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思考题 下载本文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思考题

ADF:酸性洗涤纤维,饲料进行酸性洗涤剂处理后得到的洗涤纤维 NDF:中性洗涤纤维,饲料进行中性洗涤剂处理后得到的洗涤纤维 BV: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 CF: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角质等成分 FCM:乳脂矫正乳 HI:热增耗;

NPU:净蛋白利用率,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

RDP:瘤胃降解蛋白 UDP:瘤胃未降解蛋白

SNM:(SCM:固形物校正乳);

TDN:总可消化养分,指可消化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2.25倍可消化粗脂肪的总和

TMEn: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真代谢能; 水溶性维生素:能在水中溶解的维生素,包括VB、VC。 代谢试验:测定饲料代谢能及养分代谢率的试验

代谢能(ME):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 可利用氨基酸: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

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喂给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日粮时,妊娠母猪除能保证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表明在同等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想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平衡试验:研究营养物质食入量与排泄量、沉积和产品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的试验。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通常将亚

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必需微量元素:指缺乏该元素将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及结构异常、发生各种病变和疾病的微量元素。

生长试验:也称饲养试验,是通过给动物已知营养物质含量的饲粮或饲料,对其增重、产奶、产蛋、耗料、每千克增重耗料、组织及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优势也包括观察缺乏症状出现的程度,确定动物对营养需要量或比较饲料或饲粮的优劣。

白肌病:幼畜的一种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病变部位肌肉色淡,甚至苍白而得名。

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由于缺锌导致的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疾病。表现为:皮厚、皮粗、皮炎。

饥饿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 有效氨基酸: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体增热: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冷应激:低环境温度中机体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的总和。 热应激:热应激是高环境温度中机体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的总和。

抗生素: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沉积率:指动物摄入的饲料中成为身体组成部分的物质,如蛋白质等占食物中总有机物的比例。

表观消化率:某种养分在被动物摄入前的含量和在粪便中含量的差值。 软骨症:指因维他命D缺乏或代谢过程异常造成骨质生长迟缓的疾病。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采食量有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食量。

饲养实验:在接近实际生产条件下,给动物饲喂已知营养物质含量的饲粮或饲料,观测动物的各种反应(如生产性能、理化指标、健康状况等),以此确定动物的营养需要或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广义地,消化实验、代谢实验都属于饲养实验.

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在饲料中用量很少但作用显著。

相对生物效价:是以一种无机磷化合物为某一指标量化反应与待测磷源该指标量化反应的比。

氨基酸平衡:氨基酸的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一致。

酶制剂: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助消化的水解酶,品种约20-30种。

消化试验:以测定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能力或饲料养分的可消化性为目的的试验。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热增耗: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体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热增耗以热的形式散失。 益生素: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

真可利用氨基酸:在回肠末端测得的可以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利用的氨基酸。 真消化能:TDE = GE﹣( FE﹣FmE ) 酸化剂:能使饲料酸化的物质叫酸化剂。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一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理想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维持需要: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随意采食量:是指动物自由接触饲料,任意采食或自由采食所获得的饲料量。 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温度适中区:也称等热区,在此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正常。

滑腱症:是禽腿部骨骼生长不良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饲料中缺锰所致。

短期优势:常为配种前的母畜提供较高营养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短期优饲的效果与母猪的体况和优饲的时间有关。

概略养分分析法:1864年,德国Ha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该分析方案概括性强,简单、实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采用。

基本知识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有哪些?

NPN,即非蛋白氮,动植物体内的NPN包括游离氨基酸、酰胺类、含氮的糖苷和脂肪、铵盐等。

利用原理:反刍动物:尿素→ NH3+CO2,CH2O →VFA+酮酸,NH3+酮酸 →AA →菌体蛋白。

合理利用措施: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包括:采用包被技术;使用脲酶抑制剂抑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3)正确的使用技术:用量不超过总氮的1/3;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3%。 4)避免水中饲喂,不能同时使用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制成添砖,尿素青贮。

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限制性氨基酸: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

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生产实践中,饲料或饲粮限制性氨基酸的顺序可指导饲粮氨基酸和合成氨基酸的添加。

猪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禽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 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抗生素的作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发病率。抗生素能抑制动物肠道内有害微生物区系,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状态。动物采食抗生素后可使小肠重量变轻,肠壁变薄,肠绒毛变长,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可减少幼龄动物的腹泻,尤其可降低未吮初乳的幼龄动物的腹泻发生率,因而促进动物生长。 益生素的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保证消化道正常环境:酸度;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益生素的使用前景:益生素具有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防病治病、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益等功效,但目前品种较少,菌种单一,产品缺乏质量标准,应用效果不稳定,对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缺乏定量研究,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益生素领域的研究重点。抗生素主要是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问题及在动物体内和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问题

5、比较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由胰粘酶和胆盐作用,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或甘油一酯。消化产物在空肠吸收,在粘膜上皮内合成甘油三脂,与磷脂、固醇一起与特定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和VLFP,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瘤胃微生物分解脂肪产生甘油和脂肪酸,甘油部分被微生物分解产生VFA(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酸部分中的不饱和FA被氧化成饱和的FA。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包括吸附在饲料表面上的饱和FA和微生物脂,在胰脂酶和胆汁下水解。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小肠被消化吸收的。

不同点:单胃动物在胃内被胃蛋白酶水解为蛋白胨,在小肠内胰蛋白酶进一步被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反刍动物因为瘤胃中有大量微生物,首先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吸收一部分,在真胃里被蛋白酶水解,在小肠内,被最终水解为氨基酸吸收。

反刍动物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不止在食物里,还有瘤胃生物的菌体蛋白。单胃动物只有食物里的蛋白质。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构成细胞组织;参与物质代谢;促进生化反应;维持体液平衡;调节机体温度;润滑器官、减缓摩擦。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营养有何关系

评价水的质量一般以水中总可溶性固形物(TDS),即各种溶解盐类含量指标来评价水的品质,并考虑各种金属离子的具体含量。

饮水的温度:幼小动物冬季饲喂温度过低的水,会导致严重的应激; 水的卫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消化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 水的硬度:水中总的不溶物的含量,含量越高,危害越大; 水的pH值:一般在6.5-8.5;

硫酸盐:过量的硫酸盐,会引起腹泻; 硝酸盐:含量高,会引起很多问题;

重金属:含量超标,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中毒;

食盐:盐分高,动物饮水增加,引起离子不平衡,而导致腹泻; 9、 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孕期合成代谢: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生物学意义:妊娠期间,由于胎儿在生长发育和母体变化,在母猪物质代谢加强的同时,能量代谢也有所提高,妊娠后期更加明显。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概念: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提供,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作用:①必需脂肪酸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②必需脂肪酸是合成二十烷的前体物质;③必需脂肪酸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④必需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

来源:非反刍动物和幼龄反刍动物主要来源与饲料,反刍动物瘤胃也能合成EFA。

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

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日增重明显增加、育肥期缩短、脂肪和蛋白质沉积增加,但蛋白质增加幅度比脂肪小。每千克增重耗量以营养水平为维持3到3.5倍时最少,超过或低于这个水平,每千克增重耗量增加。营养水平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量、蛋白质沉积都是不利的。营养水平过高,蛋白质沉积的增加很有限,但脂肪沉积增加却较多,每千克增重耗量增加。 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的维生素需要

禽: 集约化生产对V缺乏敏感,玉米-豆饼日粮常需A、D、E、K、B2、烟酸、B12、胆碱(该日粮几乎不含D和B12),而B1、B6、生物素和叶酸一般可满足需要,VK的需要量比家畜高。

猪: 玉米-豆粕日粮容易缺乏A、D、E、B2、烟酸、泛酸、B12,有时需添加Vk和胆碱。所有猪的日粮都应添加A、D、B12、B2、烟酸、泛酸、胆碱,一些厂家添加VE、K、生物素和B6、后4种是为了抗应激,防止亚临床缺乏和应付其他可能引起增加的情况。

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⑴化学分析方法:饲料分析方法;粪便分析方法;尿成分分析;动物组织和血液分析。⑵消化实验:体内消化实验;尼龙袋法;离体消化实验。⑶平衡实验:氮平衡实验;能量平衡实验;碳、氮平衡实验;生长实验。⑷比较屠宰实验。⑸其他实验技术:同位素示踪法;外科造瘘技术;无菌技术。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

水分含量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粗脂肪和能值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牛羊粗CP变化较小,肉鸡粗蛋白明显上升,猪略呈下降趋势;粗灰分比例肉鸡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猪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而绵阳则明显上升。

把握这些规律后,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调节营养水平,创造适宜的条件,有目的的控制生长,降低生产成本。

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缺钙磷:幼龄佝偻病,成年骨质疏松;缺镁: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挛,肌肉抽搐;缺铁铜:贫血症食欲不良,骨骼畸形;缺钠钾氯:食欲差,生长慢,生产

力力下降;缺锌:皮肤不完全角化症;缺Se:猪肝坏死,白肌病,桑椹心;缺碘:甲状腺肿大,繁殖能力差; 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

⑴VA主要缺乏症:夜盲症,还可以影响骨骼的发育,造成颅骨异常而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障碍,干眼病等。⑵VD的主要缺乏症:佝偻病。母畜孕期造成新生幼儿先天骨畸形。软骨病。⑶VE的主要缺乏症:反刍动物主要表现出肌肉营养不良。白肌病。猪表现为睾丸退化,肝坏死。⑷VK的主要缺乏症:降低凝血活动。

17、如何用析因法确定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

妊娠母猪的能量需要按析因法可分为母猪维持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和妊娠产物需要三大部分所组成。

维持能量需要:占总需要量的75—80%。NRC(1998) MEm (kJ/天)= 443.5 BW0.75 ;

增重需要:根据母体增重可计算出母体蛋白质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增重; 母体脂肪组织的增重(Kg)=母体增重(kg)×0.638-9.08; 母体蛋白质组织增重(kg)=母体增重-母体脂肪组织增重;

脂肪组织中含脂肪90%,瘦肉组织中含蛋白质23%,每沉积1g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需52.3KJ和44.4KJME,则:母体脂肪组织合成所需ME=母体脂肪组织增重×90%×52.3;

母体瘦肉组织合成所需ME=母体瘦肉组织增重×23%×44.4;

故:母体增重需要为:ME=(母体脂肪合成所需ME+母体瘦肉组织合成所需ME)/妊娠时间 =(母体增重×33.727-334.67)/d

妊娠产物需要:妊娠产物包括胎儿、母猪子宫及其内容物、乳腺组织等几部分。根据实验证明,每天每头胎儿妊娠产物的ME需要量为149.7KJ。 总的需要:即维持能量需要+增重需要+妊娠产物需要。 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⑴选用标准的适合性;⑵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⑶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动物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经

