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20个空,20分)
1、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三个部门为: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西方传统语言学以 古希腊-罗马 为主。
3、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语言的社会功能表现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5、语言习得的临界期表明语言具有先天生理和后天社会属性。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7、语义角色可以分为:物体与动程两种基本的类型 8、动程可以分为动作、性质/状态、使动三种基本的大类。 9、物体可以分为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等大类。 10、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三个环节。
11、文字的产生经历了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画符号、原始的图画文字等几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5个,20分) 1.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约有5000-7000种。也有人认为只有两三千种。 2.形态
在某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形态。概而言之,通过改变词的外在形式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叫形态。词形变化或者说形态是词进入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其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3.底层
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替换,被替换的语言留在替换语言中的成分,被称作“底层”。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比如我国浙江、上海郊区、福建、广东等地都有一种浊塞音声母,出现这种特殊音值的汉语方言刚好都处于壮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而壮侗语是具有成系统的浊内爆音声母的语言。所以认为汉语方言中出现的浊内爆音是壮侗语留在汉语中的底层。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等是满语的残留。
4.语法化
语法化是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指一些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语法化(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级演化的过程。 5.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能起交际作用的声音。其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在语言的音形义三个基本属性中,语音是第一属性。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6.元音
元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a.o.e.i.u.ü代表的音属于元音。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且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决定着每个元音的音质。 7.文白异读 文读、白读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白俗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即一种语言或者方言中同一汉字有文和白两种读音。文,文雅;白,土俗。文读一般是读书音,使用于正式场合,来自权威方言或者民族共同语;白读是口语音,使用于非正式场合,是本方言自己的读音。比如山西闻喜方言中“平坪病明鸣名”等字都有韵母文白不同的两种语音形式,文读韵母为有鼻尾的iΛη韵,白读则为没有鼻尾的iε韵。 8.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其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 9.音位
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线性单位。一个音位往往包含几个音素。音位起的是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10.语文学
语文学是不独立的语言学。其属于广义的语言学,还不是科学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为古代书面语,研究目的为解读古典文献。语文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罗马。
内容:
1) 古印度:构词法。代表作:巴尼尼《梵语语法》 2) 中国:文字、音韵、训诂 3) 古希腊:语法、修辞、逻辑 11.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是各语言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12.语义
语言是有意义的,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大致说来,语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语言意义,即语言符号的意义,反映了它所指代的现实现象。比如“天气真热!”这句话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哪一类现象。另一个层次是言语意义,即语言符号在一定语境中使用产生的意义。比如“天气真热!”这句话,语境不同所要表达的意义就不同:可能是等车时的无聊应酬,也可能是委婉地请听者开空调。 13.结构的重新分析
结构的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其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比如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着”、“过”在上古汉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之后才成为虚词。
14、语法
语法是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构成句子的规则。 15、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16、语用
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17、语境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1) 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
2) 语境包括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
3) 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
