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下载本文

②诠释法:即宗教研究者对宗教文献、宗教遗迹以及现实的宗教体验加以整理、诠释、挖掘、描述、代言、观察、解释、判断、比较。宗教研究者形成的这种前知、前见的理论反过来影响其对宗教学的研究,诠释法具有历史性,使宗教学研究真正进入“效果历史”、“敞开状态”,对宗教定义的“最后一言”的独断论是不可能存在的。

15、阐释原则

①逻辑与历史在历史基础上相一致的原则(基本原则) 是宗教学研究和阐释的一项基本原则,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础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历史,我们强调的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非历史与逻辑一致。

②辩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和阐释原则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中的“历史”的内涵问题,即要弄清世界诸宗教之所以能够按其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演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来。“辩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和阐释原则”的方法论是辩证的,其本身不会排斥或取代宗教学研究和阐释的其他方法论原则,却可能成全和完善这些方法。

5

第二篇 历史篇

第三章 宗教的起源

第一节 宗教的迷宫

16、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意义

首先,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

其次,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紧密相关的问题; 再次,宗教起源问题的认真探讨有助于开展对“宗教启示说”的批判; 最后,宗教起源也是一个关涉人的自我认识及其历史发展的大问题。

17、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困难

宗教起源是一个相当古老又非常现代的问题,其研究的困难首先是由于史前时期年代测定的确定性问题,其次是现代人类对材料所作出的解释发生误差或偏差,使其带有“偏见”或某种“主观色彩”是难免的。

18、关于宗教起源的不同学说

从宗教进化论的和理性主义的方向进行研究。

①伏尔泰、罗塞斯,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地讨论了宗教起源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宗教起源于“神物崇拜”或“拜物教”的观点。

②斯宾塞,他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借助“幼儿-野蛮人类比”,得出了宗教起源的祖灵论或鬼魂说的结论。

③泰勒,从鬼魂说出发推论到各种动物及万物都有灵魂,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 ④缪勒,反对斯宾塞和泰勒使用的“幼儿-野蛮人类比法”,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先天具有的“领悟无限”的本领以及“单一主神教”乃宗教原初形式的结论。

⑤弗雷泽,倡导“前万物有灵论”,提出和阐释了巫术先于宗教,宗教起源于巫术的观点。

20世纪初叶,开始从宗教还原论的和前提性的立场思考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起源于无意识或潜意识,属于非理性主义。

⑥杜尔威姆,把宗教还原为“社会”,还原为无意识的“集体表征”或“集体仪式”; ⑦弗洛伊德,把宗教还原为原始人的心理需要,或他所谓的性冲动即俄狄浦斯情节的需要;

⑧奥托,把非理性主义推向极致,把宗教的起源追溯到古代原始人类不可还原的激情与思想合二为一的“对神圣者的意识”或宗教经验上,引发了对人性深沉结构的讨论。

⑨冯·丹尼,认为宗教起源于外星人造访地球。

19、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宗教考古

尼安德特人的遗址上发现了已知人类最早的葬礼的证据,对我们探讨宗教起源问题具有

6

三点启示:

首先:宗教观念并不是人类从超出动物界之日起就开始具有的,而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具体说,是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进入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才形成和产生的。

其次,在人类的诸多观念中,灵魂观念或灵魂不朽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因此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灵魂观念起源的探讨上。

最后,宗教遗迹与氏族和氏族制度的遗迹是同时期出现的,氏族制度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宗教是氏族制度的伴生物。

第二节 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0、“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首要任务,其必要性表现为:①探讨的宗教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人”;②原始人类历史创造活动所特有的历史规定性。

21、宗教的产生

①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化与宗教起源

原始宗教都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从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中产生的。 人对自然的依赖感和恐惧感是宗教的根本基础和中心内容,自然崇拜或以自然崇拜为本质规定性的自然宗教成了人类宗教的最初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人对自然的支配欲和利用欲,离开了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任何意义上的神圣观念都是不可能产生的。

原始人类的同化自然、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的欲求是原始宗教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一个根本动因。

人之所以会甘愿依赖自然,其最根本的秘密还是在于希望通过依靠“人格化”的自然即“神”来实现自己同化自然、支配自然、利用自然并进而达到实现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之目的。

②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与宗教的产生 人不仅要和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建立社会关系。人们在满足自己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或生存欲望的过程中,不仅感到有神化自然的需要,而且也感到有神化“社会关系”的需要,这是宗教得以产生的根本性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22、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抽象思辨能力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前提,形成于“智人”阶段,其脑容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极大提高,构成了宗教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物质前提。

缪勒强调人的认知能力乃宗教得以产生的一项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从而为全面考察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铺平了道路。

23、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

7

宗教得以产生的另一个方面,即基于社会实践的长期的认识过程和认知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问题。

这个“历史道路”,如果逻辑地看,就是一个基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物”到“超自然物”、从“自然”到“超自然的上帝”的过程。宗教观念形成于人类对有限的自然物的具体感知活动。

原始人类是如何实现这一认识的飞跃的呢?原始人类具有极强的感受事物和领悟事物的能力,极强的感性直觉能力,即从感性的个别和把捉一般或无限的能力。在原始人类眼里,无限物的外观总是伴随有限之物的外观的出现而出现的。

“无限”观念在原始人类那里,既不是感官直接把握到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人们可以在感觉过程中直接领悟到或直觉到的东西。原始人类对“无限”或“神灵”观念的这样一种觉知方式同原始人类神灵观念的特征相一致。

宗教观念也经历着生生不息的变化的过程,缪勒断言其演进过程是一个从对“半触知”的对象的崇拜到“不可触知”的对象的崇拜。

原始人类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以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平行的相当复杂的认识过程。

24、灵魂观念的形成: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简单的抽象中”

恩格斯的关于“灵魂不死”的论断的启示:①神的观念的产生是人们把自然力人格化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神的观念的产生是以人的“灵魂”观念的产生为前提的。②神的观念的产生都伴随着人的“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③原始人类“灵魂”观念根源于原始人对人的“思维和感觉”活动的误解。④“灵魂”观念产生的助因有“不完全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梦中景象的影响”、“昏厥和死亡”等。

灵魂观念、宗教观念极其神秘,但其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却一点也不神秘,他们是完全基于原始人类智力发展中的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抽象化过程是一个“二重化”的认识过程,这就内蕴着形成和产生宗教观念的无限可能,内蕴着抽象观念向“神”转变的无限可能。

第四章 宗教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宗教发展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

25、变化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即宗教进步观和宗教发展观是宗教研究的规范性的根本方法论原则,形成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产生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之时。

26、宗教发展观的理论背景 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界确立了“所有自然事物都处于变动状态中”的观念,使近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规律概念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异”,拓宽了人们的“自然”观念。

②近代历史进步观的典型形态是历史主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不间断性”和“不可重复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其根本特征在于它不仅关注“思想的社会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关注“物质社会关系”,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人类历史及其种种文化形态的发展过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