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1)充分了解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了解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2)加强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时;(3)了解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4)完善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检测手段;(5)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1)选择适当的原料;(2)防止饲料氧化酸败;(3)防止饲料霉变;(4)添加风味剂。

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对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营养需要规律,比较不同种类动物或同种类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

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分为维持需要、母体增重和妊娠产物需要,妊娠期母猪具有补偿作用,对营养的耐受范围较大,以Pro、维生素、矿物质最为重要。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则分为维持需要、泌乳需要和生长需要,哺乳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对Pro的需求较高。

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产蛋家禽对钙的需要特别高,不管每天钙的采食量有多高,而每天储存钙只有1.5g,如果饲料供钙不足,母鸡短期内动用体内38%的钙也只能产6枚蛋。蛋壳中含磷量较少,蛋内容物中含量较多,家禽的饲料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饲料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家禽不能充分利用。而动物性饲料中的磷几乎可以全部利用。

24、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单胃杂食动物的消化特点主要是酶消化,微生物消化则弱。一般靠牙齿来进行物理消化。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特点是以在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为主,皱胃和小肠的消化是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消化。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①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摄入体内的矿物质经机体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量随粪、尿、汗、头发、指甲及皮肤粘膜脱落而排出体外,因此,矿物质必须不断地从膳食中供给;②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如钙和磷主要分布在骨骼和牙齿,铁分布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钴分布在造血系统,锌分布在肌肉组织等;③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如膳食中钙和磷比例不合适,可影响该两种元素的吸收;过量的镁干扰钙的代谢;过量的锌影响铜的代谢;过量的铜可抑制铁的吸收;④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如硒易因摄入过量引起中毒,对硒的强化应注意不宜用量过大。 26、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动物能根据饲粮能量尝试调节采食量,但此能力受消化道容积的限制。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非反刍动物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在消化道后段,幼年反刍动物以及成年反刍动物除前胃外,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和吸收均与非反刍动物类似。总的看来,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VFA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的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结肠为辅。非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非反刍动物体内循环的单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但来自植物饲料中的单糖除了葡萄糖之外,还有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和一些木糖、核糖等。它们必须通过适当变换才能进一步代谢,或从一种单糖转变成另一种单糖以满足代谢的需要。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糖异生,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除此之外,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代谢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28、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作用:完善饲料的全价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进动物的采食;保健防病,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料的性能,减少饲料加工储藏中的养分损失;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方向:未来的饲料添加剂应朝着高转化率,同时对人畜健康和环境质量无不量影响的生物工程类制剂方向发展。总的方向是科技化,专业化,系列化,环保化,高效化,功能化,经济化。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各类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与关系。这些关系按其表现性质可归纳为四种形式:协同作用、相互转变、相互拮抗、相互替代。产生这些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是高等动物新陈代谢的复杂性、整体性的代谢调节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经济性。这就要求各营养物质作为一个整体,应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保持营养物质间的平衡对高效经济地组织动物生产十分重要。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热应激时动物仅依靠物理调节不能把热散失,难以保持体温恒定,此时动物机体开始运用化学调节,提高代谢强度来增强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营养措施:(1)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饲粮的添加量;(2)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添加量;(3)合理添加维生素;(4)充分利用矿物质和电解质;(5)合理添加微量元素;(6)充分利用中草药添加剂;(7)适当添加抗应激要物。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⑴.能量与蛋白质、氨基酸的关系

能量与蛋白质:能量、蛋白质水平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动物的生长。能量与氨基酸:氨基酸缺乏(苏、亮、缬缺乏),能量代谢水平下降,氨基酸超过实际需要,代谢能水平下降。

⑵能量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关系

①粗纤维: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和CF水平间通常呈负相关。CF增加1%,能量消化率下降3.5%,反刍动物饲粮CF水平适宜,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反之,瘤胃功能异常。②脂肪:饲料添加脂肪,可增加有效能的摄入量,脂肪增加1%,ME的随意采食量增加0.2-0.6%,脂肪的额外增热效应。

措施:根据以上的关系自己说明。例如:高温季节饲喂过多Pr加重热应激,不利于生产。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性

①存在于天然饲料或食物中,分子量小;

②是生物活性物质,易受光、热、酸、碱、氧化剂等的破坏;

③是维持畜禽正常生理活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是集约化养殖的增效剂;

④动物体内含量少,一般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需外源添加; ⑤畜产品、动物体的Vit含量随饲料中添加量的↑而↑(强化奶蛋); ⑥日粮缺乏、吸收不良或利用不当时,导致特定的或综合的缺乏症 ;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优点:概略养分分析体系,该分析方案概括性强,实用,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分析成本低。

缺点: (1)CP不能区别真蛋白质和NPN。(2)CF中各成分的营养价值差别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较易消化,木质素不能被消化。测定值偏低。(3)EE是真脂肪、色素及脂溶性物质的混合物。(4)NFE是计算值,偏高。(5)不能分析特定养分。

34、论述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⑴动物因素:遗传因素;生理阶段;健康状况;疲劳程度;感觉系统;学习、训练。⑵饲粮因素:①物理性状:饲料的形式,硬度,颜色等;②适口性;③能量浓度;④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⑤脂肪;⑥中性洗涤纤维;⑦矿物元素、维生素;⑧饲料添加剂。 实践意义:

⑴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①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②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生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物质需要的比例过大;③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a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b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c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⑵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⑶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⑷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35、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以下几点,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瘤胃的水代谢稳定,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含量,瘤胃pH较稳定,变动在5.5-7.5间,瘤胃温度稳定,一般维持在38.5-40℃间,瘤胃的厌氧环境稳定。 瘤胃内环境稳定的营养生理意义: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日粮中的营养物质连续稳定地进入瘤胃,为微生物活动建立了合适的营养环境;瘤胃内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是微生物活动所必需的条件;瘤胃pH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不同微生物各有其适宜的pH,瘤胃PH通过大量分泌唾液来调节,而唾液分泌量取决于反刍的持续时间,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是日粮中粗料的比例。因此日粮组成对瘤胃pH的影响最为突出;瘤胃的厌氧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温度对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稳定和功能极为重要。

36、何为可消化、可利用及有效氨基酸?何为理想蛋白?二者有何关系? 可消化氨基酸:指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

可利用氨基酸: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

有效氨基酸:有效氨基酸有时是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却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氨基酸的利用率为100%。 关系:建立理想蛋白概念的必要性:

1)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及优质蛋白饲料替代品的利用所必需。

2)蛋白饲料价格上扬及动物生产效益的下降要求随时调整日粮的AA和蛋白供应水平。

3)动物生产中由于N利用率低下,N排泄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4)过量AA或蛋白质既造成能量的损失,又增加机体的负担,影响动物健康。 5)合成AA(种类增加、价格下降)的合理利用所必需。

应用:建立理想蛋白概念的必要性;指导饲粮配制及合成氨基酸的应用,充分合理利用饲料资源;预测生产性能;实现日粮低N化,降低日粮成本,降低N排泄

量,减少环境污染。

37、何谓生态营养?发展趋势如何?

生态营养:是有益菌提供养菌物质,能促进肠粘膜的再生,以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促进肠蠕动。有益菌通过与肠内致病菌的竞争,抑制有害菌,重建和恢复肠道微生态系统,阻止肠道菌群的易位以及其导致的肠外组织感染。同时恢复的正常菌群又能产生机体所需的维生素、酶类、短链脂肪酸等,而且还能促进机体对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发展趋势:总之,随着动物微生态营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动物微生态营养理论将在动物保健、生产效益、畜禽品质量以及“绿色畜牧业”等方面发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38、何谓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脂肪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⑴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

⑵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更充分吸收; ⑶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⑷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肪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耗; 添加脂肪提高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 39、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效果及其发展趋势?

抗生素对保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明显效果。其应用效果与抗生素种类、饲粮类型、圈舍条件、环境、动物种类及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等因素有关。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的效果可能更好。

发展趋势:由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问题以及在动物体内和动物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使得抗生素的使用收到严格的限制。

40、单一饲料养分消化利用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由于动物体组织及产品是饲料营养物质和能量在体内代谢与转化的结果(产物),或者是饲料养分在动物体内的沉积。

测定方法包括化学分析、动物试验(消化试验、代谢试验、平衡试验、饲养试验等)和模拟动物试验三大类。 一般包括下面三方面内容:

⑴测定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与能量含量;⑵了解各种养分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和代谢程度;⑶测定饲料养分在畜产品中的沉积量。

从另一角度讲,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又包括评定方法和表示单位两方面。 41、泌乳动物能量营养需求的主要确定方法? 乳牛:泌乳早期:维持能+产奶能-重能 泌乳中期:维持能+产奶能

泌乳后期:维持能+体增重能+妊娠需要 哺乳母猪:需要=维持+产奶+体重变化能量 42、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⑴钙和磷的比例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钙和磷的吸收,适宜的比例是1.5-2.0:1, Ca:P。⑵ 维生素D是钙吸收所必需的。⑶钙结合蛋白有助于钙的吸收,它的合成由维生素D控制。①钙的吸收由维生素D调节;②日粮高钙使得钙的吸收率降低⑷日粮的磷含量高,磷的吸收也高。⑸植酸磷吸收率差⑹草酸与钙结合,阻碍钙的吸收。 钙和磷的功能

⑴骨和牙齿的结构成分

⑵钙的功能:① 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②促进血液的凝集;③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

⑶磷的功能:①磷脂是细胞膜的成分;②高能分子的成分, ATP和磷酸肌酸;③遗传物质的成分,RNA 和DNA;④辅酶的成分 ⑴缺乏症

①骨畸形、骨灰减少;②佝偻病:年轻动物;③骨软化症:成年动钙、磷缺乏;④骨质疏松症:成年动物钙、磷代谢障碍。

⑵钙的缺乏症:乳牛的产乳热;发生在产仔时候,抽搐-昏迷-死亡;低血钙;不能动员足够的钙(激素调节不良);注射葡萄糖酸钙。

⑶磷的缺乏症

①食欲丧失;②异食癖:母牛-吃木头和其它东西 43、饲用酶制剂的应用原理及其提高应用效果的措施?

酶通过参加生化反应促进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淀粉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它能打破细胞壁, 使胞内原生质暴露出来, 由内源酶进一步降解, 所以除了细胞壁被降解供能外, 还提高了胞内物质的消化率,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饲料的有效能值; 补充了内源酶的不足; 消除了抗营养因子( 拮抗因子) ;还具有维持小肠绒毛形态完整,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酶制剂通过参加生化反应促进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淀粉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也可以补充动物体内某些消化酶的不足。酶制剂具有高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它既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也能提高禽畜的生产率, 减少氮、磷的排泄量, 保护生态环境。 措施:(1) 酶制剂的最佳添加量;(2) 扩大酶的来源;(3) 深入研究酶产生效益的机理模式;(4) 提高酶的质量;(5) 研究低成本酶制剂;(6) 控制酶制剂分解过程的终产物;(7) 研究不同酶的最佳作用位点;(8) 集多种酶于同一微生物生产, 由于饲料成分复杂, 添加复合酶效果比单一酶好。 44、饲料消化有几种方式?吸收有几种方式?