识)。
三.分析题(30分)
1.用国际音标标音:
1)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2) 语言学纲要 3) 对外汉语
4) 李白的《静夜思》 5) 现代汉语
6)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的区别 (1)在河里捕鱼 在食堂吃饭
在车上写字 在山上架炮 在黑板上画画 在书上写字
(2)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唱着戏 台上摆着酒席
3.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桌子 凳子 椅子
4.指出下面句子的语义结构
我昨天去上海了。
5.分析下列短语的层次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一切善良的爱好和平的人民的优秀之花 让他进来
他有一个妹妹没考上大学 给我一本书
希望参加去欧洲的旅行团 派人通知老李来开会 高兴得小王跳了起来
他能不能马上报到还是一个问题 从大海上吹来湿润而新鲜的风 大嫂带上孩子上夜校了 队长带领大家上山采药 大伙儿批评了他一顿
我的邻居小王想和我一起打羽毛球 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 小王劝你别去
四.简答题(10分,2个)五.论述题(10分,1个) 1.举例说明常见的几种语法范畴。
将语法意义概括起来的类别,就是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
1) 性范畴:通过形态表现出来的性别观念。
A.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名词
具有性范畴是词在入句前就确定的,如法语中的名词,bol(碗)是阳性,pomme(苹果)是阴性。而冠词和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随着有关的名词而有性的变化,但只有进入句法结构才能确定是阴性还是阳性。如une grande amie(一位好朋友),因为amie是阴性的,所以修饰它的冠词和形容词也是阴性的。 B. 许多有屈折变化的语言有性范畴,如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分阳性、中性和阴
性三种,法语只分阴性和阳性,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 C. “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别的概念不一定一致。例如德语的“das
Weib”(妇女),“das Ma(加两点)dchen”(少女)在语法上是中性。
D. 同一个词在各种语言中所属的性不同。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
在俄语里是中性。汉语中没有性范畴。
2) 数范畴:运用词形变化表示事物的数目的类别。
A. 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
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teacher—teachers、pen—pens
B. 和性范畴一样,数范畴也会在句法中和名词相关的词中体现出来。如法语中“一些
漂亮的花儿”要说成des belles fleurs,其中漂亮“belles”用的是阴性、复数的形式,这与后面花“fleurs”的性、数一致。
3) 格范畴:通过形态变化表示出来的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
A. 其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例如下面的拉丁语句子:
Petrus filio pauli librum dat 彼得 儿子 保罗 书 给 主格 与格 属格 宾格 (彼得给保罗的儿子一本书)
可见格直接体现出名词或代词在句中的句法功能。
B. 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修饰它们的形容词、数词也有相应的格的变化。
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
C. 有格的范畴的各种语言,格的数目有多有少。例如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
个格,芬兰语有二十几个格。
4) 体范畴: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
A. 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在俄语等斯拉夫语中,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
的对立,完成体把行为状态作为整体表示,而未完成体表示的是一个完整行为的一部分。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动词的简单形式表示普通体,如I write;“be+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体,如I am writing;“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如I have written. B. 汉语的“了”、“着”、“过”(完成、进行、经历体)这些虚词在句中的运用不完全
是语法强制,和词形变化体现的体范畴不完全一样。
5) 时范畴: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动作发生的时间。
A. 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有些语言,动词用不同的
形式来表示行为动作是发生在说话的时刻,还是在说话的时刻之前,或在说话的时刻之后。例如英语“I write”(现在时),“I wrote”(过去式),“I shall write”(将来时)。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现在进行时”实际上包括时和态两个方面:现在时、进行体;“过去完成时”则是:过去式、完成体。
B. 在有屈折变化的语言中,时范畴反映了动作行为和说话时的关系,是句子进入交际
的重要标志。
6) 人称范畴:动词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主语的人称。
A.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和法语都有第三人称。
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例如:He(she) writes, I write, You write, They write。
B. 还有的语言有进一步的人称区分,如第三人称的近指和远指。人称的确定取决于具
体交际事件中谁是说话人,谁是听话人,是句子进入交际的重要标志之一。
7) 态范畴: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
A. 态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
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动词会有相应的变化:John is writing a letter. (约翰在写信)/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 (信正由约翰在写)。
B. 采用哪种语态也和说话者的主观视角相关,和语言的运用相关。
一般说来,“性”“数”“格”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形容词因为要随着名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有这些范畴;“时”“体”“态”“人称”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答:(1)性:某些语言的名词和形容词,用词尾标志或冠词表现出来的语法上的性别观念。如俄语дом(房屋、阳性),окно(窗户、中性),школа(学校、阴性)。
