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作业指导书 下载本文

③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 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具体测量方法见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或测杆操作手册。 ④确定线岔始触区。 正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侧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正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侧线线路中心550mm,800 mm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 侧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正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侧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正线线路中心550mm,800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 ⑤检查交叉吊弦。 A 检查交叉吊弦位置是否符合规定。 B 检查交叉吊弦本体状态。 ⑥检查交叉处两支承力索间距。 检查两支承力索有无相磨现象。 ⑦检查限制管状态。 A检查限制管本体。 B限制管处接触线活动间隙。 ⑧检查电联结状态。 电联结的具体检修内容见电连接检修工艺。 ⑨螺栓紧固力矩。 用力矩扳手对线夹螺栓进行复核检查。 4 调整 ① 纵向位置符合要求、横向(中间±50mm)位置不符合要求: A 确定调整方向及数值:根据实际测量交叉点投影偏移方向及数值,确定拉出值调整方向及数值。 B 调整拉出值:松开两个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将两根接触线分别放或拉,直至交叉点投影位置符合要求。调整时,尽量使交叉点对称于两线路中心,在调整过程中,先调整侧线拉出值;若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调整正线拉出值。 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 线岔交叉5 C 调整接触线高度。 点的位置 ②横向位置符合要求、纵向位置不符合要求: A根据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测量数据,确定交叉点位置大于上限值(1085mm)或小于下限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630mm)。 B调整道岔定位柱拉出值:大于上限值就减小两接触线交叉角,小于下限值就增大两接触线交叉角。调整时尽量保证正线拉出值。 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 C 调整接触线高度。 ③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都不符合要求: 32

线岔交叉点的位置 3.1.1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 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3.1.2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 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安全值: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A 确认限制管的位置,不影响悬挂调整(根据对线岔测量的实际情况,拆卸限制管或将限制管两端固定线夹松动调至需要位置)。 B 调整正线工作支拉出值至标准定位。将线坠挂在正线接触线(即交叉点下边的接触线)位于630-1085mm范围(即预设正线接触线拉出值);松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调整正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预设交点(即线坠尖指向位置)在630-1085mm的辙叉角平分线上。 C 调整侧线(上边的接触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该线交于线坠处,则该点就是两接触线的交叉点 D反复调整,直至符合要求。调整限制管、紧固螺母检查间隙。 E如果交叉点达不到标准时,可调整相邻支柱处的拉出值。调整时,在保证正线、侧线拉出值都不超过限界值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F 调整接触线高度。 对于复式交分、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比照以上方法进行调整,调整时要考虑相关线岔的技术参数。 两接触线相距500处的高差 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①当两支工作支高差不符合标准时: 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正线线岔:保证正线接触线高度的前提下,调整或更换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侧线吊弦,达到高差标准。(更换吊弦的方法及标准见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吊弦工艺)。 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侧线线岔:保证重要侧线导高的前提下,调整或更换另接触线抬高80mm。 一侧线吊弦,保证两接触线等高。 安全值:当两支均为工作②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两接触线高差不符合标准时: 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保证工作支导高的前提下,调整或更换非工作支吊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达到高差标准。 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①接触线高度不符合标准:通过调整定位点两端吊弦使值 其符合标准,调整时要考虑与相邻吊弦的高差、接触线接触线高度: 的坡度。 标准值:设计采用值。 ②拉出值不符合标准:调整或更换定位器。160km/h及安全值:标准值±100mm。 以下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 限界值:工作支小于 ③定位器坡度不符合标准: 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调整定位管高度,在软横跨处调整斜吊线。 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接触线高度、拉出值、定位器坡度具体测量方法见相关拉出值:160km/h及以下区检修工艺。 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 两接触线6 相距500处的高差 道岔柱接触线高7 度、拉出值、定位器坡度 33

限制管卡滞:松开限制管两端线夹螺栓,根据安装曲线限制管状确定偏移量,调整限制管位置。 8 态 活动间隙不符合要求:调整或更换侧线吊弦。 限制管本体缺陷:更换。 承力索交承力索间距小于60mm:调整侧线承力索高度。 叉处间距 9 10 线岔始触始触区有线夹: 区 160km/h及以下区段:将相应的线夹移出始触区。 11 交叉吊弦交叉吊弦间距:交叉吊弦位置应能保证在极限条件情况位置 下,两吊弦间距不小于60mm。 12 13 电联结状电联结检查标准按电联结检修工艺执行。 态 螺栓紧固各部位螺栓紧固按标准执行。 力矩 限制管状态 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应按螺栓紧固力矩要求紧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两支承力索间距 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线岔始触区 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550-80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交叉吊弦位置 160km/h以上区段的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550—600mm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交叉吊弦位置应能保证在极限条件情况下,两吊弦间距不小于60mm。 电联结状态 相关标准见电联结检修工艺。 紧固力矩按标准值进行紧固(标准值见附表)。 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 办理收工14 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 手续 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 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 15 填写检修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 记录

34

(四)电联结检修作业指导书

部 件 检修作业指导书 作业项目 作业人员 序号 作业步骤 作业标准 电联接 电联接检修作业 高空作业人员 技术标准 安全卡控点 1 2 3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完成安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全措施 知各作业组开工。 ①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 A 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或测杆)测量电联结处的接触线高度h; B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或测杆)测量与电联结相邻吊弦点的接触线高度h1、h2; C 计算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点的高差△h=( h1+h2)/2-h。 ②电联结线。 A 检查电联结线有无松股; B 检查电联结线伸缩圈有无松弛、变形; C检查电联结线有无机械损伤、断股或电弧烧伤断股。 ③电联结线夹。 A 检查电联结线夹的材质、规格是否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 B 检查电联结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线夹内有无杂物。 C 检查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在直线处是否处于铅垂状测量检态,在曲线处是否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查 ④电联结线预留量。 A 外观检查是否过紧或过松; B 用温度计测量现场温度,根据安装曲线查出到极限温度下电联结偏移量,检查电联结预留量能否满足偏移量的要求; 或计算出电联结在极限温度下的偏移量,比较电联结的预留量能否满足偏移量的要求,公式如下: 一支悬挂电联结最大偏移值:E=L*a*(Tmax- TX)或E=L*a*(TX-Tmin) 式中:E——偏移值(m); L一电联结至中心锚结的距离(m) a—线胀系数(L/℃); TX—检修时温度(℃)Tmax—设计最高温度(℃)、Tmin—设计最低温度(℃) 锚段关节、线岔或股道电联结的偏移值要将相关悬挂电联结的最大偏移值按偏 移方向进行加或减。 ⑤螺栓紧固力矩: 作业准备 35 电联结安装要求 ①在锚段关节处装设2组、线岔处装设1组电联结器;在链形悬挂与简单悬挂的衔接处、加强线(载流承力索)的终端、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处所的股道之间,应装设电联结器。其它横向电联结的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②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2面积不少于10mm。 电联结线 ①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 ②对于压接式的电联结线夹,电联结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