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下载本文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2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 43 “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教学调整☆ 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 :5 = 36 :30 4 :7 = 21 :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6 4:( )=( ):5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 教学反思: 2

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2008/3/13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 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调整☆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