(2)数:某些语言的名词用词形变化表示该词所指称的客观对象在数量上的特征。如英语cat(猫、单数),cats是复数。
(3)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与其他词的关系。俄语名词通常用变格词尾来表达。
(4)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如英语I write(我正在写,现在时);I wrote(我写过,过去时);I shall write(我将写,将来时)。
(5)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态、被动态、。如英语“Father loves me.”(父亲爱我,主动态);“I am seved.”(我被搭救过来了,被动态)。
2.谈谈语言演变的特点。(需要举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 渐变性
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只能是渐变的。如北京话
零声母从w到v的变化,且目前人处于变异状态,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
1) 语音的变化是渐变的:入声韵尾的消失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2) 词汇的变化是渐变的:主要表现为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如随着人类
登月计划的实现,英语中就有“deep space”(外层空间)、“moonwalk”(月面行走)等新词;女权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词,如“sexism”(性别歧视),用“chairperson”代替重男轻女的“chairman”等等。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十分稳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不容易起变化;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3) 语法的变化是渐变的:如汉语量词的产生。上古时期只有一个“个”,量词极少。唐代
后量词逐渐增多,且由于语言革命、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量词普遍较多。 2、 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1) 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变化不平衡: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2) 同一子系统里性质不同的成分发展变化不同:
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3) 同一子系统里性质相同的成分由于条件不同发展变化也不同:
比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k//ts/两组音在与韵母组合的时候只有开、合二呼,而/t?/组只有齐、撮二呼,那是由于/t?/组是从/k//ts/两组变来的:开、合二呼前的/k//ts/保持不变,齐、撮二呼前的/k//ts/变成了/t?/,这是辅音声母在不同介音之前的变化的不平衡,是演变不平衡性在语音子系统内部的具体表现。 4) 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不同:
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常常不一样: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比如同样在/i/ /y/前的/k/ /ts/,在北京变成/t?/,在广州却保待/k/ /ts/不变,在苏州则是/k/变成/t?/,而/ts/不变(/ts/后的撮口变齐齿)。
3.话题与主语的区别
1)话题是语用学的概念,是从语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传述信息的基点。主语是在语义角度划分出来的,是单纯的语法范畴,在不少语言中由专门的格助词或名词的格变化标志出来。
2)在具体句子中,话题和主语常常落在同一成分上,但相反的情况也不少,两者不是同一概念。除了话题的有定性外,话题和主语的明显区别是: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由担任施事、受事等中心语义角色的成分承当;而话题则可以由中心语义角色的成分或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所、工具等)承当,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主语在许多语言中有特殊标记而话题没有。如“这场火幸亏消防员来得早”,“这场火”与谓动词“来”没有语义角色的关系,但全句信息是关于“这场火”的,所以“这场火”是这个句子的话题,
而非主语。
4.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的区别。
(1) 孤立语:汉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
1) 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
2) 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如我读书,不能说成我书读,书我读等。 3) 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
达的。比方“父亲的书”,“父亲”和“书”之间的领属关系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
(2) 屈折语: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原来都是典型的屈折语,但英、法语现已简化。
1)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2) 词序没有屈折语那么重要。像俄语的“Я читаю книгу”这个句子中的三个词,由于不同的词形变化都已具体表明了每个词的身份,因而改变一下词的次序,比方说成“Я книгу читаю”,或者去掉Я,说成“читю книгу”或者“книгу читаю”都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3) 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例如俄语“книга”(书)中的a就同时表示阴性、单数、主格三种意义。
4) 屈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例如俄语“книга”去掉词缀-a,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3) 黏着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都属于黏着语。
1) 没有词内部的屈折。
2) 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黏附语来表示,而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