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口腔,消化道;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微生物消化:瘤胃,大肠。

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动转运;胞饮吸收。

45、举例说明怎样应用析因法确定生长猪、鸡、牛的能量、蛋白质以及氨基酸需要?

析因法:将动物对某种营养物质的总需要量分成维持、生产、生长等需要,分别测定其单个因子的单位需要量。析因法即根据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各项需要之和即为动物营养的总需要。 析因法:从维持和剖析增重的内容出发,研究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规律以及沉积单位重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所需的能量,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回归公式以估计某种动物在一定体重和日增重情况下的脂肪和蛋白质日沉积量。再根据脂肪和蛋白质的沉积量推算出增重净能,加上维持净能,即为所需的总的净能。根据各种动物的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相互转化的效率(转化系数),

可将净能需要换算成DE或ME。公式为:

ME=MEm+ NEf /Kf+NEp /Kp(MEm是维持所需代谢能, NEf和NEp分别为脂肪沉积和蛋白质沉积所需净能,Kf和Kp为ME转化为NEf和NEp的效率(系数))。 46、研究动物营养需要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确定动物需要量的方法有综合法和析因法。1)综合法即根据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相统一的原理,采用饲养实验、代谢实验及生物学方法等笼统确定某种畜禽在特定生理阶段、生产水平下对某一养分的总需要。2)析因法即根据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各项需要之和即为动物营养的总需要。

两者相比,综合法是测定动物营养需要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析因法:将动物对某种营养物质的总需要量分成维持、生产、生长等需要,分别测定其单个因子的单位需要量。综合法:通过动物总体反应以确定其对某种营养物质的总需要量。析因法具有更大应用前景; 综合法可用于验证析因法结果。

47、给维生素下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定义,并比较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

定义: 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

代谢特点:(1)脂溶性V(FV)与脂肪的微粒一起经消化道吸收,脂肪吸收量增加促进FV的吸收。水溶性V(WV)大多通过扩散方式吸收,但B12需内因子(糖蛋白)。(2)FV在肝脏和脂肪组织贮存,如VA贮存量可满足6个月的需要,而WV几乎不在体内贮存。每天排出体外的水中有大量WV。(3)排泄途径:FV主要经胆汁从粪中排出,WV主要从尿排出。(4)因体内贮存能力不同,过量的FV(超过需要量500倍)产生中毒,WV不会中毒。(5)体内微生物可合成WV和VK,而不能合成A、D、E。

48、根据孕期母体与胎儿的发育规律试述孕期营养供应中应注意的问题? 母畜的营养生理规律

⑴母畜体重的变化规律:繁殖周期中母畜体重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断奶,母畜体重有净增加,且随胎次而增加,母畜在繁殖周期中的体重变化程度受营养水平的影响;

⑵母畜增重内容:由子宫及其内容物的增长以及母体自身营养物质的沉积两部分组成;

⑶孕期合成代谢:母畜“孕期合成代谢”的强度随营养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低营养水平时的合成强度高于高营养水平;

胎儿发育的生理规律:⑴胎重、胎高和胎长的增长:其特点是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⑵胎儿体化学成分的变化:随胎龄的增加,水分含量不断减少,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则逐渐增加。

49、益生素的概念、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益生素:益生素指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

益生素的作用:⑴抑制病原菌生长;⑵保证消化道正常环境:酸度;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益生素的使用前景:益生素具有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防病治病、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益等功效,但目前品种较少,菌种单一,产品缺乏质量标准,应用效果不稳定,对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缺乏定量研究,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益生素领域的研究重点。

50、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同38) 51、理想蛋白质的原理及其应用

原理:指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与动物需要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相同的饲粮蛋白质,包括:EAA间的比例平衡,EAA和NEAA之间比例平衡,动物对改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应用:⑴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

方法:①先确定赖氨酸的需要量,然后根据氨基酸平衡模式计算其他氨基酸需要量。②根据动物的蛋白质沉积量,根据维持和增重的氨基酸平衡模式分别计算氨基酸需要量,二者的总和为总需要量(NRC,1998)。 ⑵指导饲粮配制,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关键:合成氨基酸的添加量以下一个限制性氨基酸的水平确定。 ⑶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⑷现饲粮低蛋白,降低饲粮成本,减少氮排泄,减少环境污染。

52、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关系 一、维生素与蛋白质的关系

(1)蛋白质促进VA的吸收利用(影响VA载体蛋白质的形成);VA不足影响蛋白质合成。(2)VD促进Ca结合蛋白质的合成,生大豆蛋白提高VD需要。(3)核黄素缺乏影响蛋白质沉积;蛋白质缺乏,B2需要量提高。(4)B6不足影响AA、蛋白质代谢;提高蛋白水平或AA不平衡,B6需要量提高;B6缺乏,Try转化为烟酸的效率下降。(5)Met可补偿胆碱的不足;胆碱不足,降低蛋白质合成效率。(6)B12参与Met的合成(植物),Met可补偿B12的不足。 二、维生素与C·H2O、脂肪的关系

(1)VA不足,糖元合成下降。(2)C·H2O提高,B1需要量提高。(3)脂肪增加时,B2需要量提高。(4)VE影响脂类代谢,VE防止脂类过氧化。(5)胆碱影响脂肪代谢,胆碱不足,脂肪在肝中沉积产生脂肪肝。(6)脂肪影响脂溶性V的吸收。

三、维生素与矿物质间的关系

⑴VE与Se的关系:一定条件下,VE可代替部分Se,但Se不能代替VE,但Se可促进VE的吸收,而减少VE需要量。⑵VD与Ca、P:VD促使Ca从肠道吸收,促使P从胃酸重吸收。⑶Mn、胆碱、生物素缺乏是溜腱症的重要原因,但尼克酸不足,补Mn不能完全治愈。⑷VC与Fe、Cu:VC促进Fe的利用并减轻Cu过量的毒性,但Cu可促进VC的分解。⑸Zn与VA:Zn可促进胡萝卜素转化为VA,促进VA的吸收。

53、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⑴饲养方式(如集约化与传统散养);⑵动物生理状况;⑶生产水平;⑷体内储备;⑸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 54、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含义与区别

⑴营养需要: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⑵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

统称为饲养标准。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⑶饲养标准含义:各国称谓不同,表达方式不一,但实质基本相同,都是以大量的科学试验为依据,经反复验证、调整、归纳、总结而成的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定额。

55、蛋白质周转的含义及意义

机体蛋白质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机体在合成新的蛋白质的同时,也存在旧的蛋白质的降解,降解产生的AA又可用于合成蛋白质,这种现象叫蛋白质周转。 意义:

⑴周转是调节细胞内特异酶含量的需要,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某一代谢途径需要加快或减慢,其限速酶的合成或降解也相应提高,以适应代谢调节的需要。 ⑵周转是适应营养、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需要,如饥饿时糖异生加强以维持血糖浓度,在原料主要来自肌肉蛋白降解产生的Gln和Ala,及其他生糖AA,同时蛋白降解产生的BCAA在肝外氯化以供能,又如疾病条件下,动物采食量降低,肝蛋白尤其是免疫球蛋白合成率需提高,此时肌肉蛋白降解率增加,产生的AA供肝的合成所需。

⑶周转是清除体内异常蛋白质的需要,机体蛋白受外界影响或者毒化或毒变性,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必须降解除去。另外,由于DNA突变,指导合成的异常蛋白也必须降解。

⑷蛋白质周转是构造细胞的需要,对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定,细胞体积和形状,组织生长速度和体积,以及创伤组织的修复都是必需的。 56、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意义 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意义:⑴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⑵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⑶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⑷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57、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动物采食后,三大养分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或氧化磷酸化过程可释放能量,最终以ATP的形式满足机体的需要。 58、提高动物生长育肥效率的原理与措施

1)营养水平与饲料利用率:营养水平是指动物每天摄入营养物质的多少,常表示为相当于维持需要的倍数。营养水平直接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其一般规律成为: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饲料报酬提高,当营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饲料报酬又降低。

2)生长肥育的能量利用效率:动物生长肥育过程中对能量的利用,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脂、体蛋白质的合成。维持的能量来自体内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而体脂、体蛋白质的合成却是一个耗能的过程。从理论上推算,机体合成体脂的效率是65%-95%,合成体蛋白质的效率是80—90%。 3)生长肥育的蛋白质利用效率:与能量的利用率相似,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相对生长速度下降,用于维持所需的蛋白质比例增大,用于生长肥育的比例减少,利用率也就降低。

59、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1)根据动物种类,性别,及年龄来配制日粮配方 (2)对于不同动物的不同生产目的,改变日粮中能量含量。一般来说维持>产奶>生长,育肥>妊娠和产毛 (3)在适宜的饲养水平范围内,随着饲喂水品的提高,饲料有效能量用于维持部分相对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效率增加。(4)饲料中的营养促进剂,如抗菌素,激素等也影响动物对饲料有效能的利用。 60、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1)配制饲料时,应注意日粮的组成,如猪、禽等应控制粗纤维的含量;2)配制饲粮时,应注意能氮平衡,高能低氮,高氮低能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3)配制饲料时,应注意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4)对饲料进行碾碎、发酵、青贮等调制与加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5)某些饲料应经过特殊处理以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6)可在日粮中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以使日粮全价性和氨基酸平衡。 61、确定泌乳动物蛋白质需要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原理

采用析因法:维持:2.1W0.75,消化率75%,BV70%或4W0.75 (CP) 增重:每kg含160g蛋白,消化率75%,BV67%,则需CP 319g/kg增重 产奶:乳蛋白含量=1.9+0.4×乳脂率 消化率75%,70% 1kg标准乳含蛋白34g,需DCP49g或CP65g

猪乳含蛋白质6%,BV70%。 62、数学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领域

动物是个开放的动态巨系统,其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传递,每一个环节层次上从微观到宏观的检测与决策,必须借助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手段才能完成。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只有建立在现代数学方法理论应用的基础上。从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不同种类、不同功用的动物巨系统来说,影响其每一层次环节或每一个子系统的状态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具有模糊自然性特点。所以对动物营养的每一个决策,必须用自然客观的原则和方法,主观性的决策不能反映其内在规律。而现代模糊数学就能处理评价这一类问题,无人为因素在内,且全面系统性好。

