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下载本文

大(小)于 不大(小)于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都大于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都小于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3.3 如何正确导出矛盾

反证法有一个明显常用的方法就是归谬,归谬不仅仅是反证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刚刚接触反证法的时候,做出反设的时候,证明过程中要找到矛盾点时,我们会感觉到不是很容易,有时候可能都不懂矛盾点在哪里。

反证法的核心就是从证明结果的反面出发,运用争取的理论方法求得矛盾的结果,因此如何导出矛盾的结果就是反证法的关键所在。若是要顺利的找到结论和反设之间的矛盾,证明结论的正确性,首先要进行题目中逻辑关系的分析,弄清关系,这样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证明。

在进行反证法证明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点:导出矛盾,首先进行假设,从假设开始着手怎么去证明。 第二点:证明过程一定要严谨,要有条理有依据的证明。 从整体方面来说,归谬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下面几个类型; 1) 推导出与命题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2) 推导出与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的结果。 3) 推导出与公理相矛盾的结果。

4) 推导出与已知定义相矛盾的结果。 5) 推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结果。

4 反证法的应用

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有些命题是适用于反证法的,只要掌握了它的特点,对于我们运用反证法是很好的帮助,根据命题的特点分类有以下几种适用于反证法的命题: 4.1 唯一性命题

当命题的结论需要证明“唯一性”,“存在性”时,适用于反证法。 例3已知a,b是两条相交直线,求证a,b只有一个交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证明:假设直线a和b不只有一个交点,那么就是直线a和b至少有两个交点。设这两个交点为A,B两点,所以直线a通过A,B两点,直线b也通过A,B两点。从这我们可以得到,经过A,B两点会有两条直线a和b。这个结论和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则a,b只有一个交点。

例4 求证:方程5x?12的解是唯一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证明: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到x1?log512是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假设这个方

5x212。程的解不是唯一的,它还有解x?x2(x1?x2),则5?因为5?12,则x1?1,

5x2?x1x2?x1?1 ①。由假设得x2?x1?0,即当x2?x1?0的时候,有:5?1 ②。 即5x2x1当x2?x1?0的时候,有5x2?x1?1 ③。很明显②③与①都矛盾,这说明假设不成立,所以原方程的解是唯一的。 4.2 否定性命题

这种命题常出现以“不是??”,“不能??”,“没有??”这些否定性词语,如果从正面考虑的话,就不容易进行证明,没有思路,这时就需要考虑反证法了。

例5 求证:不存在7条棱的多面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证明:假设存在7条棱的多面体。那么,组成这个多面体的每个面只能是三角形。如果有四边形或者边数更多的多边形,除过这些边最多只有3条棱,根本不可能与4个以上的顶点相连接。设每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多面体有n个面(n为

3n14?7,整数),由于每条棱都是两个面的边,所以即n?,与n是整数相矛盾。23即证明不存在7条棱的多面体。

111例6如果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且a,b,c成等差数列,求证:,,不

abc[14]

成等差数列。

111211a?c证明:假设,,能成等差数列,则可以得出???,因为a,b,cabcbacac2a?c2b?成等差数列,即2b?a?c①,那么?,即b2?ac②,由①②可以得

bacac出a?b?c,与已知条件a,b,c是不全相等的实数相矛盾。即假设错误,故原命题正确。

4.3 “至多”“至少”型命题

命题结论中有“至多”、“至少”的词语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例7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大于60?,则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60??60?6?0,即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1?x1?y?2中至少有一个成?2或例8若x,y是正整数,且x?y?2,求证

xy立[12]。

1?x1?y?2同时成立。?2与证明:假设又因为x,y都大于0,所以1+x?2y xy① , 1+y?2x②,将①②两式相加得到x+y?2,这与已知条件x+y>2相矛盾,

1?x1?y?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2或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

xy4.4 必然性命题

命题结论出现“总是”、“都”、“全是”等词语。

例9求证:任意凸多边形不可能有四个内角都是锐角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证明:假设存在一个凸多边形,其有四个内角小于90?,即这四个内角所对应的外角分别大于90?,则其外角和大于360?.,这与任意凸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360?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任意凸多边形不可能有四个角都是锐角。

x2例10已知函数f(x)?,如果数列?an?满足a1?4,an?1?f(an),求证:

2x?2当n?2时,恒有an?3成立。

an2证明:假设an?3(n?2),则由已知可以得出an?1?f(an)?,所以当

2an?2aan11113n?2时,n?1?,又易证?(1?)?(1?)??1,?(an??1?31)an2an?22an?1224即当n?2时,an?an?1???a2;而当n?2时,an?0,所以当n?2时,an?1?an,

a12168a2????3,可以得出当n?2,an?3。与假设矛盾,所以假设不

2a1?28?23成立,原命题成立。 4.5 起始性命题

命题中已知的条件或者能够应用的定理,公式较少,直接证明比较困难,用反证法比较容易证明。

2?[13]

例11 用周期定义证明f(x)?sin(???)(??0)的最小正周期是。

?2?2?证明:因为f(x)?sin(???)?sin(?x???2?)?sin[?(x?)??]?f(x?),

??2?2?对一切x?R成立,所以是f(x)的周期。要证明是f(x)的最小正周期。设

??2?2?是f(x)的最小正周期。即还有0?T?,对一切x?R有f(x?T)?f(x)成??立,那么sin(?(x?T)??)?sin(?x??),即sin((1),?x????T)?sin(?x??)?取?x???0,则sin?T?0。因为0??T?2?,所以?T??,T?,于是(1)

??式成为sin(?x????)?sin(?x??),取?x???,则上式成为?1?1,矛盾。

22?因此是最小正周期。

?例12在同一平面设有四条直线a,b,c,d。若a与b相交,c?a,d?b,则c与d也相交。

证明:假设c??d。因为a?c,所以a?d。又因为b?d,所以a??b。这与已知条件a与b相交矛盾。假设不成立,故c与d也相交。 4.6 无限性命题

命题结论中包含各种“无限”的命题。 例13 求证:素数有无数个。 证明:假设素数是有限的,设最大的一个素数为p,作q?2(3?5??)?1p?,q表示的是被这2、3、?p中任意一个整除都会余1的数,即q只有1和q两个约数,所以q是个素数而且是比p大的数,但这与最大的一个素数是p相矛盾。即假设不成立,所以素数有无数个。

例14 求证:2是无理数。 分析:看到题目会给人一种没有办法证明的感觉,毫无思路可言。而且无理数从小数的角度分析是属于无限不循环的,这样就更加没有思路了。如果用反证法进行分析,把这个无理数假设成为一个有理数,那么就会简单许多。

a且a,b互质,证明:假设2是有理数,则存在a,b?N.使2??a2?2b2b从而a为偶数,记作 a?2c→a2?4c2→2c2?b2,则b也是偶数。即得出a,b都是偶数,与a,b互质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所以证明2是无理数。 4.7 不等式证明命题

命题结论中有“不等式”的命题,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例15已知a?b?0,m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求证ma?mb。 证明:假设ma?mb。因为a?b?0,所以ma?0,ma?0,则(ma)m?(m)bm,

即a?b。与已知条件a?b?0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ma?mb成立。 例16 在?ABC中,?C??B,求证:AB?AC[16]。 分析:这个题也可以考虑用反证法进行证明,首先对AB?AC的结论进行反设,所以就需要证明AB?AC或AB?AC这两种结论不成立,就自然证明了原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证明:假设AB?AC,所以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当AB?AC,那么?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与已知条件?C??B相矛盾。

(2) 当AB?AC,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记为D点,

让AD?AC,连结DC。因为AD?AC,所以?AD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D??ACD,又因为?ABC为?BDC的一个外角,所以

?ABC??D??ACD。而?ACD??ACB??C,所以?ABC??C即?B??C,与已知条件?C??B相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即原命题成立。

5 反证法的教学价值及建议

反证法在中学数学里有广泛的应用,根据我自己在高中实习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反证法的教学价值与建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反证法,要早点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让学生自己慢慢的去认识反证法,只要学生能够明白、认可其中的原理即可。 5.1 反证法的教学价值

5.1.1 培养思维严密性

反证法在证明的过程中思维要十分的严密,思考周到。反证法和直接证法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也相互作用。总体看来我们运用的是反证法,但是从部分看,在假设之后的推理过程中运用会运用直接证法。有时候在基本直接证法的推理中,又会运用一段反证法,用来确定某些所需的条件,假设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原题结论的反面是什么,详细的写出与原题结论相反的所有不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