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 下载本文

11、答: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文金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人物的各自性格。这段对话使用了两个回环抑扬之笔:一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第二句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前者,谦恭地说自己不如人,是反语,写自己志满壮年,未得重用,暗指郑文公不识人,对郑文公提出尖锐的批评,其中蕴涵着愤慨不平。这种方法,貌似委婉,实则更有力量;后者说自己年事已高,更加昏聩无能,断然拒绝为郑文公效此死力,使行文为之一顿,造成一种使人心惊的戏剧效果。郑文公的回答也很中肯,首先批评自己不识英杰的过错,并以国家将亡,匹夫受害的危机感来劝说烛之武。在富有冲突力量的对话中,表现了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便是语言的动作性所形成的戏剧效果。

12、答: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多次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人物的性格、形象、音容、情貌,乃至心理活动更加鲜明生动,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

在苏秦开始用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时,首先连用四个排比称颂秦国西、北、南、东四境内地势险固、物产丰富,说明秦国已具备称霸的条件,而秦王也以三个排比句表示时机不成熟而予以婉拒,其中“毛羽”一句又是比喻。主客双方各执一词,语句都很有气势。在此说无效之后,苏秦又连用八个“伐”句的排比暗喻秦如称霸必以武力征服天下,这段侧面游说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口若悬河、铺张夸饰的谈吐和风格。当苏秦通过发愤苦读,再以合纵之策劝说赵王成功后,文章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苏秦昔日的窘困和今天的辉煌,并进一步用了“关不通”、“决于苏秦”及连续五个“未”的排比兼夸张句式将苏秦的辉煌业绩称颂得淋漓尽致。最后对苏秦父母,兄嫂郊迎的夸张描写更使人物的性格、心态表露无遗。

13、答:《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通过唐且在秦廷上以口若悬河的辩才、舍生忘死的正气勇慑秦王的义举,颂扬了战国时期策士的侠义勇武精神。

14、答:当唐且来到威严的秦廷后,秦王先发制人,将秦国仗势欺人的行为,反说成弱国瞧不起强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唐且的回答威严中透着果断:祖先之地,别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抉!言辞柔中带刚,表现了纵横家难以压倒的气势。因此,激起无言以对的秦王的恼怒。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唐且则从容镇静地以“士之怒”应对:“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从而突出了士的侠义勇武,威风震慑了秦王。最后仍以对话结尾。在神

5

情沮丧、长跪恭维的秦王面前,树立着一个高大、威严的士的形象。

本文通过充满机锋,富有动作性的对话,塑造了生动鲜明的策士形象。 15、答: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到大国威胁并经常遭到侵略、灾荒的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经过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那些制度和礼仪之类的事,等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去完成。

公西华的志向是: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16、答:《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些记录下来的话语,皆简短、凝炼,富有哲理,成为发人深思的格言。《论语》也偶尔在记言中用极简洁贴切的词语对环境、事件、情态加以描写,形成一个极有情趣的记事片段,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情致。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在子路言志时,用了“率尔”二字,就刻划出子路好勇猛而少谦逊的个性。当曾皙言志时,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短短九个字,就把曾皙从容稳健、悠然自得的情态刻划得维妙维肖。在曾皙表明自己的志向后,以“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表明了孔子自己的志向。其中仅用“喟然叹”三字,就把孔子因学说不能行于世而周游列国,却到处碰壁而产生消极避世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

17、答:《天时不如地利章》中心论点是:在两个国家发生激烈的战争时,获胜的条件有三个方面:一为天时;二为地利;三为人和。这三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是:地利比天时重要,人和又比地利重要,人和起决定性作用。

18、答:善于论辩,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征。孟子的论文,气势磅礴,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咄咄逼人,显示出一种雄健而明快的风格。孟子论证的方法不抽象,不空洞,通过比喻、设事、对比,寓推理于其中,使推理具体形象,效果直截了当。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就充分展示了孟子雄辩善驳的论证特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以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论证论点的正确。论证之后又加以引申:其一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奚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两个引申推论,内涵深广,