63、简述奶牛的主要营养代谢疾病及其发生机理与预防措施 ⑴产乳高热症

泌乳牛最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病因是调节血钙水平的内分泌系统失调。血钙低是该病的典型特征,故又称为低血钙症,表现为瘫痪、虚脱和逐渐昏迷。 在临产前口服高剂量的VD能减少乳热病的发病率。分娩前2-3周的母牛饲料降低钙、增加氯水平可降低发病率。 ⑵酮病

奶牛泌乳早期(产犊后最初六周)易发此病,发病高峰约在产后3周。该病的病因是产后采食量不足和产奶量的迅速上升导致机体出现能量负平衡,血糖降低。此时,体脂大量动员,所产生的甘油通过糖异生过程生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脂肪酸部分因不能生糖而转化为酮体,从而导致酮血症。患病奶牛常出现食欲不振,迟钝,产奶量和乳脂率下降。严重时胚胎发育受阻,出现流产或死胎。分娩后提高母牛采食量,给患病牛静脉注射葡萄糖,服用或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此病。 ⑶低血镁症

最常发生在老年牛分娩后数天到数周。该病特征是血镁减少,神经过敏,缺乏食欲,大量分泌唾液,惊厥和抽搐。饲料缺镁为发病的先决条件。提高镁的供给量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 64、简述产毛的氨基酸营养特点

⑴赖氨酸促进毛囊的生长。⑵含硫氨基酸是限制羊毛生长的主要氨基酸之一。提供含硫氨基酸含量高的高质量过瘤胃蛋白质非常重要。 65、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答:

66、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营养作用优点:1)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2)解毒作用;3)刺激胃肠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4)提供一定能量;5)改善动物产品质量,提高瘦肉率,提高乳脂率。

缺点:1)适口性差,减少动物的采食量;2)消化率低,影响其他养分消化;3)影响能量利用率。

67、简述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特点

68、简述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⑴慎选品种,科学使用;⑵用于单胃动物,对反刍动物效果差;⑶同一地区不能使用同一抗生素;4、严格控制用量;5、间隔时间使用;6、存储过程中避免与强酸碱接触。

69、简述泌乳动物的新蛋白质营养体系

新蛋白营养体系基于:反刍动物随食物进食的含氮物质包括NPN和TP(真蛋白),TP在瘤胃内一部分被降解,成为降解蛋白;另外一部分未被降解成为非降解蛋白。NPN(100%降解)和TP中降解部分共同作为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原料,在瘤胃内合成微生物体。非降解蛋白和微生物菌体蛋白进入消化道下段,主要在小肠经消化、吸收供动物利用。因此,反刍动物新蛋白体系的核心是饲料蛋白质降解率的测定;实质是将所需CP分为微生物需要CP和宿主需要CP两部分。 70、简述环境与营养的关系

动物在其生存与生产过程中,时时刻刻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这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环境的变化直接动物的营养代谢,导致物质与能量在动物体内分配和利用效率的改变,最终导致动物对营养物质需求量的改变。 71、简述饲料中添加酶制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性:

⑴饲料结构和组成的复杂性及动物内源酶的不足或缺乏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

⑵动物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使得体内缺乏某些酶。 ⑶生态畜牧业的需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⑷酶制剂是一种最安全的饲料添加剂。

可能性:多数实验表明,饲料加酶可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饲料利用率,降低动物发病率,提高生产效益,减少养分的排泄量,因此,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能够高效利用饲料资源。 72、简述养分的基本功能

⑴作为结构物质;⑵作为能源;⑶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⑷形成产品。 73、简述研究动物能量代谢的方法

能量代谢:能量平衡试验是研究能量代谢的方法,根据能量守衡定律,由食入能=粪能+尿能+皮屑能+甲烷能+沉积能+畜体产热,可采用以下方法研究能量代谢:方法

(1)直接法:直接测畜体产热。分绝热式和梯度型测热装置两种方法。将动物置于测热室中,直接测定机体产热。

(2)间接法:根据呼吸熵(RQ)的原理,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物与它们二者共同的RQ有一定函数关系,因此只要测得吸入氧的消耗和排除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就可求得RQ,从表中查处一定RQ值的产热量。

(3)碳、氮平衡:假设机体能量的沉积和分解只有脂肪和蛋白质,根据每克蛋白质和脂肪的含碳、氮量和产热量,计算沉积能。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可计算畜体产热。

(4)屠宰法:通过屠宰直接测沉积组织的能量,可推算出畜体产热。粪能、尿能、皮屑能和甲烷能可测定。根据上述公式就可研究能量代谢。 74、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⑴氨基酸的缺乏:某种或几种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产生缺乏症。

缺乏症:引起其他氨基酸脱氨、氧化分解供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产生蛋白质缺乏症;个别氨基酸产生特异性症状,如赖氨酸使禽类的有色羽毛白化等。 氨基酸缺乏的特点:①缺乏的氨基酸常常是EAA ;②常发生在低蛋白饲粮和生长快、高产的动物;③缺乏症可通过补充所缺乏的氨基酸而缓解或纠正。

⑵氨基酸中毒:①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②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③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⑶氨基酸平衡和不平衡: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根据动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若某种饲粮(料)的EAA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平衡,反之,则为不平衡。 氨基酸平衡的意义:白质利用率高

氨基酸失衡的结果:①蛋白质利用率下降;②能量利用率下降;③有机物利用率下降;④生产水平和效益降低

⑷氨基酸的互补作用:两种或多种饲料混合使用时,由于各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彼此可取长补短,使混合后的饲粮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此效应称为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饲料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饲喂时,但不能超过一定时间范围。

氨基酸互补作用的意义: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配合饲料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

⑸氨基酸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这就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的实质:干扰

吸收:竞争相同的吸收载体,如赖氨酸和精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缬氨酸 代谢:酶

常见:赖氨酸与精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 75、简述能量的作用及来源

能量可定义为做功的能力。动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肌肉活动、神经活动和生产产品都需要能量。在动物体内,能量以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经常发生相互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脂肪、葡萄糖或氨基酸氧化时)、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肌肉活动时)。饲料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三大养分的化学键中。

76、简述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及缺乏症

⑴维持正常视觉

缺乏症: 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夜盲 ⑵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

缺乏症:A、一般症状:上皮组织细胞生长和分化受损,出现角质化。 B、特异症:a、眼部:角膜脱落、增厚、角质化,流泪、角膜软化、溃疡、脓性分泌物,以后角膜由透明变成不透明;泪腺分泌停止,产生干眼病,严重时失明。b、呼吸道和消化道:生长动物下痢、肺炎c、尿道:产生结石d、生殖道母畜子宫黏膜病变,常导致流产、胎儿畸形、死胎及产后胎盘滞留。 ⑶繁殖

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鸡和其它动物可发生胎儿吸收、畸形、死胎、产蛋率下降、睾丸退化等症状。 ⑷骨的生长发育

缺乏症:软骨上皮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受到影响而使骨发生变形。 ⑸免疫力

缺乏症:免疫器官和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粘膜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受损,如胸腺(鸡为法氏囊)萎缩,鸡法氏囊过早消失;动物的抗原抗体的应答下降,粘膜免疫系统机能减弱,病原体易于入侵等。 ⑹促进激素如肾上腺皮质酮、性激素分泌。 缺乏症:导致肾上腺萎缩和糖异生作用大大降低。

77、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非反刍动物的微生物消化方式较弱,主要存在与大肠和盲肠当中,通过发酵作用消化部分粗纤维;反刍动物主要是进行瘤胃微生物消化,其可以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微生物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但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能量损失很多,明显降低其利用率。 78、酸化剂的应用原理、效果及趋势

应用原理:①保证正常消化道环境(降低PH):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抑病菌作用,促进瘤胃微生物繁殖和菌体蛋白合成(异位酸);②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矿物

质);③参与能量代谢(主要是丙酸)

效果:可以增加幼龄动物发育不成熟的消化道的酸度,刺激消化酶的活性,提高饲料养分消化率。同时,酸化剂既可杀灭或抑制饲料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又可抑制消化道内的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因此,使用酸化剂可以促进动物健康,减少疾病,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趋势:酸化剂主要用于仔猪,肉鸡和犊牛饲粮中添加酸化剂对动物健康和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9、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量的因素 ⑴品种奶牛品种不同,乳的品质就不同;

⑵泌乳阶段同一泌乳周期不同泌乳阶段,乳的品质也不同; ⑶不同胎次,乳成分随年龄增长渐减

⑷营养水平,营养不仅影响产奶量、而且也影响乳成分含量。 80、影响产蛋量、蛋重及成分的主要因素? ⑴1、动物的因素:①家禽种类与品种;②体况 ⑵营养因素

①能量的影响:能量的摄入是影响蛋重的主要因素;②蛋白质:饲料蛋白质、氨基酸长期缺乏,产蛋量下降,蛋重减轻,严重时停止产蛋;③脂类:饲料中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不足,明显降低产蛋量、蛋重和蛋中脂类含量;④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缺乏时,产蛋量下降、维生素D影响蛋壳质量。影响产蛋量的主要矿物元素是钙和钠。

81、影响动物消化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性?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⑴动物因素,包括动物的种类和年龄及个体差异。所以应选择优良的动物品种。 ⑵饲料,包括种类和化学成分,其中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以及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影响很大。对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高则动物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充分的消化,粗纤维的量应该进行控制,避免过高,影响消化率。

⑶饲养的管理技术,包括饲料的加工调剂和饲料的水平。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应选用较好的加工方法,使原料的营养价值达到最大的发挥;饲养水平上,以维持水平和低于维持水平饲养,养分消化率最高。

82、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关键营养因素

⑴能量的需要 ⑵蛋白质需要 ⑶维生素需要 ⑷矿物质需要 83、影响动物营养需要量的因素

⑴动物:包括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活动能力等;

⑵饲养和饲料:非反刍动物日粮种类、组成不同对营养需要直接影响甚大,其中热增耗是一个重要因素;反刍动物中,由于瘤胃消化影响,不同饲料或日粮用于维持代谢率不同。动物营养需要还受饲喂时间、饲喂水平、饲料组成等的影响; ⑶环境因素: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影响维持需要最大的。 8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1)动物年龄(消化酶发育的时间效应) (2)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 (3)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4)日粮粗纤维水平(缩短消化时间) (5)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 (6)饲料加工(热损害) (7)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 85、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

⑴遗传因素:蛋壳强度、颜色受遗传的影响,不同品种、品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⑵光照: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均对蛋壳质量有明显影响;⑶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蛋壳的质量;⑷蛋鸡年龄:产蛋鸡在235日龄左右产的蛋其蛋壳质量最佳,破损率也最低;⑸营养因素:钙、磷对蛋壳的影响较大;⑹应激及疾病:当鸡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子宫内钙化过程,妨碍蛋壳的正常形成;⑺某些药物的使用:某些药物的使用,会破坏形成蛋壳腺体的作用机制,破坏提内钙和VD3及其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代谢,从而降低蛋壳质量。

研究生层面的问题

1、 动物对食物消化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酶)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特点

物理性消化:主要靠牙齿和肌肉的活动将饲料磨碎、压扁、混合消化液、推动食糜后移,最后将经过消化和吸收后的饲料残渣排出体外。口腔是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主要的物理性消化器官,肌胃是鸡、鸭、鹅等禽类的物理性消化器官。 化学性消化:原生动物酶的消化主要是细胞内消化,高等动物已分化出完整的消化系统,分泌出各种消化酶进行细胞外消化。单位动物的胃和反刍动物的真胃分泌的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胃脂肪酶和凝乳酶,主要作用是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小肠和胰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各种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最终分解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微生物消化:其实质也是酶的消化,但其消化酶由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所分泌,而动物本身不能分泌这些消化酶。 2、 猪和禽的消化生理特点如何?

