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下载本文

27、宗教发展观的确立

宗教进步观或宗教发展观的确立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为标志,斯宾塞是推动宗教研究方法论历史转型的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使进化论由生物学的一种理论迅速成为包括宗教在内的所有形态的人类文化的主导概念。

把宗教进化观和宗教发展观继续推向前进的是缪勒和泰勒,缪勒把进化和变化看作是宗教的根本规定性,把进化的原则和变化的原则看作是宗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则。泰勒只要对“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对“石器时代的宗教”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假说,其“万物有灵论”是他从宗教进化论立场出发对宗教起源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说明。

第二节 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

28、宗教历史发展的两个向度:整个宗教的历史发展从一方面看,是一个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方面看,又是一个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注:宗教的历史发展有许多向度,并非规定只有这两个向度。)

29、自然宗教:宗教的原初形式,是那种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 其根本特征在于:在这种宗教形态里,人们所崇拜的并不是什么“超自然”或“超世界”的神灵,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物或自然力,是人们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所直接感知到的自然物或自然力。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大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

“最初的神”在由于把“自然力”人格化才产生出来的。自然宗教作为人类宗教的原始形式不是偶然的,除了当时人们认识能力低下的原因,还有就是其在获取必要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对自然或自然物的极其鲜明的依赖感。

30、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

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的演进的原因:①随着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物的不断人格化,即随着自然宗教的“一步步发展”,人们所创造的神明难免越来越多;②原始人类“地域局限”的逐渐突破,其生存活动或生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③宗教信仰主体形成神灵观念的“抽象化过程”,即神灵观念产生和发展的“抽象化过程”一方面促成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跃进,另一方面又促成“二元神教”的产生。

31、从“多神教”走向“一神教”

从多神教走向一神教的可能性是普遍存在的,其过程大体分为一下几个阶段:①众神多元并存阶段;②“高位神”阶段;③至上神阶段。在讨论从“多神教”走向“一神教”的演进过程时需注意其历史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

32、氏族宗教:制度性宗教的原始形式

9

氏族宗教是制度性宗教的原始形式这一假说的逻辑依据在于: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总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同步,氏族宗教归根到底是氏族制度的一种反映。氏族宗教的中心内容为祖先崇拜,其原始形式为图腾崇拜。

氏族宗教的特征在于“氏族性”:首先,从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看,氏族宗教总是以祖先崇拜为其根本形式和中心内容;其次,从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的关系看,氏族宗教的特征在于它之同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合一;再次,氏族宗教在于他的绝对的“集体性”或“无个体性”;最后,极端排他性、自发性等。

33、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

民族宗教是指一定民族成员所共同信奉的宗教,是在传统的氏族宗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分化与整合两个阶段。

民族宗教的特征:①民族性,民族宗教一旦产生就成了全民族普遍接受的信仰;②国家化,民族宗教在通常情况是也就是相关国家的国家宗教,其君主总是同该宗教所崇奉的主要神灵建立这样那样的关系;③氏族宗教只有神话传说、宗教礼仪、宗教禁忌,而国家宗教却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教义体系和神学思想,以及以祭祀为核心的礼仪典章和组织体制;④此世性,国家宗教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入世”品格,是一种着眼于信徒的现世的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宗教。

34、从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

民族宗教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和种族的狭隘性,进一步突破这种局限性和狭隘性的就是世界宗教,包括基督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世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变迁的具体历史条件。

世界宗教具有世界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宗教信仰方面,世界宗教所推崇的对象具有超验性和普世性的特征;②在宗教理论方面,世界宗教着眼于宗教的个体性;③在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方面,世界宗教对于世俗组织和世俗制度总保持一定的间距,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10

第三篇 本质篇

35、在研究宗教本质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宗教本质的多维性。宗教是一种与终极实存密切关联的、由众多象征符号组合而成的、集无限属性于一身的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其次,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宗教本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方面要反对将我们所理解和阐释的宗教的本质绝对化,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将任何类型的宗教本质相对化。

再次,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宗教本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世界诸宗教都有其共同的本质,但具体的宗教又有其特殊本质,另外,共同的本质在每个个别的宗教上的体现又各各不同。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宗教本质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具有“初级本质”和“二级本质”之分。我们宗教学界将宗教本质分为三个层次:宗教的要素、宗教的特殊本质、宗教的普遍本质。