6

超过了中心论点的范围,是中心论点的深层发挥。既说明了中心论点,又增加了立论的力量,显示了高超的论证艺术。

19、答:《养生主》的主题是:通过疱丁解牛这则寓言,以解牛的刀比喻世人,以所解之牛比喻人世,以解牛的具体情景比喻人的处世经验,说明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处理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20、答:使用寓言进行说理是庄子散文的重要特色。庄子常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如在《养生主》中,庄子以解牛的刀比喻世人,以所解之牛比喻人世,以解牛的具体情景比喻人的处世经验,从而说明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处理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庄子的寓言构筑得极为生动,排比夸张中带有超常的渲染,如用“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写疱丁解牛的过程之美,使寓言的说理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无需多言,道理自明,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自然、轻松。

21、答:《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诗中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世界。如诗人写他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22、答:《山鬼》塑造了一个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基础;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的艺术形象:她以薜荔为衣,女罗为带,香木为车,赤豹为驾,饮山泉,栖古柏,遗世独立,充满自然气息。她又痴情专一,孤独悲伤,俨然一位人间不幸的少女。加之以细腻深婉的理刻划,使这个苦恋者的形象生动感人。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十分精彩,如诗的最后,写夜晚来临时,雷声滚滚,风声大作,凄雨霏霏,猿声悲鸣,古木萧萧。这些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山鬼所处的环境,也衬托了她的心境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3、答:《风赋》通过楚王与宋玉的问答,以“雄风”(大王之风)与“雌风”(庶民之风)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帝王与普通民众盼生活、地位、贵贱高下的差异。其中有:两种风起止的对比:或起于青苹、奚谷、土囊、大山;或起于破街穷巷。或入于高城深宫、玉堂罗帷:或入于瓦牖草房。有两种风特征的对比:一者威武富贵;一者凄厉苦寒。两种后果的对比:一是安享清逸,心旷神怡;一是中心惨怛,半死不活。

7

《风赋》通过两种风的对比,揭示了大王与庶民之间的极大差异和对立,潜露出揭露与批判的意识。宋玉能早在两千多年前,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地位的差异、生活的悬殊、命运的悲欢,概括得如此分明,对比得如此强烈,确属振聋发聩之佳作。故而,古人曾这样砰论:“时襄王骄奢,故宋玉作此赋以讽之。”此评既有道理,也合乎事实。由此可见,《风赋》的思想艺术价值确实很高,颇有揭露现实的力量。

24、答:项羽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一是巨鹿之战,他率军将秦军主力消灭,为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反秦事业的高峰,表现了他勇冠五诸侯的英雄行为和性格;二是鸿门宴,他没有利用优势和有利时机除掉最主要竞争对手刘邦,放虎归山。这是他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集中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致命弱点,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三是垓下之围,此时项羽已是众叛亲离,英雄末路,表现了他的刚烈与悲剧性格。

25、答:《鸿门宴》的艺术特点是:

(1)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鸿门宴”上虽没有冲锋厮杀,但却比楚汉相争的任何一场战争更为激烈、重要。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宴会上,刘邦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项羽的粗疏豪爽、刚愎自用,以及张良、范曾,乃至项伯、樊哙的性格特点都表现得十分鲜明,人物形象个个发须皆动,栩栩如生。

(2)通过对话、动作描写人物,让读者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察及人物的肺腑内衷。如范曾的远见卓识并饶有心计;张良的忠贞品德和出众的韬略与才华;樊哙的粗猛忠直,刚烈勇武;以及项伯与曹无伤的背主不忠,甘作内奸。

26、答:《陌上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诗中叙述了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拒绝太守诱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慕富贵,纯洁高尚的女子形象。

27、答:《陌上桑》叙述了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拒绝太守诱婚的故事。诗中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铺排、夸张、渲染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不慕权势富贵,纯洁高尚的女子形象。

这首诗首先用正面铺叙的手法写出罗敷的服饰与采桑用具之美,而罗敷的容貌之美则是通过少年、耕者、锄者观罗敷时的种种表现,从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绝代姿容。而这种对观者们“耒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侧面描写,远比运用正面夸饰罗敷如何美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高妙。罗敷对其夫婿的盛赞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夫婿的尊严、华贵到官史、容貌等极力加以渲染;同时,有大量的夸张,如坐骑的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