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度训练,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李益群)
32、训练过程控制 control of training process
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手段,按既定的方向和目的,以及预先确定的工作方式,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把握和调节的行为。
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由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组成的有效控制主体;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起控制作用的“控制信息”和起调节作用的“反馈信息”,以及保证信息联系得以实现的信息通道。运用信息反馈实施反馈调控,是实现训练过程控制的关键,可及时纠正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徐本力)
33、竞技能力发展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 of competitive ability development
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某些特定年龄阶段 的较快发展时期。
形态、机能、素质、协调、智力、知识、动机、性格等诸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伴随着儿童和少年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时间特征和非同步性,在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总体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依年龄和时期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特点,在确定训练内容和负荷方面也应该相应按不同的侧重予以规划和安排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训练实践中应有效地利用竞技能力发展敏感期的特点进行科学选材、安排多年训练过程和适时发展专项需要的特定能力。儿童期神经系统发育最快,是发展协调性及学习技能技巧的敏感期,但不易集中且注意力较弱,因而应注意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速度、快速力量、最大力量的发展敏感期相继到来,心理能力和智力水平也有了较大发展,具备了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品质,因此,可以进行较多的速度性和力量性练习,并开始学习和掌握较为复杂的专项运动技能。(张英波)
34、痕迹效应 trace effect
训练过程中前一次负荷的效应在机体内部留有的痕迹在其后一次负荷的实施中反映出来,直接影响后一次负荷的训练效果的现象。
痕迹效应主要表现于: 第一,运动员对后一次所承受的负荷仍保留有与承受前一次负荷相似的心理准备和心理动员水平。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冲动发放频率与同步化程度以及运动时肌纤维募集量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一次负荷的影响。
第三、后一次练习动作在用力程度、顺序、时机和结构上仍带有前一次动作的迁移 效果。
第四,人体运动中供能系统主要工作方式也明显带有前一次负荷时的特点。
训练实践中可充分利用负荷对机体的痕迹效应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和安排比赛计划。具体表现在训练课和比赛前一般性与专门性准备活动安排、课中各项练习的确定与排序以及恢复方式的采用都要充分考虑到痕迹效应的影响,以期达到更好的训练质量或比赛成绩。(张英波)
35、累进效应 progressive effect
训练过程中后一次负荷效应在前一次负荷效应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达到训练整
13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体水平稳步提高的现象。
累进效应的含义主要包括:第一,对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系统过程,更高一级水平的运动成绩总是在已有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和不断积累的结果。第二,积极、有效的运动训练过程要求负荷的量度要在已有基础上累进性地增加,适宜负荷的临界值总是处于渐进性的动态过程中。第三,运动员人体生长发育和对训练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在前一基础上逐步加强的完善和积累过程。
在运动员实际训练中,认识和掌握负荷效应变化的这一规律,对于实现运动负荷t度的科学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定期对机体承受训练负荷的大小进行客观而准确的度量,依运动员对原有负荷的适应情况调节负荷水平,适时进行检查评定和医务监督。(张英波)
运动员选材
36、运动员选材 athlete identification
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t参加训练的工作。
运动员选材可分为运动员早期选材和优秀运动员选材两类。“运动员早期选材”是指将那些在先天条件上较优越的有培养前途的儿童少年选拔出来参加训练的工作,侧重于对儿童少年全面生长发育和一般运动潜能进行的测试、评价和预测。包括初选阶段、复选阶段、专项定向阶段、决选阶段。“优秀运动员选材”是指从经过一定的全面基础训练和初期专项训练的青少年后备力量中,选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上均较优越的人才参加高水平训练的工作,侧重于对通过初期训练后所表现出来的专项运动潜能和实际专项运动能力进行的测试、评价和预测。
运动员选材应考虑的因素有: 第一,遗传因素。即由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先天条件,是早期选材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第二,年龄因素。包括日历年龄(参见“日历年龄”)、生物年龄(即反映生长发育速度快慢的年龄)、运动年龄(参见“运动年龄”);
第三,竞技能力因素。包括机能、形态、心理、智力、素质、技术、战术; 第四,专项因素。即各专项的特点和要求;
第五,个体因素。即个体的特点。各种因素都通过一系列指标予以测定。
运动员早期选材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第一,家族调查。第二,健康常规检查;第三,生长发育评定。包括发育程序与青春期发育高潮期持续时间长短与发育分型的鉴别;第四,各种选材指标的测试。第五,对各种指标实际状况的综合评价与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水平的预测。第六,对选材对象是否人选做出最后的决策。(徐本力)
37、导向目标 target goal
儿童少年参训选手未来发展的导向目标,即对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要求。
在早期选材工作中,应选拔具有较高运动天赋及巨大竞技潜力、更有可能经过多年系统训练被培养符合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特征的儿童少年加以专门的培养。因此,人们所制订的早期选材标准则应该与多年训练的目标,即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保持着密切的远程联系。为此,我们应力求准确地把握由预选对象的现实状态到理想目标状态之间的转移过程,以提高早期选材的准确性。(田麦久)
14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38、家族调查 family investigation