第五章 宗教的要素(初级本质)

36、宗教的要素: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宗教组织

第一节 宗教意识(上):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

37、宗教意识是构成宗教的第一个要素,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心理学范畴及本体论范畴,由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经验所构成。

38、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乃宗教之为宗教的一个最为内在也最为本质的规定性,其根本规定性有两个:一是对神圣者的信仰,包括人格神形态和非人格神形态;二是对彼岸世界的信仰,包括超越现实世界和内在于现实世界。

39、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有两种基本形态:神话寓言形态、理论思辨形态

①宗教神话:神话寓言形态是宗教观念的形象化,是宗教观念的“前逻辑形态”。 宗教神话是宗教观念的原始形态。原始神话是在人类虽然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却缺乏高度抽象的理论思辨能力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是人类尽力把握世界及其规律的最初尝试,是人类尽力尝试建立人与异己自然的和谐的最初的努力。

宗教神话也是宗教观念的基本形态。任何一种宗教观念都是以一个神话故事群作为其基础和基本内容的,宗教神话之为宗教观念由宗教真理的本质特征所决定,是宗教观念始终合宜的和永远不可或缺的表现形态。

②宗教理论:宗教理论是宗教观念的“逻辑形态”。宗教理论把宗教观念概念化和系统化,是宗教观念更为高级的形态。系统的宗教理论是作为民族-国家和世界宗教的宗教观念

11

形态出现的。宗教理论明显地具有理智色彩或理性色彩,是宗教观念的理性表达。所谓宗教理论或宗教理论体系,是指宗教观念的信条化和教义化。

宗教信条即最为根本的宗教观念,是那些决定着具体宗教特殊本质的观念,如上帝创世、道成肉身、三位一体、死而复活、末日审判等都是基督宗教的信条。

而所谓教义,是对宗教信条的理论解释和阐明,是宗教信条的概念化和理性化。而所谓教理是指宗教借以阐述其教义的原理和原则,是宗教信条进一步概念化和理论化。关于“神”的学说和理论的宗教教义和宗教教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神的存在问题、神的属性问题、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系统论证神的存在是神学的一项根本任务;神的属性问题强调神的自身存在和神的无限性;神与世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创世问题上。

第二节 宗教意识(下):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

40、宗教情感

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者特有的同宗教信仰、宗教观念相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施莱尔马赫,西方近代神学之父,把宗教情感提升为宗教的一个本质因素,批判了费希特的“理论的观点”和康德的“实践的观点”,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而是一种独特的无止无休的“情感”。

宗教情感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者对“神圣者”所持有的强烈、无限的敬畏感、依赖感、安宁感和神秘感。很多思想家把“恐惧”看作是宗教情感的主要形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各个宗教和许多现代宗教思想家把“敬畏感”看作宗教情感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依赖感”是指宗教信仰者的一种生存论态度,以神圣者为自己生存状态和生存活动的终极基础和最后的支撑;“神秘感”本质上属于一种“神人直面”、“神人合一”状态下的宗教情感;“安宁感”是同宗教的神秘感相伴而生的。

神秘感的最高形式在于神人合一,则安宁感伴随而生就是一件自然的事了,敬畏感和依赖感拉开了信仰者和神圣者之间的精神距离,从而神圣者对信仰者保持了一种超越的姿态和形象,但神秘感又使其合一,则先前的精神距离便随之泯灭,信仰者的恐惧感、敬畏感和依赖感也随之提升或转化为安宁感了。

41、宗教经验

宗教经验(宗教体验)是指宗教信仰者基于宗教情感的神秘感的主观体验或经历。宗教经验是构成宗教意识的基础,又是宗教诸要素的成因。有西方位格神宗教经验和东方非位格神宗教经验之分。

宗教经验的特征:①突发性;②短暂性;③不可言喻性;④主观性或意向性;⑤被动性;⑥神秘性。

宗教经验产生的条件:①宗教理论修养以及宗教理论修养上的“体悟”;②潜心修炼,道德净化;③生理转折期或边缘处境状态;④使用药物、饮用烈酒等。

第三节 宗教行为

42、宗教行为同宗教意识之间是一种互存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从宗教行为的生成机制看,宗教行为是宗教意识的外在化,是信仰主体所具有的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从宗教行为的功能看,宗教行为又是宗教组织向信徒灌输宗教观念,强化信徒的宗教意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