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
问题的针对性-----产生于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 上
未来的预期性-----基于在未来对问题的解决。
内外部要素的变化,人们价 值观的转变 3)、公共政策目标制订的基准: 公平----利益的同等分配 效率----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自由-----法律范畴下最大的行为空间 安全-----生存上的各种最低需求的集合 4)、公共政策制定的具体要求: ? 公共政策目标的进取性 ? 公共政策目标的整体性
? 公共政策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确立公共政策目标的原则
(1)、目标必须是针对问题的。
抓住主要矛盾,并在资源分配上确保核心目标的实现。 (2)、目标应当尽可能的明确、具体。
达成目标的时间期限 明确的责任限制;
建立明确的目标指标体系,并尽可能使之量化。 (3)、明确政策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 (4)、目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5)、要处理好多目标政策之间的目标协调关系。 (6)、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之间的统一。
十一:公共政策方案设定的基本原则
1)、效益原则 2)、可行原则 3)、优化原则 4)、思维交锋原则
十二: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1)、经验 2)、逻辑 3)、直觉 4)、创新 5)、系统性思路
十三: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基本路径
政策方案合法化的方式 1)、转换为国家法律的方式
对于解决全国或一定地区的重大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方案,一般要转化为国家法律,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来通过相关法案。在法案形成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法律四个阶段。 2 )、转化为行政法规
对于解决全国或一定部门、地区的重大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方案,如果要转化为行政法规,必须由享有法定职权或法律特别授权的政府机构通过相关法案。在政府机构通过相关法案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签署或公布等几个阶段。 3)、转化为具体政策
对于解决全国或一定部门、地区一般性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方案,如果要转化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在公共管理部门权限范围之内的,可直接公布执行;不属于自己法定职权范围内的,还需要在上级公共管理部门审批后方能够执行。 4)、转化为行政措施或方案 如果不转化为“政策”,仅是解决个案性问题的行政措施或行 动方案,则需要在自己的职责和职权范围内作出,有的还需要经相关权威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加以确认或批准。
十四:简述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
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转变决策观念,为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营造良好的环境 1、最主要的是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以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政策制定相关信息的公开化;政策背景和资料的公开化 政策决定理由的公开化;政策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公开化,
2、还可以慎重地开放各级人大和政协的院外活动(如群众旁听、自由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 3、各级党政决策部门的领导者还要转变观念: 1)、改变“凭经验、拍脑门”的决策方式, 2)、确立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指导思想 3)、树立民主的决策作风,重视调查研究,关注社会舆论和民意, 4)、善于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的力量,全面提高自身的政策素质和决策能力。
十五: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化的发展途径
公共决策过程社会化的发展途径
(一)通过完善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提升对社会各阶层意见的吸纳和整合能力 1.理顺党政关系
2.强化各级人大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动议权、 审批权、审查权和监督权 3、加强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监督 4、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协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5、增强各种社会团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功能 (二)、通过健全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增加公民参加公共政策制定的机会与渠道 1、通过立法,确定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 2.增强民间社会团体的利益表达功能
3.完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 4.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三)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转变决策观念,为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营造良好的环
境
1、最主要的是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以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2、还可以慎重地开放各级人大和政协的院外活动(如群众旁听、自由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 3、各级党政决策部门的领导者还要转变观念
十六: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式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1、过程理论模式
政策执行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
(1)理想化的政策 (2)目标群体 (3)执行机构 (4)政策环境 政策执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2.调适理论模式 其主要观点为:
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1)相互作出让步和妥协
(2)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应富有弹性 (3)与政策接受者形成一个双向交流过程 (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的反作用 3.博弈理论模式
他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其间包括下列因素: (1)、政策执行人员,即竞赛者。(2)、利害关系。 (3)、策略与技术。 (4)、竞赛的资源。 (5)、竞赛规范(取胜的条件)。 (6)、公平竞赛的规则(即不作弊)。 (7)、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状况。(8)、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4.综合理论模式
影响政策执行的各阶段因素有三大类: (1)、政策问题的可办性 (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
(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项 环境、媒介、大众、员工
19、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与特征
1、法律手段:
(1)概念:在公共决策执行中,执行主体通过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国家与地方的各种法规、规章,以实现公共决策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2)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 2、经济手段;
(1)概念: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 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特点:
间接性:指运用经济手段对公共政策执行中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的调节,以保证公共政策实现的方法。 有偿性: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实施等价交换
关联性:各方利益的关联和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联
(3)经济手段效应:以利益为核心,调动相关人员的主动接受和执行公共政策,实现政策目标。涉及利益的相关调节 以有偿交换、互相计价为核心 (4)、局限性:
范围的约束、经济资源的限制、利益协调的复杂性 3、行政手段:
(1)、概念:行政手段是指公共决策执行依据本身拥有的执行权力和公共组织的权威,采用命令、指示、规章等方式,并依照公共组织的层级系统来完成决策目标的方式 (2)、特征:
权威性:行政机关的层级领导 强制性:行政组织体系的集中统一原则 时效性:具有特定时间下的有效性 具体性:对特定的组织系统和特定的对象 4、宣传与诱导手段:
(1)、概念:宣传与诱导手段是指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行为的诱导来完成政策执行目标的方式。 (2)、特点:
灵活性、人性化、以及平等化 (3)、效应:对政策执行相关人员的思想的影响 (4)、局限:无强制性作用
20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控制活动的主要类型
控制活动:执行中的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随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的活动。
控制类型主要有三种:
①预先控制 ②现场控制 ③反馈控制
21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政策执行中问题的表现形式
1、替换性执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当政策对执行机关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一致,但实际上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使上级政策难以落实。(翻牌公司)
2、选择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
执行者对政策的精神实质和相关内容有意曲解、断章取义,使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偏离原意。(住房商品化)
3、象征性执行---软磨硬抗,拒不执行 “假冒伪劣”产品,“农村税费” 4、附加性执行----“搞土政策”
违规税收减免,税收回扣二)
产生的原因:
1、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失控 2、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政策的执行机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政策监控机制
(党政不分,人大、政协作用发挥,行政监督机构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