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武汉大学遥感院遥感试题(初试答案)资料 下载本文

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 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

遥感技术研讨会

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遥感仪器在探测中

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上,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图像处理设备(见遥感信息处理)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几何校正、滤波等)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图像处理设备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设备两类,现代常用的是后一类。判读和成图设备是把经过处理的图像

遥感技术

信息提供给判释人员直接判释,或进一步用光学仪器或计算机进行分析,找出特征,与典型地物特征进行比较,以识别目标。地面目标特征测试设备测试典型地

[1]

物的波谱特征,为判释目标提供依据。

发展简史

初期发展1839-1857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现代遥感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

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美国发射 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中国遥感事业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

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 “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遥感技术

应用范围与划分

卫星遥感反射图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 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

等方面。遥感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遥感器的分辨率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制先进遥感器、信息传输和处理设备以实现遥感系统全天候工作和实时获取信息,以及增强遥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遥感按常用的电磁谱段不同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1、可见光遥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昼使用。

2、红外遥感:又分为近红外或摄影红外遥感,波长为0.7~1.5微米,用感光胶片直接感测;中红外遥感,波长为1.5~5.5微米;远红外遥感,波长为5.5~1000微米。中、远红外遥感通常用于遥感物体的辐射,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红外遥感器是光学机械扫描仪。

3、多谱段遥感:利用几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物(或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与各谱段相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物体的信息,有利于判释和识别。常用的多谱段遥感器有多谱段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

4、紫外遥感:对波长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遥感方法是紫外摄影。 5、微波遥感:对波长 1~1000毫米的电磁波(即微波)的遥感。微波遥感具有昼夜工作能力,但空间分辨率低。雷达是典型的主动微波系统,常采用合成孔径雷达作为微波遥感器。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 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

优越性

中科院运用遥感技术勘测分布图

探测范围大:航摄飞机高度可达10km左右;陆地卫星轨道高度达到910km左右。一张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到3万多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地图,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陆地卫星4、5为例,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不受高山、冰川、沙漠和恶劣条件的影响。

遥感技术

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

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以四波段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为例,像元点的分辨率为79×57m,每一波段含有7600000个像元,一幅标准图像包括四个波段,共有3200万个像元点。

用途: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发展趋势

1 进行地面,航空,横天多层次遥感,建立地球环境卫星观测网络.

立足于小飞机的应用,卫星星座的形成,建立多层次,多轨道的立体观测系统。

2 传感器向电磁波谱全波段覆盖.

3 图象信息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因入其他技术理论方法,实现自动分类和模式识别.

4 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话与精确化. 5 与GIS和GPS形成一体化的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

现有2008年4月某日和2008年5月20日四川汶川地区的sport卫星十米分辨率的两景2A级影像,请详细说明用遥感方法检测地震后堰塞湖面积及变化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