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三种特征 下载本文

(《荀子法行篇》)

君子有三种考虑,不可以不考虑。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相助。因此君子小时候考虑到长大以后的事,就会学习;老了考虑到死后的景况,就会从事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穷的处境,就会施舍。 (七)君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记得当年读到孟子“君子有三乐”那段话,觉得孟子有些傻乎乎。父母打骂,兄弟争斗,好苦也;为人师表,好烦也;仰首看天低头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乐的?后来又觉得孟子太容易满足了,快乐的标准太低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越来越感觉孟子的英明伟大。生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求之不得。

儒家三乐的内容,因人而异,随文而异。《韩诗外传》记载曾子说:“君子有三乐,钟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乐是:“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

三乐,也指三种爱好。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篇第五章) 君子三忧

孔子说:“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韩诗外传第十八章》)

《礼记·杂记》说:“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与《韩诗外传》卷七还记载了孔子说的“明王三惧”。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韩诗外传》卷七)明王,君子而得王位者。 (九)君子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三省,是儒家的三大自我道德要求。一为人谋事要忠心,忠是尽心竭诚和立心中正之意;二要对朋友有诚信。诚信,首先是不欺于己,言行一致,同发自心,同归于仁;三要践行儒家经传。儒家最忌道德空谈,强调践履功夫。

儒家最重自省。这个“省”兼内外而言,要内不欺心,心无私隐;外不谬事,言有准实。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云(《孟子·离娄篇上》)这都是自省的表现。

孟子有“三反”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反思亦反省义。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篇》)

俨然,矜持庄严貌。厉,严正。温,和润。《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的最大特征是温润,所以说君子如玉。《集注》说:“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

一般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君子兼备,并行不悖,所以为贵。君子不同的态度表现,都本之于道德。别说三变,百变不离其宗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篇》)

人与人交往,先见容貌,次观颜色,再交言语,儒家对这三方面都有一定的礼仪要求。《礼记表记篇》说:“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三不失”值得深长思。动容貌则不失足,正颜色则不失色,出辞气则不失口。失口即失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失言;非礼之言,无理之语,没有依据的虚话,没有意义的闲话,不能实践的空话,说出来,都是失言。失言多了,言不足信,就难以取信于人,难以获得信任和尊重。

(十二)君子三修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经系辞下》)

这里的君子指有位者。君子若不能修此三者,民众就不支持不响应。立足未稳,自身安全尚无保障,贸然行动,难以得到民众支持;心气未平静,自己都没有把握,贸然发言,难以得到民众响应;与民众还没有交往,没有建立基本信任,贸然号召,难以得到民众拥护。得不到民众支持拥护,难免发生危险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