猪:消化器官主要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组成。消化液主要是指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主要以胃肠道消化为主。

禽类:消化器官包括喙、口、唾液腺、舌、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小肠、大肠、盲肠、直肠、泄殖腔以及肝脏和胰腺。其消化器官的特点是没有牙齿而有嗉囊和肌胃,没有结肠而有两条发达的盲肠。

3、 幼龄反刍动物消化生理与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有何异同?

犊牛刚出生时,皱胃是胃室中最大的,只有皱胃具有消化功能。在此时期,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同单胃动物相似,主要靠皱胃和小肠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纤毛虫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淀粉、脂肪以及蛋白质,进而合成微生物蛋白,进入小肠后供机体吸收利用。瘤胃内可消化饲料中含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和约50%的粗纤维。

4、 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如何?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

所有动物机体水分含量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粗脂肪和能值则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机体粗蛋白质的百分比含量,不同的动物表现不完全一样。随年龄增长,牛、羊粗蛋白质变化较小,肉鸡粗蛋白质明显上升,猪略呈下降趋势。粗灰分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猪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而绵羊则明显上升。

动物不同的品种、年龄和生长阶段对各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不同,这些规律为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动物生长性能等提供理论依据。

5、 胎儿的发育规律及胎儿的营养需要特点?孕期营养供应中注意的问题? 发育规律:①胎重、胎高和胎长的增长 胎儿发育总的规律是在妊娠前期生长缓慢,形成各器官。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很快,最后更快。②胎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随着胎龄的增加,胎体化学成分亦不断变化。水分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则逐渐增加。

营养需要特点:①胎盘对O2和CO2的转运 胎盘以简单扩散方式转运O2和CO2,胎盘两侧存在的△PO2和△PCO2推动O2 从母体进入胎儿,CO2 从胎儿进入母体。②糖代谢 葡萄糖、果糖、乳糖是胎儿主要的能量物质。③脂代谢 绵阳和大鼠的胎儿肝脏和脂肪组织均利用葡萄糖合成脂肪,但两种动物利用甘油的游离脂肪酸合成脂肪途径的差异很大。④蛋白质代谢 胎儿的蛋白质合成代谢旺盛,处于氮(N)正平衡状态,胎盘以主动转运方式向胎儿输送游离氨基酸供其生长发育。 6、 试述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动物的生长是由促生长激素轴来调控的。促生长激素轴由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构成,其中生长激素是调控整个机体生长的最重要的激素。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生长抑制激素共同作用调节生长激素的分泌,其中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而生长抑制激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通过与受体结合诱导肝细胞产生IGF-Ⅰ,而IGF-Ⅰ能直接作用于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肌肉、内脏和骨骼的生长。 ① 外源生长激素促进动物生长

外源添加生长激素可显著提高家畜的生长速度,降低单位日增重的饲料消耗量,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减少组织脂肪的合成。 ② 抑制体内的生长抑制激素促进动物生长

7、 简述营养成分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① 能量和蛋白质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长激素(GH)对生长的控制必须通过GH受体(GHR)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作用才能实现,IGF-Ⅰ是GH促进生长的最重要的介导物,哺乳动物体内IGF-Ⅱ是胚胎和胎儿的主要生长因子。营养不良对GHR和IGF-Ⅰ基因的表达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激素水平无关,且是GH作用受阻的重要原因。能量、蛋白质对生长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 ② 氨基酸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氨基酸除参与IGF-Ⅰ和GHR基因表达的调节外,还与多种其他基因表达的调节有关。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可以通过提高转录率而诱导多种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基因的表达,氨基酸缺乏时,氨基酸转运载体A的表达率增加。 ③ 脂肪酸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脂肪对脂肪合成酶系有直接作用,其调节生脂酶的表达是抑制生脂作用的重要原因。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特异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作用位点特异性,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基因转录,降低mRNA水平。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是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系统的生理调节物。 ④ 碳水化合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高碳水化合物饲粮促进脂肪的合成,其作用涉及基因转录、mRNA的加工和稳定性。碳水化合物对ATP-柠檬酸裂解酶、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硬脂酰CoA脱饱和酶等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发生在转录调节环节,对S14基因、apoB基因的调节作用发生在mRNA的加工环节上,对肝脏苹果酸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的作用是通过提高mRNA的稳定性实现的。 ⑤ 矿物质和维生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矿物质和维生素不仅是嘌呤、嘧啶合成及许多有机物中间代谢的辅酶或辅助因子,而且直接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

8、 理想蛋白质理论的基础是什么?有何实践意义?理想蛋白和氨基酸平衡理论在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要点?

理论基础:动物体内蛋白质沉积对氨基酸比例的要求是相对恒定的,并且一般不受基因型、性别和体重的影响。

实践意义:a 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 b 指导饲料配制,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c 可用于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d 实现饲粮低蛋白,降低成本,减少氮排泄。 应用要点:a 建立动物氨基酸需要b 指导饲粮配制及合成氨基酸的应用 c 预测生产性能 d 实现日粮低氮化,减少环境污染 e 评定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 9.蛋白质营养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当前达到了什么水平?

蛋白质营养一直是动物营养学的重点领域,对它的研究,经历了粗蛋白质-可消化粗蛋白质-可利用粗蛋白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氨基酸-化学比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理想蛋白质-理想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模式这样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当前关于蛋白质营养的的研究已达到了理想蛋白质与氨基酸平衡的水平,它的研究及应用在提高动物蛋白生产水平和效益、缓解蛋白质资源紧缺的矛盾、控制日趋严重的环境氮污染等方面显示除了明显的效益和巨大的潜力。 10.反刍动物的瘤胃内环境有哪些指标?

瘤胃内容物(包括固相食糜和液相食糜)、瘤胃温度(39-41℃)、氧化还原电位(瘤胃内容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瘤胃内厌氧条件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范围为-250-450mV,平均为-350mV。负值表示发生了较大的还原作用,瘤胃处于一种厌氧状态;正值则表示有氧化作用或瘤胃处于一种有氧环境,属于异常环境。)、瘤胃液的渗透压、表面张力和黏度、瘤胃内气体、瘤胃PH、瘤胃内的氨氮浓度。 11.瘤胃微生物有哪几种?它们在完成对饲料的消化功能上各有何特点? 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分细菌、原虫和真菌三大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厌氧条件下生长。

根据瘤胃细菌在瘤胃内的功能可分为纤维分解菌、淀粉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产酸菌、甲烷产气菌等。

原虫是瘤胃内个体最大的微生物,其数量比细菌少的多,可分为瘤胃原生鞭毛虫和纤毛虫。纤毛虫可直接将植物纤维素和淀粉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发酵底物是淀粉和可溶性糖。

瘤胃真菌具有能溶解纤维特性,具有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12、瘤胃微生物对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降解特性是什么? 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复杂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降

解成简单的糖类(葡萄糖、果糖、木糖等),然后这些简单的糖类又被微生物迅速利用转化成丙酮酸,丙酮酸再经过各种发酵和代谢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甲烷等。

瘤胃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肽→氨基酸 脱氨→C骨架+NH3 →VFA+CO2+NH3

瘤胃中只有少量VFA来源于氨基酸的降解,大部分来自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饲料中能被细菌发酵而分解的蛋白质叫瘤胃降解蛋白;不能被细菌分解,只有到瘤胃以后(真胃、小肠)才能分解的蛋白质叫非降解蛋白或过瘤胃蛋白。 脂类进入瘤胃后被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进一步被微生物氢化成硬脂酸。有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麻油酸)在生物氢化过程中产生共轭亚油酸等中间产物。 13、瘤胃发酵调控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目标:利用一系列调控措施促进动物有利的瘤胃发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控对动物不利的发酵作用。

内容:瘤胃内环境的调控(瘤胃pH的调控、甲烷产量的调控)、瘤胃发酵类型的调控(可发酵能源的调控、可发酵氮源的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瘤胃食糜流通速率的调控、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的调控。

1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在动物体内是如何消化吸收的?

来源:①体内合成;②植物;③动物;④微生物

消化吸收:随饲粮三酰甘油摄入的PUFA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二酰甘油或单酰甘油;然后,通过分子扩散进入小肠黏膜,在小肠黏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然后,与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再分泌到淋巴液,通过胸导管进入全身循环系统,在脂蛋白脂肪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在微粒体中短链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去饱和酶的延长酶的作用下生成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供各组织器官利用。 1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如何调控机体脂类代谢的?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何影响?

调控机体脂类代谢:PUFA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且不同种类PUFA在降血脂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PUFA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酸

单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增强脂酰辅酶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增加游离胆固醇向胆固醇酯转化;刺激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等物质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总胆固醇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调节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来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参与葡萄糖代谢和脂肪酸合成酶及△6和△5脱氢酶的活性来抑制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合成;抑制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变;刺激过氧化物酶,加强线粒体中β-氧化,从而增强血脂的分解和清除,增强脂肪酸向磷脂的转化。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PUFA是保证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不管是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还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过程,都会受到PUFA种类和比例的影响。

①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和肝脏重量明显受饲粮脂肪饱和度和浓度的影响。

②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不同饲粮脂肪通过调节免疫细胞膜上受体和分子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免疫效应。免疫细胞膜上受体和分子表达的减少,使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中抗原的递呈、信号的活化、淋巴细胞的增殖、激活及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收到抑制,从而降低T细胞核NK细胞活性。不同种类及浓度的PUFA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不一样。ω-3 PUFA通过抑制抗原递呈细胞发挥抗原递呈作用而抑制细胞免疫。ω-6 PUFA对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呈剂量效应关系,低剂量时起免疫增强作用,高剂量时起免疫抑制作用。

③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高剂量的PUFA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PUFA之间的比例也显著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当ω-3 PUFA/ω-6 PUFA比例趋于平衡时,机体状态最佳。

④ 对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哺乳动物缺乏PUFA会降低淋巴细胞增殖、白介素-2的产生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的趋化性,长期摄入低水平的ω-3 PUFA抑制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

16、在开发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功能食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PUFA的作用发生在细胞内部,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PUFA的核内作用因子,

因而对其作用机理及在蛋黄、禽肉中富集规律需进一步研究;②各种PUFA源在不同畜禽饲粮类型中的最适添加量的研究;③ω-3与ω-6 PUFA的平衡对机体正常生长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注重开发ω-3与ω-6 PUFA比例适宜的产品;④在饲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具有正、反两面效果,其营养生理作用与添加效果有待于最后的确定;⑤富含PUFA的产品最大缺点是风味易改变,更有效的仿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7、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与不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有哪几种?非淀粉多糖有哪些特点?

