充分实现出来。所谓救赎,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或自我转变。
59、宗教意识的演进,——实质是“向人自身的复归”
世界诸宗教具有的超越性,实质上是人自我设定的超越,又反向促进了人的自我超越。宗教信仰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自否定”过程,否定(超越)当下的自己,是为了重新设定自己,并使自己变得身价百倍。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宗教理解为人的一种“自我异化”,把宗教的奥秘解读为“把人因宗教而失去的人的内容归还给人”,并使这样一种归还升格为一种向“人自己本身复归”、使人“重新获得自己的人性、自己的本质”的过程,是一种唤起人的自我意识的过程。
不仅人在宗教信仰过程中通过“自否定”实现了自我超越,而且世界所有宗教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否定”过程。人类宗教基于人类历史进步的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变革的过程,其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当代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所确立的“整个世界观据以解释”的主导性原则,是人的主体性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理性的生存体验的原则,主要流派有生存神学、希望神学、激进神学等。“神正论”让位于“人正论”。
60、当代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主要流派
生存神学:认为神并不存在于人和人的生存活动的“客体”,人是一个依人的生存体验且为了人的生存体验而有的东西,离开了人的生存和生存体验,上帝的本性或存在得不到任何说明。代表人物:麦奎利,呼吁神学研究要转向“人”。
希望神学:从根本上否认作为客体的上帝的存在,进而明确把上帝宣布为“人的理想”或“人的希望”,把对神的信仰转换成了“对人本身的信仰”,即“人的自我信仰”。代表人物:布洛赫、摩尔曼特。
激进神学,亦称“上帝已死”神学,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奥尔帝泽
第七章 宗教的普遍本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