范畴义。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增加三个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例如,表示“不会下雨”的日语是ame ga fura-nai,其中ame是名词“雨”,ga是话题标记,fura是动词词根“下”,而nai表示否定,在日语中是表语法义的黏附语素。如果要增加推测语气,则需要增加一个专门表示“推量”语法义的黏附语素darō,(在句子后加-darō)不会下雨吧。
3) 黏着语的词根和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虽然在接口处
会有一定的词形变化,但两者分界大致清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例如土耳其动词词根“sev -”表示“爱”,黏附语素“-dir”表示第三人称,“-ler”表
示复数,“-mi?”表示过去时,“-erek”表示将来是,那么,“sev-mi?-dir-ler”就是“他们从前爱”,“sev-erek-dir-ler”就是“他们将要爱”。
(4) 复综语: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复综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例如美诺米尼语的“akuapiinam”是一个词,意思是“他从水里拿出来”,包含以下语素:词根“akua”(挪开),后缀“-epii-”(液体),后缀“-en-”(用手),后缀“-am”(第三人称施事)。
5.举例说明屈折词缀与派生词缀的区别。
词缀按其功能可以分为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两类词缀有如下重要区别:
1) ○1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
别归属。如英语的work是个动词,表“工作”义,而加了派生词缀-er后的worker增加了表“??的人”的词义,词类也变成了名词。
2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
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比如英语的book加上-s以后成为books, 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 walked,复数s不仅与单个名词有关,还决定句子中与它搭配的动词要用复数形式,是句法范畴的表征。加了屈折后缀之后,名词仍然是名词,动词仍然是动词。因此加了屈折后缀的词形都被看作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 2)
1派生词缀可以与哪些词根搭配,无法用语法条件来说明,因此只能用收录词典的方○
式一一列举。比如“鸡”和“鸭”都是名词性词根,但后者可以加后缀“-子”,前者却不可以。
2屈折词缀可以搭配哪些词根,基本可以用语法条件来说明,比如英语中可以与-ing○
或-ed搭配的是动词,因此哪些词根可以加屈折词缀无须一一列举,一般用词法规则或词形变化表来说明。
3) 如果一个词既有派生词缀又有屈折词缀,则屈折词缀一定出现在派生词缀之后。如
workers、word后先出现派生词缀-er,再出现表复数的屈折词缀s。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词根和派生词缀叫做构词语素,把屈折词缀叫做变词语素。构词语素构成一个词的词干。一个词除去屈折词缀,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book,worker都是词干,它们没有屈折词缀也能单独出现;俄语的книг-(书)чита-(读)也是词干,它们还得带上相应的屈折词缀才能单独出现。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词根语素,构词词缀不多,没有屈折词缀。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6.谈谈你对汉字改革的认识
汉字是意音文字,它的字符较多。而且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难写、难认、难记,笔画、字形多,异形、同音字多。这些都是造成我国至今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面。它在学习、书写、文字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方便。这对汉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适应国情,所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我认为目前还不需要对汉字体系进行根本的拼音化改革,只需要对汉字进行整理,做出一定的调整。 原因如下:
1) 文字必须适用语言的结构特点。汉语是单音节语,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没有形
态变化,因而和方块汉字十分吻合。
2) 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记录语言的语素、词,而不记录音素、音节,故有贯通古今,
超越方言的特点,具有稳固性。在目前普通话尚不普及、方言分歧很大的状况下,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团结。 3) 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数量则很多,故语言中同音语素特别多。
一旦实行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4) 从文化的角度看,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用汉字记载的。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
必不可少的。而且拼音化也不利于继承书法艺术。
7.谈谈如何归纳音位
归纳音位的方法:替换法。原则:对立、互补、音感差异、以少为贵、系统性、反映重要的历史音变。主要依据下列原则进行音位归纳: (1) 对立原则:
1) 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
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2) 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
存在\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 (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3)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
同一位置上进行,例如在汉语普通话[__i]环境下,[t]、[n]和[l]互相替换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层次的声母位置上。而虽然有[ai]和[li]两个形式,但是[a]和[i]不处于同一层次上,[a]处于韵腹位置,[i]处于声母位置,因此,我们不能认为[a]和[i]有替换关系。
(2) 互补原则:
1)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
出现和互相替换。
2) 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
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普通话[ε][a][A][ɑ]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普通话的[a]只出现在[i]和[n]之前,[ɑ]只出现在[?]和[u]之前,[A]出现在没有韵尾的场合,[ε]出现在[ i ][y]和[ n ]之间,[a][ɑ][A][ε]四个音素是互补的,不会有对立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
