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 )
15.常言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里说的是青山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
16.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说明我们周围的一切是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存在,又离开人的意识而改变的( ╳ )
1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事先存在着的一种客观精神“理”产生和演变而来的( ╳ )
18.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 ) 19.近代一些自然科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大厦的宇宙之砖( ╳ )
20.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 √ )
21.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 )
22.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还不存在( ╳ )
23.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 )
2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包含着唯心辩证法的思想( ╳ )
25.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或固态,这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水的物理性质发生由量变引起的质变( √ )
29
26.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
四、问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出发点。
2.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说明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
30
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在追求和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又要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坚持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基本途径的观点。当前,要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运动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去规范和治理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改革开放的其他领域和方面,调动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投身于追求中国梦的实践。 第三:坚持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观点。当前,要大力坚决拥护,大力支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继续进行“拍蝇”,“打虎”的反腐败斗争和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为突破改革开放的瓶颈,趟过改革开放浑水去创造有利条件。
3.联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励而深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
31
产党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斯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制度、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把握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兴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和总个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的时代发展进步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之路。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A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