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包括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和果胶多糖等。 不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包括纤维素等

特性:①黏性 ②表面活性 ③持水性 ④可与阳离子交换和结合 ⑤可发酵性 18、谷物籽实中主要非淀粉多糖是哪些? 阿拉伯木聚糖(戊聚糖)、β-葡聚糖和纤维素

19、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对单胃动物营养作用及机理是什么? ①改善大肠功能

机理:饲粮纤维在大肠中可缩短食糜通过时间、增加粪便量和排便次数、稀释大肠内容物以及为正常存在于大肠内的菌群提供可发酵的底物。 ②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

机理:a 干扰脂肪的消化吸收;b 饲粮纤维经大肠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被动物吸收后,能抑制脂肪吸收和肝脏合成,其中丙酸可能起主要作用;c饲粮纤维通过增加食糜黏度或直接与胆汁酸结合,阻碍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的肠肝循环,间接引起内源性脂肪分泌量增加。 ③改善血糖生成反应

机理:饲粮纤维通过抑制营养物质的对流和扩散,减少葡萄糖的吸收;由于部分淀粉被包裹在细胞壁中,阻止了消化酶对淀粉的分解,减缓了淀粉降解为葡萄糖的速度。

20、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及机理?如何消除? ①增加食糜黏性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具有高度黏性,显著增加食糜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降低

单位时间内养分的同化作用,从而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阻碍被消化的养分接近小肠黏膜表面,因而阻碍养分的吸收;小肠内容物黏度的增加,会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同时阻止它们在黏膜表面上有效的相互作用。 ②引起消化道形态和生理不良变化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使消化器官增大,蛋白质、脂类、电解质内源性分泌增加,从而减低它们在体内的存留。肠内高黏度环境会降低肠内PH,而低PH则会刺激胰脏分泌。 ③影响生理活性物质作用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和一些消化菌结合,降低其活性;同时和胆汁盐、脂类、胆固醇结合,影响小肠脂类代谢。 ④扰乱后肠道微生物区系

机理:饲粮中非淀粉多糖在上部肠道不被消化,进入下部肠道成为厌氧微生物发酵、增殖的碳源,故在后肠道产生大量生孢梭菌等厌氧微生物。其中,某些生孢梭菌产生毒素,从而抑制畜禽生长。此外,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会刺激肠道,增厚肠道粘膜层,损害微绒毛,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

消除方法:酶处理(非淀粉多糖降解酶)、水处理、饲粮中添加抗生素(调节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区系)

21、动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实质是什么?影响净能的因素有哪些? 实质:生物氧化和还原的复杂的全部过程。

影响净能的因素:动物种类和生理阶段、饲粮类型、饲养水平和饲养技术、环境温度

22、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消化能:①体内法(全收粪法、指示剂法、同位素法);②尼龙袋法;③离体消化实验(消化道消化液法、人工消化液法、酶分析法);④化学成分估测法 代谢能:全收粪法、排空强饲法、代谢能法、诱饲法、胃酶-小肠法、产气法、化学成分估测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净能:直接侧热法、间接侧热法、屠宰试验

23、影响动物钙磷吸收利用的因素有哪些?动物钙、磷需要特点及生产中如何满足动物的钙磷需要量?

影响因素:①激素;②饲粮钙、磷含量及其比例;③动物的生理阶段;④其他因素(动物肠道PH和Na+浓度等)

特点:钙磷的适宜需要量和供给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维生素D的影响最大。不同钙磷来源和不同动物对其利用情况不同。动物对钙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过量直接造成中毒很少见,但超过一定限度可降低生产成绩。 生产上遗传改良使生产力提高,生长加快,增加钙、磷需要。早期断奶动物的饲粮和高能饲粮,应增加钙、磷浓度,才能满足需要;使用生长促进剂,也应增加钙、磷浓度才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

24、铜和铁引起动物贫血的原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有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该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铜离子可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

不同。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作为其生化分子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缺铁时蛋白质的合成受阻,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贫血。铜主要是维持铁的正常代谢,促进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成熟,铜缺乏会影响铁的代谢。 25、简述高锌/高铜的非营养作用?如何看待典型畜禽的锌/铜推荐需要和实际生产添加量之间的关系?

高锌的非营养作用:(1)促进生长 锌可通过增强食欲、增加采食量和提高消化率等促进生长。(2)提高免疫力 锌参与体内酶的组成;锌同生物膜的功能完整性有密切关系;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

高铁的非营养功能:(1)铜作为重金属,对蛋白质有较强的凝固作用,从而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具有类似抗生素的作用。此作用与抗生素具有可加效应。(2)高铜可用于防止饲料霉变和抑制消化道细菌,但也易引起动物消化道正常菌群的失衡,造成泻痢和B族维生素缺乏。(3)在猪日粮中补充高铜可提高采食量,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神经肽Y的分泌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4)高铜会改变仔猪肠道微观结构,降低肠道维持能量需要。(5)高铜会刺激与消化有关的酶、抗氧化酶的分泌和活性,提高养分的消化利用率和动物的免疫力。(6)高铜促进IGF-1分泌和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及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的生

物合成,最终导致细胞增殖。

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是指维持血液中微量元素正常生理浓度或使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基本功能不发生障碍所必须的该种养分进食量。而实际生产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往往高于需要量,其主要原因包括:(1)微量元素占饲料成本的很小部分,过量添加不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明显增加;(2)营养标准推荐量偏低且需要量与最大安全剂量之间差距很大,超量添加微量元素不会造成明显的中毒现象;(3)基础饲料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很大,且没有天然饲料中微量元素利用率方面的资料;(4)过分强调微量元素的代谢调控作用等。

26、饲料电解质平衡的含义?日粮电解质平衡与机体酸碱平衡有何关系? 饲料电解质平衡是指动物摄入水和各种无机盐类,又不断地排出一定量的水和无机盐类,使体内各种液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酸碱平衡是指动物体液的PH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范围,一般动物正常生理PH为7.35-7.45,由于动物一方面要在一个酸碱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健康的生长,另一方面动物采食的饲料和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又不断地调节酸的摄入和排出量,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动物净酸的摄入(或排出)量由日粮(或尿)中的稳定的阴-阳离子差来度量。所谓稳定的阴阳离子是指在消化或代谢过程中不被分解和破坏的离子。当动物净酸的摄入量与内源酸产量的总和与尿中净酸排出量相等,动物即处于一种酸碱稳定的状态,此时血液PH为7.4,碱储为零。而当净酸摄入量与内源酸产量的总和与尿中净酸排出量不等时,血液碱储就要受到调整,使动物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动物体内的酸碱状态,必须准确地测定血液中的PH、二氧化碳压力,计算出HCO3-和碱贮值,同时进行动物尿液分析,据此来判断动物体内的酸碱状态。 27、简述主要电解质离子的营养作用与代谢规律? 主要的电解质离子有Na+、K+、Cl-。

电解质平衡或饲料阳离子水平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机制还不太清楚,有人认为电解质平衡的变化改变了肠道的PH和Na的浓度,而肠道内的大多消化酸及ATP酶都有适宜的PH范围,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都依赖于这些酶与Na浓度,因此,电解质水平变化可以间接地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总的讲,电解质平衡和饲料阳离子水平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受许多条件的制约,一般认为在低钾、

低饲料阳离子水平的日粮中,提高饲料阳离子水平可以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 28、日粮电解质平衡与氨基酸代谢有何关系?日粮电解质平衡对家禽健康有何影响?

氨基酸代谢受日粮电解质平衡影响也很大,日粮电解质平衡可明显影响赖氨酸和精氨酸之间的营养互作关系。赖氨酸和精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当赖氨酸水平过高时,添加钠和钾似乎可使精氨酸酶活性降低。日粮高氯低钾有利于赖氨酸在小肠中的吸收,从而加剧赖氨酸和精氨酸的拮抗作用。提高日粮钾水平,有利于抑制高氯水平对赖氨酸吸收的促进作用。日粮中过量的赖氨酸导致组织中赖氨酸浓度的升高和精氨酸水平的下降,且对雏鸡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饲料的转化率;由于非离子态的赖氨酸从细胞内接受质子引起质子排泻量降低而提高钾离子的排出量,由此日粮中过量的赖氨酸可导致肾脏细胞碱中毒。在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钠和钾的可代谢盐或有机酸盐,也能降代精氨酸和赖氨酸间的颉抗作用,尽管效果不如钠或钾明显。日粮中高水平的氯加剧这种颉抗作用的代谢机理尚无一致的看法。钾的有机酸盐能够增强赖氨酸酮二酸降解酶的活性,从而加快赖氨酸的代谢。试验表明,精氨酸也能增加此酶的活性。醋酸钾刺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降低组织中的赖氨酸水平,醋酸钾的这种作用类似于在日粮中添加精氨酸。

鸡日粮中赖氨酸、精氨酸和醋酸钾相互作用对生长的影响,有人试验以酪蛋白为基础日粮,固定钠离子的浓度,在日粮中添加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盐酸盐以及醋酸钾,观察不同处理对 4 日龄雏鸡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同时添加醋酸钾和精氨酸对生长的效果与添加赖氨酸和精氨酸所达到的效果相同。此外,氨基酸的代谢还参与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由于肾脏排出可滴定酸能电离出氢离子,用滴定法可测定的酸的能力有限,动物根据需要增加肾脏的谷氨酰胺浓度,以产生足够的氨,缓解酸中毒,氨在酸中毒期间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研究报告认为,日粮的离子平衡对于保持动物肠道内消化酶系统的正常活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研究未发现日粮离子平衡对日粮其它营养素消化率的提高有利。

29、维生素A与动物生产有哪些关系?其需要量和供给量有哪些关系? 动物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提高动物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免疫性能维生素A是一种生长性维生素,

是上皮细胞的组成部分,并能通过保持细胞膜的强度,使病原微生物不能穿透细胞,帮助机体抵抗传染,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保持呼吸道和胃肠道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正常分化,避免受感染;维生素A可增强细胞免疫信息传导,增强对抗原的识别。改善肉品质。 影响微生物需要量和利用的因素:

动物本身:动物的维生素需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理状况、年龄、健康状况、营养和生产目的。

应激、疾病或不良环境因素:集约化生产时, 由于动物的饲养密度加大, 会增加应激或亚临床疾病。应激和疾病条件下, 对某些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近年的不少研究表明, 可以满足生长、饲料转化率、妊娠和泌乳的维生素需要量并不能使动物产生最大的免疫力和抗病性。

微生物拮抗物:维生素领顽物会干扰维生素的活性。

抗菌药的使用:一些抗菌药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和抑制某些维生素的合成, 使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某些磺胺药由于抑制肠道中维生素合成, 会使动物对生物素、叶酸、维生素K 以及其它维生素的需要量提高。

日粮中其他营养素水平:采食低脂肪日粮时: 会使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硫胺素和生物素的需要量提高。如果脂肪消化受阻, 脂溶性维生素便不能吸收。维生素与其它营养素之间的互作也会影响维生素的需要量。如维生素E 与硒、维生素D 与钙和磷胆碱与蛋氨酸、烟酸和色氨酸之间的关系均会分别影响这些维生素的需要量。体内维生素的贮存。 30、试述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的关系?