(3) 音感差异原则:
1)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至少本地人听起来比较
类似)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2) 如果两个音的音感差异明显,即使是互补关系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普通话
里m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nɡ 只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从整个鼻音系统上看,m和nɡ 存在着互补关系但是,m和nɡ的音感差异太大,来源也不同,没有人认为它们是一个音,当然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4) 系统性原则
1) 归纳音位还须考虑归纳出来的全部音位是否系统整齐简明经济。有时候归为一套音
位还是两套音位,似乎都有道理,都符合对立互补原则,语音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时就主要考虑语音的系统性了。 2) 例如:
辅音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j q x - + - + g k h + - + - z c s + - + - zh ch sh + - + -
8.谈谈如何辨析同义词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辨析同义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理性意义:
1) 范围大小: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一般为名词。
如:\场面\和\局面\都有指\事物在一定环境中去现出来的情状\的意思,但
是\局面\着重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定形势,着眼于全局;\场面\着重指事物所处的一定状况,着眼于局部,\局面\所指的范围要比\场面\大。
2) 程度轻重:意义轻重不同。
如\赞扬\和\赞颂\都有\对人或事物称赞\的意思,但\赞颂\比\赞扬\语意重。 有些近义词在某些特征或程度方面表现出语意的轻重区别。这些近义词大多数是一个语素相同而另一个语素不同,所以可以采用“语素比较法”辨析,着重辨析一组中相异的语素的意义。如: 轻视:瞧不起,看轻,一般程度。
藐视:瞧不起,小看,程度比“轻视”重。 蔑视:瞧不起,轻蔑,唾弃的态度,语意更重。
鄙视:瞧不起,把对方看得十分低劣,语意更强烈。 3) 集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不同。
如“树木”和“树”,所指的对象都有“木质坚硬”的特点,指木本植物。但“树木”是指树的集合体,是总称,不能用于一棵树。而“树”既可用于集合体,也可用于树的个体(如“一棵树”)。 又如“书籍”和“书”,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但“书籍”所指的是概括的、集体的,是总称。而“书”即可指集体的,也可指具体的、个别的,如“我买了一本书”。
(2) 色彩意义
1) 语体色彩:有口语、中性、书面语的区别。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话题需要使用不同风格色彩的词语。通常的口语和书面语有不同的风格。口语带有通俗的语体色彩;书面语则带有庄重、典雅的语体色彩。如: 生日——诞辰,奶奶——祖母,妈妈——母亲,挖苦——讥笑。
在书面语里,政府文告、法律条文、外交文件要求庄重明确,科学论文要求冷静谨严,小品随笔要求亲切幽默,因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差别。如: 见面(普通用语)——会晤(用于外交) 食盐(普通用语)——氯化钠(用于化学) 现在(普通用语)——兹(用于公文事务)等。
2) 感情色彩:有褒义、中性、贬义的区别。
如下面四组近义词: 褒义 果断 教诲 成果 中性 教训 结果 依靠 贬义 武断 教唆 后果 依赖 3) 形象色彩:
例如“鄙弃”和“唾弃”,都表示看不起、厌恶,但“唾弃”有以吐唾沫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鄙弃”则不具这种形象色彩。
4) 地域色彩:不同的地方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名称。
例如:玉米、苞米、苞谷/ 甘薯、山芋、地瓜/ 自行车、脚踏车、单车/ 外祖父、外公、姥爷/ 周、星期、礼拜。
(3) 用法
1) 所作句子成分: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如“开端”是名词,“开始”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又如“公开”和“公然”都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的意思,但是它们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前者是动词兼形容词,后者是副词。
2) 搭配:组合词语不同。
如“发扬”和“发挥”,两者基本意思相近,但“发扬”常与“优点,精神,作风,传统,民主”等词搭配,“发挥”常与“作用,威力,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词搭配。
3) 适用对象不同。又如“关心”、“关怀”两者基本意思相近,但“关心”可对人对
物,而“关怀”一般只对人。
9.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三种类型。 1) 词义扩大:
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 词义缩小:
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又如“丈人”原来是年长的人的通称,现在专指“岳父”。 3) 词义转移:
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又如,汉语中的 “涕”原指眼泪,西汉已转指鼻涕。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出现了多义词,如“快”原来指“迅速”,转移后指刀锋锋利,但迅速的意义仍保留,因此有了两个义项,成为多义词。
10.语言联盟与语言替换的区别(和联系) 1) 相同点:
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2) 不同点: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
这一重要不同带来接触结构的重要不同:
语言联盟——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
语言替换: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11.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语言也不例外,所以语言是符号体系。语言是由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统一构成,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意义是语言的内容。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的,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所依附,无法让人感知,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别说交际运用了:没有意义内容,语音形式存在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存在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例如我们说“电视”。不必真抬出电视来出一台电视来比划,用大家共知的记号“diànshì”来表示,英语用“TV”别人就明白了,如果你非要把“电视”说成“视电”或别的什么,别人就无法理解了。所以从本质看,语言是一种符号,
