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标注详细格式说明) 下载本文

55、佾,舞行列也。从人, 聲。 《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廳。” 56、岌,山高貌。从山,及聲。 《爾雅·釋山》:“小山岌大山,峘。” 鈕樹玉:岌通作馺。

57、庪,祭山曰庪縣。从广,技聲。 《爾雅·釋天》:“祭山曰庪縣。” 鈕樹玉:即屐指俗字或作。

鄭珍:當為屐止俗,偽庋,然庪縣作屐尚屬假借,古本作祈。 58、貓,狸類。从豸,苗聲。 《詩·大雅·韩奕》:“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鄭珍:《爾雅》“虎竊毛謂之虦貓。”

59、駥,馬高八尺。从馬,戎聲。如融切。 《爾雅·釋畜》:“馬八尺為駥。” 60、狘,獸走貌。从犬,戉聲。 《禮記·禮運》:“風以為畜,古為不獝;麟以為獸,故獸不狘。” 61、犭軍 ,獸名。从犬,軍聲。 《山海經·北山經》:“有獸也,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犭軍 ,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鄭珍:山見《山海經》。異物不經見,許君所不彔。 62、狷,褊急也。从犬,肙聲。 《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63、爞,旱氣也。从火,蟲聲。 《爾雅·釋訓》:“爞 爞,炎炎,熏也。” 64、煽,熾盛也。从火,扇聲。 《詩·小雅·十月之交》:“楀維師氏,艷妻煽放處。” 65、赩,大赤也。从赤、色,色亦聲。 《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逴赩只。” 66、赮,赤色也。从赤,叚聲。 67、悱,口悱悱也。从心非聲。 《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68、怩,血刃怩,慙也。从心,尼聲。 《孟子·萬章上》:“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 69、忖,度也。从心,寸聲。 《詩·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鈕樹玉:忖通作寸。

70、怊,悲也。从心,召聲。 《楚辭·九章·哀郢》:“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 鈕樹玉:怊通作惆。

71、懌,說也。从心,睪聲。 《爾雅·釋詁上》:“懌,樂也。” 72、瀼,露濃皃。从水,襄聲。 《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落瀼瀼。” 73、漙,露皃。从水,專聲。

- 8 -

《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落漙兮。” 鈕樹玉:漙通作團,亦作專。

74、瀣,沆瀣,气也。从水, 省聲。 《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75、瀛,水名。从水,嬴聲。 《楚辭·招魂》:“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鄭珍:或戰國時楚國方言已製瀛字而許君不錄。 76、潺,水聲。从水,孱聲。

77、湲,潺湲,水聲。从水,爰聲。 《楚辭·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鄭珍:二字兩見《楚辭》、《九歌》,宜為先秦古字,而許君不彔。 78、淼,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 《楚辭·九章·哀郢》:“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鈕樹玉:淼疑藐之俗字。 79、潔,瀞也。从水,絜聲。 《左傳·定公三年》:“莊公急而好潔,故及是。” 80、溘,奄忽也。从水,盍聲。 《楚辭·離騷》:“溘吾逰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81、霞,赤雲皃。从雨,叚聲。 《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82、霏,雨雪皃。从雨,非聲。 《詩·邶風·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83、摦,橫大業。从手,瓠聲。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而鐘,音之器也。······小者不宨,大者不摦。則和於物。”

84、搢,插也。从手,晉聲。 《禮記·鄉射禮》:“三耦皆執弓,搢三而挾一個。” 85、捌,《方言》云,無齒杷。从手,別聲。

《急救篇》卷三:“捃穫秉把插捌杷。 鈕樹玉:別之俗字。《淮南·說林訓》“解捽者不在捌格,在於毗?。” 86、嬙,婦官也。从女,牆省聲。

《左傳·哀公元年》:“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也,宿有妃嬙嬪禦也。” 87、妲,女字,妲己,紂妃。从怒,旦聲。

《國語·晉語一》:“殷辛伐有蘇氏,有蘇以妲己女也。” 88、緅,帛青色赤色也。从糹,取聲。

《周禮·考工記:“三入為緟,五入為緅,七繅。” 89、繾,繾綣,不相離也。从糹,遣聲。 90、綣,繾綣也。从糹,卷聲。

《詩·大雅·民勞》:“無從詭隨,以謹繾綣。” 91、蟋,蟋蟀也。从虫,悉聲。

《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92、鼇,海大鼇也。从黽,敖聲。

《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鄭珍:許君於殊方異物素不經見這,例不採載。

- 9 -

93、塗,泥也。从土,涂聲。

《易·睽》:“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94、坳,地不平也。从土,幼聲。

《莊子·逍遙遊》:“覆水杯於坳塘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也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95、銘,記也。从金,名聲。

《周禮·小祝》:“設煞置銘。” 96、酪,乳漿也。从酉,各聲。

《楚辭·大招》:“鮮蠵甘雞,和楚酪些。”

97、醒,解醉也。从酉,星聲。按酲字注云,一曰醉而覺也。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98、醍,清酒也。从酉,是聲。

《禮記·禮运》:“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

以上98個字所記錄的詞和詞義都是上古詞彙和詞義。但是它們沒有被許慎收入《說文》中,其原因有二:一是許慎失收,二是《說文》傳抄過程中為後人篡改。鈕樹玉说:“凡經典中字,許君不應該遺,或所見本不同,或經典為後人改。”

在上面我所引用的經典中,它們在漢代以後經過了一次或幾次傳抄,傳抄的文字往往用當時通行的文字。我們通過先秦時候的傳世文獻,可以判斷某個字在先秦是否已經出現。這些字經過後世鈕樹玉、鄭珍等大家的考證,存在於這些經典中的新附字大多是某字的今字(本文並未詳細列出),而也有少數是“許君於殊方異物素不經見者,例不採載”。(邏輯有問題)

從上面的考證中的可以看出,這些存在於經典中的新附字,以形聲字居多,且沒有象形字。在這些形聲字中以“从×,×聲”形式較多,其中也有“从×,×省聲”的形式(如7、21、35),還有極少量的亦聲字(如49)。而“从×,从×”形式的则是会意字,在本文的考證中只有兩個(22、23)。反映出在漢字不斷孳乳過程中,形聲字所佔比重逐漸增多的趨勢。在這些形聲字中以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占多數,而在這些左右結構的形聲字中又以左形右聲者居多。這反映了文字的書寫日趨規範化和定型化,為古文經典得以正確地傳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三章、新附字的應用情況

新附字的出現——文字發展中的一個過程,一個環節 389個形聲字中除去98個,300個形聲字,再次證明了形聲字是大趨勢。而大量的左形右聲的結果也證明字的構造在發張上趨向穩定。對認字有較好的幫助。

詞義大多擴大,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新附字的意思更為少,大字典中引申義較多。極少數的詞意思沒有變化,其均未雙生疊韻詞,在意思上互訓。有的已經隨著漢字的簡化被淘汰。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