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均为动物必需的营养素,作为抗氧化剂,二者相互配合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攻击。维生素E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物抗氧化剂,其结合在细胞膜上是细胞免受自由基进攻和过氧化损伤。硒与维生素E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1、硒可减少保护细胞膜所需的维生素E量;2、硒是维持胰腺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维生素E的吸收利用率;3、血浆硒与血浆维生素E含量呈正相关,补硒有助于维持机体组织较高水平的维生素E;4、维生素E可维持体内硒活性,减少机体硒损失;5、维生素E是脂肪膜组分,可防止脂质氧化和活性氧化物的

产生。因此,在维生素E作用下清除活性氧化物所需GSH-Px量减少,对硒需要量也随之减少。同时维生素E和硒防治某些营养缺乏病方面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1、试述维生素E提高畜禽抗病力的机理?维生素E与畜产品品质的关系? 维生素E提高机体免疫效果的机制主要还是抗氧化作用,通过保护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免受氧化破坏,维持细胞及细胞器的完整与稳定,以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使之接种免疫后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另一重要机制是,维生素E可以作为免疫调节物来调节细胞调节素、前列腺素、凝血素及促细胞生长素的合成。 在猪饲粮中添加高水平的维生素E(100-200mg/Kg)可降低脂肪氧化速度,稳定肉色,减少滴水损失,延长肉品质货架期。肉品颜色改变是由于氧化反应而导致肉品中正铁血红蛋白升高。维生素E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脂肪氧化而间接保护氧化肌红蛋白,从而起到稳定肉色的作用。肉品酸败气味的来源是肌肉细胞中不饱和磷脂的双键断裂所产生的醛、酮、醇等氧化产物,而维生素E可通过对磷脂酶的抑制作用来防止这些产物的生成,从而减少肉品异味。日粮添加维生素E可提高肌肉系水力,并可明显降低Ca释放量,降低糖酵解速度,抑制线粒体中引起肉产生苍白、柔软、渗出性变化的磷脂酶A的活性,从而防止猪PSE肉的产生。 32、生产实践中,如何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准确计算和测定采食量是制定良好的营养方案所必需的。对采食量估计不准确,就很难确定日粮中的养分含量,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动物采食到足够的养分。随着人口的增长,谷物用作饲料的比例会越来越少;而农副产品用作饲料的数量则会增加。农副产品的种类很多,结构和性质各异。因此,必须了解饲料类型对采食量的影响,才能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

33、试述采食量调控的一般过程?试述动物所处的环境与采食量的关系? 口腔、胃、肠道是营养吸收前刺激采食调节的部位,而肝脏、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沉积状况是吸收后的刺激部位。外周的刺激信号传导到中枢采食调节系统,调控动物采食多少。

⑴动物采食量的物理调控

①肠道紧张度 肠道紧张度是决定动物每次采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②体内温度变化 阐明动物体温和采食量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热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而停止采食是为了防止体温过高。

⑵动物采食量的化学调控

①血糖 血糖是第一个被认为与采食量调节有关的化学因素。饱中枢和饿中枢还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间接参与血糖的调节。②挥发性脂肪酸 对于反刍动物,血糖并不能调节采食量。乙酸和丙酸可直接或间接地调控采食量,丁酸的作用很弱。 ③脂肪能量 “脂肪稳衡理论”用于解释采食量的长期调控机制。该理论认为动物采食量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34、衡量采食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采食量的调控有何区别?

采食量的准确数据是经济而准确地进行动物生产所必需的,而衡量采食量的科学方法是获取采食量准确数据的前提。目前衡量采食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用采食饲料的重量表示——通常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⑵用能量摄入量表示——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因此用能量摄入量表示采食量的方法优于上述方法。 ⑶按动物维持需要的倍数来表示

⑷按体重的百分数表示——如常用猪体重的4%来估计其采食量。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采食量调控区别:不同动物由于消化生理存在差异,采食量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反刍动物胃肠道容积大,可适应能量浓度变化很宽的饲料,对采食量趋于以物理调节为主。单胃动物由于其胃肠道容积有限,故通常拒绝采食能量浓度过低的饲粮,而以化学调节为主。无论反刍动物,还是单胃动物,除受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外,动物采食量的调控主要为神经内分泌调控。 35、影响动物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微生态失调向微生态平衡转化过程有哪些?

动物肠道微生物与营养物质之间存在互作关系。一方面,微生物在动物胃肠道中直接参与动物饲料的消化过程,微生物分泌的酶通过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等物质释放出可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成分,并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另一方面,微生物也消耗动物胃肠道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菌群增殖的需要,并降低某些饲料成分的营养价值。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过程是微生态失调状况向微生态平衡方向的转化过程。动物微生态失调将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有密切关系。二者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是外环境。转化的过程是互生、抗生和偏生的过程。互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相互受益,保持微生物菌群的平衡状态。抗生是指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后,微生物菌群间比例失调。偏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另一方生长的因子,如病原菌产生抑制正常菌的因子,造成病原菌过度生长,机体就会患病,这既是微生态失调的一种表现。

36、简述动物胃肠菌群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短链脂肪酸的生成、维生素的合成以及微生物在代谢中产酶作用及其调节过程的影响?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1. 淀粉的分解 细菌产生的淀粉酶有几种,但它们分解淀粉的方式不同。(1)液化型淀粉酶(2)糖化型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或葡萄糖。 2.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能利用纤维素生长的细菌均具有纤维素酶 3. 果胶的分解 果胶是构成高等植物细胞间质的主要物质。它是由D-半乳糖醛酸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高分子化合物,细菌中如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栖瘤胃拟杆菌以及溶纤维拟杆菌等均具有分解果胶的能力。

4.胃肠菌群对单糖的分解 胃肠菌群对单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中的一种或数种途径进行分解代谢。(1)双磷酸己糖降解途径—EMP途径。(2)单磷酸己糖降解途径—HMP途径。(3)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ED途径。(4)磷酸解酮途径,少数细菌进行异型乳酸发酵时采用的途径。 (二)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分解 大致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成多肽,二是在肽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肽键,形成各种短肽。蛋白酶对其作用底物有一定的专一性。

2.氨基酸分解 分解氨基酸的细菌较多,但菌种不同分解氨基酸的能力有差异,如大肠杆菌、粪链球菌、腐败性梭状芽孢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氨基酸的脱羧作用,而乳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假单胞杆菌等一般没有这种作用。(1)脱羧作用,催化氨基酸脱羧生成有机胺(2)脱氨作用:氨基酸的脱氨作用,由于细菌的类型、氨基酸种类与环境条件不同,脱氨的方式又有不同,但不论哪

种脱氨方式,最终产物都合成氨。氧化脱氨:此种脱氨作用只有在有氧情况下才能进行。还原脱氨:在厌氧条件下,氨基酸经过还原脱氨方式转变成有机酸和氨。水解脱氨:氨基酸经水解产生羧酸与氨,羧酸经脱羧生成一元醇或氨基酸在水解过程中同时伴有脱羧过程,生成一元醇、氨和二氧化碳。不饱和化脱氨:生成不饱和的脂肪酸和氨。3.氨的生成 氨的生成是肠内菌最大作用之一,在后段消化道由肠内细菌作用生成的氨,来源于氨基酸的脱氨基反应、尿素的分解以及细菌细胞的自身融解。 (三)短链脂肪酸的生成

短链脂肪酸又称挥发性脂肪酸,一般在消化道内见到的主要挥发性脂肪酸有醋酸、丙酸和丁酸。短链脂肪酸是由反刍动物的前胃发酵以及所有动物的后段消化道(主要在大肠)的发酵而产生。另外,在大肠内由于肠内细菌,如拟杆菌、真杆菌、梭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等厌氧性菌的作用,使蛋白质分解和继续脱氨基反应,也可产生部分短链脂肪酸。 (四)维生素合成

动物肠内菌可合成B族维生素,经肠道吸收被利用,但如何合成及利用还不清楚。现已知在鸡盲肠内能合成硫胺素、核黄素、生物素、泛酸、烟酸、维生素B12等B族维生素,但是,其中能被利用的仅限于叶酸。 (一)微生物在代谢中产酶作用及其调节 微生物产生的酶按其催化作用不同可分为:

1. 水解酶 各种微生物普遍具有的酶,其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糖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使它们成为小分子量的易溶物质。水解酶的主要作用是破坏碳原子和氧原子或碳原子与氮原子之间的联系。

2. 发酵酶 将糖类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和产能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磷酸化反应完成的。

3. 呼吸酶 此类酶在微生物呼吸过程中氢和氧的转移上具有重要作用,如脱氢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

微生物在代谢中酶的调节作用有两种方式,即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前者是对已存在的酶的活性进行控制,因此与酶量的变化无关;而后者是通过酶量的变化来控制代谢的速率,也就是通过酶的合成或停止酶的合成来进行代谢调

节。从调节效果看,酶活性调节显得直接而迅速,而酶量调节则间接而缓慢,但它可以阻止酶的过量合成,因而节省了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

37、微生物添加剂的种类有哪些?阐述其作用机理?化学益生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一)微生物添加剂的种类 1. 按微生物种类划分

(1) 乳酸杆菌类微生物添加剂。此类菌属是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该制剂应用历史最早,制剂种类也很多,其中,包括乳酸杆菌发酵饲料、乳酸杆菌粉及乳酸杆菌提取物。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嗜酸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