只是它比任何符号系统都要复杂得多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而且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是基于线条性的符号层级,其具有语言系统的二层性。
12.音素与音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位和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就不同。而音位则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这种确立只注意那些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则表现为,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是抽象的,音素则是具体的。 音位的抽象以具体的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几个音质不同的音素,只要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
例如汉语普通话的[ε][a][A][ɑ]四个元音音素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在同一个/a/音位里。在具体发音时,抽象的音位实现为具体的音素。 音位总是具体语言或方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由于存在音位,在不同语言中的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比如英语和汉语普通话都有辅音音素[p]和[p'],英语里[p]和[p']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p/;汉语普通话里[p]和[p']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因而它们分属/p/和/p'/两个音位。
13.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什么是音位的双向对立和单向对立?在语言演变中有什么作用?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区别特征\。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来区别的。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p/ 通过\不送气\与/p'/相区别,通过\双唇\与/t//k/等相区别,通过\口音\与/m/相区别,通过\双唇\和\闭塞\与/ts/相区别,通过\双唇\、\闭塞\和\不送气\与/t?'/相区别。\双唇\、\口音\、\闭塞\和\不送气\这四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p/和其他所有的音位区别开来。
音位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一个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的不同音位之间的对立和区别,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通过一个或几个语音区别特征来实现的。
为了确定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要考察它在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的价值,要分析它与其他所有音位的对立关系。因为一个音位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其他所有音位区别开来。
/t/ 通过\不送气\与/ t'/相区别,通过\闭塞\与/x/相区别,通过\舌尖前\与/p/、/k/相区别,通过\闭塞\(口音)与/m/相区别,通过\闭塞\与/ts/相区别,通过\舌尖前\、\闭塞\和\不送气\与/t?'/相区别。\舌尖前\、\闭塞\和\不送气\三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t/和其他所有的音位区别开来。
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于是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
但英语音位系统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英语/t/和它周围的音位与汉语普通话/t/的情况不同,所以二者的区别特征也就有所不同。英语的/t/以\舌尖前\和/k/、/p/相区别,以\闭塞\和/m/、/n/相区别,以\清\和/d/相区别,但并不需要具备\不送气\这个特征,因为英语里没有和/t/同部位的送气塞音音位。
换言之,\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在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同理,\清音/浊音\这对区别特征在英语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反的情况并不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14.举例说明语言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在连续的语流中,音素或声调等同类语音成素因前后相连而发生的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1) 同化
同化现象在各种语言的语流音变中都十分常见,它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比方北京话的“‘棉”/mian/、“面”/mian/中的/n/在“棉袍”“面包”中变成/m/。这是被“袍”“包”的声母/p// ph/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2) 异化
异化现象不像同化那么频繁,但也比较常见,它是和同化相反的音变现象: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比方北京话的上声是个发起来比较费力的低曲折调,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改”调同“涂改”),这是调位的异化。 3) 弱化
弱化也是各个语言都十分常见的现象。弱化可有程度的不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弱化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音节中。从元音来说,弱化最常见的表现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高元音/i u y/除外)央化。比方北京话口语中“木头”/muthou/弱化成/mutho/ ,“妈妈”/ma ma/弱化成/ma m*/。英语American一词中起首的弱读音节的A音质为/*/。另外,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同通常是弱读的。 4) 脱落
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还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后者也叫“合音”。比方北京话的“你们”
.
