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下载本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带电荷的粒子。 【易错提示】

⑴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但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也是相对稳定结构(它只有一个电子层)。 ⑵一般来讲,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但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原子,如氦原子、氢原子。

⑶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但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与镁;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不一定相同,如氦与氖。 (离子)

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地分层排布。氖、氩等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八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钠、镁、铝等金属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氯氧硫磷等非金属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在上述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Na+ );带负电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5 / 1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2、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

粒子种类 区 粒子结构 别 粒子电性 原子 质子数=电子数 不显电性 ?得电子????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带正电荷 ?得电子????阴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带负电荷 联系 阳离子?????失电子原子?????失电子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意义

①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②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Mg2+、Al3+等 阴离子:Cl、S等

-2-

(元素)

⒈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质子数一定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⒉元素可用来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用来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元素组成,由汞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

6 / 1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不是一百多个。 ⒋元素根据性质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镁、铝等)、非金属元素(如氧、氢、碳等)。 ⒌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五位的是:氧、硅、铝、铁、钙。 ⒍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区别 使用范围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或分子的构成 联系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即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 【规律总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判断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主要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同而不论原子存在形式,如O2、H2O、CaO、O2-、KMnO4中均含有氧元素 【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

7 / 14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即只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符号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⑵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误区警示】1.书写元素符号时一定要书写规范,大小写要分清,特别是用两个字母表示的,注意“一大二小”,同时还应注意元素名称中的偏旁部首,如“碳”不能写成“炭”,“锰”不能写成“猛”,“汞”不能写成“汞”等。

2.当元素符号的前面写上数字时,只表示原子的个数,不再表示元素,即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0表示三个氧原子,2Fe表示两个铁原子。

【方法规律】辨别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时,要关注数字所处的位置。如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数量,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则表示核电荷数(圆圈内)和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弧线上)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⑴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3.每一周期中的元素从左至右按照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第一周期除外)。

编排依据: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排列规则:⑴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向右依次增加;⑵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时稀有气体元素;⑶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