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强风化板岩、中等风化石英岩裂隙中,与第四系孔隙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
原有的地下截潜墙不动,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途径不变,故地下水水质、水位基本无变化。
新建的地下截潜墙主要目的是拦截上游地下水,使上游几近干涸的河床上出现水面。故此处截潜墙上游地下水水位会稍有抬升。
7.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治理前:①龙河河道防洪能力较差,河道不具完整、连续的河道雏形。 ②下游入海口附近河床水面连续,水量丰沛;上游河道几近干涸,
且有部分河床被农田、菜地等占据。
③龙河两岸分布有多家企业,河道水质、底质受到污染。 ④现状区域内植被种类单一、数量少;无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⑤河道及两岸景观生态体现斑块数量多、面积小的特点,说明景观
空间格局较为破碎。
治理后:①龙河河道防洪能力提高,河床断面加宽,形状依自然流态蜿蜒曲
折。
②河道水面连续,形成较好的水域廊道景观;两岸规划的30~50m
宽景观绿化带,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
③龙河两岸企业全部搬迁,河道水质将得到根本改善。
④现状区域内规划引进多种景观树木,使得植被种类、数量增多;
河床两侧设置鱼巢,河道上设有浅滩湿地,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可栖息、繁衍的场所。由此可知,治理后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河道及两岸景观生态体现斑块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等特点,说明
景观空间格局较为完整。
虽然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挖土、填料等工程活动,将改变施工场地内原
大连市环境保护总公司 25
大连市旅顺龙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有的地形地貌,使地表出现局部裸露,为雨季带来水土流失的条件。通过计算,此种水土流失为中度侵蚀,若施工中能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场地绿化、建设拦渣工程等,可较大限度地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量,将此种影响降至最低。
总而言之,本项目建设生态影响利大于弊,治理后较治理前,生态容量增大,绿化面积增加,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增多,景观生态大为改善。
8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8.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8.1.1施工扬尘
施工期地面扬尘在按环保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少粉尘影响时间;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对燃油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气进行削减与控制等,由此可降低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8.1.2施工废水
由第6.1.2节影响分析可知,施工期间水泵强排、施工导流水、结构、养生水三部分施工废水中由于含泥沙量较大,若直接排海,则将导致水体中悬浮物增加。因此为降低此种影响,建设单位应施工现场临时设置沉淀池,将此部分泥浆废水打入沉淀池内静沉,泥水分离后,上清液排海,沉下的泥沙定期清出,弃至堤岸上晾晒,治理后作为种植土。
8.1.3施工噪声
施工期间对噪声较强的设备采取隔声、吸声等综合降噪措施,产生的施工噪声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并按环保部门对施工单位夜
26 大连市环境保护总公司
间施工提出要求进行实施。
施工期环境影响为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即可消除。但考虑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求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本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及建议,做到文明施工、严格管理、缩短工期,力争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8.1.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河道清淤底泥。
由第6.1.4节影响分析可知,本项目河道底泥不属危险废物,但由于污染程度较严重,属C类底泥,且污泥中所含重金属物质若长期累积过量则将对周围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应慎重。
依据项目实际施工情况,本项目河道底泥大体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即“已清淤部分底泥”和“未清淤部分底泥”。
对“已清淤的底泥”,现已弃置火石岭。通过对弃场周围居民及地下水源等敏感目标的调查分析可知,弃场周围500m范围内无居民住宅,且下游无地下饮用水水源,故认为此弃场选址较为适宜。但由于先前施工中未对弃场采取任何环保防护措施,河道底泥直接弃置,因此为避免长期堆放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建设单位应对此弃场采取必要的防渗、防护等措施。
对“未清淤的河道底泥”,目前尚未确定具体的底泥处理处置方案,仅初步计划选在小南村或柏岚子附近的荒山沟弃置,具体的弃场地点也未敲定。因此报告中首先从环保角度对场址选择及弃泥场应采取的防渗等措施提出要求,另外又通过对比国内外目前常采用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建议建设单位可考虑将河道底泥“资源化”,即进行工业化利用。
8.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完成后,无新增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治理后龙河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体的维护和管理。
大连市环境保护总公司 27
大连市旅顺龙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龙河的生态治理是旅顺口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因此建议旅顺市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两岸污水截流工程,使其与本次治理工程同步实施。
另外,在水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加大水体交换量,保持较高的蓄水量都可以改善水质。工程应尽可能减少防渗工程实施,避免其对河道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种植与藻类呈竞争关系的水生植物,如水葱、蒲苇、睡莲等水生植物以抑制藻类的生长,降低富营养化的风险。
建立龙河水质监测系统和河道管理系统。
9.方案合理性分析及改进方案
结合国内外生态河道治理实例,同时依据生态型河道设计原则分析本项目治理方案的合理性。
(1)合理部分 ①河床
自然河床――生态性。旧橡胶坝~主堰1及两条支流,均为以河卵石护底的自然河床。保留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使其可以透过土壤相互呼吸。
复合土工膜河床――工程性(防止海水入侵)。旧橡胶坝~新橡胶坝间,原河道内为海水,此次治理将旧橡胶坝拆除下移,使之成为淡水区。故设计将此段河道包住防渗,目的是为防止海水入侵,因此此段河床铺复合土工膜较为合理。
②护岸
所谓生态性护岸应从两部分来理解,首先是护岸,然后才是生态,即生态型护岸的构建首先应满足的是岸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才是生态性、景观性和亲水性。因此通过综合比较河道堤岸的稳定性和生态性,认为解放桥~闸堰河段洪水位以下采用的浆砌石护岸具有一定合理性。
通过向水利设计部门了解,此段河道岸墙的浆砌石形式的设计主要是考虑水力冲击的稳定性。由于此段河道内水量较大(尤其是解放桥~跃进桥间的海水段,
28 大连市环境保护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