/ni214m*n/常说成[nim214],“我们”常说成「wom214」,两词都发生了音位的脱落,还发生了合界的变动及合音。
语流音变一般是临时性的共时音变,不太会固定下来成为语素或词的固定读音,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果语法上总是出现于轻读的位置,或是一个语素或词在某个构词搭配中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语流音变也可能固定下来成为该语素或词的唯一形式。
15.话题、主语、施事的区别和联系
话题与施事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施事则只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一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话题和施事都落到句子同一个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比如“小王昨天去了北京”这句话中“小王”既是施事又是话题,而“‘昨天,小王去了北京”这句话中,“小王”仍是施事,话题却换成了“昨天”。 16.文字与图画的区别
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17、谈谈文字的分类
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1)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一号的意义。表音文字还可以根据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更小的类。比如: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2)意音文字则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叫做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叫做义符。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总之,表音文字与意音文字的分类,是以字符这一级单位与所记录语言的关系为依据来确定的。
18、谈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2)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3)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19、谈谈语言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牵涉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研究者的看法也不相同。纵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接触,带来语言的接触;社会的统一,促进语言的统一或融合;总之,社会的演进,推动语言的发展。这些,上文都有分项解析。
社会影响语言的发展,还具体表现为:社会出现新事物,语言中就会出现一些新词语,如:因特网、邮件(电邮)、太空行走、遗传工程、基因图谱、非典、克隆、机器人、菜鸟(网络新手)、大虾(网络高手)、BBS(电子公告板)、博客、猫(调制调解器MODEM)、美眉、687(对不起)、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等等。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提高,促成词义的变化,如“心”,古人以为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汉语有许多词语记录了这种认识,“心得、心情、心思、操心、粗心、小心、谈心??”都是这类例子。17世纪英国医生、解剖学家威利斯发现了通向大脑的神经,人们才认识到思维器官是大脑,而表示心脏。
2.心理因素(参见李宇明2000P214-215)
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先民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有许多表达具体对象的词语,而缺少概括性的词。例如,爱斯基摩语中用15个名词来表示不同形态或下落到不同地点的雪,却没有“雪”这个概括性的词。(李宇明2000P214) 类推是一种思维惯性,它影响语言的发展,表现为用某种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现象。如。先秦汉语有宾语前置现象,后来,宾语前置被磨掉了,现代汉语便没有了这种现象;再如,汉人偏爱于一个音节记录一个词或语素,因此,对于联绵词中的字(一个音节),也要赋予其意义。“狼狈”本是联绵词,分开则无意义,可是人们非要把“狼”和“狈”看成两个动物,还演绎处“狼狈为奸”的成语。
(二)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指语言自身的因素,外部原因的各因素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动力,内部原因,即语言自身的因素决定语言发展变化具体方式、途径。
语言自身因素,总体说来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其具体表现如: 1. 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运用的多样性、生动性、随机性使得它常常突破语言规则的限制,而表现种种“出格”现象。这些出格现象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可,便给语言增添了新的要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旧的要素在言语实践中逐渐被遗忘、被抛弃,这样,语言新的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消亡,语言便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展着、变化着。如汉语的名词过去是不受副词修饰的,而近些年来,却有突破,并且逐渐被社会接受,“很青春、很女性、很生活、特男子汉、特人性”等,现在则常常可见。(参见李宇明2000P216)
2.语言各要素相互影响 :语音的变化导致词汇和语法变化,词汇或语法的变化导致语音变
化。
语言各要素之间本来是相对平衡的,但往往因某要素首先发生变化,便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如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有这样的变化:
古汉语中,浊音清化,入声消失,语音音位系统简单化。于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
古汉语的词汇中,同音词大量增多,造成意义难以区别,词的形义矛盾凸现,为解决这一矛盾,词汇便逐渐双音化(现代汉语中,双音词便占优势)。词汇双音化,引起词内两个语素间的关系出现新的现象:语音上有轻重之别,如轻声、儿化;语义上有主次之分,如词根、词缀;不仅如此,语法上也随之出现合成词的构成规则,如联合、偏正、动宾、补充、主谓、重叠等构词方式。这样,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因为语音系统的简化,产生连锁发应,致使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都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汉语发展变化了。 以上发展变化图示:
语音简化——浊音清化、入声消失
大量出现同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词汇双音化 语音上轻重之别 语义上主次之分
语法上合成词的构词法——联合、偏正、动宾、补充、主谓、重叠
再如英语、法语的发展变化: 古英语、古法语到现代英语和法语,语音发生了弱化和脱落现象——词尾的声音发生变化。本来古英语古法语都有复杂的变格、变位系统,随着上述语音的变化,这些变格、变位现象大大简化了。这是语音的变化引起语法的变化。(其实词汇也有所变化,它的“形貌”简洁了,少了许多变形) 以上发展变化图示:
语音弱化、脱落——词尾发生变化 变格、变位系统简化——语法发生变化
20、什么是亲属语言?