对训练预选对象家族遗传性状的调查。也称“谱系调查”,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根据人类遗传学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的连续性原理提出来的。通过对被选对象家族的调查,确定所要了解的特定性状在这个家族中是否有遗传因素的表现,以及它可能有的遗传方式,借以预测该对象这一性状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决定对该对象的舍取。
“谱系”是指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子女及其后裔通过婚姻关系联系起来,并由许多人构成的血缘系统。在运动员选材中运用谱系调查法的具体做法是:先确定对某选材对象所要了解的特定性状指标,然后就去调查该对象家庭中若干代(祖代、亲代和子代)直系和旁系亲属中该性状的分布情况,并按国际统一格式绘成“谱系图”,进而对此图进行分析,以对选材对象今后出现该性状的概率及其表现的最高程度做出判断,为最终确定是否选材提供依据。(徐本力)
39、运动年龄 sport career age
运动员从事体育专门训练的年度。
根据运动员运动能力多年发展的规律,运动年龄分析通常包括以下界点:开始从事专门体育训练(全面训练)的年龄;开始从事某一专项训练的年龄;首次出现高水平运动成绩(一般指达到健将级水平)的年龄;创最高水平成绩的年龄及结束运动寿命的年龄。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各竞技能力的敏感发展期,以及运动员生物年龄都会影响竞技选手的运动年龄的长短。
在竞技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每个运动员的各界点运动年龄,是合理安排多年系统训练,提高训练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正确地把握开始专项训练的运动年龄,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早期专项强化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本力)
40、日历年龄 calendar age
从出生开始按日历计算的年龄。亦称生活年龄。它与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参见“运动年龄”」不同,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主要反映着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日历年龄则有统一的确定标准,经历相同时间生命历程的个体,其日历年龄也是相同的,但其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却不一定相同。
根据日历年龄可将人分为婴儿期(出生至一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儿童期(3—6岁)、学龄儿童期(7—12岁)、少年期(13—17岁)、青年期(18—25岁)、成年期(25岁以后至更年期)和老年期(更年期以后)。多数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运动寿命均在4--5岁至30--35岁日历年龄区间内,并可分为基础训练期、专项提高训练期、专项高水平训练期(或称最佳竞技训练期)和竞技保持训练期四个训练时期。(徐本力)
41、优秀运动员特征模型 model of outstanding athlete' s characteristics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共性特征。运动员的参加专项比赛所需要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所构成的〔参见竞技能力条目〕。每个运动员的竟技能力结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又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即可科学地概括并准确地描述这些共性特征,以便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同时,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的作用。
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通常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体系中各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建立定量的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构
15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模型。随着竟技运动水平不断发展,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修订。
每个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还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田麦久)
42、选材指标体系 system of athlete identification index
选拔从训运动员时,评定被试是否适于参加训练所选用的测试指标体系。
运动员选材的基本依据是对于待选者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及其竞技潜力的预测。因此,选材指标体系实质上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体系。
运动员选材的指标体系应包含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竞技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注意指标体系结构的有序性及层次性。指标体系中应包括资格指标及评分指标两类指标。
各具体指标必须便于测试,有明确的操作要求。确定不同测试指标值时,既应考虑到运动员各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应能反映出不同项目对竞技能力的不同要求。(田麦久)
43、资格指标 standard of qualification
运动员选材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指标。在任何专项的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中,都有某几项指标,对入选者有着特定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参选者则完全没有可能在这一项目上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指标的测试结果,决定着参选者是否具有长期参加该专项系统训练的“资格”,因此,称之为“资格指标”。如赛艇运动员的身高、心功能指数与神经类型三项指标;手枪速射运动员的手动稳定性、肌肉用力感及反应时间三项指标。(田麦久)
.运动训练内容
44.运动能力 sporting ability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是竞技能力。参见“竞技能力”。 (田麦久)
45、训练水平 sport training level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首先需要在训练活动中达到所期望的竟技水平,然后,在比赛中把已达到的竞技水平表现出来,转化为运动成绩。
运动员达到期望的训练水平,通常不受特定时限的约束。而参加比赛,则必须在特定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在特定的环境下去表现所期望的竟技水平。在通常情况下,这显然要比在一段时间之中的任何时间和环境中表现出同样的竞技水平要困难得多。运动员可把多次训练中最好的一次表现,确定为自己已达到的训练水平,而在比赛时,则只有一次机会,而无更多选择的可能。将运动员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其训练水平进行比较,可评定其比赛发挥率的高低。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常常低于其最高训练水平,李益群将其称为“克拉克现象”。(田麦久)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