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 下载本文

1、分析《氓》中比喻句和议论句的寓意及作用。

2、分析《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运用对比手法产生的戏剧效果。 3、分析《山鬼》塑造的女神形象的特点。

4、结合《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分析陶渊明的人生哩想。 5、详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二、综合应用题

1、答:《氓》中多处使用比喻句,如女子在叙述了氓的求婚并与之成婚的情节后,转写女子的后悔与怨恨,值得称道的是,女子的悔与怨并非空洞的哀叹,而是借助生动的形象:女子以斑鸠见了鲜嫩的桑葚,忘情贪吃而终于沉醉的故事,比喻自己沉醉于恋情中,未能详察男子的恶行薄德,终于招致痛苦、悔恨,悲怨之情跃然纸上。诗中还以桑叶的变化为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以比喻女子由色美到色衰的变化;二以比喻男女的感情由深厚亲密到淡漠冷落的变化。这两个比喻自然、贴切,起到了借物状人、借物写情的作用。最后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喻,说明自己的苦难没有边际,对抒发主人公的悲愤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氓》中有许多精采的议论,如“士之耽令,犹可说也。女之耽今,不可说也”,这四句议论既是对当初自己沉溺于爱情不可解脱的反思、悔恨,同时也告诫女同胞,不要一味深溺于爱情之中而重蹈自己的覆辙。再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无情无义予以痛责。这些议论句发人深醒,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答:《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高妙。如苏秦在开始游说秦惠王时,先用秦国地势险固,物产丰富,王贤、民众、兵精等有利条件鼓动秦王并诸侯、吞天下,但被秦王婉辞拒绝。此说不行,又换以曲说,反激惠王接受连横的策略。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只落得裘弊、金尽、用绝。离开秦国时,已是“赢滕履足乔,负书担囊,形容枯稿,面目黎黑”,从辉煌的天堂下跌到尴尬的人间。落魄归家时,不仅形容狼狈,而且倍受父母妻嫂的冷落。这与游说秦王时那种对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说服秦王的信心十足,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纵横捭闺的洒脱风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苏秦通过发愤苦读,再以“合纵”之策说赵王,

17

终于大获成功时,文章的重点放在苏秦昔日的穷途末路与今日辉煌的对比上。一方面写他的富贵荣华:兵车万乘,绵绣干匹,黄金万两,白壁百双;另一方面写他的“合纵”之术取得的辉煌业绩:“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第三方面写他的威风:他的父母打扫街院,备酒设宴,到郊外三十里迎接,妻俯首倾耳,嫂跪拜道歉。从而突出了富贵地位在人情世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上起到了夸张对比的戏剧性效果。

3、答:《山鬼》描写一位山中女神的爱情故事。全诗在相约、失约的情节进展中细致刻画了女神的久思、渴盼、失望、忧愤的感情起伏和心理变化,塑造了一个娟美、痴情的女子形象。

《山鬼》塑造的女神形象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现实基础;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她以薜荔为衣,绫罗为带,香木为车,赤豹为驾,饮山泉,栖古柏,遗世独立,充满自然气息。她又痴情专一,孤独悲伤,俨然一位人间不幸的少女。加之细腻深婉的心理刻画,使这个苦恋者的形象曲折、深微、真实、感人。

4、答:鲁迅曾这样评论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更加抑扬,更离真实。”从《饮酒》和《读,〈山海经〉》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人生理想的不同侧面。

在《饮酒》中,陶渊明抒发了他归隐后幽静闲逸、悠然自得的心情,他已经把自己融入自然中,达到了“物我俱化、物我两忘”的境地,从自然中领悟到了“心远地自偏”的人生真谛。鄙视功名利禄,厌恶尘世中的喧嚣纷争,享受和平宁静、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然而,人总要生活在社会中,并不能完全与世隔绝,况且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他有理想,有抱负,希望能像西周的稷、契那样拯时济世,归隐本非他的意志。所以,他虽然安贫守贱,把自己的志趣寄托于田园,但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抱负的无法实现终究不能完全忘怀,他的《读〈山海经〉》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在这首诗中,精卫誓将填平浩瀚大海的坚毅精神,刑天宁死不屈地反抗上帝的叛逆性格,正是诗人所热烈赞颂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表明了诗人为这些牺牲者的壮志不能实现而惋惜,表达了他对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这与他在《饮酒》中所表达的感情虽然外在不同,但实质是一致

18

的,就是希望消除社会的黑暗,人人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而《桃花源记》正是这种人生理想的体现。

在“桃花源”中,生活富裕,和平安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后四句诗见《桃花源诗》);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在他所虚构的“桃花源”中得到了实现。

尽管这三篇作品题材、体裁、风格各不相同,但作者所表达的人生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消除黑暗,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人人自由平等,人人劳动,生活富足,和平安宁。

5、答:谢 月兆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所以脍炙人口,成为传诵千古的写景名句的原因,一是诗人并非只是客观地描摹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京邑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二是诗人充分展开想象,使用了多种手法写景,这主要体现在:

(1)运用比喻写景。“余霞散成绮”用暗喻,“澄江静如练”用明喻,写出了晚霞光泽奇幻、如锦似缎的美丽,比喻精当,形象生动,饶有情致;用天然之笔写出了天然而成的美景。

(2)变换视角写景。“余霞散成绮”是仰视所见:仰望苍穹,晚霞布满天空,如同锦锻一般;“澄江静如练”是俯瞰所见:俯视山下,清澈的江水静静流淌,恰似白绸银光闪闪。

(3)调动色彩写景。“绮”是以红色为主的斑澜色彩,“练”是银白色,“绮”与“练”的色彩交相辉映,变幻无穷,给人以色彩的美感。

(4)动静结合写景。“余霞”本是静景,但“散成绮”便成了动景:“澄江”原是动景,而“静如练”就成了静景。这样,就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优美景致,也体现了自然景物的本来面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