地域方言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共同语靠拢,方言间的差距缩小;一是分化加剧,形成不同的语言。社会方言不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亲属语言:由同一母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语言,叫亲属语言。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母语”也叫“基础语”或者“原始基础语”。各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同源成分必定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域方言分化加剧而变成的不同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本质差别,不在语言本身的差异,而在于语言以外的因素,重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所以“听懂与否”不能作为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别标准。
汉语方言,语音差异较大,有的相互间就根本听不懂,但却是方言关系而不是亲属语言关系。在欧洲,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波兰语、捷克语和塞尔维亚语之间差异并不太大,说这些语言的人相互能够听懂,能交际,但是它们却是不同语言,是亲属语言。原来,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都是汉族人,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统一的政治形式和统一的书面语。说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语言的人们,认为他们分属于不同民族,其语言为不同的民族语言。 21、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之间,根据它们从母语中分化出来的早或晚而有或亲或疏的关系。根据亲属语言的这种亲疏关系,可以建立亲属语言的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民族语言(具体语言)。如: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等——苗语支等——苗语、布努语、畲(shē)语等。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等————西日尔曼语支——英语、德语、荷兰语、卢森堡语等。
世界语言语系的具体类别及其有关说明(详见教材P189)。
世界约5千种语言,分为9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
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pí,同“毗”)荼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以及某些语系不明的语言。 22、描写八大元音 P56
23、描写普通话的声母
24、举例说明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
结构的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其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比如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着”、“过”在上古汉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之后才成为虚词。
25、什么叫语法化?举例说明。
语法化是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指一些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语法化(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级演化的过程。
比如,表示’‘手拿”的动词演变为引介.下具、动作对象的标记,表示“给予”的动词演变为引进间接宾语(“给他一本书”)、受益者(“给他打了件毛衣”)、使役者(“给他骗了”)的标记,表示“在后面”或“在对面”的词演变成引讲伴随者的标记,表示“结束、终了”的动词演变为表示过去时或完成体的标记,等等,在许多语言中都发生过,甚至在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多次发生。比如汉语中表示“手拿”的动词“将”、“把”都曾先后变为引介工具、引介动作处置对象的虚词。
26、论述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优于其余的一切工具。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通过信息的交流,人们才可以在社会中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更好地分工协作。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是指语言具有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的作用。这一功能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尤其能体现出来。在人们每天的交往言谈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话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递什么客观的信息,而只是用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 27、论述语言符号的特点
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同时蹦出两个字来。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这就是说,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如“我吃饭”不能说成“饭吃我”。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但是,语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特点。如一些新词的出现,一字词的新用法。这种变化,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也即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社会约定的,而不是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28、谈谈词语搭配的条件
1) 受语法规则的支配 2) 受语义条件的限制 3) 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4) 要考虑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29、谈谈语音演变规律(特点也要) 30、谈谈方言与语言的关系
方言:语言的变体。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 31、什么叫语言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
32、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动物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发音的能力。动物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没有专门的分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大脑机构,而且发音器官也发不出人类语言那样多种多样的音,因此它们根本不可能学会语言。 33.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和联系
? ? ?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语音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语音的声学属性和发音学属性。 音系学研究的对象是语音的社会属性,即在某一具体语言中是如何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的。
音系学研究必须以传统语音学的听音、记音为基础。音系学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语音的认识。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确定的有十余个语系和一些语群: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也称“闪一含”)语系、尼日尔一科尔多凡(也称“班图”)语系、尼罗一撒哈拉语系、科依桑(霍屯督、布须曼)语系和美洲印第安诸语言、澳洲诸土著语言、西伯利亚诸语言等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