(2) 芽孢杆菌类微生物添加剂。此类菌属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仅是零星存在。目前,至少有三种芽孢杆菌出现在市场上,即枯草杆菌、地衣多糖芽孢杆菌及toyi杆菌。

(3) 酵母微生物添加剂 与芽孢杆菌属一样,也是零星存在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

2. 根据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菌株组成划分

(1) 单一菌属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2)复合菌属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二)微生物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关于微生物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在理论上有如下解释: 1. 从微生物作用方式的角度

(1) 优势种群说。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对整个种群其决定作用。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则该微生态平衡失调,原有优势种群发生更替,使用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目的就在恢复优势种群。 (2) 微生物夺氧说。当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中某菌种以孢子状态进入畜禽消化道后迅速生长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使局部的氧分子浓度下降,从而恢复肠内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病、促生长之目的。

(3) 膜菌群屏障说。饲喂动物的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体附植到肠细胞上,即屏障作用,也就是竞争性拮抗作用。

(4) “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制剂可以成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2. 从微生物代谢方式的角度

(1)产生乳酸。活性微生物进入肠道后,尤其乳酸杆菌和链球菌将产生乳酸,对新生仔畜是有益的。(2)产生过氧化氢。有些微生物在肠内一些特殊基质中产生过氧化氢,对几种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有杀灭作用。(3)防止产生有害物质。肠内大肠杆菌活动增强,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和胺,二者具有刺激性和毒性。(4)合成酶。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5)合成B族维生素。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还可产生多种B族维生素,从而加强动物体的营养代谢。(6)产生抗生素类物质。某些乳酸杆菌和链球菌在体内可产生抗生素,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和酸菌素,但这些化合物在体内的作用尚不清楚。目前,对微生物添加剂的真正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化学益生素作用的机理:

许多微生物病原体都含有一种叫凝结素的糖蛋白。这种糖蛋白对特定的不能被动物消化的聚糖和上皮细胞受体具有结合能力,微生物病原体产生致病作用是微生物凝结素与上皮细胞中特定的低聚糖结合的结果。给予实验动物不可消化的低聚糖,会干扰细胞的识别和黏附能力,从而改变动物消化道局部或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使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促进生物正效应发挥。其他一些解释认为,外源凝集素改变小肠黏膜上皮刷状缘的表面受体的糖支链,使得某种细菌更易于与之粘连,从而导致某种细菌选择性地过度生长。细菌和寄生原虫都能与特征的外源凝集素黏合因子上皮细胞结合。

38、动物的免疫系统有哪些?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动物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三大类。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哈德氏腺)。免疫细胞(淋巴样组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粒细胞)、免疫分子(细胞因子、补体、抗体)。 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方法 ⑴细胞免疫功能

①细胞免疫功能的活体评价 ②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评价

a玫瑰花试验;b淋巴细胞酸性醋酸萘酶阳性率;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d移动抑制

试验;e淋巴细胞细胞毒试验 ⑵体液免疫功能

①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②机体抗体水平

⑶细胞吞噬功能;⑷补体系统功能;⑸免疫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产量

39、免疫应激对动物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对动物脂肪、糖类代谢的影响?

⑴蛋白质 蛋白质是免疫功能性物质的构成成分。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效果受体内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日粮缺乏蛋白质时,禽类淋巴器官数量和吞噬细胞吞噬活力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都显著下降,从而使得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 ⑵氨基酸 蛋氨酸对免疫机能有重要作用,要保证动物机体有最强免疫力,对蛋氨酸的需要量超过满足动物最快生长的需要量。而且补充胆碱和半胱氨酸只能降低生长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并不能降低免疫反应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因为肌细胞能利用同型半胱氨酸和胆碱合成蛋氨酸,而淋巴细胞是蛋氨酸的营养缺陷型细胞,只能利用蛋氨酸,不能利用半胱氨酸和胆碱等前体物合成蛋氨酸。这就导致了免疫系统对蛋氨酸的需要量较其他组织高,并且这种需要不能被半胱氨酸和胆碱所节省。单独的赖氨酸缺乏并不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苏氨酸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中的一种主要氨基酸,它的缺乏会降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⑶能量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胸腺萎缩,胸腺皮质/髓质的比例升高,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降低,T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胸腺素活性降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抗体反应功能损伤,抗体亲和力下降,补体浓度和活力降低以及吞噬细胞功能异常。能量摄入不足,对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与动物的年龄有关。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

动物脂肪:日粮中的脂肪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不饱和脂肪酸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而在低浓度或缺乏时,淋巴细胞增殖加强。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可降低对T淋巴细胞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抗原的初次和二次抗体应答;过多则引起广泛的免疫缺陷,造成淋巴组织萎缩,T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降低。所以必需脂肪酸过多或不足,都会降低免疫接种的作用和对感染的抵抗力。 糖类:低聚果糖、甘露寡糖和异麦芽低聚糖等寡糖通过饲料饲喂动物的途径可调

节动物的免疫机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对机免疫功能的影响:促进动物肠道后段有益菌的增殖,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免疫佐剂和抗原性作用,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激活动物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增强免疫功能。

40、免疫应激与细胞因子对动物营养需要量的影响?

免疫系统是一个耗能系统,当动物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但未影响到动物的生产性能时,动物对营养需要量加大。在免疫应答期,免疫反应使机体用于生长、繁殖等的营养成分转而维持免疫反应和抵抗疾病的代谢上,动物生产性能降低,机体对许多养分的需要量减少。免疫急性期中动物养分代谢变化显示,当免疫系统处于不同活化状态时,动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可能发生改变。目前,关于畜禽在免疫应激期间的营养需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氨基酸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低免疫应激的猪生产性能好,所需赖氨酸的量也高;高免疫应激的猪则相反。由于赖氨酸是体组织蛋白质中的主要成分,而与维持功能有关的蛋白质中,赖氨酸的比例却相对较低,含硫氨基酸的含量则相反。

免疫系统活化导致细胞因子的释放。释放的细胞因子通过对靶组织的直接作用,或通过改变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的分泌,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引起代谢变化。代谢改变的总结果是,动物采食量下降,日粮中的部分养分不再用于动物生长和骨骼肌的沉积,而用于免疫应答和疾病防御,从而使动物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42、日粮蛋白质、氨基酸、能量、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D、微量元素锌、铁、铜对动物机体免疫力影响的机理? ⑴蛋白质 蛋白质是免疫功能性物质的构成成分。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效果受体内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日粮缺乏蛋白质时,禽类淋巴器官发育缓慢,胸腺、脾脏重量减轻,淋巴组织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外周巨噬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吞噬活力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都显著下降,从而使得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对于哺乳动物,母畜的蛋白质营养不足则影响泌乳力和乳品质,乳中蛋白含量尤其是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幼畜的免疫抵抗力。

⑵氨基酸 蛋白质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营养。因此,氨基酸的营养不良会影响免疫机能。蛋氨酸对免疫机能有重要作用。要保证动物机体有最强免疫力,对蛋氨酸的需要量超过满足动物最快生长的需要量。而且,补充胆碱和半胱氨酸只能降低生长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并不能降低免疫反应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因为肌细胞能利用同型半胱氨酸和胆碱合成蛋氨酸,而淋巴细胞是蛋氨酸的营养缺陷型细胞,只能利用蛋氨酸,不能利用半胱氨酸和胆碱等前体物合成蛋氨酸。这就导致了免疫系统对蛋氨酸的需要量较其他组织高,并且这种需要不能被半胱氨酸和胆碱所节省。

单独的赖氨酸缺乏并不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苏氨酸是免疫求蛋白分子中的一种主要氨基酸,它的缺乏会降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色氨酸缺乏不影响细胞免疫,但可使IgM和IgG水平下降。

其他支链氨基酸(BCAA),如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他们结构相似,碳链中都有分支,动物本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日粮中摄取才能满足需要。BCAA缺乏时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胸腺和脾脏萎缩,淋巴组织受损。

⑶能量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胸腺萎缩,胸腺皮质/髓质的比例升高,迟发型超敏反应降低,T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胸腺素活性降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抗体反应功能损伤,抗体亲和力下降,补体浓度和活力降低以及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能量摄入不足,对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与动物的年龄有关。

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肥胖改变免疫系统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反应的微环境。

⑷脂肪 日粮中的脂肪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不饱和脂肪酸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而在低浓度或缺乏时,淋巴细胞增殖加强。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可降低对T淋巴细胞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抗原的初次和二次抗体应答;过多则引起广泛的免疫缺陷,造成淋巴组织萎缩,T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降低。所以,必需脂肪酸过多或不足,都会降低免疫接种的作用和对感染的抵抗力。 ⑸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作为结构成分参与机体内生物膜的组成,也可以代谢生成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这两方面的营养作用也就决定了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状况对免疫系统功能存在必然的影响。

免疫机能与多不饱和脂肪酸间的计量反应关系一般呈二次曲线形,过低或过高的多饱和脂肪酸水平都不利于免疫系统功能维持最佳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⑹微生物A 动物缺乏维生素A时,其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引起的反应降低,抗体生成量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日粮中维生素A与类胡箩卜素在吸引前必须在肠道中经胆汁乳化,然后又被分解为视黄醇而被吸收入肠黏膜细胞,并以视黄酯的形式储存。视黄醇可有效刺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从而增强其杀菌力。视黄醇以磷酸视黄酯的形式参与单糖转运至受体蛋白质,进而合成特异性糖蛋白。糖蛋白是细胞膜表面的主要成分,在细胞信息传递与黏着方面有重要作用。与膜有关的蛋白质糖基化的改变必然影响细胞的识别机制,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与转运及PMN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⑺胡箩卜素 胡萝卜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与其抗氧化的功能有关。在生物系统反应中不断产生单线态氧和过氧自由基,这些活性物质能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并使DNA单链断裂。而胡箩卜素具有清除单线态氧和淬灭过氧自由基的作用,尤其在低氧应激下其链式阻断活性更强,因而可保护免疫细胞免受活性氧类的损害。

⑻维生素E 维生素E能有效防止细胞内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不被氧化破坏。维生素E还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前列腺素(PGE)的功能,免疫保护作用与前列腺素水平直接相关。前列腺素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维生素E通过抑制前列腺素-I和皮质酮的生物合成,促进体液、细胞免疫和细胞吞噬作用,并提高IL-1含量来增强整体免疫机能。

⑼维生素D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是1,25-(OH)D的靶细胞,维生素D可调节两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由免疫器官向血液转移。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3、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修饰免疫反应。 ⑽铁 铁与免疫应答的许多方面都有关系。铁缺乏体液免疫的影响不明显,但可影响细胞免疫功能。铁缺乏可使T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增殖应答能力明显下降,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干扰素活性及白细胞介素产量下降。但铁含量过高会增加动物对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敏感性。

⑾铜 铜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作为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